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词汇与文字关系
古代汉语词汇

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别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册》 〈2〉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5〉赵王扫除自迎。《史记》 〈6〉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左传》 〈7〉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 〈8〉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 〈9〉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
这段话103个字,除“行李” “乏困”之外,99 个单音 词。可见,古汉语在大多数情况下,字和词往往是一致 的。
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发展方式 据统计,现代汉语中,复音词约占全部词汇
85%,这个比例正是古汉语中单音词的比例,说 明了古汉语中单音词有一个向复音词逐渐发展的 过程。其间当然有一个从文言到古白话再到现代 汉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不单纯是音节增加 的问题,而是标志着汉语构词方法的质变。 (1)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韩非子·五蠹》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1、单音词占多数 单音词是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在书面语中,也就
是一个字,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绝大多数情况 下,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先秦汉语中尤为明 显。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 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
这一段22个字,就是22个词,全都是单音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词。 参差 恍惚 匍匐 缤纷 犹豫 仿佛 荏苒
唐棣 邂逅 倜傥 崎岖 (2)叠韵联绵词:即两个音节韵相同的联绵词。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

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1.象形
A、定义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 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 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 “月”就是这种字。
象形字的产生大都很早,由绘画发展而来;越古老的文 字,其形象程度越高,图画色彩越浓。
从词的声音方面: 形声、假借
一 纯表意字与词义
在与词义的关系上,表意字与 形声字是有差别的。
纯表意字指“六书”中不带标音成分 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它们用整个形体 表现词义,有具体、直接的特点。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 以上的写法。但汉字使用的历史长、地域广、人 数多,自然出现了一字多词或一词多字的复杂情 况,给阅读古书带来不少困难。
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86 年国 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又重新发表了《简化字 总表》。
汉语词汇的发展:
❖ 数量上由少变多。 ❖ 语音形式上由单音词不断地向双音词发展。 ❖ 词义上词的内涵经常处在变化当中。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 词是读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 从音节数量来看,可分为单音词、复音词; ❖ 从语素数量来看,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矣。”索隐:“谓数起便也。矢,一作屎。”
3、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通假字就是古人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
写本字,而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二字只 有读音上的联系,而没有意义上的瓜葛,于是 我们就说它们是通假关系。
“如名列前茅”的 “茅”
“首鼠两端”的“首 鼠”
“柳生其左肘”的
旄 踌躇 瘤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4.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汉语字与词的关系

索绪尔的观点
• 索绪尔认为,世界上的文字有两种不同的体系, 一 为表音体系, 一为表意体系。表意体系的文字,“这 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 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 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 汉字”。“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 文字符 号“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就 是语言的音、义投射到了符号上, 符号具有了音、 义。所以, 索绪尔又进一步阐述说:“对汉人来说 , 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 , 文字就是第二语言。在谈话中, 如果有两个口说 的词发音相同, 他们有时候就求助于书写的词来说 明他们的思想。但是这种代替因为可能是绝对的, 所以不致像在我们的文字里那样引起令人烦恼的 后果。汉语各种方言表示同一观念的词都可以用 相同的书写符号。”
王宁的观点
• 字与词在国外语言学里完全不是一回事,但在汉语 尤其是古代汉语,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候它绝对需要 分开,混淆会出大纰漏;有些时候,分不分没有关系 ,原则上两个术语可以通用。 • 例如说到“通假字”,绝不能换说“通假词”, 因为它说的是书写方式问题。“申”字借作“信 ’’,字是两个,记录的却是同一个词,“信”字当 “信用”讲,与当“申展”讲写的是一个字,记 录的却明明是两个词。在这些地方“字”和“词 ”不能乱用,不能混同。又如,在汉语里,“词根” 也不好叫“字根”,它跟字形没有必然联系,而字 是没有“根”的,它有“初文”,却不标志词的最 初来源。尽管中国古代文献管实词一律称“字” ,“字根”恐怕实际指的是“词根”,但为了说 得确果说成“同源字”,只要局限 在说单音词,这是可以的,不会引起混淆。王力先生的《 同源字典》《同源字论》,都用的是“字”,不是“词” ,不熟悉中国古代文献的人总要纠正它一下,其实大可不 必。《同源字典》搜集的都是古汉语单音词,这些词到了 现代汉语里不少已变成不独立成词的语素,如果站在贯通 古今的立场上,就得说“同源词”或语素,那多麻烦。说 “同源字”,这“字”表示一个单音节的语言单位,是很 科学的。再说,早期汉语大量采用字变手段来造词,词的 派生如果没有语音变化,就要以另造新字为分化的标志。 所以,同源字就是同源词,它们是两个等同的概念,在理 论上不会犯任何错误。不理解作者的用心,非要在这里掰 “字”和“词”的区别,就显得有点教条了。 • ——王宁《论形训与声训——兼谈字与词、义与训在 实践中的区分》
词汇部分 一学习要点和重点 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

