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词中的一个意象,如“绿水”、“芳草”等,探讨其在诗词中的作用和意义。
7.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描绘自然景色,培养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采桑子》,让学生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2.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分析诗词的韵律、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采桑子》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它以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美景。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通过韵律、意象等手法传达作者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采桑子》。通过解读诗词中的关键词和句子,体会作者如何捕捉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感受。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诗词意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增强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诗词的美,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通过诗词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此外,关于课堂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环节表现得相当积极,这让我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效率不高,可能是因为分工不明确。为了提高课堂实践活动的效果,我打算在下次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分组讨论的指导,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确保讨论能够高效进行。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采桑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采桑子》,理解词句含义。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词牌名“采桑子”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赏析词中的名词、动词,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2. 学会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分析词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2. 通过学习,领悟作品的情感意蕴,提升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一)词句理解1. 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在词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词牌名“采桑子”的文化内涵1. 了解词牌名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一)词句赏析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情感意蕴的领悟1.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西湖美景图片(1)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的自然风光,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美景。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元素,如轻舟、绿水、长堤等,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2. 激发学生兴趣(1)提问学生对西湖的印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采桑子》这首词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 引入课文主题(1)简单介绍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2)引出《采桑子》这首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朗读课文(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展示词的韵律美。
(2)邀请学生跟读,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新课呈现1. 导入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湖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接着,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作的情感基调奠定基础。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采桑子》,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然后,学生跟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秀教学设计

《采桑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词句中的美景。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3、感悟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词句中的美景,感悟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说到西湖,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杭州西湖,实际上一直以来中国有“四大西湖”的说法,除了杭州西湖名气最大,还有广东惠州西湖、安徽颍州西湖、江苏扬州瘦西湖,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的作者欧阳修对颍州西湖却情有独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首先一起来伴着美妙的音乐欣赏颍州西湖的美妙图片。
颍州西湖美不美?退了休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面对如此美景,写下了《采桑子》十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出示课题二、学习诗词(一)了解词牌名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下面是采桑子的正体的具体格律。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二)走进作者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其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了解写作背景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
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任颍州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采桑子》的诗意和抒情。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采桑子》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2.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生朗读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听力、视觉、口语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教师通过展示西湖的美景和采桑子的图片,营造课文的情境。
2. 诗歌朗读教师先朗读一遍《采桑子》,要求学生跟读。
然后分组让学生朗读一遍,再进行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感受。
3. 师生导读教师主导对诗歌进行理解和分析。
重点讲解句子、词义和抒情。
注重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理解诗歌,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4. 解读意境和文化内涵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和表述诗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5. 艺术特色的分析从诗歌的体裁、语言和表现手法入手,对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6. 思考与评价设计有关启示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通过诗歌朗诵、文化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采桑子》和中华诗歌文化的内涵。
适当运用小组讨论、思考与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启示性提问和鼓励,增强学生的阅读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一、教材分析这首词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诗歌阅读与分析能力,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词写得恬静优美,读来令人心情愉悦,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掘景物背后人物的心情,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词意,初步了解欧阳修词风婉约、深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涵,讨论理解诗词的意蕴,品析琢磨诗词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人的恬淡心境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词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涵,讨论理解诗词的意蕴,品析琢磨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游玩时的恬淡安适,以及写景手法的细腻;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句,这么一位醉情山水的欧阳修还能写出什么样的山水之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词人晚年创作的组诗《采桑子》中的第一首。
2.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晚年退隐至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这十首记游写景词,本节课所学为组诗第一首。
