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27省道两侧景观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关于省道(S202)新沙洲至小寄山公路的改建设计浅析

关于省道(S202)新沙洲至小寄山公路的改建设计浅析

关于省道(S202)新沙洲至小寄山公路的改建设计浅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省道改建设计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自己对省道(S202)新沙洲至小寄山公路改建设计新构思和看法。

关键字:项目概况、设计要点、意义省道是各省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动脉和纽带,是各省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流量的增加( 特别是小汽车数量的增加) 、汽车车型和轴载的变化,以及原有省道使用年限的增加,早期建设的省道已严重破损,不适应各省的发展要求。

因此省道的改造已成为各省发展的重点。

1.项目概况省道(S202)新沙洲至小寄山公路改建工程项目位于岳阳市君山区与华容县境内,路线全长30.601km。

本项目采用二级公路的设计标准,设计速度均采用60km/h;路面结构概况为:17CM,级配碎石、低基层20CM、5.5%水泥稳定砂砾基础、30CM水泥砼路面、路基宽度为12m、路面宽度9m、水泥混凝土面板(弯拉强度不小于5.0mpa)、桥梁全宽12m。

2. 省道改建设计要点2.1 省道改建设计的思路和原则(1)坚持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S202的改建工程控制因素多,平、纵、横设计各方面均受到较大牵制,需灵活运用技术指标,不能刻意追求技术指标的“大、宽、长”,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线形标准,力求达到经济性和功能性的统一。

(2)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省道一般兼有交通功能及商业生活服务功能,道路设计不仅要重视车辆的行驶感受,而且要重视非机动车、行人及周边商店企业等使用者的感受。

(3)坚持功能与景观并重的设计理念省道改建的目的一方面是改善交通,另一方面是改造城市环境,良好的道路景观对城市形象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

(4)坚持经济合理的设计思路省道路改建工程的资金渠道一般为政府财政拨款,对工程费用非常敏感,因此要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减少浪费,选择最经济合理的方案,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2.2设计依据省道改建设计技术标准的选择,主要根据公路网的规划、项目的任务、功能和地位、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通量预测结果等因素,按照交通部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设计规范的要求来确定。

S227省道两侧景观设计说明

S227省道两侧景观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书一、概况(一)项目背景S227省道(相城区段)作为贯穿相城南北的城市快速路,南至姑苏区、北至常熟,具有独特的交通、经济及战略意义。

去年施工完成的S227省道京沪高铁快速路工程(南起227省道白荡湖特大桥、北至京沪高铁)将S227(相城区城区段)打造成了一条南联京沪高速、苏州工业园区,北接京沪高铁、高铁新城,东达苏嘉杭高速,沟通相城城区东西向各主干道的城市快速路,对提升相城的综合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地分析:(1)地理位置:南起S227省道白荡湖特大桥、北至高铁新城南天成路,西侧绿地控制宽度约50米,东侧约100米,改造长度约7.2公里,提升改造范围约99.73公顷。

同时包括沿线的公共活动空间及绿化广场。

(2)基地现状基地现状植被、湿地、草坡等保护相对较好,生态环境依旧保留着较多自然因素。

白荡湖水面开敞,具有良好的滨水绿地开发条件。

规划应注重对现有基地可利用元素的开发和保护,建设具有场地特质的景观。

基地范围内地形由北向南地势相对平坦,有大片鱼塘。

(3)交通联系S227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无隔离带,存在安全隐患。

人行天桥数量较少,道路东西两侧到达不便。

(4)现状用地性质现状用地主要以渔业用地、绿地为主。

由于紧邻位阳澄湖,用地又近水,因此部分居民选择在此养殖渔业为生,围湖、围河养殖情况较为普遍。

(5)植被由于未经完全开发,规划区植被覆盖大多呈自然状态。

河流鱼塘与植被的天然肌理交错,体现了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

由于基地内鱼塘较多,天然植物群落分布较少,鱼塘周边的水岸生长了丰富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如水葱、芦苇、狗尾草、旱柳、构树、意杨等。

(6)现状市政管线目前有高压电力线横穿白荡湖区域,对规划绿地的视线、安全都将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上位规划高压线将搬迁或地埋。

