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词的本意和引申义

词的本意和引申义

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一)什么叫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是与该词的书写形式相应并有上古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最古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本义,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象形字最能反映本义。

(二)掌握词的本义的意义有助于深入领会由本义派生的各引申义,把握词义系统的全局,使纷繁的词义条理清晰。

(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1.分析字形,据形索义借助于词的书写形式来探求词的本义。

2.验之以文献根据字形分析出来的意义,必须有文献资料加以参证。

二、词的引申义(一)什么叫词的引申义所谓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的意义。

(二)词义引申的类型按外在形式分:1.链条式:引申从本义出发,沿着同一方向,在不同层次上连续地引申。

防:(1)以防(堤坝)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 (2)防民之口,甚于防(堵水)川。

(《国语·周语上》)(3)若敕政责躬, 杜渐防(禁阻)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后汉书·丁鸿传》)(4)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约束)民欲,实菽粟货财。

(《盐铁论》)(5)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规范)表。

(《荀子·儒效》)防:堤坝—→堵水—→禁阻—→约束—→规范2.辐射式引申: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面上向不同方向直接引申。

贱:(1)心忧炭贱(物价低)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2)威尊命贱(卑微)。

(李华《吊古战场文》)(3)且相如素贱(地位低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左右以君贱(轻视)之也。

(《战国策·齐策四》)(5)又迫贱(谦词)事。

(司马迁《报任安书》)贱:卑微、价格低、低贱、轻视、谦词“节”的本义是“竹节”。

竹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截分,把事物截分为若干段;二是节制,这若干段的长短是有一定之规的。

词汇古今—词的义、引申义(古代汉语课件)

词汇古今—词的义、引申义(古代汉语课件)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官”:官府——官职,官长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 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因为……所以……,只要……就……) “爱”:喜欢——吝惜,舍不得
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本义辗转再引申 (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叫间接引申义。
二、词的引申义
由词的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词的 引申义。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那它和本义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联系: 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相似之处,可进行模拟。
(1)形貌形状相似 “斗”,本指酒斗,因 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2)功能作用相似 “关”,本指门闩,后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朝: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早上
——(《水经注·江水》)
盛服将朝。
朝见、上朝
——(《左传·宣公二年》)
使妇人载以过朝。
朝堂、朝廷
——(《左传·宣公二年》)
汉朝陵墓对南山。 ——(杜甫《诸将》)
朝代
本义 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思考题
请自行查阅资料弄清下列词的本义:访、 币、斤、戒、干
一、词的本义
2.另外,词的常用义并不一定就是词的本义。
如:“天”字,很多人认为“天”的本义就是“天地”的“天”实际上这 是错误的。《说文》“天,颠也。”《周易·睽》“其人天且劓。”“天” 为黥额,即烙额。(古代的一种刑罚,用烧红的刑具烙伤犯人的额头)。所以, 天:本义是指头顶。
词的本义实际上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意义。
一、词的本义
在分析词的本义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词的本义并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的原始意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王力古代汉语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王力古代汉语

引申義與本義的關係
1、相似:引申義和本義所指稱的物件有某種 相似之處。
▪斗
《詩·小雅·大東》:“維北
有鬥,不可以挹yì酒漿。”
▪關
《史記·孟嘗君列傳》:“孟
பைடு நூலகம்
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
▪ 被:被子→覆蓋;竟:樂曲終了→邊境
2、相關:引申義和本義所指稱的物件或所表 達的概念相互關聯,彼此牽涉。
▪齒
二、詞的引申義
▪ 定義:在多義詞的幾個意義中,由本義派 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
▪ “綱”的本義是網上的總繩,由這個意義 派生出來的“事物的總要”、“國家的綱 紀”等義項就是它的引申義。
▪ “道”的本義是道路,由這個意義派生出 來的“途徑”、“方法”、“道理”、 “規律”、“學說”、“引導”等義項都 是它的引申義。
詞義引申的基本趨勢
▪ 從個別到一般:“江”、“河”、“匠” ▪ 從具體到抽象:“術”、“道”、“析”
詞義引申的方式
1、鏈條式引申:由直接引申義再引申
▪ 朝: 早晨—朝見—朝廷—朝代
▪ 防:堤垻-堵水防水-禁止防止阻止-約 束-規範標準
2、輻射式引申:由本義出發,向不同的方向 引申出若干個引申義,這些引申義都環繞 著一個中心向四周輻射。
甲义
↑ 乙义←本 义→丙义 木節
節操


