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总结
中药化学高中实验总结汇报

中药化学高中实验总结汇报中药化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深入了解中药的化学特性。
在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与中药相关的实验,从而加深了对中药化学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我的实验总结汇报。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次萃取法制备中药水提取物的实验。
我们选择了当归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浸泡、煮沸、过滤等操作,成功提取出了当归的水提取物。
然后,我们用薄层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检测。
经过实验发现,提取物中存在多种有机酸和酚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当归的有效成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会了提取物的制备和分离方法,并且初步了解了中药的化学组成。
接着,我们进行了一次鉴别中药化学性质的实验。
我们选择了五味子和正品五味子进行比对。
首先,我们分析了五味子的理化性质,比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然后,我们使用碘酸钾和硝酸银等试剂进行了定性测试。
我们发现,正品五味子和普通五味子在理化性质和化学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异,比如颜色略有不同,溶解性也稍有区别。
这个实验让我们认识到,中药的真假和质量不仅与外观有关,还需要通过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和鉴别。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次通过化学方法提取中草药黄芩中黄芩素的实验。
我们使用了超声波提取技术,将黄芩样品与乙酸乙酯溶液一起加入到超声波萃取仪中,并进行超声波处理。
经过萃取和蒸发浓缩,我们得到了黄芩样品中的黄芩素。
然后,我们对提取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样品中的主要成分确实是黄芩素。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习了一种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方法,并且通过红外光谱对提取物进行了定性分析。
最后,我们进行了一次中药的质量评价实验。
我们选择了绿豆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品牌绿豆中甜菜碱含量的差异。
我们使用碘酸钾-硫酸试剂对样品进行测定,并利用标准曲线计算出甜菜碱的含量。
我们发现,不同品牌绿豆中甜菜碱的含量差异较大,有的超过了标准限量。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中药的质量差异是存在的,并且学会了常用的质量评价方法。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结构、作用机理等的学科。
下面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点总结:
1.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中药材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鞣质、挥发油等。
了解中药材的化学组成,对于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和药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往往较复杂,需要通过适当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将目标成分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色谱技术等。
3. 中药材中的多糖类化合物:中药材中常含有多糖类化合物,如多糖类、多肽类等,这些化合物对中药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其结构、活性及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中药的药效基础。
4.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往往含量较低,需要通过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定。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
5. 中药中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其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考虑中药的药理活性和副作用,以确保中药的合理应用。
6.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的药效与安全
性的重要环节。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开发出一套适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物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等。
总之,中药化学的研究涉及到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活性成分分析鉴定、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这些重点内容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化学分
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
以下
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通常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2. 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光敏性、酸碱性等。
这些性质对中药的提取、制
剂开发和药物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3. 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包
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鉴别中
药药材的真伪、分析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以及评估药物的
质量。
4.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分
子靶点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
涉及多个方面,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
5. 中药药物的药物研发: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起到重要
作用。
通过对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作用的研究,
可以进行药物设计和合成,开发出具有更好疗效和安全性
的中药新药。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起到关键作
用。
通过对中药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
分析,可以评估中药的质量,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检
测方法。
总之,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
化学分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对中药的提取、制剂开发、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具有