(7)基地在本次规划中的位置、条件及用地关系基地东侧有大面积的天然的滨水绿地,这里得天独厚的水系是滨水绿地的基本条件,便捷的交通联系是保证居民及游客可达性的重要因素,现状的用地性质保障了开发动迁的较低成本和土壤的易植性,丰富的岸线变化为此绿地营造不同功能的景观创造了有利条件。

构建生态-文化-景观-旅游四位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构建生态-文化-景观-旅游四位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构建生态\文化\景观\旅游四位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沂山风景区规划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将“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四位一体的规划理念运用到该风景区的规划中,介绍了该风景区的规划特点,对协调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风景区综合价值的实现以及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化;景观;旅游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various problems facing in the yishan scenic area planning process, introduced the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enic area, discuss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ordination scenic area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scenic area comprehensive value realization and scenic area achiev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way.key words: ecology; culture; landscape; tourism中图分类号:k9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项目背景宏观政策背景2011年是“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与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

本项目的规划主题就是抓住历史契机,宣传推广临朐当地人文、资源精华,展示丰富的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等旅游资源,顺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为游客打造一个体验“生态、文化、旅游、景观”的平台,切身感受临朐旅游发展的新成果。

省道217216线理塘至稻城亚丁段改建公路的旅游景观设计

省道217216线理塘至稻城亚丁段改建公路的旅游景观设计

龙源期刊网
省道217\216线理塘至稻城亚丁段改建公路的旅游景观设计
作者:宋川陈建华
来源:《绿色科技》2012年第03期
摘要:以省道217、216线理塘至稻城亚丁改建公路景观设计为例,分析了当地的地形地貌、民风民情,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公路沿线的景观设计中确立了“美化、彩化、文化、神化”的设计新思维,同时改进了该路段的景观现状,为其他公路景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民族特色;自然景色;理亚路;景观;彩化
作者简介:宋川(1985—),男,重庆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

中图分类号:
TU9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洪湖0227景观提升方案

洪湖0227景观提升方案

1. 引言洪湖是湖北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洪湖的景观质量逐渐下降,亟需进行景观提升。

本文将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案,旨在通过改善洪湖的景观,提升其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

2. 景观规划与设计2.1 景观分析在进行景观提升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景观分析。

对洪湖的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情况。

通过景观分析,可以明确洪湖当前的问题和潜在的机会,为后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2.2 规划目标根据景观分析的结果,明确洪湖的规划目标。

例如,提高景观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振兴旅游业等。

规划目标应该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3 景观设计方案基于景观规划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具体的景观设计方案。

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水域提升:洪湖以水域为主要特色,可以进行水域的整治和提升工作。

清理湖泊中的污染源,增加湖泊水质的净化设施。

另外,可以在湖边建设公园、步道等配套设施,方便游客观赏湖景。

•绿化景观:增加洪湖周边的绿化覆盖,改善景观质量。

可以在湖边种植各种湿地植物和花卉,提升湖区的生态环境。

另外,可以在湖边栽植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树木,打造独特的景观。

•文化遗产保护:洪湖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加强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可以修复古建筑、整治古道等,将这些文化遗产与景观提升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交通便利: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需要改善洪湖的交通状况。

可以修建道路、增加停车场等,方便游客前往洪湖。

同时,可以引入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的交通选择。

3. 实施方案3.1 资金筹集景观提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需要制定资金筹集方案。

可以考虑政府投资、企业赞助、旅游收入等多种途径。

同时,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

3.2 政策支持景观提升涉及到土地使用、环保、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道路景观风貌设计内容

