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解”字的前世今生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2)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1)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作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文字学的正式建立。
2、“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他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部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称之为“字原”,今人或称之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19世纪末研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赣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1、汉字神授说;2、汉字西来说;3、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距今10000年至5500年,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距今55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迄今发现的商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都是通过其形象直接显示意义的。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甲骨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或缣帛上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它是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与大篆相对,故称为小篆。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简得多。
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
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
古代汉语整理

1、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2、语言有口语形式,也有书面语形式。
古代汉语书面语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远古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
具体来说,殷商为远古时期,周秦两汉为上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为中古时期,宋元明清为近古时期。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本书收录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按照部首排列,共五百四十部首。
5、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拼读给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方法。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拼读来给被切字注音的方法。
6、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又证》
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7、从考古发现的汉字原始资料来看,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图画和契刻。
8、四体二用:六书中,真正与汉字形体有关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
转注、假借二书,只是用字方法。
9、象形:许慎《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
10、指事:许慎《说文·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
‘下’是也。
”
11、会意:许慎《说文·叙》:“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
12、形声:许慎《说文·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古代汉语:汉字的结构及发展详解

所谓“描绘”,是指以富有真实感的图象来表达 词义。这是就方法而言。 L· R·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汉字实际上是一种 程式化了的,简化了的图画系统。” 所谓“事物”,这是就对象而言,事物可照着 画其轮廓或特征,可见它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具体 名词。
眉 文字分析要点:
瓜
尾
页
1.指出造字法(六书); 2.指出形体构造;
大汶口文化(山东莒县,距今4500-5000年) 陶器符号:
(一)古文字
1.甲骨文(商朝,距今3300年左右,1899年在河 南安阳小屯村发现) 又称“卜辞”。
人
女
子
首
耳
目
口
自
止
鸟
2.金文(周朝,距今3000年左右)又称“钟鼎文”
又
秉
及
3.六国古文(春秋战国时期) 4.大篆(战国时期秦国)又称“籀文” 5.小篆(秦朝)
清代小学家戴震将“六书”归为“四体二用”。他说: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 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即认为前四者是造字法,后 二者是用字法。被后世学者广泛接受。
《周礼· 地官· 保氏》:保氏教国子“以六艺: 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
班固 周礼·保氏注 郑众 周礼·保氏注
3.指出本义。
古文字 形
字
造字法 形体构造
象形 象形
象形
本义
酉 行
页
象酒坛之形 酒坛 象道路之形 路
象头之形 头
2.指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纯粹符号成字 在象形字上加符号成字
上
下
本
末
朱 亦 腋
本:木下曰本。从木,-在其下。徐锴曰: “-记其处也,本、末、朱同义。”
解的古汉语意思