丁义 節氣←竹節→節奏
↓ 關節 法度
3、綜合式引申:連鎖式和輻射式交織在一起, 這種引申方式即綜合式,絕大部分詞的引 申軌跡屬於這個類型。
相信
言語真實
的確
有信用
憑證--信使--音訊--書信
引申義的讀音和書寫方式
▪ 說(shuō) 由“陳述、解說”引申為“勸 說、說服”,改讀(shuì)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 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询问 问候、慰问
审问 责问、追究 音讯 过问、干预
泰山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9
3、贱:《说文》:“贾少也。”
①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价钱低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韩非子·有度》) 地位低下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求得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需要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
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通论
泰山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1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泰山学院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2
一、何为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 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例: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 ,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 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 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一)怎样理解“本义”所谓本义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相对。

说明:本义应该是最早的原始意义。

但是汉语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字出现以前,汉语就已存在,可那时汉语的许多词的意义我们已无法考知。

因此较合适的说法是:本义大都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初始意义。

或: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二)怎样寻求本义具体方法是:根据字形探求,辅以文献证据。

在字形上难以看出本义时,更需要文献证据的帮助。

根据字形分析和用文献证据证明,这两种手段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元”、“本”、“牢”、“秉”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元□ 象一个人的脑袋本□ 表示树根牢□ 表示牲畜的圈秉□ 表示手里拿着的一把禾再求诸文献:1)狄人归其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元:晋将军先轸的头)2)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左传·成公二年》)(系:拴、绑;系桑木焉,以徇齐垒:把桑树根拖在车后面,在齐军的营垒前面驱车示威。

)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诗经·小雅·大田》)(遗秉:收割后剩在田里的禾把)“斯”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这是个形声字,义符是“斤”,“斤”乃斧子一类的工具,至此,我们仍然难以确知“斯”的本义。

于是求诸文献: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诗·陈·墓门》)通过文献的语境,我们知道了“斯”的意义是“用斧子砍”,这便是文献资料中显示出的“斯”的本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献资料在探求词的本义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又如:“廉”,观其义符是“广(yan)”,知与房屋有关。

再看贾谊《陈政事疏》“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其意义就更加具体了:“陛”指台阶,“廉”则指厅堂的边缘。

根据汉字的形体探求,辅以文献证明,这种综合的方法是探求词的本义时最常用的。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四)分析词义引申系列的意义
现代汉语中也存在词义引申,但引申义为 我们熟知,所以不用专门分析。分析一个词词义 引申的系列,是由古代汉语词义的特殊性决定的, 其意义有: 1、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如“绥”: 车中把——使人安定——安抚。
2、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多义词的词义。 如“纪”:①丝的头绪;②法度、准则;③治 理、管理;④记年单位;⑤古书纪传体史书中 记述帝王历史的部分;⑥通“记”。 3、有助于我们确认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 义。如《论衡·难岁》:“积分为日。累日为 月,连月为时,纪时为岁。” 通过以上“2”的 分析,结合上下文,知“纪”在此处是“积累” 义。 4、有助于我们辨析近义词间的异同。如 “冕(帝王戴)、冠(成年人或做官人戴)、 弁(武官戴)、巾(百姓戴)”
二、词的引申义
(一)本义是引申义的核心。
一个词的所有意义不是一盘散沙,它们之间存 在着各种联系,这种联系的核心,就是本义及其具 有的特点。 例1:朝:早晨——早上省视君主、父母—— 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例2:信,本义为“言语真实”,直接引申出 “对人真诚”“确实”“相信”“凭证”等义; “凭证”义——信使——音讯——书信。
古代汉语词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一)词的本义、字的本义、词的基本义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汇学角度) 字的本义:是汉字形体结构所反映出来的造字 之初的意义。(从文字学角度)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义产生角度) 词的基本义:是词在一定时期内最基本、最常 用的意义。(从词义使用角度)
(二)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即由 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如“涉:趟水过河— —过河——行走”;又如:“匠”由专指 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由具体到抽象,如“权:黄桦木—— 秤锤——权力”;又如:“術”、“道” 均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词的本义、引申义

