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潍柴汽车设计创新大赛参赛作品

合集下载

第一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评审结果

第一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评审结果
8.
多功能折叠担架
南京理工大学
蒋真
陈文来
李悦
陈慧
陈朔
张龙
宋梅利
9.
旱地划船器
南京理工大学
施燕博
缪小冬
刘昊
张宇
王华坤
梁医
10.
并联机构中医推拿机器人
江苏大学
吴继松
张鹏程
侯风雷
余培
宋志鹏
马履中
尹小琴
11.
康复健身机
扬州市职业大学
钱超
严加官
王文
姜耀珍
姚海滨
张承阳
12.
多功能人性化轮椅
东南大学
朱晓璐
赵磊
钱瑞明
康桂青
林盛泓
黄大志
申屠留芳
2.
多功能办公椅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印峰
陈群荣
孔亮亮
谭利华
曹鑫
苏沛群
巢雨苍
3.
多功能拐杖
常州工学院
丁自成
高进祥
黄秀琴
丁自成
4.
多功能康复椅
淮海工学院
孙杨
顾磊
殷满华
潘杰
郭欢欢
刘明芹
乔斌
5.
多功能轮椅床
东南大学
胡永伟
吴寒
张海识
魏峰
张烨
张赤斌
包金明
6.
多功能手杖“三剑客”
南京理工大学
蔡飞虎
吴兴国
冯晋
汤开定
33.
自动翻书机
南京理工大学
占善毅
刘玮
季岳丽
李雪雪
张庆
刘雪洪
34.
自助式按摩椅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付晨昕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赏析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赏析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赏析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我国机械领域的一项重要赛事,旨在激发广大师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推动机械行业的技术发展。

在历届大赛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获奖作品。

本文将对其中部分获奖作品进行赏析,以展示这些作品在设计理念、技术应用和实用性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一、作品一:《智能辅助行走装置》赏析:该作品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人群设计了一款智能辅助行走装置。

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用户身高、体重进行调节。

其主要创新点在于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行走过程中的自适应调节,使装置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提高了使用舒适度。

此外,装置还具备防跌倒功能,有效保障了用户的安全。

二、作品二:《多功能农业机器人》赏析:多功能农业机器人是一款集种植、施肥、浇水、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农业设备。

该作品采用先进的导航系统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了农田作业的自动化、精准化。

此外,该机器人还可根据作物生长周期进行智能调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这款作品在设计理念上体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观念。

三、作品三:《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赏析: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庭内的各种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远程控制、智能互动等功能。

该作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用户体验,采用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使家庭成员轻松上手。

此外,系统还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等特点,如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实时监控家庭安全等。

这款作品让人们感受到了智能家居带来的便捷与舒适。

四、作品四:《无人驾驶清洁车》赏析:无人驾驶清洁车是一款应用于城市环卫领域的创新产品。

该作品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实现了对周边环境的感知和自主导航。

在清扫过程中,车辆可根据路面情况进行智能调节,提高清扫效率。

此外,无人驾驶清洁车还具有远程监控、故障自检等功能,大大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城市环境卫生水平。

总结:通过对以上四款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在设计理念、技术应用和实用性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评审结果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评审结果

“长庆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评审结

“长庆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于2006年10月19日至10月22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大学举行。

大赛评委会通过审阅设计资料、观摩实物演示和进行作品答辩等程序,依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经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复审,共评出一等奖24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63项。

大赛组委会还评出优秀组织奖15项、贡献奖2项、赞助奖2项、纪念奖1项、会标设计特别奖1项。

现将决赛评审结果公布如下:
设计奖:(见下表,排名不分先后次序)
优秀组织奖:
湖南大学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次序)
湖北赛区江苏赛区北京赛区广东赛区
辽宁赛区陕西赛区安徽赛区吉林赛区
福建赛区四川赛区山东赛区江西赛区
黑龙江赛区广西赛区
贡献奖:
湖南长庆机电科教有限公司
湖南长丰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赞助奖:
扬动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教仪科技有限公司
纪念奖:
湖南大学
会标设计特别奖: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欧静老师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
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代章)
2006年10月22日。