解的古汉语意思
'解'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其中最常见的是指“理解”、“明白”,例如:“听了老师的讲解,我终于解了这道难题。
”此外,“解”还可以表示“分开、解除”,例如:“解开衣服”、“解除武装”。
在古代,还有一种称为“解衣”的仪式,是指脱下衣服向天地神明表达敬意。
在现代汉语中,“解”的用法更加丰富。
除了上述意思外,还能表示“破解”、“解释”、“解密”等。
例如,“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需要破解这个难题。
而“解释”则是指解释某人或某事的原因或意义,例如:“他解释了为什么迟到了。
”
“解”的用法也可以涉及到医学领域,例如“解毒”,指解除人体内的毒素。
同时,还有一些成语中常用到“解”,例如“解铃还须系铃人”,表示解决问题需要找到责任人。
总之,“解”在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常用的汉字之一。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
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
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
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
《说文通训定声》:清代朱骏声著。
该书对每个字的解释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说文”,列出许书的说解,有时作补充或订正;二是“通训”,朱氏称为“转注”与“假借”,“转注”其实是词义引申,“假借”其实是古音通假;三是“定声”,是以《诗经》、《楚辞》的用韵说明词的古韵,所列“古韵”是指同韵相押,“转音”是指邻韵相押。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在青铜器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
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的字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也称秦篆。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型而总结出来的的六种条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分化字:由于词义的引申和文字的假借等原因,一个字往往承担着多项记词职能或承担着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于是人们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词职能,其中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被称为分化字,原有兼多个记录职能的字被称为源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汉字六体:指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的6个主要形体阶段,分别为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和楷书。
其中前4种被称为汉字发展的古汉字阶段,后2种被称为汉字发展的隶楷阶段。
汉字演变过程中,图画的特征越来越少,而符号的特征越来越多。
甲骨文:商代在占卜时刻写在龟甲、牛肩胛骨和少量其他兽骨上的文字,出土于商代后期都城殷墟遗址。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约有5千个单字,主要反映了商代利用占卜求得吉凶的迷信思想与社会面貌。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中一种不太正规的形体,而商代较正规的字体则是当时的金文。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也叫“隶定”或“隶古定”。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它完全抛弃了古汉字的象形因素,使汉字变成抽象的记号,实行全面的符号化,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隶变结束了几千年的古文字阶段,形成了近两千年的今文字格局,并为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汉字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汉字构字方法,最早由汉代班固、许慎等人提出。
其中象形是根据事物的形状制造汉字,指事是用一个象形字符和一个附加字符组成汉字,会意是用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成汉字,形声是用形旁和声旁合成汉字,假借是用借用已有的汉字记录某一读音和词义,转注是同一形旁、意涵的汉字相互成字。
象形字是中国文字构字的基础,形声字是中国文字中最多的一种。
四体二用:是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
“四体”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二用”则指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古今字: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外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这个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队古今字。
古今字的概念最早由东汉经学家郑玄提出。
古今字可分为今字为古字的本义而造或借用、今字为古字的引申义而造或借用和今字为古字的假借义而造或借用三种关系类型。
异体字: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组字,它们虽然写法不同,但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
古代汉语(中国汉字演变)

,
,
金文
——
——
——
,
·
,
小篆 楷 体
拼音: kàng 汉字机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小篆
部首:扌
笔顺:横竖横捺横撇折
說文解字注: 扞也。从手亢聲。 杭,抗或从木。 苦浪切〖注〗臣鉉等曰:今 俗作胡郎切。
楷体
拼音:dǎn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月 笔顺:撇折横横竖折横横横
小 篆
竖折横竖横捺横横竖横竖折横横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十三虫部蜻蜻蛚也
拼音:jiǎng 汉字机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小篆
部首:大
笔顺:捺横竖撇折捺横撇捺
说文解字:
嗾犬厲之也。从犬,將省聲。 即兩切奬,俗字。
楷体
拼音:chì
汉字结构: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羽 笔顺:横竖折捺折捺横折捺横
小 篆
笔顺:横竖撇捺折横横折撇捺
說文解字 木株也。從木。 聲。 古痕切。十三部。 楷 体
拼音:fǔ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部首:扌 笔顺:横竖横横横撇折
说文解字: 安也。从手無聲。一曰循也。 古文从辵、亡。芳武切。
小篆
楷体
拼音:mō 汉字机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小篆
部首:扌
笔顺:横竖横横竖竖竖折横横横撇捺
小 篆
楷 体
说文解字: 刌也。从刀七聲。千結切 刌也。二字雙聲同義。古文 禮刌肺。今文刌爲切。引伸 爲迫切。又爲一切。俗讀七 計切。師古曰。一切者,權 時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 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 一切。
小篆 拼音:biàn pián
汉字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会意字 部首:亻 笔顺:撇竖横竖折横横撇捺
古代汉语知识-解说文字图文

