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佳节”、“阳春”、“花”、“酒”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 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重阳》。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讲解与演示(1)教师讲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朗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采桑子重阳》。
2. 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
3. 收集其他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或故事,进行欣赏和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采桑子重阳》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互相评价学习成果,提高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等,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采桑子重阳》教案(备课资料较充实,可参考)(高一必修)

人生易老天难老这是一个哲理句。
中国的诗词就是这样奇妙,它就是一套语码。
随意的一个字、一句话,都可以牵出很多内容。
这句诗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起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那是多么深沉的感慨:“衰兰”,多么地凄惨,在风中无助地飘摇;一个“客”字让我们想到了飘零、漂泊、沦落等等。
那个时刻,李贺的心情是深渊一样的悲凉。
“无情”之天不会老去,“有情”之人轻易的衰老。
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的放过每一个诗句,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常无甚出奇的句子。
如果我们善于联想,就会想起很多内容,就会重新理解或者加深理解这些诗句。
说到人生短暂,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们走在江边,随意地捡起一块石头,它的历史可能有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我们的生命与之相比实在是太短促了。
所以,我要说这句诗里面的感慨太深了。
好的诗歌里面要有矛盾,同时有消解矛盾的张力。
矛盾的质量很重要,它决定你的诗歌的品格。
岁岁重阳这句承接上句而来。
每年都有这重阳节,就在这无情的轮回之中,人老了,生命逝去了。
你说这是多么深沉的悲哀啊,所以,读这句感情要深沉而不要一味激昂。
今又重阳在理性上我们明白生命短暂、自然永恒的道理,可是一旦真的面对的时候却又难以平静的接受。
这句诗的感情更低沉了,因为它特指了今年的重阳,现在摆在面前的就是生命的问题,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它打上门了,怎么办?前三句的感情要一句比一句低沉,第三句到了谷底。
毛泽东的词写的也是一种共通的感情,他也有低沉的一面,不总是像《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那样大气磅礴,不总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那样喜悦昂扬。
他的《虞美人•枕上》写对新婚妻子的怀念也一样宛转低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所以不能因为写了什么来判定作品的高下,不是说不能写爱恨离别,而是这种感情要真挚,是经过淘洗之后的沉淀、结晶。
〈〈采桑子重阳〉〉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知识目标:1、采桑子这种词牌的特点。
2、学习词作情景交融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毛泽东身处困境临危不惧的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词作的内容和写法教学难点:领略词作的风格教具准备:朗读带1929年毛泽东像。
教学方法:1、诵读式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啊,今天我们学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背景:1929年蒋介石组织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反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开展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夺取了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但是敌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身处困境的毛泽东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仍然对革命充满着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下了这首诗词。
三、朗读:1、先放录音活范读。
2、再由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3、最后由全体学生齐读一遍。
三、理解:方式:1、由字到句,由句到阙,由阙到篇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作品。
2、总结的时候给时间让学生讨论再作结论。
上阙:今年重阳胜往年,战地黄花分外香。
字里行间流露着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下阙:秋风劲吹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四、鉴赏: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讨论再做总结。
1、情景交融。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抒发了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风格豪迈。
这首词赞美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表现了雄健豪迈的风格特点。
3、音韵之美。
阳----香----光--霜:押ANG韵。
五、主题:方式:让学生讨论再做总结。
本诗通过描绘雄浑壮阔的秋天景象,表现了一位革命家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练习:方式:先分别讨论,再共同总结。
讨论有关练习。
七、背诵:方式:先自己背诵,再齐背。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体会诗中的重阳节气氛。
(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采桑子重阳》。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重阳节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诗意,体会重阳节气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欣赏古典诗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
(2)引出本课主题《采桑子重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重阳》,感受诗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重阳节气氛。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课所学,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背诵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拓展程度。
3.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1)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情感等分析的准确性。
(2)学生对古典诗词欣赏的感悟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采桑子重阳》。
2. 参考资料:关于重阳节的的历史背景、习俗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采桑子重阳教案

采桑子重阳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2. 了解采桑子的传说和意义;3. 学习制作采桑子;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资料;2. 书籍或网络资源关于重阳节、采桑子的背景知识;3. 相关制作采桑子的材料:纸张、彩色纸、剪刀、胶水等;4. 小组合作学习素材,如问题卡片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幅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尽可能描述画中的内容;2. 引导学生回顾或说明自己对重阳节的了解。
第二步:介绍重阳节(10分钟)1. 通过PPT或讲解的方式,简要介绍重阳节的背景知识、起源和传统习俗;2. 学生将关键内容写在板书上。
第三步:了解采桑子的传说和意义(1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关于采桑子的传说故事;2. 设计问题卡片,并让学生讨论回答问题,以巩固对故事的理解;3. 扩展学生思维:请学生思考采桑子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第四步:制作采桑子(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采桑子的步骤和方法;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制作采桑子的任务;3. 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进行装饰。
