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因发生传播机理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

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一般认为,地球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地球表层是由厚达80~100多千米的岩石层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以每年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速度在软流层上运动。
地球的造山运动、地壳变动、地震等便是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1965年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七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地地带。
板块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由于板块之间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造成能量的积累和地壳变形,当变形超过了地壳薄弱部位的承受本事时,就会产生破裂和错动,地震就发生了。
按地震构成的原因可分为5类: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地震发生原因与机理:了解地球内部的奥秘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与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的奥秘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和地震机制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地震发生的原因与机理,以揭示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地震发生的原因1. 构造板块运动:地球的外壳被划分为多个构造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相对运动。
当板块之间的摩擦力超过了抵抗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常见的地震带和断层就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结果。
2. 地壳运动: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抬升和滑动等现象。
当地壳运动发生时,因为地壳的变形和应力积累,会导致地震的发生。
3. 火山活动: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在火山活动中,岩浆从地下喷出,造成地壳的震动。
这种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它是火山活动的常见现象。
4. 地壳变形:地壳的变形是地震发生的另一个原因。
当地下岩石层发生变形时,会释放出能量,引起地震。
地壳变形可以由地震前的应力积累、岩石的弹性恢复等因素引起。
二、地震发生的机理1. 断层滑动:断层是地壳中两个板块之间的裂缝或断裂带。
当地壳板块运动时,断层上的岩石会发生滑动,释放出巨大能量,并引起地震。
断层滑动是地震最常见的机理之一。
2. 弹性回弹:地球的岩石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地壳承受外部应力时,岩石会发生变形。
当外部应力减小或消失时,岩石会恢复原来的形状,释放出能量,引起地震。
3. 岩浆运动:岩浆是地球内部炽热的熔融岩石,在地下运动时会引起地壳的震动。
当岩浆从地下喷出时,会造成地震,尤其是火山地区。
4. 地震波传播:地震发生后,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地壳的震动,产生地震现象。
三、地球内部的奥秘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核心、地幔和地壳组成。
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层,由固体和部分熔融的岩石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薄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2. 板块构造:地球的外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它们相对运动并且不断演化。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地震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

地震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摘要:地震是地球表层(地壳)的快速振动,是指地壳某个部位的岩层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地震根据其产生原因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有由于地下深处岩层破裂、错动所造成的构造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引起的火山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陷落地震,地下核爆炸、爆破等人为活动引起的人工地震,在石油开采等深井中注水、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引起的诱发地震。
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办法。
其防治措施主要有3种:震前防御、震中自救、震后互救。
关键词:地壳地震机理震前震中震后防治一、地震发生的机理(1)构造地震发生的机理主要有:地球内部分层和构造运动(或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分层主要是依据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来划分的。
地震波速度或速度梯度急剧变化的水平面(称为不连续面)是地球内部分层的界面。
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
次一级不连续面进一步把地幔分为上地幔、过渡带、下地幔,把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状态的不同,为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称为构造运动或地壳运动。
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形成海沟和山脉;引起岩石产状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并导致构造地震。
关于构造运动的理论有如下几个:1›地壳均衡理论2›大陆漂移说3›海底扩张说4›板块构造学说(2)火山地震发生的机理主要是: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这类地震可产生在火山喷发的前夕,亦可在火山喷发的同时。
其特点是震源常限于火山活动地带,一般深度不超过10公里的浅源地震,震级较大,多属于没有主震的地震群型,影响范围小。
火山地震一般较小,为数不多,数量约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
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通常发生在板块的生长边界。
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地震知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会

我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以来已经经历了4次大地震活 跃幕,每个活跃幕持续约10~20年左右,有活动高潮与低 潮交替的现象。目前已进入了新的活动幕。
三、地震效应
地震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结果,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 破坏 效应
振动破坏效应 地面破坏效应
次生灾害效应
其主要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断裂,地震所造成的 建筑物和地面毁坏,以及水面的异常波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 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 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 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 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 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4、中国地震灾害 我国地震灾害的周期性
我国地震活动呈现出时间上的明显的周期性。由于东 西部构造运动的差异,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 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地震周期大约为300年左右,西部为 100~200年,台湾为几十年。
(4)温度应力说 (5)黏滑说
岩浆冲击学说
是日本学者石本己四雄于1931年提出的,他认为,地壳部存在的岩 浆,因物理化学变化使岩浆产生巨大的推力。当局部地段围岩强度较底 时,岩浆就会突破围岩向地壳最软弱的部位侵入,而引发地震。他的依 据是:①地震的P波(纵波)在扩张传播的形态;②日本及环太平洋地 震带中地震带与火山活动带相一致。
(3)地下采空区塌陷诱发地震
采矿形成的采空区会使围岩压力重新分布,导致围岩变形、脆 性破裂,严重时可造成岩体应力和应变能的集中释放诱发地震;另 外顶板突然冒落的冲击力也会诱发地震。
二、世界及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震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或欧亚地震带(3)大洋海岭地震带
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防灾措施