道路景观风貌设计内容

道路景观风貌设计内容道路景观风貌设计可太有趣啦!这就像是给道路穿上漂亮的衣服,让它成为城市里独特的风景线。

一、道路景观风貌设计的基础元素。

咱先来说说植物。

植物就像是道路景观的头发,各种各样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可好看了。

比如高大的杨树,它们就像一个个挺拔的卫士,站在道路两旁,夏天的时候,那茂密的枝叶遮天蔽日,给路过的人一片清凉。

还有那开花的树,像樱花树、桃花树,一到花期,满树的花朵就像粉色或者白色的云霞,美极了。

花花草草也不能少呀,像矮牵牛、三色堇这些小花,五颜六色的,在路边一丛丛地开着,就像给道路戴上了彩色的花环。

再说道路本身。

道路的材质、颜色和纹理都很重要呢。

如果是那种古朴的石板路,走在上面就感觉特别有历史感和文艺气息。

要是柏油路呢,平坦又宽阔,适合车辆快速行驶。

而且呀,道路上的标识线也能成为一种景观元素,画得清晰又整齐的标识线,就像道路的纹身一样,让道路看起来更有秩序。

二、考虑人的需求。

道路景观风貌设计可是为人服务的呀。

我们得给行人提供舒适的步行空间。

比如说在路边设置一些长椅,让走累了的人能坐下来休息。

长椅的设计可以很有趣哦,有的可以像弯弯的月牙,有的可以像可爱的小动物形状。

还要有足够的照明设施,晚上的时候,那些路灯亮起来,就像星星落在了道路上,既照亮了行人的路,又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对于骑自行车的人来说,要有专门的自行车道。

这个车道要安全又宽敞,不能让自行车和汽车挤在一起。

而且在自行车道旁边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小装饰,像彩色的风车,自行车骑过去的时候,风车呼呼地转,多好玩呀。

三、融入当地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一定要在道路景观风貌设计里体现出来。

如果是在有古老文化的城市,像西安,那道路景观里就可以加入一些古代的元素。

比如在路边设置一些仿古的雕塑,像兵马俑的小雕塑,或者是古代诗人的雕像,旁边再配上他们写的诗句。

要是在海边的城市呢,那就可以有很多海洋元素。

像贝壳形状的垃圾桶,还有以海洋生物为主题的壁画,让人一看到就知道这是个充满海洋气息的地方。

“美丽公路”S207(任高段)设计方案

“美丽公路”S207(任高段)设计方案

鹿邑美丽公路(S207任高段)规划设计方案为打造地域特色美丽公路,提升公路整体水平,满足群众道路需求,适应出行方式转变,应对休闲旅游趋势,服务美丽乡村、构建品质交通,制订本方案。

一、项目概况S207公路(省道郑留线)任集-高口段全长12.3公里,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路拱采用双向坡,坡度为2%,路肩坡度为3%。

该段设计标准为平原微丘区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小时。

项目南始惠济河高口桥北,向北经马铺镇至宋河镇陈楼行政村任集自然村,于S326公路相交处结束。

全线共穿越村庄6个,全线有大桥1座、中桥1座,小桥5座,涵洞6道。

二、指导思想美丽公路旨在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后对公路品质的更高需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由人、车、路和环境组成的复合型公路交通系统。

其建设规划要综合考虑公路与文化、生态等因素的结合,在保证生态性、安全性、功能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地方特色植入其中,赋予公路独特的灵魂,使其成为鹿邑美丽乡村中亮丽的风景线。

三、建设目标以S207公路(任高段)为样板,积极探索“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鹿邑首条特色示范美丽公路,推动全域美丽公路建设。

打造安全畅通的品质之路:安全与畅通是公路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也是建设美丽公路的基础。

打造因路制宜的自然之路:重视路内环境建设,保持自然完整性,因地制宜,崇尚自然,使公路与环境和谐共融。

打造特色彰显的景观之路:路随景出、景由路生、景路相依,凸显工匠精神,融汇人文情怀,构建景观长廊。

四、设计原则(一)突出本土特色的文化性。

提取鹿邑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公路景观规划中,充分展现鹿邑的独特文化底蕴,即:依据千年古县独特的城市文脉,打造鹿邑文化北走廊,如在两侧设计以鹿邑四大文化名片为内容的特色界牌、路标、公交站等。

依据沿线乡村不同文化,打造区块特色景观,如利用沿线乡镇特色农业,在公路两侧种植发展牡丹、辣椒、菊花、大棚蔬菜等具有观赏性的高效种植产业;利用元火观老工业遗址,打造酒文化特色村落(街)等。