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一、引言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结构与活性关系的学科。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结构鉴定及药效学等。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深入了解了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学习的中药化学内容的总结。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是中药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各种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传统方法主要包括醇提、水提、浸出、蒸馏等。
现代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进而确定中药的化学成分。
三、中药的结构鉴定中药的结构鉴定是中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中药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
化学方法主要包括酸碱反应、置换反应、碘化反应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中药的结构,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中药的药效学中药的药效学研究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中药的药效学基本原理和应用。
中药的药效学研究主要涉及药物的活性、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等。
通过对中药的药效学研究,可以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五、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了解了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中药化学可以通过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学,筛选出具有活性成分的中药,进而通过结构优化和合成改造,设计出具有高效、低毒的药物。
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六、展望中药化学作为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化学在新药研发和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初中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初中一、中药概述中药是指用中草药、矿物药、动物药等为原料,按一定的加工方法制备的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
中药主要包括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
传统中药是指以传统理论为基础,具有长期使用历史的药物;而现代中药则是指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研究加工而成的药物。
二、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研究中药的基础,中药的有效成分通常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复合物。
中药的化学成分有两大类,一类是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药理活性和药效;另一类是次要成分,不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但在中药的药物作用中起到辅助和增强作用。
2.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是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的重要手段。
中药的化学检验方法包括物理性质检验、化学性质检验和鉴定方法。
物理性质检验主要是对中药的形态、色泽、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化学性质检验是通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判断中药的质量;鉴定方法则是通过中药的形态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来确定中药的真实性和质量。
3.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指通过严格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检验,确保中药的有效成分符合药学要求,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有效。
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控制中药的含量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
四、中药的化学研究方法1.中药化学分析方法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方法。
中药化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质谱法、荧光法、核磁共振法等。
色谱法主要用于分离和富集化合物,质谱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鉴定,荧光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核磁共振法主要用于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2.中药的现代化学研究方法中药的现代化学研究方法是指在传统中药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
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组合化学等。
分子生物学主要用于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合成机制和代谢途径,基因工程主要用于通过改变中药植物的基因来提高药用价值,组合化学主要用于合成具有特定活性的化合物。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1.中药及其化学成分中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或药材,而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环烯醇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2.中药提取技术中药提取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液提取等。
这些提取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高效、纯净的化学成分。
3.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等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物质定性、定量、指纹图谱、药效评价等内容。
中药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质量、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中药化学成分1.中药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有效的药理活性,如阿片类生物碱、茶碱类生物碱、喜树碱类生物碱、毒蕃茄碱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解热等药理作用。
2.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芳香二苯乙烷类等化合物,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
3.中药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代表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甾体三萜、原三萜、醇三萜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4.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如葡聚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5.中药中的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萜类、酚酮类、醇醇或醛醇类等。