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防灾措施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和采取有效的防灾措施,对于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震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关的防灾措施。
一、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
1.板块运动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都是由几块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作用下,会发生相互碰撞、移动或者分离。
当板块的运动产生变形和累积能量,超过周围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地震。
2.地壳断裂地壳断裂是指地壳岩石因为受到极大的应力作用,无法继续承受而发生断裂的现象。
当地壳断裂产生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发生地震。
3.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表现,火山爆发时会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巨大的地震波。
二、防灾措施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灾措施。
1.建造地震安全的建筑物在地震频发地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非常重要。
采用科学的建筑设计和高强度的建筑材料,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2.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处于一种慌乱的状态,因此制定并广泛宣传地震应急预案非常必要。
地震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急救措施和灾后恢复工作等内容,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提前预警现代科技使得地震预警成为可能,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保护措施。
4.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地震防灾的成败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加强地震防灾的宣传和教育非常重要。
通过开展地震防灾知识的培训和演练,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5.科学监测和研究地震是一种复杂而且难以预测的自然现象,为了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加强地震的监测和研究工作非常关键。
通过收集地震数据和分析地震活动的规律,可以提前预警和调整相应的防灾措施。
地震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

专业:土木建筑系班级:10土木一班姓名:王海涛学号:1011111107地震发生的机理及防治措施软流层富含金属物的环形溶浆圈中太阳与地球复合磁场的磁通量随地球自转及太阳活动改变而产生电流、电荷。
关键词:地震,溶浆线圈,磁场,地磁,软流层,放电。
摘要:此文提出地震的形成机理是软流层内富含金属物的环形热盐溶浆圈随地球自转而使得环形圈内太阳与地球的复合磁场磁通量发生改变进而产生电流、电荷,并形成局部电磁场,当电流、电荷与上端地壳或周围岩土之间电势差达到一定数值时,便发生尖端放电,放电带来强烈的震动,即地震。
正文:世界各地经常发生大小不一的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地震的发震机理一直都没有很好地解释,地震的短临预报也一直是科学难题。
在此,本文提出地震是一种地磁现象,地幔上层软流层内富含金属物的环形热盐溶浆圈随地球自转而使得环形圈内太阳与地球复合磁场的磁通量发生改变,进而产生电流、电荷,当电流、电荷与上端地壳或周围岩土之间电势差达到一定数值时,便发生尖端放电,放电带来强烈的震动,即地震。
以下为具体论述。
众所周知,地球的深处有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本文认为软流层的形成则是在地球的孕育过程中,当地球体积达到一定时,地球内部开始发热,密布地下的碎冰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融化,并随着地球体积的增大而逐渐上行至上地幔,以高热高压的液态存在,这些热的液体在上行过程中比较容易地溶解了岩土中的氯化物与硫化物,如NaCL,增强了溶浆的溶解力,并在随后仍不断地溶解岩土中的氯化物以及钠、镁、钙、钾、锶、氯、硫、碳、溴、氟、硼等其他矿物质,成为了成份复杂多样,溶解力强的热盐溶浆(类似现在陆地盐矿中提取盐粒的卤水)与热硫溶浆,最终在上地幔深度在50-250km之间形成热盐、热硫溶浆软流层;在数千万至数亿年前,在目前海洋与盆地的位置,大量溶浆的聚积导致地壳发生大规模塌陷,软流层内热盐、热硫溶浆涌出后回流、沉淀形成目前的海洋、盆地、盐湖、矿藏与土壤,地壳塌陷的水平横向挤压力带来了造山运动,地壳大规模塌陷的另一结果便是发生于奥陶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等古生代与中生代的几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生物被瞬间掩埋而后形成化石,塌陷的边缘于地壳下则仍残留有热盐溶浆,并在地壳下形成了一个个环形闭合、半闭合的空心圈层,这些液态闭合或半闭合圈富含液态金属物质,可将其视为含杂质较多的单匝液态金属线圈;中国几大盆地为数次较大的地壳塌陷后形成,盆地边缘地下残余的热盐溶浆构成了闭合溶浆线圈,太平洋的数次塌陷成洋则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溶浆线圈组。
简述地震形成的原因地震是由什么引起的

