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1《采桑子 重阳》教案 人教版

合集下载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佳节”、“阳春”、“花”、“酒”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 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的意义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重阳》。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 讲解与演示(1)教师讲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

5.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朗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采桑子重阳》。

2. 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

3. 收集其他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或故事,进行欣赏和交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采桑子重阳》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互相评价学习成果,提高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等,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采桑子重阳》教案(备课资料较充实,可参考)(高一必修)

《采桑子重阳》教案(备课资料较充实,可参考)(高一必修)

人生易老天难老这是一个哲理句。

中国的诗词就是这样奇妙,它就是一套语码。

随意的一个字、一句话,都可以牵出很多内容。

这句诗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起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那是多么深沉的感慨:“衰兰”,多么地凄惨,在风中无助地飘摇;一个“客”字让我们想到了飘零、漂泊、沦落等等。

那个时刻,李贺的心情是深渊一样的悲凉。

“无情”之天不会老去,“有情”之人轻易的衰老。

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的放过每一个诗句,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常无甚出奇的句子。

如果我们善于联想,就会想起很多内容,就会重新理解或者加深理解这些诗句。

说到人生短暂,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们走在江边,随意地捡起一块石头,它的历史可能有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我们的生命与之相比实在是太短促了。

所以,我要说这句诗里面的感慨太深了。

好的诗歌里面要有矛盾,同时有消解矛盾的张力。

矛盾的质量很重要,它决定你的诗歌的品格。

岁岁重阳这句承接上句而来。

每年都有这重阳节,就在这无情的轮回之中,人老了,生命逝去了。

你说这是多么深沉的悲哀啊,所以,读这句感情要深沉而不要一味激昂。

今又重阳在理性上我们明白生命短暂、自然永恒的道理,可是一旦真的面对的时候却又难以平静的接受。

这句诗的感情更低沉了,因为它特指了今年的重阳,现在摆在面前的就是生命的问题,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它打上门了,怎么办?前三句的感情要一句比一句低沉,第三句到了谷底。

毛泽东的词写的也是一种共通的感情,他也有低沉的一面,不总是像《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那样大气磅礴,不总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那样喜悦昂扬。

他的《虞美人•枕上》写对新婚妻子的怀念也一样宛转低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所以不能因为写了什么来判定作品的高下,不是说不能写爱恨离别,而是这种感情要真挚,是经过淘洗之后的沉淀、结晶。

〈〈采桑子重阳〉〉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知识目标:1、采桑子这种词牌的特点。

2、学习词作情景交融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毛泽东身处困境临危不惧的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词作的内容和写法教学难点:领略词作的风格教具准备:朗读带1929年毛泽东像。

教学方法:1、诵读式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啊,今天我们学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背景:1929年蒋介石组织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反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开展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的疯狂进攻,夺取了第一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但是敌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身处困境的毛泽东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仍然对革命充满着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下了这首诗词。

三、朗读:1、先放录音活范读。

2、再由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3、最后由全体学生齐读一遍。

三、理解:方式:1、由字到句,由句到阙,由阙到篇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作品。

2、总结的时候给时间让学生讨论再作结论。

上阙:今年重阳胜往年,战地黄花分外香。

字里行间流露着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下阙:秋风劲吹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四、鉴赏: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讨论再做总结。

1、情景交融。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抒发了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风格豪迈。

这首词赞美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表现了雄健豪迈的风格特点。

3、音韵之美。

阳----香----光--霜:押ANG韵。

五、主题:方式:让学生讨论再做总结。

本诗通过描绘雄浑壮阔的秋天景象,表现了一位革命家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练习:方式:先分别讨论,再共同总结。

讨论有关练习。

七、背诵:方式:先自己背诵,再齐背。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采桑子重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采桑子重阳》的诗意,体会诗中的重阳节气氛。

(3)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采桑子重阳》。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重阳节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诗意,体会重阳节气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欣赏古典诗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习俗。

(2)引出本课主题《采桑子重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采桑子重阳》,感受诗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重阳节气氛。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课所学,强调重点、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背诵情况。

(2)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2)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拓展程度。

3.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1)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情感等分析的准确性。

(2)学生对古典诗词欣赏的感悟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采桑子重阳》。

2. 参考资料:关于重阳节的的历史背景、习俗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任务。

《采桑子重阳》说课稿

《采桑子重阳》说课稿

采桑子重阳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分析《采桑子重阳》是一首古代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重阳节的美好祝愿和对家乡乡里人情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和民族情感。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并掌握《采桑子重阳》的基本意义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能够朗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重阳节的理解和祝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和分享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分析诗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通过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热爱;–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采桑子重阳》的意义和美感;–熟练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展示重阳节的风俗和意义(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重阳节的风俗和习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重阳节的经历和感受;–讨论重阳节的意义和价值。

