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神路及长陵共29页
十三陵

明十三陵明朝共有16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有入陵的因由各异。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明孝陵”;继位的朱元璋长孙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发起“靖难之役”攻破南京之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帝陵;第七帝朱祁钰,在其兄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瓦剌所俘之后登上帝位。
后来英宗复辟,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捣毁其在天寿山修建的寿陵,以亲王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金山。
十三陵的主陵是朱棣于1409年至1413年最早兴建的长陵,他当时经“车驾临视”,钦定山名为“天寿山”,1423年他于北征鞑靼途中驾崩,后安葬于此,但长陵工程直至1427年始全部竣工。
期后近200年的兴建,形成长达7公里多的完整建筑群。
13座陵墓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和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
崇祯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
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风水布局正门入口后的明十三陵十三陵属于太行山脉,西通居庸关,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成为十三陵及京师之北面屏障。
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曾指:“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明代视此为风水地,陵区以常绿的松柏树为主。
明十三陵依山而建,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
陵墓规格相近,各据山头,陵与陵之间相距500米至8000米不等。
[转载]明十三陵简介
![[转载]明十三陵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dfc5ae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f.png)
[转载]明十三陵简介
作者:三僚
十三陵简介
天寿山诸陵建筑,是在明孝陵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主要建筑,与明孝陵差异不大。
每座帝陵都包含三个建筑模块:神道、陵宫与玄宫。
神道是帝陵建筑的前导部分。
天寿山诸陵除思陵外均有神道。
长陵神道建筑规模最大,其他各陵神道均直接或间接地由长陵神道分出, 故长陵神道又称总神道。
长陵神道全长7.3公里, 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下马碑、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等建筑。
石牌坊:阔28.86米,高12米,由巨大的青白石雕刻后样接而成,形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制作精美,雕刻精细。
十三陵石牌坊
大红门:位于龙、虎山之间,为十三陵门户。
其形制为単檐庑顶,红墙黄瓦,下辟券门三道,砖石结构。
建于高岗之上,居高临下,极有气魄。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1、神路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
2、长陵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
3、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
4、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5、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
6、明献陵是中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墓
7、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
8、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
9、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
10、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
11、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
12、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
13、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
14、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朱由检(年号
、西二旗乘坐地铁昌平路线到南邵乘坐
达定陵、昭陵。
世界文化遗产介绍-明清皇家陵寝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 市易县的永宁山下,在北京 的西面。是清代自雍正时起 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 于1730年(雍正八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 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 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等。 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 章制度,陵区内千余间宫殿 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 刻。国家4A级景区
已列入世遗名录的明陵寝有明孝陵 (江苏南京),明十三陵(北京):明 长陵、明献陵、明景陵、明裕陵、明茂 陵、明泰陵、明康陵、明永陵、明昭陵、 明定陵、明庆陵、明德陵、明思陵,明 显陵(湖北钟祥)、景泰陵(北京)、 明皇陵(安徽凤阳)。
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始建于明洪武十 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 建成,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 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 天下,故名孝陵。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 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占地面积达 170余万平方米,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 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2003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 12月,又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 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明显陵由王墓改造而来,是中国 中南六省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占 地面积大,达183.13公顷,是明代帝 陵中单体面积最大的皇陵;其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在明 代帝陵规则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一陵两冢”的 陵寝结构为 历代帝王陵 墓中绝无仅 有。
明显陵
明显陵1988年元月明显陵被国 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8年4月,显陵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AAAA级旅游景区。
北京的十三陵,都是哪位皇帝的陵寝?

北京的十三陵,都是哪位皇帝的陵寝?长陵(明成祖朱棣)长陵是明十三陵之首,安葬着永乐皇帝和他的皇后徐氏。
明成祖朱棣可是一位著名皇帝,迁都北京就是他的决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
而长陵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
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宫就历时四年。
为何仁厚的皇帝会中年暴毙献陵(明仁宗朱高炽)明献陵是中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是明十三陵之一。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
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
不过这么一个内敛的人,居然会中年暴毙,死因至今还是一个谜。
文人与艺术家的保护者景陵(明宣宗朱瞻基)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他是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
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朱瞻基在性格上,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
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不过这位皇帝也是38岁就去世了。
容易轻信别人的皇帝陵裕陵(明英宗朱祁镇)明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
历史上记载,这位皇帝是一个非常善良、容易轻信别人的人,甭管是好人坏人,都相信,以至于治国时好时坏没个准儿。
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过去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
这里葬着的皇帝有一副传世名画茂陵(明宪宗朱见深)明茂陵,位于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北京十三陵长陵简介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北京十三陵长陵简介
一、长陵简介
长陵是北京十三陵中的首陵呢,哇塞,那可是超级有历史底蕴的地方。
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他的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
这长陵啊,从外面看就特别壮观。
它的陵门高大宏伟,进去之后能看到长长的神道,神道两边的石像生就像忠诚的卫士一样,静静地守护着陵墓,有石兽,石人,那些石兽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动起来似的。
长陵的祾恩殿那可是相当有名的。
这祾恩殿的建筑风格独特,它是木质结构,柱子超级粗,给人一种特别雄浑大气的感觉。
走进祾恩殿,就好像能感受到当年的那种皇家威严。
殿里的陈设虽然历经岁月,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时的繁华景象。
长陵所在的十三陵地区呢,风景也很不错。
周围都是青山绿水,空气特别清新。
在长陵游玩的时候,既能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又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里就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从长陵的建筑风格、布局,到里面的一草一木,都能让人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说,长陵的选址就有很多讲究,这反映了当时的风水观念还有皇家对于陵墓的重视程度。
长陵里保存的文物也不少呢。
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明朝的文化、艺术和工艺水平。
像一些陶瓷器、金属器等等,都能让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且长陵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也一直在进行,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历史瑰宝的原貌。
第 1 页共 1 页。
明十三陵

十 三 陵 ( 北 京 )
仁宗(献陵) 穆宗(昭陵) 宣宗(景陵) 神宗(定陵) 英宗(裕陵) 光宗(庆陵) 宪宗(茂陵) 熹宗(德陵)
孝宗(泰陵) 思宗(思陵)
武宗(康陵)
明孝陵
开曲折自然式神道之先河
始建宝顶
明清两代皇陵的“先驱”
石像生:
•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 像生,又称“翁仲”。 • 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 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 • 石像生在十三陵大碑楼至龙凤门(棂星门)的 路两侧。有石兽24座(狮、獬豸(xiè zhì )、骆驼、象、麒麟、马各4,均2卧2 立),石人12座(武臣、文臣、勋臣各4)。 均用整块巨石雕成,体态高大,造型生动,雕 刻精细,为国内少见的大型石雕群。
十三陵的风水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 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 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后来他在 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 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经朱棣亲自 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 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 南面敞开,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 泻而去。 陵前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 西为“虎 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 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 “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 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 远处一直伸展至 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 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 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 设的帝陵吉壤。在中国传统风水 学说的指导下, 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 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 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 一” 的哲学观点。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
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
十三陵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
因此,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
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
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
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穿各陵的“总神道”。
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式,使陵区的建筑紧密相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具有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
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式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和恢宏的气势。
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