机械创新大赛作品简介(doc 8页)

机械创新大赛作品简介(doc 8页)

机械创新大赛作品1 助立椅参赛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参赛者:毕经元、龙志健、万明远,指导教师:张铁、李杞仪作品内容简介本作品是一张方便老年人或者腿脚不便的人站立的椅子。

主要是通过使用者上肢的运动来带动一面的动作,从而可以调整人的坐姿与重心,来减少下肢的运动来实现站立姿势。

本机构主要用到了平面连杆以及其它一些机械结构来实现椅面的调整,来带动使用者的行动。

并且如果使用者需要的话,在坐下来的时候也可以起到减少其下肢运动的作用。

主要创新点我们主要是考虑到老年人或者其他腿脚不方便的人群,在站起来的时候总是很费力;而且往往在坐下来的过程中也是一屁股就坐了下去。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将人站立过程中的手脚并用,该为手起到主要作用,方便特殊人群。

推广应用价值我们的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渐见凸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老年人日常行动的关爱也就更为重要了。

而且对于特殊群体,比如下肢受伤,残疾等等的人群,我们的设计也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

方便了使用者日常行动,而且也减轻了子女或者看管人的看护负担。

这样的话,他们坐下就不愁再站起来了。

2 自动搀扶助步车参赛学校:青岛大学参赛者:王新刚、曹志强、郑虎阶、徐晟、孙海峰,指导教师:师忠秀、庞严英作品内容简介本产品主要应用于腿部残疾、腿部骨折处于恢复期的病人。

主要运用了自动检测和电器控制的原理;巧妙地将助步车和动力装置结合起来,实现了动力助步;并添加了单片机系统、光电检测装置以及继电器,可以自动检测病人的行动意图,并且实现了车随人动。

该车充分考虑了不同使用者的需要,设置了多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另外,本车增添了多处人性化设计及安全保护措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产品的可靠性高;创新地利用支撑板代替双拐,这样可以减轻病人长时间拄拐带来的劳累;由于该车操作的方便性以及车身对人体的搀扶作用,病人可以独立使用,从而大大减轻家人及护士的负担。

基本技术指标:1、整车指标:速度0~0.5m/s连续可调;电机:DC12V、46rpm、P=15W。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作品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作品

1 助立椅参赛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参赛者:毕经元、龙志健、万明远,指导教师:张铁、李杞仪作品内容简介本作品是一张方便老年人或者腿脚不便的人站立的椅子。

主要是通过使用者上肢的运动来带动一面的动作,从而可以调整人的坐姿与重心,来减少下肢的运动来实现站立姿势。

本机构主要用到了平面连杆以及其它一些机械结构来实现椅面的调整,来带动使用者的行动。

并且如果使用者需要的话,在坐下来的时候也可以起到减少其下肢运动的作用。

主要创新点我们主要是考虑到老年人或者其他腿脚不方便的人群,在站起来的时候总是很费力;而且往往在坐下来的过程中也是一屁股就坐了下去。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我们将人站立过程中的手脚并用,该为手起到主要作用,方便特殊人群。

推广应用价值我们的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渐见凸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老年人日常行动的关爱也就更为重要了。

而且对于特殊群体,比如下肢受伤,残疾等等的人群,我们的设计也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

方便了使用者日常行动,而且也减轻了子女或者看管人的看护负担。

这样的话,他们坐下就不愁再站起来了。

2 自动搀扶助步车参赛学校:青岛大学参赛者:王新刚、曹志强、郑虎阶、徐晟、孙海峰,指导教师:师忠秀、庞严英作品内容简介本产品主要应用于腿部残疾、腿部骨折处于恢复期的病人。