词汇部分一学习要点和重点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字与词的关系和差别;古今词义、词汇的继承发2 确定本义的方法。
分析字形、考证文献。
3引伸义与本义的系连方式。
相似:形貌性状功能作用方式情态相似相关:标志借代行为代主体性状代人处所代人相因:推理引申4 引伸规律。
具体到抽象实到虚个别到一般5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扩大(今义包含古义)词义缩小(古义包含今义)词义转移(弃古义用今义)色彩变化(褒贬变化)6同义词辨析范围大小不同程度深浅不同形状情态质地用途不同侧重点不同情色彩不同语法功能不同7词义的理解与训释一词义的确定• 1 依据上下文确定• 2 借助语法分析确定• 3 利用对文确定• 4 根据时代地域特征确定• 5 查找资料确定• 6 用归纳汇证法确定•二词义的训释• 1 形训利用工具书,比如《说文》•利用文献——出土文献•——传世文献• 2 声训明通假•明方言俗语•探求语源• 3 义训互训:同义词互相解释•同训:同义词用相同的词语解释•递训:乙释甲,丙释乙,甲释丙•反训:用反义词训释•界说:用下定义的方法训释二重点难点辅导内容目录一如何依据字形结构推求本义二探求本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三词义引申的规律四词义引申的结果五词义发展的时代性六词义的确定性与概括性七语言环境和词义辨析八单纯词、合成词(同义词连用、偏义复词)、词组的区别九练习题一如何依据字形结构推求本义学习文字结构知识,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依据字形去探求汉字的本义。
所谓本义,是“造字本义”,即在造某一个汉字时所赋予该字的意义,因此它是和字形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义项。
相对本义的就是引申义和假借义。
一个汉字,在字典或词典中往往有许多不同的义项,原因就是汉字不仅有本义,还有由于字义引申而产生引申义,或由于字音假借而产生假借义。
本义只有一个,引申义和假借义却可以有许多个。
本义是最重要的,掌握了一个汉字的本义,就可能使我们在理解该字的引申义和假借义时更加深刻,并进而做到以其本义为出发点,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分析该字的字义系列。
古汉语知识点

古汉语知识点为便于同学们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现就教材中出现的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等有关常识及古今通用的修辞手法作一简要介绍。
古今字和通假字一、古今字在某一词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异中有同的若干字,原来的字称古字,后造的字称今字。
一般来说古字义项较多,今字承担的只是古字众多义项中的一项。
例如: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李斯《谏逐客书》)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③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例①中的“从”是今字“纵”的古字。
上古时汉字数量较少,每个汉字所表示的意义要比后世多。
兼职过多,容易造成岐解、误解。
解决一字多义问题的一种办法就是另造新字来表示原字若干意义中的一个意义。
例①古字“从”本兼有跟从、听从、追赶、参与、纵容、纵横等义项,后来在“纵横”的“纵”等意义上另造了一个今字“纵”。
例②中的“莫”字就是“暮”的古字。
在古汉语中,一个字因音同或音近常被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的意义,久借不归,假借义遂占据了主导地位,本义反而不明显了,这时就让原字表假借义,另造一个新字表示本义,新造的表示本义的字就是今字。
古字“莫”常借用作无定代词,表示无、没有之意。
后来假借义成为“莫”的常用义,本义就另造一“暮”字来表示。
例③的“阁”是“搁”的古字,“搁”字是在“阁”的“搁置”的意义上产生的。
例句③又由“搁置”引申为“忍住”“含着”。
注意,“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
清段玉裁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而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说文解字注·言部》“谊”字注)二、通假字通假也作“通借”、“古音通假”。
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或替代。
其中替代的字称为通假字,被替代的字称为本字。
通假字与本字之间除了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并无词义上的必然联系。
古代汉语字

古代汉语字、词、句⏹异体字(异形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姜原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说,欲践之。
《史记·周本纪》迹与跡只是形体的不同,但所代表的音和义则完全相同。
音同,义同,形体不同,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四种情况:1、结构类型不同。
泪(会意字)和涙(形声字)、繖(形声字)和傘(象形字)。
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不同。
迹与跡、唇与脣。
3、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相同,但位置不同。
胸与胷、阔与濶、秋与秌。
4、某些笔画略有细微的变异。
朵与朶、污与汙。
异体字的相关解释⏹1、有些字,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在起初是完全相同的,对于那一个时期,它们是异体字,但到后来,用法和意义逐渐有了分工,那就不再是异体字而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字了。
喻和谕⏹2、有些字,读音相同,并具有相同的义项,但有些义项并不相同,这也不是异体字。
预和豫⏹3、异体字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们的存在会造成一些负担。
因此,现代汉语里已经整理了异体字,只是古代汉语已是既成事实,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所了解和认识。
古今字1古今字:不是汉字书体上说的古文字和今文字。
而是指用字代词的一种情况。
说与悦辟与闢、避、僻。
和“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有关。
2两大类(一类是造字构形具有相承关系,一类是没有关系)(加注意符:辟与闢、避、僻或改换意符:说与悦)身与娠疲与羆不与柎3大多数异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取与娶弟与悌知与智赴与讣等,但也不全是:奉与捧俸采与彩採綵不与否柎4古今字的认定、及和异体字的区别通假字⏹明明是甲字,却当做乙字来用。
换句话说,本来应该写乙字的,但写成了甲字。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汉书·苏武传》畔同叛。
古书中,这种具有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叫做用字通假。
所借用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蚤和畔),被通假字所代替的字一般称之为本字(早和叛)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同音替代(通假字和本字需相同或者相近)完全同音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