5/8/2020
5
董 作 宾 ( 1895-1963 ) , 字 彦 堂 , 号 平庐,河南南阳人,1922年师从国学大师 王国维,是我国甲骨学和考古学的主要奠 基人之一。
5/8/2020
20
3、六书概说
六书说法之成体系,始于西汉末年。说法有两种:
一说: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 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 假借,造字之本也”。
二说:郑众《周礼*保氏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 事、假借、谐声”。
《说文解字叙》之许慎说,则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 注、假借”。许慎之说来源于刘歆,其师承关系如下:刘歆— 郑兴—郑众—贾微—贾逵—许慎。
B、形声字的构造
形声字一部分为形,即表意,一部分则表音。 最简单的是一形一音,但有些字由于原声符的论变而难读, 于是再加声符,如昭—照—召—刀。
5/8/2020
29
C、辨析形声字的困难 ——形声字的声符位置不固定:
5/8/2020
30
——同一部首有不同的写法,如忄-心、刀- (点刀) ——有时将一个声符放在某一个角落,如 颖(顷声) ——同一字,常有几个声符,便出现异体字。如 吟- ,
再以后就有了草书、楷书、行书。
5/8/2020
15
三、汉字构造与“六书”
最早有关六书的说法,在战国时候,《周礼*地官》:“保 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五曰六 书。”六书是汉字造字中的主要手段。 • 前人对汉字的产生和起源不同说法: 1、神授说 2、结绳说 3、八卦说 4、仓颉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意义的引申关系是:
融化 分解 ← 肢解(本意) →解剖,分割→瓦解,解体
↓ 解说,解释 ↓ 调解,排解,和解 ↓ 理解 懂得 ↓ 见识,见解
↓ 消除
6.排泄:解手。
7.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系结 8.jiè 发送。 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解。起解。解差。解回北京。 系结 9.解 xiè 古同“懈”,松弛,懈怠。 古同“邂”,邂逅。 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 卖解的。跑马卖解。 〔解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姓。
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 ,獸也。 【译】解义为刀分裂牲体。会意字。以刀分牛角示意。 另有一说,解读(xie4),谓解廌,兽名。
(1)分割动物的肢体 《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惠文君~牛。” 《仪礼· 士虞礼》:“杀于庙门西,主人不视 豚~。”
(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韩非子·难一》恒公~管仲之束缚而 相之
⒁<名>文体的一种,用于释疑。如韩愈的《进学解》。
jiè ①<动>遣;发遣。《宋史•举志》:“天下之 士屏居山林,令监司守臣解送。” ②<动>解送;押送。《水浒传》:“开封府 公文只叫解活的去,却不曾教结果了他
解 jiě 1.剖开,分开:解剖。分解。瓦解。解体。 2.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解甲归田。 解囊相助。 3.解除。解饿。解乏。解惑。解疑。解围。解脱。 解雇。解聘。 4.了解、明白 令人不解,通俗易解 5.解释。解析。解说。劝解。解嘲。
(6)解释 王充《论衡.问孔》“孔子自~,安 能~乎。”
(7)理解. 懂得 《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 ~。”
(8)懈(后写作解)懈怠. 松弛 《诗经.大雅.蒸民》:“夙夜匪 ~。”(夙夜:早晚,匪:同: “非”,不) (9)懈(xie4) 姓氏
jiě
①<动>解剖;分割。《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 牛。” ②<动>解开;解下。《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 ③<动>解除;消除。《荆轲刺秦王》:“今有一言,可以 解燕国之患。” ④<动>溶解;溶化。《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波 色乍明。” ⑤<动>排解;化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解。” ⑥<动>解围;撤围。《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解去, 遂救邯郸。” ⑦<动>解脱。道家称人死后灵魂脱离躯体而升天成仙。 《梅花岭记》:“谓颜太师以兵
(3)分解. 融化 仲长统《昌言· 理乱》:“土崩瓦~。” 贾思勰《齐民要术.水稻》:“二月 冰~。”
(4)调解. 排解. 和解
《战国策.赵策三》:“为人排患、 释难、~纷乱而无所取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 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又恶负约, 恐诸侯判之。”
(5)消除 《荀子.臣道》“遂以~国之大患。”
⑧<动>缓解;和解。《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之色少解。” ⑨<动>解释;解说。《隆中对》:“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 ⑩<动>理解;懂得。《与妻书》:“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 请其指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动>能;合。罗隐《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
谁。” (12)<名>见解;见识。《南史•张邵传》:“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 人。” (13)<动>解便;解手。戚继光《练兵实记》:“遇夜即于厕中大小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