主要运用了自动检测和电器控制的原理;巧妙地将助步车和动力装置结合起来,实现了动力助步;并添加了单片机系统、光电检测装置以及继电器,可以自动检测病人的行动意图,并且实现了车随人动。

该车充分考虑了不同使用者的需要,设置了多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另外,本车增添了多处人性化设计及安全保护措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产品的可靠性高;创新地利用支撑板代替双拐,这样可以减轻病人长时间拄拐带来的劳累;由于该车操作的方便性以及车身对人体的搀扶作用,病人可以独立使用,从而大大减轻家人及护士的负担。

基本技术指标:1、整车指标:速度0~0.5m/s连续可调;电机:DC12V、46rpm、P=15W。

机器人未来汽车创意设计大赛作品赏析

机器人未来汽车创意设计大赛作品赏析

机器人未来汽车创意设计大赛作品赏析“机器人未来汽车创意设计大赛”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复旦大学、腾讯公司协办。

大赛自今年3月份启动以来,截至到8月初,大赛已经吸引了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269名高校学生参与。

其中,我省选手1人,创新性和原创性强,表现突出。

以下是1名江西选手的参赛作品。

设计师:徐建杰、王屹然、李晓玲、许凯阳作品介绍:三位参赛选手所设计的汽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车头和车尾都安装了轮子。

虽然这样看起来更像车子,但这样做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减少汽车在行驶时的摩擦力;为了增加汽车的速度和稳定性,必须采用大排量发动机,结果是油耗越来越高,动力越来越弱;不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由于车身较重,转弯时极易侧翻……为此, 3名设计师在此基础上做了诸多改进。

比如,轮子安装在前后两侧。

可以更好的实现左右对称,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为了提升汽车的速度,轮子向内旋转,与汽车的形状契合;为了提高汽车的稳定性,轮子往外旋转,减小风阻等。

作品模型。

未来汽车利用激光导航、雷达传感等高科技,当人类驾驶员打开车门时,该汽车就能及时感应到并响应。

在行驶过程中,它将使用电能驱动系统,这种驱动系统能源有效利用率高,无污染,零排放。

未来汽车可以通过手机APP控制。

比如:行驶在马路上,行人闯红灯时,它会立即刹车,避免撞人事故的发生;当人们步入车厢,它会自动熄火停止运转,节约燃料;当碰到障碍物时,汽车会根据声音判断障碍物的距离和种类,从而及时躲避。

当人们想去某个地方,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轻松打开汽车的车门。

由于目前这些功能只是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后期慢慢完善。

同时,汽车还具备了防碰瓷功能。

在汽车四周装有监测探头,当检测到车辆附近有车辆时,汽车会自动识别并迅速减速,甚至关闭发动机,确保安全。

当前,机器人未来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之一。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科技应运而生,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难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改变世界!作者简介:徐建杰,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于赣南师范大学汽车学院。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一览表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一览表

所有本科生都可报名
力学竞赛
全国
“飞思卡 尔” 杯全 国大学生 智能汽车 竞赛
每年的10月 份公布次年 竞赛的题目 和组织方 式,并开始 教育部高等 接受报名, 自动化专业 次年的3月份 教学指导分 进行相关技 委员会 术培训,7月 份进行分赛 区竞赛,8月 份进行全国 总决赛.
所有本科生都可报名
自动化等相 关方向
全国
“本田杯 ”节油驾 驶挑战赛
本田技研工 业(中国) 每年11月份 有限公司
面向社会各界人士针对大 学生参赛专门设有大学组 组别的比赛
动手实践类
全国
“本田杯 ”节油驾 驶挑战赛
本田技研工 业(中国) 每年11月份 有限公司
面向社会各界人士针对大 学生参赛专门设有大学组 组别的比赛
动手实践类
全国
全国大学 生节能减 排社会实 践与科技 竞赛
1、每个参赛队学生人数不得多于5人,指导教师不得多于 2人。 2、参赛学生自接到大赛通知后,即可准备,最终完成作 品的设计与制作,并向赛区组委会提交。 3、各赛区按比例向全国组委会提交参加决赛的作品。最 终决定全国一、二、三等奖。 1、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学生。 2、竞赛的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 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 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 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 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 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3、于 1989 年首办,每两年举办一届, 2009年举办第十一届。 1、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 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 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 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 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 创业计划,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业务展 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与退出策略、组 织管理、财产预测等方面内容,最终通过 书面评审和秘密答辩的方式评出获奖者。 竞赛采取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 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 赛三个 赛段进行。 个人参赛 竞赛包括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步 骤,初赛和复赛采用闭卷笔试方式,个人决赛采取口试方 式,团体决赛采取实验测试的方式