2.导入课文,朗读《采桑子重阳》(15分钟)–教师朗读《采桑子重阳》,让学生跟读;–解读诗歌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感受。

3.分析诗歌,理解意象和修辞手法(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解释其美感和表达方式;–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讨论诗歌中的形象是否生动、语言是否优美。

4.创作活动,写一首祝福诗(30分钟)–学生以《采桑子重阳》为蓝本,创作自己的祝福诗;–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对重阳节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

5.分享讨论,展示成果(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祝福诗;–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和表达方式,指导他们更好地运用诗歌技巧。

采桑子 重阳教案

采桑子 重阳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课,学好这篇课文对以后学习其他诗词以及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都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好、学好这篇课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2)品味关键词语,领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德育目标:1)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3、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4、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情感基调。

二、教学方法及教材处理突破重点:1、语言品读法。

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点拔法《沁园春长沙》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点拔理清写作脉络。

突破难点:1、制作CAI课件2、抓住意象,多角度分析写景的特点三、学法指导:设疑提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手段:电化教学五、课前准备:多媒体投影CAI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学习《沁园春长沙》(一)回顾回忆初中所学的诗词(二)引入自古登高赋诗,临水吟咏之人很多,但因所处时代、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心情各不相同,其登高监水的感怀就会有很大不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毛泽东的《沁》来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抱负。

(三)出示多媒体投影:1、写作背景2、介绍有关词的知识(四)探究课文A、整体感知,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1)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3)教师作涌读提示,注意“看、恰”(4)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帮助学生掌握词中的重要字词和典故,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

(2)掌握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2、难点(1)感受词中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2)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漫步在湖边,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感受着微风拂面的温柔,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和舒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采桑子》,就是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情境中写下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那份独特的韵味。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采桑子》的作者是具体作者,他生活在具体朝代。

当时的社会环境简要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创作的关系。

作者本人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1)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词句赏析(1)“具体词句”这句词好在哪里?(2)词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3、艺术手法(1)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2)对比这首词与其他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

(五)深入探究1、小组讨论:词中的“关键词句”有什么深层含义?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美景,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2、引导学生比较现代文和古典诗词在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方面的不同。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采桑子》这一词牌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欣赏和诵读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作的词句含义,把握整体情感。

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写景来抒情。

2、难点感受词作中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

领悟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今天来一起欣赏一首很美的词,叫《采桑子》。

大家都知道,诗词就像是一扇通向古代世界的窗户,能让我们看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山水风光。

那咱们就赶紧打开这扇窗户,看看《采桑子》里藏着怎样的风景和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咱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作者姓名是朝代一位很有名的词人,他的词风格独特,常常把自然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这首《采桑子》啊,就是他在具体情境的时候写的。

当时,作者看到了具体的景象,心中涌起了种种感受,于是就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老师先给大家范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听字音、节奏和语气。

(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2、下面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得通顺、有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3、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朗读,老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指导)(四)词句解读咱们一句一句来看看这首词都写了些啥。

“词的第一句”,这一句里的重点词语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结合上下文想一想。

比如说,“具体词语”这个词,它在这里可不是咱们平常理解的那个意思,而是指解释词语的含义。

再看“词的第二句”,这里作者用了修辞手法,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比喻的对象,一下子就让咱们感受到了具体的感受。

(五)情感体会同学们,咱们读了这么多遍,也理解了词句的意思,那你们能体会到作者在这首词里表达的情感吗?其实啊,作者在这里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赞美,又有一点点淡淡的忧愁或者感慨。

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当时的背景来想一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1《采桑子重阳》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

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情画意。

2、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检查《沁园春·长沙》的背诵。

学习毛主席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二、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

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三、诵读,理解文意
1.请一学生朗读、评价。

2.集体朗读。

3.补充注释:
[采桑子]
44个字。

双调。

前阕,后阕各4句。

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

一韵到底。

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
9月9日的节日。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4赏菊:喝菊花酒。

“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

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

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黄花]
菊花。

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

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

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

”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四、阅读鉴赏: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弘。

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

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

“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

既对立又统一。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它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

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

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

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

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

“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五、强调鉴赏本词要点:
1、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

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这秋高气爽、江净波平、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2、重叠的句法。

《采桑子》上下片的二三两句,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用叠句的,则与第二句断读;不用叠句的,则通读下来。

这里的“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既断读却又连转,语势流宕,音节浏亮,风调韵致都极隽美,句法则为创格。

于此等处,似不着力,却见出含英咀华的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