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
6.中药中的环烯醇类化合物环烯醇类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物质,如桃金娘内脂醇、延胡索内脂醇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镇静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中的一些重要化学成分,它们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高中

中药化学笔记期末总结高中一、引言中药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和活性,在药物研发、质量控制、药用价值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学期的中药化学课程共学习了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用价值评价、质量控制等内容。
下面将对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植物药材和动物药材中具有药用效果的化学物质。
中药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包括生物碱、多糖、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药物作用机制来发挥治疗作用。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例如,阿托品是生物碱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起到扩张瞳孔、抗胆碱能作用的效果。
2. 多糖多糖是一类以多糖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
例如,中药蘑菇中的β-葡聚糖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
3. 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例如,青蒿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疟疾药物,可以通过干扰寄生虫的血红蛋白分解代谢,起到抗疟疾作用。
4.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
例如,大黄酚酸是大黄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增殖、抗炎作用来起到治疗便秘的效果。
三、药用价值评价药用价值评价是指对中药的药理活性、毒副作用、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确定中药的医疗效果和安全性。
药用价值评价是中药研发的关键环节,对于筛选出有效的中药和合理使用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1. 药理活性评价药理活性评价是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评估,包括药效实验、机制研究等。
通过药理活性评价可以确定中药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等,从而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毒副作用评价毒副作用评价是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进行评估,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不良反应等。
通过毒副作用评价可以确定中药的安全性,避免潜在的毒副作用,保证中药的合理使用。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一)(一)溶剂法 1.常用溶剂及性质石油醚、四氯化碳(Ccl4)、苯(C6H6)、二氯甲烷(CHCL2)、氯仿(CHCl3)、乙醚(Et 2O )、乙酸乙酯(EtOAc )、正丁醇(n-BuOH )、丙酮(Me 2CO )、乙醇(EtOH 或Alc )、甲醇(MeOH )、水等.极性越来越大。
2.中药化学成分的极性化学物质的极性是根据介电常数计算的,介电常数越大,极性越大。
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与极性有关。
化合物极性大小判断:有机化合物,含C 越多,极性越小,含氧越多,极性越大;含氧化合物中,含氧官能团极性越大,化合物的极性越大(含氧官能团极性羧基>羟基>醛基>酮基>酯基);酸性碱性两性极性与存在状态有关(游离性极性小,解离型极性大)。
比较极性(汉防己甲素(甲氧基取代)<汉防己乙素(羟基取代)。
3.溶剂提取法的基本原理——相似相溶原理(提取溶剂的选择)4.提取方法溶剂法提取中药成分的常用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5种。
其中浸渍法和渗漉法属于冷提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的提取,但提取效率低于热提法,因此提取时间长、消耗溶剂多。
含淀粉、果胶、粘液质等杂质较多的中药提取可选择浸渍法。
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回流提取法属于热提法,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渗漉法,但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的提取。
三法比较,煎煮法只能用水作提取溶剂,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消耗量较大,连续回流提取法节省溶剂,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
(二)水蒸气蒸馏法 能够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中药成分必须满足3个条件,即挥发性、热稳定性和水不溶性(或虽可溶于水,但经盐析后可被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提出,如麻黄碱)。
凡能满足上述3个条件的中药化学成分均可采用此法提取。
如挥发油、挥发性生物碱(如麻黄碱、烟碱、槟榔碱等)、小分子的苯醌和萘小分子的酚性物质(牡丹酚)升华法适用于具有升华性的成分的提取,如游离以及属于生物碱的咖啡因,属于有机酸的水杨酸、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特点:没有有机溶剂的残留,产品质量高,无污染,适用于对有热不稳定易氧化成分的提取,萃取速度高,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简单,成本低,对有效成分的提取选择性高(通过夹带剂改变或维持选择性),对脂溶性成分提取效率高(在提取极性较大成分时,可以加入夹带剂),提取设备造价高,节约能源。
(五)其它:组织破碎法、压榨法、超声提取法(提取效率高,不破坏成分)、微波提取法。
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二)一、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差别,进行分离与精制 1.结晶法对欲分离的成分热时溶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TLC 或PC 展开呈单一斑点;HPLC 或GC 分双熔点:汉防己乙素和汉防己甲素(芫花素)。
4条途径形成沉淀改变溶解度实现:1)通过改变溶剂极性改变成分的溶解度。
常见的有水醇法(沉淀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成分)、醇水法(沉淀树脂叶绿素等亲脂性成分)、醇提乙醚或丙酮沉淀法(沉淀皂苷)等。
2)通过改变溶剂强度改变成分的溶解度。
使用较多的是盐析法,即在中药水提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使某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出来。
3)通过改变溶剂pH 值改变成分的存在状态,解离状态极性变大,非解离状态极性变小。
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亲脂性成分的分离。
如分离碱性成分的酸提碱沉法和分离酸性成分的碱提酸沉法,调等电点提取两性成分。
4)通过加入某种试剂与欲分离成分生成难溶性的复合物或化合物。
如铅盐沉淀法(包括中性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雷氏盐沉淀法(分离季胺生物碱)、胆甾醇沉淀法(分离甾体皂苷)、明胶法(沉淀鞣质)等。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的差异,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1.液-液萃取选择两种相互不能任意混溶的溶剂,通常一种为水,另一种为石油醚、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或正丁醇等,这些溶剂要与水分层。