福田瑞沃:时代骁运前景广

福田瑞沃:时代骁运前景广

04□邮箱:***************02热点聚焦“我们参加过这么多届节油大赛,对你们要了解的内容很清楚了,要不你们把我去年的回复拿出来改改?”在接受《商用汽车新闻》记者采访前,福田汽车工程车事业部相关负责人打趣道。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卡车节油大赛(以下简称节油大赛)的诸多参赛企业中,福田汽车工程车事业部同样是大赛的老面孔,一如既往对本届比赛给予了支持。

力推时代骁运作为福田汽车集团的重要事业部,福田汽车工程车事业部是中国最大的工程车制造基地,下设诸城工厂、长沙工厂两个生产厂区。

现有资产42.5亿元,员工7000余人,目前主要生产销售瑞沃、时代金刚、时代骁运系列工程车、运输型工程车和平板自卸车,以及瑞沃中驰、时代中驰系列专用车。

拥有国内一流的车辆焊装、涂装、总装流水线,年产整车能力达到30万辆。

继瑞沃中卡和时代金刚分别参与过节油大赛之后,本届比赛中,时代骁运系列产品成为福田汽车工程车事业部的参赛主力。

被寄予夺冠厚望的2P78AJ490D(FA)平板自卸车标配锡柴2.54升排量、功率67千瓦发动机4DW93-84E3,临工5挡变速器(带超速挡),4.15米货箱,7.00-16轮胎。

据福田汽车工程车事业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每次在节油大赛拿到冠军的产品,在年终的商务大会上都会取得良好的销售成绩,“不少经销商都因为参赛获奖从而能够加大产品宣传力度,进而有效促进终端销售,对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和产品推广的作用也很明显”。

“选择这款产品作为主力车型参赛,主要是为了宣传时代骁运产品的节油性能,同时提高时代骁运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相对于一些因为天气、油管对接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迫延迟比赛进度的企业,福田汽车工程车事业部无疑是幸运的。

到达当天,在贴车贴、签字留念、拍照、摄像,以及装载、称重等比赛前期准备环节完成后,按照赛程安排,该企业参赛车辆应该在第二天进场测试。

但当天最后一辆车在油管对接时出了状况且一时不能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届潍柴动力汽车
创新设计大赛




作品名称:基于吸附式制冷技术的汽车余热制冷系统研究学校名称:南昌大学
团队成员:郭亚松胡志盛廖滨滨
指导老师:文华
2012年8月16日
一.作品背景
汽车工业进入21世纪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尤其是在我国,年产销量高达1800万。

随之而来的废气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了全社会的担忧。

而且现今能源危机日益加剧,油价上涨,在对汽车在汽油的利用率研究上,却仍旧无明显的提高。

汽车发动机燃烧热量用于动力输出的功率只能占到燃油燃烧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以余热形式排出车外的能量却可以占到燃烧总能量的55%-70%(柴油机)或70%-80%(汽油机),这部分余热包括循环水冷却带走的热量(柴油机:10%~25%,汽油机:25%~30%)和尾气带走的热量(柴油机:30%~40%,汽油机:40%~50%)。