词的本义、引申义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前面我们讲古代汉语词汇的时候讲过,古代汉 语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 汉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密切 的关系,特别是该字的早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 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 家都把分析字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 本的方法。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 鸟父也。雌,鸟母也。”例: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 雅· 正月》)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 是雄雌?(《木兰辞》) “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都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 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 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 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来探求本义, 它是我国这方面一部最早又最系统的著作。虽 然,所分析的字义,并不都是本义,还有些字 分析错了,但至今对我们分析和了解词的本义 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③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
4、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 示的,读音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 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说(shuō)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 说服,改读(shuì ) 语(yǔ) 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 读(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 解(jiě)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 怠,改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 ) 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 改读(tì ),后来造了“悌”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四、如何分析引申义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

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

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

我们研究词的本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

例如: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

《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词义不断地引申就可以克服词和语言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语言更好地完成帮助人们交际的任务,但从另一方面说,一词多义现家太纷繁,又给学习掌握选成了困难,为了学习古汉语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来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分析本义,引申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会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例如:绥:有安抚的意思△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齐桓公成楚》 现在“海宁”“绥怀”“绥服”都有安抚的意思,绥为什么会有安抚的意思,由字形来看,安抚不会是绥的本义,从糸来丝也丝与织品有关。

《说文》 ,车中把也,从糸从妥。

绥的本义指车中的绳带。

供乘车时作拉手用。

△“升车女立正,执绥。

”《论语·乡宪》拉住此绳能保持身体平衡。

所以引申出“安”“安抚”的意思。

再如乘。

有△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张△公乘.无人。

《晏婴论季世》战车。

△与屈充乘.而观之,《齐桓公·伐楚》 甲文作素:①朴素:百姓素朴,(贡谊《治安策序》)登高登木驾车 乘车 乘船乘于人物之上 (一套车车四马)战车马 四凭借利用乘时、乘机、乘势压倒战 胜镇守 防守欺 凌乘人,不义②白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情倒影。

《三峡》 ③白白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一餐:指白吃不干事) ④平素一向:点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未看色的丝织品 平常行为:我行我素。

上和下垂的丝帛之类 下糸,细丝也《说文》白致曾也本义是未看色的丝织品2.可以以简驭繁地去掌握词义。

我们学习任何东西都要下功夫,但要在下苦功夫的基础上去巧学,词义是非常纷繁的,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

这些意义间并非杂乱无章,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性,词的本义,引申义间的关系就体现了这种联系性,抓住本义,就能抓住了网上的纲、纲笔目张,引申义的发展也就容易找到线索了,固而纷繁就能向简单转化,杂乱就会变得有系统了。

例如: 责 责①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薛者乎?《齐策》债 ②宋多责.赂于郑《左桓公十二年》索取 ③躬自厚薄责.于人,《论语》要求(抽象要求) ④吏簿责.洚侯。

《史记·洚侯世家》(以文集责问,诘问) ⑤痛自刻责.。

《汉书·韩延寿传》责备 ⑥数加笞责.。

《新王代史罗家人传》责罚 ⑦百司逃责.。

《上孝宇皇帝第一书》责任 这些意义纷繁,有没办法以简驭繁,把它们互相联系来呢,有的《说文》责,求也,从贝来声。

求什么,从贝与钱财有关,求责,欠人家的钱叫债(责)要债也要叫责果,《中华大字典》列有31条义项,其中意义有联系的有17项 ①木实也 《说文》 ②信也 《广雅》未看色的丝织品白色白白地本色朴素素质平素一白事物发展过程时间平常行为 平素行为素 讨 债索取 要债 要求诘问责任 责备责罚债 抽象③定也 《广韵》 ④诚也, 今不果往《淮南·道应》 ⑤成也 行必果《论语》 ⑥能也,君是以不果来也《孟子·果上》 ⑦克也 是以不果奉《晋语》 ⑧终也 果伏剑而死《台览·岂廉》 ⑨美也 味一无果 《郑语》 ⑩决也,于是弗果用《檀弓》 ○11勇(勇敢、有勇气)决也,真如此,志计不果《点语》 ○12必行也,若是道也,果《晋语》 ○13敢行其志也,其身果而辞顺,《晋语》 ○14杀敌为果,《左宣二年》 ○15济也,善有果而已 《老子》 ○16遂也(成功、顺利)始果运游之若○17竟也,果丧其目,《晋语》尽管(终于、竟然)果的本义和引申义有17项之多,但抓住本义,进行分析,就可找到头绪。

其中①木实指果实,是本义。

《说文》 ,木实也,象果形在木之上。

说明果是象形字。

甲文作 。

2——17是引申义果实是由树木而结果而成实的,开花结果是必然规律,故引申出“倍”,“定”“诚”“决”等义,由开花长成果,引申出“成”义;开花能结果,引申出“能”“克”义,结果是开花终了,引申出“终”义;果实味美,引申出“美”义,果实被破开,比喻引申出“杀敌”义。

