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祝福》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1.2祝福第一课时【开卷有益】1.古诗赏读(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赏读:对千夫所指的民贼怒目而视,对孤弱的幼儿甘愿俯身做牛马。

表现了鲁迅对敌斗争、对弱者关爱的精神。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赏读:把我的拳拳爱国心向天上寒星表达,虽然不被察觉,但我仍要把一腔热血献给祖国。

2.成语积累(1)爱莫能助:爱,爱惜;莫,不。

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2)哀鸿遍野: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3.名句积累(1)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2)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鲁迅【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知识储备】1.走近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字,中国现代伟大的、、,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2.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

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篇。

也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选自《彷徨》中的唯一一篇。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

祝福学案学生第一课时

祝福学案学生第一课时

《祝福》导学案制作人:王伟审定领导: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情节,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

重点: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法学法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

2、朗读精彩语段,抓住关键词句,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3、比较研究法:通过《祝福》和《故乡》中人物描写的相同之处,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背景储备《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政治知识,以及阅读过的鲁迅或同时期作家的作品,简单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现状。

二、知识储备:1、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有《》《》《》2. 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是中心,通过和的描写,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3、叙述的顺序有哪些?并试着从我们所学的文章中所举一例。

三、字词的梳理储备:1、重点字词整理:2、预习检测(见幻灯片)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1、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

3、根据祥林嫂年谱和情节的梳理,简述祥林嫂生平或写一小传。

(身份地位、性格、主要情节、结局,文言小传尤佳。

)五、局部探究4.本文按什么叙述方式叙事的?结合课文,你认为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5.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叙述顺序的转变的?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6、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7、“悲剧就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

《祝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任务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深入理解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难点:探究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一、了解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出生于 1881 年,浙江绍兴人。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他的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关注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病。

其代表作有:小说:《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祥林嫂》等。

散文:《朝花夕拾》等。

杂文:他的杂文具有独特的风格。

鲁迅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有力,富有表现力。

鲁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故事的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国广大农村风景依旧”。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个人特色(四)整体感知1.初读文本:让学生默读小说,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序幕:鲁镇准备祝福。

结局:祝福之夜惨死。

开端:逃避初到鲁镇。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说三要素及⼩说情节结构。

2. 分析⽂中的⼈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理解本⽂倒叙⼿法的作⽤。

过程与⽅法: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变化的原因,进⼀步理解⽂章的主题。

3.师⽣、⽣⽣合作,探讨《祝福》⽂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描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封建礼教吃⼈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第⼀课时⼀、作者及作品: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字豫才,浙江绍兴⼈,中国伟⼤的思想家、⾰命家、⽂学家和诗⼈,创作的⼩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集有《朝花⼣拾》,散⽂诗集《野草》,杂⽂集有《坟》《且介亭杂⽂》《⽽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部⼩说集。

1926年8⽉初版。

收⼊1924年⾄1925年所写的⼩说ll篇,《祝福》是第⼀篇,展⽰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造成的⾁体上的痛苦,⽽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的悲惨命运。

⾟亥⾰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农村的劳动妇⼥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

湖南省湘阴县第五中学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 新人教

湖南省湘阴县第五中学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 新人教

湖南省湘阴县第五中学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新人教版课题《祝福》 (一) 姓名组名学号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学法指导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智慧火花【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自主学习】1、正字音。

监()生寒暄()烟霭()陈抟()老祖间()或一轮悚()然谬()种俨()然形骸()尘芥()堆两颊()沸()反盈天捺()上花冠荸荠()草窠()讪讪()渣滓()蹙()缩窈()陷歆()享2、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合作探究】1、 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表。

2、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

但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这些事情的呢?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小说情节一般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

如果我按照这样的方式划分课文,那么,它们分别对应课文的内容是哪些?这四部分对应的课文内容大家已经找到了,除此以外,课文内容还剩下几段内容,这几段的作用是什么呢?4、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

语文教科书祝福教案设计

语文教科书祝福教案设计

语文教科书祝福教案设计语文教科书祝福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1、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2、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

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

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第一幕:初到鲁镇;第二幕:再到鲁镇;第三幕:悲惨结局。

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

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

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

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

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祝福》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

《祝福》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祝福的习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二、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小说三要素是、、。

小说的情节包括、、、四部分。

3.文中“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课祝福第三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课祝福第三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2课祝福第三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联系人物命运,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2) 探究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重点难点】(1)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2).深入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小说主题的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环境描写的衬托意义在《祝福》中,鲁迅先生把祥林嫂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来突出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这里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民俗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一、民俗环境的衬托意义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环境里,文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悲剧的典型性,而且也印下人物悲剧一生的足迹。

首先是用沉郁的色调衬托人物不幸的命运。

文中几次写到有关祝福景象的文字,选择的都是些色彩暗淡、声调不响的词语,给人沉郁压抑之感,为人物的命运蒙上一层灰暗色彩,衬托了人物苦难不幸的命运。

其次是喜庆的气氛反衬人物不幸的命运。

“祝福”作为一种民俗,而能享受祝福喜庆之气的只能是少数有钱人,对于祥林嫂来说又有何福可求呢?所以属于富人的祝福之景更多地反衬出穷人的不幸命运。

二、人文环境的衬托意义祥林嫂生活的鲁镇的人文环境是冷漠、无情,甚至残忍的。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伤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冷漠和麻木。

主人公人生悲剧之所以产生离不开这一具体环境,同时构成这一环境的诸多人物本身就充满悲剧色彩。

祥林嫂悲剧命运正是在这一群体悲剧命运的衬托之下才更显其悲!三、自然环境的衬托意义《祝福》中,祥林嫂的不幸人生,总是出现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就是春天。

她是在“春天没了丈夫的”;她是在“新年才过”的时候被婆婆家抢去被迫改嫁的;她是在“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狼的情况下失去儿子阿毛的;她是在春天的气息渐浓,“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时候悄然走上不归之途的。

春天孕育希望与生机,可是人物的不幸命运大都发生在春天。

这是作者以美好的春天来衬托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使人自然而然地得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的女子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导学案
《祝福》学案
鲁迅
【阅读重点】
1.熟悉故事情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联系人物命运,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方法点拨】
1.从理清线索把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特征出发重点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
2.从揣摩故事发生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着眼,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文探讨】
(一)
她不是鲁镇人。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二)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

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三)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4. 请联系全文,你认为导致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怎样的反思?
【华山论剑】
【研究性学习】
10.在小说中,环境和人物性格密切相关,请你深入分析、思考:鲁镇的民众对祥林嫂为什么那样冷漠、残酷?从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国民劣根性?
参考答案:
1.脸色由青黄带红到血色消失,再到黄中带黑,由“顺着眼”到“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到“眼睛间或一轮”的机械地转。

乌丝变花白再到白发。

2.生活的压迫。

逃到鲁镇却无法安身做人,后孩子被狼吃掉,又因为嫁过两个男人受到歧视,捐门槛赎不能受到承认。

容颜的摧残,显示了祥林嫂人生的道路已经很渺茫。

3. 祥林嫂勤劳、能干、善良、淳朴。

4.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这个社会根深蒂固的统治。

同时,她的“自觉的奴隶性格”也不可忽视,她一生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和迷信(比如反抗再嫁,捐门槛等)。

总之,鲁迅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虚伪残酷的本质,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大意相同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