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精品】.doc

合集下载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

二、朗读诗词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采桑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采桑子》,理解词句含义。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词牌名“采桑子”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赏析词中的名词、动词,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2. 学会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分析词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2. 通过学习,领悟作品的情感意蕴,提升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一)词句理解1. 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在词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词牌名“采桑子”的文化内涵1. 了解词牌名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一)词句赏析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情感意蕴的领悟1.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西湖美景图片(1)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的自然风光,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美景。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元素,如轻舟、绿水、长堤等,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2. 激发学生兴趣(1)提问学生对西湖的印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采桑子》这首词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 引入课文主题(1)简单介绍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2)引出《采桑子》这首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朗读课文(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展示词的韵律美。

(2)邀请学生跟读,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新课呈现1. 导入新知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湖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接着,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作的情感基调奠定基础。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采桑子》,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然后,学生跟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质课教案_9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质课教案_9
还通过小练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了朗读在学习诗词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以后学习此类诗词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等各项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节课学生们不同程度地伴有轻松、满足、喜悦等体验。
5.引写作背景
介绍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不解之缘,了解其创作了《采桑子》十首的背景。
6.抒作者之感
思考:本首词表达了怎样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反复进行朗读训练。
学生根据反复朗读的感受,梳理本词所描绘的西湖美景。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根据要求现场进行练笔。
学生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
3.理解融情于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4.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源自感;2.初步鉴赏品味词的美点。
教学难点
理解融情于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预习,理解词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读韵律之声
指导诗词朗读技巧,训练朗读时的停顿、语速、重音、语气、语调等。
2.说西湖之好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欧阳修眼中的哪些“西湖好”?
3.品西湖之春
小组讨论:
上片中,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
下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写西湖之美
写一写:发挥联想和想象,尝试把刚才感受到的美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课题
课外古诗词阅读《采桑子》语文八年级上册(新课标2011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采桑子》的诗意和抒情。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采桑子》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2.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生朗读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听力、视觉、口语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教师通过展示西湖的美景和采桑子的图片,营造课文的情境。

2. 诗歌朗读教师先朗读一遍《采桑子》,要求学生跟读。

然后分组让学生朗读一遍,再进行小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感受。

3. 师生导读教师主导对诗歌进行理解和分析。

重点讲解句子、词义和抒情。

注重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理解诗歌,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4. 解读意境和文化内涵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和表述诗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5. 艺术特色的分析从诗歌的体裁、语言和表现手法入手,对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6. 思考与评价设计有关启示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通过诗歌朗诵、文化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采桑子》和中华诗歌文化的内涵。

适当运用小组讨论、思考与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启示性提问和鼓励,增强学生的阅读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第一首。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文学常识积累1、作家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2、写作背景: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者:欧阳修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芳草长堤dī,隐隐笙shēng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lián yī,惊起沙禽掠lüè岸飞。

2、视频朗读,读准韵律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4、自由吟读,读出感情5、全班齐读,读出诗味四、赏读,感受意蕴美1.解释下列词语。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质课教案_8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质课教案_8

《采桑子》教学设计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诵或吟唱这首词。

2.积累一点关于“词”的文学常识。

3.学会赏析品味词。

4.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山水的悠然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富于表现力地吟、诵这首词。

2.用文学的语言品味诗词之美,大胆发表见解。

三、教学过程:(一)学生预习。

1.了解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关于颍州西湖。

《大清一统志》云:“颍州西湖闻名天下,亭台之胜,觞咏之繁,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颍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时俱佳,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旅游胜地。

3.欧阳修与颍州西湖欧阳修曾于颍州做知州,喜爱这里的山水民风,与梅尧臣相约在此买田,以便日后退居。

欧阳修以太子少师致仕(交还官职,退休)后,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他写的一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4. 了解一点关于“词”的文学常识。

词:诗的别体,繁荣于宋代。

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5. 熟读并背诵《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自学)6.请以小组为单位朗诵或吟唱《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二)课堂探究活动。

1.体味《采桑子》的音乐美。

活动1:小组展示朗诵或吟唱《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附小组展示评价表)活动2:请简单点评你喜欢的一组展示。

2.美译美读《采桑子》。

活动3:请依据《采桑子》的注释,先自己讲说这首词的大意。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一、教材分析这首词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诗歌阅读与分析能力,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词写得恬静优美,读来令人心情愉悦,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掘景物背后人物的心情,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词意,初步了解欧阳修词风婉约、深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涵,讨论理解诗词的意蕴,品析琢磨诗词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人的恬淡心境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词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涵,讨论理解诗词的意蕴,品析琢磨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游玩时的恬淡安适,以及写景手法的细腻;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句,这么一位醉情山水的欧阳修还能写出什么样的山水之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词人晚年创作的组诗《采桑子》中的第一首。

2.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晚年退隐至颍州,极喜爱颍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写下这十首记游写景词,本节课所学为组诗第一首。

3.写作背景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ji)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质课教案_7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优质课教案_7

成功教育课堂教学观摩课《采桑子》教案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2、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欣赏颍州西湖优美图片导入:这一组优美的图片就是颍州西湖美景,在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笔下颍州西湖是“满地落红,濛濛飞絮,依依垂柳,呢哝飞燕”。

她就像是一幅幅幽美的画卷耐人寻味,令人神往。

这里是欧阳修休憩身心的地方,是他安顿灵魂,眷念衷爱的地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阳修的一首词《采桑子》,和欧阳修一起欣赏西湖美景……二、揭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2、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三、了解作者“欧阳修”:(请一生介绍——师出示投影——生齐读)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四,亲近诗词,读一读导语:想要品诗必先会读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诵,并说说读的好在哪里。

——听配乐朗诵——生评(语速缓慢而柔美,读出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生自由诵读——请一女生读——生评——齐读——生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动笔写写五、品读诗词,赏一赏导语:赏其诗,必先知其义,请一个学生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再次齐读这首词导语:在欧阳修的眼里颍州西湖是悠远的,唯美的,娴雅的。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词,和词人一起去赏一赏西湖美景。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好——好在哪里?——景美——景,美在哪里?——绿水逶迤、绿草如茵、湖面如镜、鸟儿惊飞——除了景美,有没有写到人?——有——他们在干什?——驾轻舟,划短桨(轻舟短棹);听美妙的音乐和悦耳的歌声(笙歌悦耳)——在这样的氛围里,人会有怎样的感受?——人闲(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说说你的理由(出示背景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积累一定数量的有关“愁”的词。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2.难点:理解词中“愁”之外独特、开阔的情感空间,以及欧阳修积极的人生追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
本人一老翁。

二、朗读诗词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三、【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
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四、翻译理解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译: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

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

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五、探究主旨
本词写芳华红残,人去春空,繁华喧闹过后归于寂寞宁静。

而经历了种种艰难的人生体验后的作者,更喜欢静观自然,让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宁静恬适的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