余热中全部能量排放到大气中,不仅会造成污染,大量的能量也就此浪费。

目前很多国家都非常热衷于汽车尾气的余热利用研究,从前文的燃油燃烧能量分布可以看到,汽车尾气会携带大量的余热,若仅仅是将这些能量排放到车外,将会是个巨大的能量浪费。

但是如何有效的将尾气余热回收和利用也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俄罗斯的两位专家Takanose和Tamakoshi认为将热尾气与发电机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

但是目前更多的研究将余热利用的重点放在汽车空调制冷上。

常用制冷方式有蒸汽压缩式制冷,蒸汽吸收式制冷,蒸汽喷射式制冷和吸附式制冷等几种形式。

在比较这些制冷方式的工作原理后,我们发现吸附式制冷,即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某种制冷剂气体具有吸附作用,而且吸附能力随吸附剂温度的改变而不同的性质,通过周期性冷却和加热吸附剂而产生制冷作用。

有以下优点:1.可以充分利用低品位热源;2.几乎不用电,因而不消耗其它能量;3.与吸收式制冷相比,其结构简单,安全性好,可适用于振动,倾颠或旋转等环境;4.无运动部件,因此,无噪声,无磨损,使用寿命长。

最早记录的吸附制冷现象是在1848年,Faraday发现氯化汞吸附氨气可以产生制冷。

此后,又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提出不同的工质对吸附制冷系统,如: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提出的硅胶-二氧化硫工质对吸附制冷,1929年出现的活性炭-甲醇工质对吸附制冷,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氯化钙-氨工质对吸附制冷等等。

目前应用广泛、稳定性和可行性比较好的工质对有:活性炭-甲醇,沸石-水,氯化钙-氨,硅胶-水等环境友好型物质。

由上面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到,汽车尾气余热能量利用和吸附式制冷法的完美结合可以带给汽车燃油利用率的飞跃性提高。

从理论上讲,这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其产品成本相对较高,效率比较低,体积较大,而且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循环周期较长,单吸附床会使制冷不连续,尾气余热利用率低,工质对的选择和对存放容器的密封性都有要求,制作起来并不容易。

但是,秉着节约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个方法还是非常具有可研究性的。

我们研究它的目的也在于寻找合适的工质对和制作方法,减小循环周期,提高尾气余热利用率。

通过使用多吸附床实现连续作业,电控旋转周期,选择合适材料,提高换热系数,克服上述不足,使大规模应用成为可能。

二.作品方案
1. 制冷方式的选择
常用制冷方式有蒸汽压缩式制冷,蒸汽吸收式制冷,蒸汽喷射式制冷和吸附式制冷四种方式。

蒸汽压缩式制冷已经应用于汽车制冷,但消耗发动机功率,而汽车余热热功转换能力低,不宜用于余热利用;蒸汽喷射式制冷喷射气流需要较高压力,会对排气产生影响,噪声较大,影响汽车舒适性,COP很低;蒸汽吸收式制冷虽然有较高的性能系数,COP可达0.6-0.7,但是溶液发生器和吸收器需要自由水平面,难以与汽车运动颠簸的的驾驶特点相匹配。

以上三种制冷方式各自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而反观吸附式制冷:工质廉价无污,运动部件少,体积小,可靠性高,使用固体作为吸附材料,可用于振动场合变化。

综合来看,吸附式制冷是利用汽车尾气余热制冷的最佳方式。

2. 工质对的选择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工质对有:沸石-水,活性炭-甲醇,氯化钙-氨等。

沸石-水工质对要求系统加热再生温度在120℃以上,最佳温度约在200℃-240℃,采用发动机高品位尾气余热比较合适。

活性炭-甲醇工质对的最佳加热再生温度约为70℃-120℃,于尾气温度相差较大,并且甲醇易燃,汽化潜热低。

氨气有毒,并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比较之后,选取沸石-水最为工质对。

3.吸附床的设计
根据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原理,为解决传统系统间歇制冷的缺点,用四个吸附床进行系统的循环来实现连续,如图所示。