将待分离混合物混悬于水中,置分液漏斗中,加适当极性的有机溶剂,振摇后放置,分取有机相或水相,即可将极性不同的成分分离。
分离的难易取决于两种物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即分离因子。
分离因子愈大,愈易分离。
可以通过调整溶液PH值来分离。
2.纸色谱(PC)属于分配色谱。
可用于糖的检识、鉴定,亦可用于生物碱的色谱鉴别等,纸是支持剂。
3.分配柱色谱根据分配比来分离。
可分为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
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大,流动相极性小,可用于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
反相色谱与此相反,适宜分离脂溶性化合物。
支持剂:硅胶,纤维素粉。
硅胶既可以做吸附色谱的吸附剂,也可以做分配色谱的支持剂,这两种情况下,硅胶的作用不一。
Rf值是样品斑点移动距离和溶剂移动距离比值,值越小,移动距离越短,相反则长,反映了待分离物质与固定相的作用程度。
三、如何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与精制?1.透析法适用于水溶性的大分子成分(如蛋白质、多肽、多糖)与小分子成分(如氨基酸、单糖、无机盐)的分离。
2.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渗透色谱、分子筛过滤、排阻色谱。
分离混合物时,各组分按分子由大到小的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
常用凝胶有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
前者只适于在水中应用。
后者既可在水中应用,又可在有机溶剂中应用,分离混合物时,既有分子筛作用,又有吸附作用。
如分离游离黄酮时,主要靠吸附作用;分离黄酮苷时,则分子筛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凝胶是多孔网状结构的固体物质,分离顺序是:分子大的物质先通过凝胶,分子小的物质后流出,达到分离。
3.膜分离:选择膜作为分离材料,利用膜上孔径大小,进行分离。
根据操作方法分为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等。
4.超速离心法:利用溶质在超速离心情况下,分子量大,沉降快,相反,沉降慢,借此分离大小分子。
5.升华法:分离具有升华性质的中药成分:樟脑、咖啡因、游离蒽醌。
6.分馏法:利用液体混合物成分沸点不同分离,适用于液体物质的分离。
四、根据物质吸附性的差别,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在中药化学成分分离及精制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固液吸附,其中涉及吸附剂、被分离物质和洗脱剂3个要素。
常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和大孔树脂。
按常用吸附剂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硅胶吸附色谱硅胶为极性吸附剂,吸附力的大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的极性(极性越大,吸附力越强)和洗脱溶剂的极性(溶剂极性越弱,硅胶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能力越强)。
因此,用硅胶吸附色谱分离一组极性不同的混合物时,极性大的物质因吸附力大而洗脱慢,在用薄层展开时,Rf值越小(槲皮素、山奈酚、杨梅素用硅胶色谱分离时,洗脱的顺序是);洗脱溶剂的极性增大,洗脱能力增强,洗脱速度加快。
另外硅胶有一定的酸性,在用其分离碱性成分时,需注意。
2)氧化铝吸附色谱氧化铝亦为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相似。
不同的是,氧化铝有一定的碱性,且具有铝离子,在用其分离一些酸性或酚性成分时,易产生不可逆吸附而不能被溶剂洗脱。
如蒽醌类、黄酮类(葛根异黄酮除外)成分分离时一般不选择氧化铝。
为提高分离效果,在分离酸性物质时,在洗脱溶剂中常加酸性物质比如乙酸,在分离碱性物质时,常加碱性物质比如氨,吡啶,二乙胺等。
3)活性炭吸附色谱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其吸附规律与硅胶、氧化铝恰好相反。
对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在水中对物质表现出强的吸附能力。
常用于水溶液中亲脂性物质色素的脱去比如叶绿素(活性炭简单吸附),活性炭柱色谱用于分离大极性物质比如糖、苷、黄酮苷、环烯醚萜苷以及氨基酸的分离纯化等。
4)聚酰胺吸附色谱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系通过其分子中众多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
因此,聚酰胺吸附色谱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和黄酮类化合物。
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吸附力的大小取决于被分离物质分子结构中可与聚酰胺形成氢键缔合的基团数目及氢键作用强度,氢键越多,吸附力越强。
凡是容易形成分子内氢键的,聚酰胺的吸附力减弱(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力,邻苯二酚容易形成分子内氢键故小于间苯二酚);整个分子中芳香化程度越高,双键越多,共轭体系越大,吸附性越强(二氢黄酮和查耳酮用聚酰胺吸附色谱分离,查耳酮吸附力强于二氢黄酮,就是因为查耳酮芳香化性程度高,共轭体系大)。
同时,溶剂也会影响聚酰胺对被分离物质的吸附,表现出各种溶剂在聚酰胺吸附色谱中洗脱能力有大有小,其由弱到强的大致顺序为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等,换言之,聚酰胺在水中的吸附力是最强的。
5)大孔吸附树脂吸附色谱优点:操作简便,树脂再生容易,可重复操作,产品质量稳定,既能选择性吸附,又便于溶媒的洗脱,一般不用有机溶剂,保持中医用药特色,又保留有效成分。
大孔吸附树脂原理同时具有选择性吸附性和分子筛双重作用。
吸附力包括范德华引力和氢键。
影响大孔树脂吸附的因素,1,大孔吸附树脂本身的性质:树脂的表面积,表面的电性等,一般非极性化合物在易被非极性树脂吸附,极性物质易被极性树脂吸附。
2,洗脱剂的性质: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树脂对此物质的吸附力就小,反之就大。
对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来说,洗脱溶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先用蒸馏水洗脱,再用浓度由低到高的含水甲(乙)醇溶液,可将混合物分离成若干组分。
该法可用于皂苷类成分的纯化分离。
3,化合物的性质,极性小的化合物与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性强,同时能与大孔吸附树脂形成氢键的化合物容易被吸附。
吸附色谱总结,因为吸附原理不同,表现出来的吸附规律不同。
吸附色谱就是依靠吸附能力差别来分离物质的。
硅胶和氧化铝属于极性吸附剂,物质的极性越大,吸附越强,洗脱速度越慢,硅胶适用于酸性物质分离,氧化铝用于碱性物质的分离,活性炭属于非极性吸附剂,吸附规律与硅胶氧化铝吸附规律相反,常用于脂溶性物质和大分子物质糖、苷等分离精制。
聚酰胺属于氢键吸附,适用于黄酮,酚类,蒽醌等的吸附。
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分子筛和吸附性相结合的吸附,受到树脂本身、溶剂、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一般规律是,用水洗脱,洗脱的是以糖为主的极性杂质的,大部分中药成分可用70%乙醇洗脱,洗脱碱性物质时用酸性溶剂,洗脱酸性物质时用碱性物质,洗脱中性物质亲脂性物质时,可用丙酮洗脱。
五、选择离子交换法分离中药有效成分根据物质的解离程度不同分离(包括电泳方法和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是含水溶剂或水。
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是能在水中膨胀。
包括阴阳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是包括强酸性和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包括强碱性和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
1)离子交换法适用于酸性、碱性或两性成分的分离,即要求被分离物质在水(或酸水,或碱水)溶液中呈解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