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精美教学课件(大赛一等奖作品) 省一等奖课件

合集下载

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课件

下阙/下片
“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 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有理有情,清新 而自然。
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 禽而掠岸飞过。
教师总结
这首词描画了颍州西湖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 景物特征,并将游人的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营造出安谧、恬静的氛围: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 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好之情,婉转显露出 作者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 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 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 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 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 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 》十首。
下节课见!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 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动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 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 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 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 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画了春日的颍州西湖,风景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 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强的吸 引力。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精选ppt课件-2024鲜版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精选ppt课件-2024鲜版
20
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增强审美意识
培养对美的敏感性和追求美的意 识,善于发现诗歌中的美。
学习诗歌知识
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如 韵律、节奏、意象、象征等,为
鉴赏提供理论支持。
提高文化素养
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 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
能力。
2024/3/28
21
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作品
5
诗歌内容与主题思想
诗歌内容
上片写颖州西湖暮春时节不同方位的美丽景色。首句写游人泛舟湖上,次句写岸上游春的人们,三句写西湖风景 ,结尾写湖面上飘荡的笙歌。下片写西湖的静谧幽寂之美。首句写静景,二句写动景,三句写游人稀少,末句写 西湖的幽静。
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2024/3/28
17
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观念差异原因剖析
社会结构差异
中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礼教束缚,注重 家庭和社会责任;而西方社会较早进 入资本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平等。
文学传统差异
中国文学多描写现实生活和家庭伦理 ,而西方文学更注重内心情感和人性 探索。
价值观念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集体主义和道德伦 理,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 由竞争。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8
27
2024/3/28
6
02
诗歌意象与审美体验
2024/3/28
7
意象描绘与审美感受
2024/3/28
意象描绘
轻舟、短棹、西湖、绿水、芳草 、长堤等意象共同构成一幅宁静 优美的西湖春景图。
审美感受
通过意象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 临其境,感受到西湖的宁静与优 美,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采桑子》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采桑子》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诗歌理解
·


欧 阳 修 ( 1007—1072 ) ,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

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
(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
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诗歌理解
欧阳修曾任颍州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晚 年辞官退休后便定居此地。欧阳修曾创作了《采桑子》 十首,歌咏颍州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情怀。每 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本词是十首 词中的第一首。
中考在线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作
者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恬静)之情。
添了一个兴奋点。视点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
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
之掠过湖岸飞去,打破了境界的安静,愈显西湖之幽静,使 整幅画面充满生机。
中考在线
1. 默写填空。 (1)轻舟短棹西湖好, ____绿__水__逶__迤_____。 (2) ___芳__草__长__堤______ ,隐隐笙歌处处随。 (3) ___微__动__涟__漪______ ,惊起沙禽掠岸飞。
诗歌赏析



本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引人入胜,

从中折射出词人退隐后从容自适的心理。
诗歌赏析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
鉴 美丽景色。“无风”,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使得

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末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采桑子》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采桑子》精品教学课件
采桑子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
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 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 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 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 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欧阳文忠公文集》。
整体感知
采桑子
词语解释 【棹】桨。
精读细研
“不觉船移”四字,更是语妙天下。联系上阕 的“笙歌处处随”,可知船是不断前移的,可词人 偏偏说“不觉船移”,这就有力地显示了水面的宁 静。但船移毕竟不可能绝不触动水波,所以下文就 写到“微动涟漪”,由此可见,词人的观察力和艺 术构思,可谓细入毫芒。最后,“惊起沙禽掠岸飞” 这一动态,划破了境界的宁静,使整幅画面都跳动 起来。
欧阳修
【西湖】这里指颍州(今 安徽阜阳)的西湖。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弯曲延伸的样子。
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釉料琉,璃多】覆一在种盆光、滑缸细、腻砖的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 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
平静澄碧。
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涟漪】微细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
你还有什么疑惑?
请与同伴交流!
小 结 与 思 考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总结点评 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常棒。 在以后的学习中,请相信你们是存在着巨 大的潜力的,发挥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更 精彩吧。
水鸟么逍遥,碧绿的
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 来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 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 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pptx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pptx
朗读诗词 采 桑 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第2页/共9页
【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
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
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 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 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 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 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第3页/共9页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 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 上飘荡。
第4页/共9页
• 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
•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 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第5页/共9页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 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 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 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
第7页/共9页
探究主旨
• 本词写芳华红残,人去春空,繁华喧闹过后归于寂寞宁静。而经历了种种艰难 的人生体验后的作者,更喜欢静观自然,让人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宁静恬适的 心境。
7
第8页/共9页
感谢您的观看!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北宋】欧阳修课件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北宋】欧阳修课件
含义
多用来表达抒写采桑女子的诗歌,也有借此表达咏物、 咏史、咏怀等不同主题。
词中“轻舟短棹”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
轻舟短棹,描绘了一幅轻盈短小的船桨划动着湖 水,悠然自得的画面。
意境
通过轻舟短棹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悠 然自得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 欣赏。
“西湖好”的深层含义和背景
作者通过“人生如梦”等词语,表达了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作者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追求内心 的平静和安宁。
THANKS
感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
01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和诗歌作品 被誉为“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02 他的文学风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文以载道 ,注重道德教化。
02 他的文学创作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山水、历史 、哲学等,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 术才华。
欧阳修的其他方面
除了文学成就外,欧阳修在书法 、绘画等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
04
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词通过对比不同的景色和情感,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感受。例如,“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与“隐隐笙歌处处随”形成对比,突出了西湖的美景和宁静氛围 。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还通过对比不同的时间节点,如“无风水面琉璃滑”与“不觉船移”的静 谧和“微动涟漪”的动态,展现了景物的变化和词人细微的观察。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 湖好
目录
• 作者介绍 • 诗词解析 • 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 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 词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01
作者介绍
欧阳修的生平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讲课课件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讲课课件

卷金石文、一张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
琴、一局棋、一 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壶酒,再加上他
本人一老翁。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讲课
2
朗读诗词 采 桑 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讲课
4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 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 上飘荡。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讲课
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 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讲课
7
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 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 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前三句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 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是 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 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 去 ,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
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
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
六“一”:
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

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课件

生字词
原文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宋代〕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棹: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曲折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 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动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 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 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 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 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画了春日的颍州西湖,风景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 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 、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强的吸 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 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 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 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 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诗词赏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此句中“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 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 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 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 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下片前面直抒胸臆, 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 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 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 的情感。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采桑子
R·八年级上册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
居士,汉族,吉州永丰(江
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
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诗词诵读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
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 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
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
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 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
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
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 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 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 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课堂小结
这首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 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的悠闲意 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 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
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整首词色调清丽,风
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相见欢
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
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
而且合乎逻辑。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此句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 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 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 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掠岸飞过。视点也是因 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 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 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 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 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 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 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 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 面。“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 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 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
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 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西风把自己 的泪吹到扬州。
诗词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 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 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
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
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 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R·八年级上册
走近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
阳人。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
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 《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诗词诵读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
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 悲风吹泪过扬州。
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