3.写作背景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ji)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业设计方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采桑子》这首古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采桑子》的意境和感情,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2.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从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三、教学内容1. 《采桑子》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2. 《采桑子》的详细解读和赏析。
3. 《采桑子》的朗诵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采桑子》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兴趣。
2. 进修与理解(20分钟)教师指挥学生一起阅读《采桑子》,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字句和词语。
3. 朗诵与表达(30分钟)教师示范《采桑子》的朗诵,并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
4. 拓展与总结(1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采桑子》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人生的启迪。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通过朗诵和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采桑子》。
2. 合作进修: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与古诗的互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评估学生在教室上的积极参与水平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定:安置相关作业,如写诗歌赏析或感悟体会,评判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资源1. 《采桑子》课件和音频资料。
2. 古诗词赏析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
3. 多媒体设备和音响设备。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希最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采桑子》这首古诗的内涵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进修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4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教学目标:1. 多种形式诵读,积累背诵诗词。
2.通过读写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
3.在品读中把握诗情,感受作者对颍州西湖的喜爱和那份生活的闲雅。
教学重难点诵读中感受这首词的优美意境,把握《采桑子》的言中心声。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假期旅游你最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2.苏轼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苏轼描写颍州西湖的诗句。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二、吟诵*韵律【读出韵律之声】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揣摩重音、停连、语气、语调。
2.指名朗读,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3.练习朗读,读出诗词的韵律。
4.齐声朗读,读出韵律,感知诗意。
三、读写*画意【读出西湖之美】1.默读诗词,找出美景(意象)说一说:你发现了欧阳修眼中的哪些西湖之美?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
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
2、再读诗词,描绘画面(意境)写一写:发挥联想和想象,尝试把刚才感受到的美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1)自由书写;(2)小组交流;(3)全班分享。
三、品读*诗情【读出言中心声】1.咬文嚼字品出诗情咬文嚼字品一品:词中哪个字或词能表达情感?请说明理由。
小组合作做批注。
2.感情诵读读出诗情3.结合资料深入理解闲雅处自不可及。
---秦代文学家许霄昂《词综偶评》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欧阳修《思颍诗后序》四、纵情吟唱1.生生合作,多种形式诵读、演绎诗词的美。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境导入,引发对主问题“颍州西湖究竟哪里好”的思考。
2.品味语言,通过对颍州西湖“四美”的探究,理解词中意境和词人心情。
3.知人论世,探究欧阳修在创作时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通过对颍州西湖“四美”的探究,理解词中意境和词人心情。
2.知人论世,探究欧阳修在创作时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课前,张同学在读到注释中到这句“《采桑子》十首,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时,问了老师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首词,我真的没有读出来颍州西湖究竟哪里好?”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为张同学来解答一一颍州西湖究竟哪里好?【设计意图】出于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根据情境式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大情境一一为张同学解答疑问。
导入直奔主题,这个疑问就是本堂课的主问题,师生共同探究,既聚焦重难点,又富有启发性。
一、好在良辰美景1.良辰【概括大意】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告诉老师: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预设:歌咏西湖春景。
师:准确。
此刻,你就说出了西湖的第一好,好在恰逢良辰。
2.美景【描绘画面】师:春天,多么美好的季节!在这个时刻泛舟西湖,词人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请你选取最能打动你的一处美景,发挥想象,把这一画面描绘出来。
预设1:“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一一湖中是碧绿的春水,流转绵延,无穷无尽。
远处长堤一横,堤岸上芳草萋萋,野花开放,生机盎然。
【板书:绿水、芳草】预设2:“无风水面琉璃滑”一一天朗气清,平静无风,湖水平滑如琉璃,纤尘不染。
【板书:琉璃】预设3:“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一一细微的涟漪从船边向远处荡漾开去,却未曾想到,栖息在水草里的白鹭被这涟漪惊动,急忙忙往岸边飞去。
【板书:禽】师:静谧、清新、富有生机的湖景着实让人心醉,这就是西湖第二好,好在醉心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第一首。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文学常识积累
1、作家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2、写作背景:
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
芳草长堤dī,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lián yī,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2、视频朗读,读准韵律
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
4、自由吟读,读出感情
5、全班齐读,读出诗味
四、赏读,感受意蕴美
1.解释下列词语。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涟漪:水的波纹。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2、自主学习,翻译古诗,讨论并展示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上阙赏析】这首词描写是的西湖胜景,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直接点明主题,是全词的情感基调,表达出了赞美之情。
上片景象写到了绿水和芳草长堤,还有动听的笙歌,显示出清新明丽的春景特点。
【下阙赏析】下阕的景物描写之中有静景,风平浪静,湖面如镜;也有动景层层涟漪,沙禽惊飞,。
动静结合,并且以动衬静,描写出了西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胜景,流连于风景之情的喜悦之情。
五、品读,感悟艺术美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3、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
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
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小结: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六、背读,再享词蕴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中考链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C )(E )
A.词的上片写了西湖的美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约约身旁跟随着笙歌声。
B.词人认为“西湖好”是因为西湖景色优美,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C.没有风的水面如琉璃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在移动,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D.涟漪微动,惊起的沙鸟飞起,与前文的“无风水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动静结合。
E.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的心情。
C项,没有表现词人超然物外的境界,E项,没有流露出词人意欲归隐的心情。
2、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3、词的下片被人们广为流传,请做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把无风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了水面的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的移动;动静结合,无风水面与惊起的沙鸟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富有生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沙鸟掠岸图,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