简述地震形成的原因地震是由什么引起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地震形成的呢?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地震形成的原因。
地震形成的原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地震的位置地球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但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之中,也会发生在软流层当中。
据地震部门测定,深源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300-700公里处。
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深的震源是720公里。
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板块挤压地层断裂学说并不能合理解释深源地震,因为720公里深处并不存在固态物质。
科学家设想将地球岩石图画出来,这样对预测地震有很大帮助。
地震的类型根据发生的位置分类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成因发生传播机理浅谈
摘要: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本文简单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和传播,着重从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两个方面对地震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地震原因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发生机理传播
1 地震的成因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等。
(1)构造地震
地球在不断地运动,其内部物质也在发生着相对运动,再加上周围的星体会对地球产生引力。
因此在地壳或地壳以下的地方,存在着巨大的力作用。
这种力作用可使组成地壳的岩层产生断裂和错动,形成褶皱山脉,造成大面积的陆地上升和下降,以及大规模的岩浆活动等地壳构造现象。
在发生这些现象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地震的产生,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火山下面的岩浆活动、火山喷发时的能量积蓄释放过程可以导致地面振动。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例如,在煤矿采空区常发生顶板陷落导致的地震。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2 地震的发生机理
地震能量的聚集和形成并非在表面,而是在深部。
特别是在震源深处,由于受力的作用,介质会发生破裂。
开始时只是很小的破裂,我们称为“微破裂”,但由于应力不断集中,“微破裂”则会逐渐发展并形成一条“破裂链”,这条“破裂链”借助于质点的振动,并以波动的方式传播,且不断向四周辐射。
当它们突破“重围”冲到地表时,即发生强烈地震。
[滕吉文,深入地球深部,认识地球本体,世界科学,2008,5~9]
2.1 浅源地震的发生机理
在地壳中,理想均匀的应力分布是不存在的。
首先由于自重力产生的体积力存在,致使地壳内应力随岩体断层埋藏加深而逐渐加载,并出现梯度差异;其次组成岩层的物质差异,出现对应力的反
应不同的现象,对于抗形变高的物质区域,具有较集中的应力状态,而对抗变形较差的地方,只能呈现较低的应力状态。
[ w .d.means,stress and strain,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976] 大陆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是在40km左右。
按国际著名地震学家[日]k.aki的结论:凡“作用于地表的力的影响,大体能达到这个力在地表的分布波长相当的深度”而不衰减。
所以,凡存在于地表的大尺度分布的异常力均可以成为触发地震的候选者。
当地壳内长期在断层面上受到这种不均匀分布的受载力作用,便产生构造应力场,并积累到临界状态时,将会产生应力突变,即酿成破坏极大的大陆浅源地震源的发震。
2.2 深源地震的发生机理
大多数深源地震发生在以较快的速率向地幔俯冲的岩石圈板块中或是发生在古老的岩石圈俯冲巾板块中。
深源地震的震波辐射型式显示其与浅震不同,表现为或是沿一个非平面状的断层面发生滑动的结果,或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特征的次级事件所构成。
根据板块的构造理论,岩石圈板块是一个巨厚的且导热性差的块体。
在俯冲过程中,其外缘逐渐变热,而内部仍能保持一个较冷的、具有不同成分和高强度的区域,所以,尽管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都涉及到一个剪切破裂过程,但却有着明显不同的成因机制。
不少学者对此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多种成因解释。
[周
翊,深源地震机理的新认识——反向裂隙断层作用,地质科技情报,1994,5~6]
2.2.1 沿剪切带的熔融或失控蠕变[ ogawa m .shear instability in a viscoelastic material as the cause of deep focus earthquakes.j.geophys.res , 1987,92]
由剪切应力引起的蠕变作用会在岩石中生成热,当蠕变加速时,就可能引起沿一个平面状表面发生熔融,并使岩石的强度减低至零。
但其有一个致命的不确定性,即蠕变不稳定性是否能发生足够快或是否能在一个很大的范屋内产生地震。
此外,它还需要一个先存的有方向性的面状低强度区.而这在俯冲的岩石圈板块是难以找到的。
2.2.2 塑性不稳定性平[ hobb5 b e.ord a.plastic instabilities—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intermediate and deep focus earthquakes-j.geophys.res ,1988,92] 在板块在向下俯冲的过程中,温度的增加导致阻碍蠕变的阻力减少,使得蠕变作用加速,并变为不稳定,而引起塑性不稳定性的发生。
这种作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这样的作用过程是否发生在实际的地幔物质中,因为目前还没有这方面成功的实验结果。
2.2.3 由于孔隙流体的存在而导致有效应力的降低
这种机制认为地幔岩石中的孔隙流体降低了有效静水应力,而使岩石处于一个剪切应力可引起发生破裂的区域。
但是,在俯冲的
岩石中,其孔隙度难于达到足以传递孔隙压力(减低有效应力),而且地幔中流体很少,在如此深处似乎也难以产生足以引起断裂的有效流体应力。
3 地震的传播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传播。
震源产生两种波:p波与s波。
p波是纵向波,在纵波中,物质粒子与波的传播方向同向往复运动,而横波中的物质粒子则作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运动。
当各震相(p波,s波等)到达地球表面和内部的某一台站时,地震波形发生变化。
在p波和s波之后的是面波。
它们是地震中造成主要破坏的地震波。
有两种类型的面波:一种是勒夫波,物质粒子在沿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方向作水平的前后运动,另一种是瑞利波中,物质粒子沿与波传播方向同方向作垂直的前后运动。
面波是发散的,这意味着它们在传播时不断向外扩散。
地震学家利用这些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来测定地球的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