当其中一个吸附床处于吸附状态时,另外三个处于解吸制冷状态。

为了实现这一效果,中间用隔热材料周期性的转动,克服吸附式制冷间歇工作的缺点,从而达到连续制冷的效果。

图2.1 吸附床纵横截面图
4.循环水路的设计及工质对的选择
当高温的工质从吸附床解析出来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客车前的散热器中,在此设置高效率风冷散热器,在客车高速行驶的过车中,得到快速流动的气流,若是考虑到冷却效果,可以辅助水冷。

工质冷凝后可以达到环境温度的水平,由于重力以及排气的正压,和设计的斜向下管路,自然的流向车内的地板内铺设的蒸
发散热装置,在此与室内空气交换热量。

蒸发设备的出口段通过电控阀门,连接处于冷却状态的下的三个分体吸附床,吸附床通过吸附制冷工质,从而使出口段保持一定的负压,这样工质才可以不断发生相变,从而制冷。

图2.2 循环示意图
5.控制电路的设计
设计好控制电路,使各个阀门能够准确的开启和关闭,从而确保实现连续制冷的目的,提供车用空调制冷。

图2.3 整体结构示意图
6. 理论计算
吸附制冷的基本原理是:多孔固体吸附剂对某种制冷剂气体具有吸附作用,吸附能力随吸附剂温度的不同而不同。

周期性的冷却和加热吸附剂,使之交替吸附和解吸。

解吸时,释放出制冷剂气体,并在冷凝器内凝为液体;吸附时,蒸发器中的制冷剂液体蒸发,产生冷量。

图2.4是吸附制冷理想基本循环热力图。

图2.4 吸附制冷理想基本循环热力图
吸附制冷理想基本循环的由四个过程组成:(1)1→2,等容升压;(2)2→3,等压解吸;(3)3→4,等容降压;(4)4→1,等压吸附。

(1)(2)过程需要加热,(3)(4)过程需要冷却,1→2→5→6→1为制冷剂循环过程,当吸附床处于4→1阶段时,系统产生冷量。

目前市场上客车、货车的功率从150 kW-300 kW不等,如陕汽重卡SX4184TM351牵引汽车额定功率206Kw,金龙客车XMQ6120额定功率257kW。

假设某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是200kw,假设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系数系数COP=0.3,则汽车发动机汽缸能提供的有效余热为:=( )γ
式中:是有效余热;W是汽车发动机的功率;发动机的指示热效率,取为0.3;汽车发动机尾气所带走的热量占燃料发热量比例,取为45%;γ为吸附式制冷系统余热回收的热力系数,取为0.1。

则有
=(200÷0.3)*0.45*0.1=30kW
而吸附式制冷系统吸附床的冷负荷为:
=Qo/COP
式中是发生器的热负荷;Qo汽车的制冷量。

若取客车的冷负荷为7.5kW ,则
=4÷0.3=25kW<30kW
显然,发动机提供的有效余热足以满足汽车空调的冷负荷。

7.预期成果
尾气余热利用率达到10%-20%,可用制冷功率3kW-8kW,能够满足大、中型客车车厢内部的制冷需求。

三.参考文献
1.J. Yang,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rmoelectric Waste Heat Recover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2005. ICT 2005.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rmoelectrics
2.曲卫迎王任,汽车发动机余(废)热驱动的吸附式制冷空调技术初探,中国
科技博览 2011
3.杨培毅程林,汽车余热空调的研究现状,流体工程, 1993年6月
4.李肖斌张文杰雪金勇,吸附式制冷的研究进展,化工装备技术, 2008
5.E. Takanose H. Tamakoshi, The development of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for passenger car ,Proc.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rmoelectrics ,1993
6.吴业正等编著,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5月版
7.马刚,李戬洪,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在汽车空调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前景分析,
制冷,2004年3月
8.刘洪阳刘万钊贺强杨晓光赵力,发动机排气管余热发电研究,长春理工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0卷第3期 2007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