省道绿化项目实施方案

省道绿化项目实施方案

省道绿化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省道在人们的日常出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的交通建设和维护,省道两旁的绿化工作相对滞后,给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了改善省道沿线的环境,提升道路景观品质,需要开展省道绿化项目。

二、项目目标1.改善省道沿线环境,提升景观品质。

2.增加绿化植被,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3.提升道路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4.增强市民对省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项目内容1.确定绿化区域:对省道沿线进行勘察和评估,确定绿化区域范围。

2.制定绿化方案:根据绿化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绿化方案,包括植被种植、景观设计等内容。

3.实施绿化工程: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按照绿化方案进行实施,确保绿化工程的顺利进行。

4.养护管理:完成绿化工程后,进行养护管理工作,确保绿化植被的健康生长和景观品质的持续改善。

四、项目实施步骤1.勘察评估:对省道沿线进行勘察和评估,确定绿化区域范围和可行性。

2.方案制定:根据勘察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绿化方案,包括植被种植、景观设计和工程施工方案。

3.工程施工: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按照绿化方案进行工程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4.养护管理:完成工程施工后,进行养护管理工作,包括植被养护、景观维护等内容,确保绿化效果的持续改善。

五、项目保障1.资金保障:确保项目所需资金的到位,包括绿化工程的施工费用和后期养护管理费用。

2.人力保障: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勘察评估、绿化方案制定和工程施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3.技术保障:引入先进的绿化技术和设备,提高绿化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4.监督保障:建立监督机制,对绿化工程的实施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六、项目效果1.改善环境:通过绿化工程,提升省道沿线的景观品质,改善周边环境。

2.净化空气:增加绿化植被,有助于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3.提升安全:美化道路景观,增加绿化隔离带,提升道路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书一、概况(一)项目背景S227省道(相城区段)作为贯穿相城南北的城市快速路,南至姑苏区、北至常熟,具有独特的交通、经济及战略意义。

去年施工完成的S227省道京沪高铁快速路工程(南起227省道白荡湖特大桥、北至京沪高铁)将S227(相城区城区段)打造成了一条南联京沪高速、苏州工业园区,北接京沪高铁、高铁新城,东达苏嘉杭高速,沟通相城城区东西向各主干道的城市快速路,对提升相城的综合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地分析:(1)地理位置:南起S227省道白荡湖特大桥、北至高铁新城南天成路,西侧绿地控制宽度约50米,东侧约100米,改造长度约7.2公里,提升改造范围约99.73公顷。

同时包括沿线的公共活动空间及绿化广场。

(2)基地现状基地现状植被、湿地、草坡等保护相对较好,生态环境依旧保留着较多自然因素。

白荡湖水面开敞,具有良好的滨水绿地开发条件。

规划应注重对现有基地可利用元素的开发和保护,建设具有场地特质的景观。

基地范围内地形由北向南地势相对平坦,有大片鱼塘。

(3)交通联系S227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无隔离带,存在安全隐患。

人行天桥数量较少,道路东西两侧到达不便。

(4)现状用地性质现状用地主要以渔业用地、绿地为主。

由于紧邻位阳澄湖,用地又近水,因此部分居民选择在此养殖渔业为生,围湖、围河养殖情况较为普遍。

(5)植被由于未经完全开发,规划区植被覆盖大多呈自然状态。

河流鱼塘与植被的天然肌理交错,体现了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

由于基地内鱼塘较多,天然植物群落分布较少,鱼塘周边的水岸生长了丰富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如水葱、芦苇、狗尾草、旱柳、构树、意杨等。

(6)现状市政管线目前有高压电力线横穿白荡湖区域,对规划绿地的视线、安全都将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上位规划高压线将搬迁或地埋。

(7)基地在本次规划中的位置、条件及用地关系基地东侧有大面积的天然的滨水绿地,这里得天独厚的水系是滨水绿地的基本条件,便捷的交通联系是保证居民及游客可达性的重要因素,现状的用地性质保障了开发动迁的较低成本和土壤的易植性,丰富的岸线变化为此绿地营造不同功能的景观创造了有利条件。

针对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为满足区域、背景、年龄的人的活动需求,规划考虑建设一座休闲活动、门户展示、生态湿地为一体的综合生态绿地。