第五步:小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制作的采桑子;2. 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采桑子的意义和重要性。
课后延伸:1. 学生可调查和了解其他地方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2. 学生可自主查找关于采桑子的文学作品或相关艺术形式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3. 学生将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心得写成日记或小记,分享给同学阅读。
采桑子 重阳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课,学好这篇课文对以后学习其他诗词以及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好、学好这篇课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2)品味关键词语,领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德育目标:1)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3、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4、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情感基调。
二、教学方法及教材处理突破重点:1、语言品读法。
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点拔法《沁园春长沙》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点拔理清写作脉络。
突破难点:1、制作CAI课件2、抓住意象,多角度分析写景的特点三、学法指导:设疑提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手段:电化教学五、课前准备:多媒体投影CAI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学习《沁园春长沙》(一)回顾回忆初中所学的诗词(二)引入自古登高赋诗,临水吟咏之人很多,但因所处时代、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心情各不相同,其登高监水的感怀就会有很大不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毛泽东的《沁》来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抱负。
(三)出示多媒体投影:1、写作背景2、介绍有关词的知识(四)探究课文A、整体感知,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1)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3)教师作涌读提示,注意“看、恰”(4)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帮助学生掌握词中的重要字词和典故,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
(2)掌握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2、难点(1)感受词中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2)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漫步在湖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温柔,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和舒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采桑子》,就是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情境中写下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采桑子》的作者是具体作者,他生活在具体朝代。
当时的社会环境简要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创作的关系。
作者本人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1)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词句赏析(1)“具体词句”这句词好在哪里?(2)词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3、艺术手法(1)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2)对比这首词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
(五)深入探究1、小组讨论:词中的“关键词句”有什么深层含义?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美景,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2、引导学生比较现代文和古典诗词在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采桑子重阳》这首诗;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学生能够了解重阳节的相关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手法,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等途径,了解重阳节的文化习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重阳节的热爱和敬仰,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学生能够培养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2. 诗歌意境的感悟与表达;3. 重阳节的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表达手法的分析;3. 重阳节文化习俗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歌全文及相关注释;3. 重阳节的相关资料;4. 绘画、表演等活动的道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采桑子重阳》。
2. 诗歌学习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b.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c. 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d. 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3. 诗歌表达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重阳节文化背景学习教师介绍重阳节的相关文化背景,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等习俗,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
5. 实践活动a. 学生绘画:以重阳节为题材,创作一幅画,表达自己对重阳节的祝福;b. 学生表演:自选一首与重阳节有关的诗歌或故事,进行表演展示;c. 学生调查:了解身边的长辈们在重阳节有哪些习俗,感受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案(鄂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感受毛泽东的非凡气势;
3、背诵。
重点难点
领会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时数
1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拓展练习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背景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了领导岗位,到闽西地方工作。
11月份以后,才又回到前委工作。
这年秋天,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打了几次胜仗,发展了红军,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写此词,充分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朗读
1、听读;
2、自读。
三、自学讨论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学意味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词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3、“一年一度秋风劲”中的'“劲”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4、概括全词主旨。
--“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相对于时间无限的宇宙来说,短暂人生只是流星一瞬,唯其如此,更当奋进,莫让年华付流水。
“天难老”却将宇宙人格化,相对于短暂人生来说,宇宙是时间无限的。
一有尽,一无穷,既对立,又统一,揭示了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
正因为“天难老”而“人生易老”,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
这里,体现了词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
--红军打胜仗,黄花分外香,这是词人的独特感受,渲染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抒发了豪迈情怀。
--“劲”字,雄悍威猛,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除陈腐的凌厉之势,表现革命形势的锐不可当。
--全词借景抒情,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四、背诵
五、拓展练习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