二、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4.《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5.《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6.《城市园绿化条例》三、规划原则:我们的规划将充分运用以下几大规划原则,将其体现在我们的规划方案之中。

(1)有机性原则以有关部门和建设单位对于该区的规划设计要求为依据,使该区规划设计既满足有关单位的开发意向,又符合更高层次的规划要求,成为城市有机的组成部分并与周边地区相协调。

(2)生态性原则该规划除了考虑到为人提供户外观赏、游憩、交流等功能外,还注意考虑了对基地原有生态状况的继承和改良,强调了可行性和适应性,以期促进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功能和景观的前提下使设计自然和谐,且融合道家所崇尚的“天人合一”思想。

设计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塑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景观,同时兼顾到区域本身内部的能量与生态循环,减少土石方量,充分利用水资源,营造滨水空间与亲水小环境,这是生态原则的本质体现。

(3)以人为本原则在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是强调人的主人翁地位。

在景观设计、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以及建设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种种生理和心理需求,为人提供舒适优美的休憩、交往、娱乐的城市空间。

所有城市开放空间都是有形的物质空间,是由若干个小空间组成的空间组合体,其空间尺度的人性化直接关系到空间的品质和氛围的形成。

该设计从宏观角度考虑了开放空间的形态特征和整体的意象以及处在整个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从中观上的,考虑了构成空间组合体的若干小空间为人所使用的感官要求,是局部的人性尺度标准;从微观上的,研究了构成空间各元素的细部尺寸,因此创造出适宜的空间尺度。

(4)体现场所精神城市开放空间的人性化,既要有利于生存,又能满足人的感官需求,还要注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并使之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地域的特征是创造场所精神的重要源泉。

规划中深入地研究了相城当地的人文历史,充分利用自然特征,创造出具有相城区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

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容易引起人的共鸣,产生文化认同感,同时城市还要向前发展,景观设计在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生态的同时应融入现代生活的新功能、新要求,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使城市景观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5)景观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资源变异性和复杂性的量度,包括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两方面。

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同时也使得景观更具有丰富的个体特性。

(6)自然景观优先原则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创造既服务于人,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

四、规划设计理念(一)生态理念生态是环境景观设计永远的主题,尊重、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相互补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生态环境。

经济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实现向自然适度索取与最优回报间的平衡,共生、共荣、共存、共乐、共雅。

为了体现此绿地生态、健康、绿色的主题,规划中积极利用绿色能源如太阳能设施、雨水收集处理,并积极采用垂直绿化以及湿地净化示范,向居民和游人展示清洁、高效的生态示范效果。

通过合理的生态系统设计,缓和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

处理好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建立符合多样性要求的公共绿地系统,将S227省道打造成为一条生态景观大道。

(二)会呼吸的慢行系统(1)关于慢行系统慢行系统是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人行步道、自行车道、人行天桥等内容,慢行系统分为交通性慢行系统和非交通性慢行系统,交通性慢行系统主要是解决步行、自行车及电瓶车等交通方式的交通组织和交通安全问题,非交通性慢行系统则是以提供散步功能为主要目的。

针对目前城市居民对散步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措施强化非交通性慢行系统,结合原有交通性慢行系统,在空间用地上与城市开敞公共空间主要是绿地系统进行整合,使其更能提供舒适的散步条件和环境,从而形成节点成熟、体系完整的绿色慢性系统,塑造新的能散步的城市。

(2)绿色慢行系统绿色慢行体系:通过慢行交通系统将整个绿地内部的节点联系起来,在整个形成生物生态廊道,让小鸟、松鼠等小动物回到城市,在城市中融入大自然的元素,软化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形象,让城市内部保持生态活力,同时也实现生态保护、减灾、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使得小松鼠、鸟类在市民、游客中嬉戏穿行,和谐共存。

(3)绿色自行车系统为方便市民,绿色自行车游览系统完全融入城市慢行系统,市民凭借市民卡均可在自行车停靠点租用、停靠车辆;同时,为方便居民游览、观赏,在大部分区域的主要出入口以及人群密集的活动景点都配备自行车租赁点和停靠点,设置位置与城市慢行系统的流线节点一致。

(4)慢行系统出入口布局规划遵循为居民服务的宗旨,根据不同地块的功能设置慢行系统出入口。

主要出入口优先布置在地块较大、容易聚集人流的区域。

(三)“生态”与“绿色慢行系统”相结合理念将太阳能设施、雨水收集处理,并积极采用垂直绿化以及湿地净化等技术与绿色慢行系统相互结合,使得慢行系统及周边绿地形成一个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的体系,让慢行系统成为一条能自我净化的慢行系统。

(四)“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现代的线性肌理承载传统的睿智。

运用丰富的植物元素与人工造景手法,注重氛围的营造,充分考虑景观元素的层次、色彩等各项特性,结合植物生长变化创造出线性四维空间。

以苏州相城区民间的传统文艺,包括御窑金砖、元和缂丝、陆墓泥盆、渭塘珍珠、相城琴弓、九龙砖雕、太平船模、黄桥铜器、水乡草编、阳澄渔歌作为景观元素,以现代的手法应用到整个景观当中,将S227省道两侧绿地景观打造成为具有相城区特色的江南新水乡代表。

五、景观设计整个场地可分为三大区域与城市布局规划相呼应协调。

通过节奏的变化和功能空间的植入从南向北分别为:开阔的门户展示区域、轻快的城市生活区域、绿色的生态休闲区域。

(一)门户展示区域此区域突出打造标志性景观,包括白荡湖水面。

突出相城水乡瑰宝及相城特殊水产养殖的特点。

借相城渭塘美丽圣洁的珍珠形态,用景观灯雕塑串联在开阔的白荡湖面,宛如现代花都时尚女子的配饰,自然、浪漫、简约。

建议增加一玉女雕塑,白天可用喷泉景观烘托气氛。

(二)城市生活区域此区域突出丰富的沿河休闲带以及趣味的水韵绿岛。

其主要服务于城市生活。

包括阳澄湖东路节点、华元路节点、春申湖路节点。

1.河步道休闲区该区主要以交通性的散步道及自行车道为主,以“河畅、水清、岸绿、路通、景美”为主要造景原则,让周边居民漫步滨河步道,尽享休闲生活;此外,通过设置休闲平台,提供休憩、远眺的场所,提高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品质。

2.阳澄湖东路配合周边商业用地及居住用地的需求,着力打造时尚都市的形象,运用动态的小水景与白荡湖开阔平静的水面形成一动一静对比。

运用现代感极强的材质及夜间灯光处理吸引人气。

3.华元路配合周边居住用地及办公用地的需求,用灌木及铺装结合的方式提供一些休息空间。

转角处设置造型灯提升夜间都市形象。

4. 韵春申湖路以环形的天桥设计,疏导行人及非机动车东西向的交通。

以一片水面作为端景,水面对岸营造水乡人家的独特意境。

同时此区域鱼塘可作为一个垂钓公园,提供垂钓平台等服务。

5. 绿水韵绿岛以水系为载体的近岸绿岛,结合岛屿周边的生态亲水绿地,丰富步行环境,增强视觉及步行的趣味性。

(三)生态休闲区域此区域主要体现自然湿地及大地艺术展示。

包括一个重要节点太阳路节点及一个南天成路匝道和康园路、富元路及如园路三个小节点。

6.生生态湿地展示主要体现在对现状水系、植被最大化保留和局部提升的基础上。

是水域和陆地之间的生态交汇区,其针对水域对陆地的侵蚀起到控制作用,且对河道内的化学物质具有高效的分解与净化能力。

同时,湿地还能提供丰富的动物栖息地,对保护自然河道及生态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7.心大地艺术展示位于东侧现状农田,提升改造为突出农耕肌理和季相变化的大地景观。

修整农田分割形状与鱼塘进行呼应,营造江南风光“鱼米之乡”的景象。

8.太阳路在通往高铁苏州北站的收尾处用乐音将相城风情景观传递给更多的人。

集中体现“相城十绝”中相城琴弓、黄桥铜器、阳澄渔歌的主题并用音乐将其串联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