“决”有坚决义,又引伸出“勇敢”“必行”“敢行其志”义“终”与“济”“遂”“意”都有“终”了“完成”义,所以由“终”义又引申出“济”“遂”“美”解:《辞海》收了四个读音,二十七个意义,咱们教材上举列前九项为例: ①判也,刻分也。

△庖丁为志君解牛《庄子·养生五》 △率夫将解鼋14杀敌(果实破开比喻引申杀敌)○11勇决(果效、有勇气) ○12女行(“决”有“坚决”义故引出)○13敢行其志 ○15济 ○16遂 ○17美 “终”“济”“美” 都有终了义②离散也。

“恐天下解也。

”《汉书·除余传》注:谓离散其心。

③说也,析言事理也。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④脱也,免除也。

△解 不敢当阶。

疏:脱也。

《礼·曲礼》 △於法无所解。

《汉书·孔老传》注:免也 ⑤开放也,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传赞》⑥觉悟也“太祖遂与韩遂、马超战渭南,问汗於诩,对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

”《三国志》注消释觉悟也。

⑦意识也,详见解 ⑧消释怨隙也,如方和解⑨达也,无南无北,奭然四解,《庄子·秋水》 成立英注,奭然无碍开放甲文写作 ,金文写作 小篆作 象两手拨脱牛角状,《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 兽也,”本义是判也,剖也,剖开3.辨析本义、引申义也能帮助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时,“ ”,四时也,从日,乎声, 古文时,从日之声,本义是四时,也就是“季节”。

《论衡·难岁》“积分为日,累日为月,连月为时,记时为岁。

”顾炎武说,“古无以一月分为十二时之说”《尚书·供范》言“岁”“月”“日”不言时,《尚书·光典》之四时,《左传》之三时,皆指春夏秋冬也。

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一日分为十二时,成语“不违反时”指农业上的季节。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掌握本义是基础,不了解本义,就谈不上分析引申义。

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分析字形结构,二是考核文献资料1.分析字形结构探求本义我们在“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一节中已讲过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有剖开②解释③解法⑤开放④解脱③解说,君知其解乎 ⑥觉悟 ⑦见解 ⑧和解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字,从字形的分析中就可以知道它所表示的词的较原始的意义,即本义象形,小篆作,金文作,本义指一种砍伐的工具。

臣甲文写作,小篆写作臣。

《说文》“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郭老说臣是竖目也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位置,字形正表示俯首屈从之意。

身,金文写作,小篆写作,《说文》“躯也”引申义,本义妇女怀孕形妾,甲文写作,象一个头部受过刑跪着的人,表示屈膝服侍人的意思,小篆写作本义女奴隶。

指事。

丹甲文写作,小篆写作《说文》:“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象丹形。

”本义是丹砂(牲砂)血,甲文写作,小篆写作,下象器皿,中间加上符号,表示那里有血,《说文》“祭所荐牲血也。

”本义是特血,供祭祀用。

会意、解、判也,分也字,小篆写作,《说文》“乳也”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表示人在屋子生孩子,本义是生孩子。

夙,甲文作,上象月亮,下象人举二手,合起来表示:人清晨起做事时,残月尚在宫中,小篆写作。

《说文》“早敬也,从持事,虽夕不休,早敬者也。

”束甲文作,象把树枝捆起来,小篆写作。

《说文》“缚也。

”本义是捆缚草木。

形声字不能直接分析出字的本义,但从形符可以知道字的本义的范畴。

宣,从宀亘声,,小篆作象屋舍侧视,故从宀的字与房屋有关,《说文》天子室宝也。

,篆文作,从声,从与走有关,《说文》“之也,从声,宋鲁语”。

从分析字形入手,掌握字的本义,并不是让我们一个个去分析汉字的结构,我们可以利用前人的成果,我们要特别提到的是东汉评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专门分析汉字结构,分析字的本义的书,例如弦,小篆作《说文》“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

”(轸同珍,转。

)本义是弓弦,《史记·李将军列传》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说文》一书注释比较简单,而且是用汉代的语言写的,有许多东西不易看懂,就要看《说文》的注解本,自《说文》问世以来,有许多小学家进行注释,研究成就较大的清代有三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道训定声》研究的侧重不同,对于了解本义和引申义作用大的是《段注》,他不仅解释许慎的原解而且结合词的运用阐明其发展变化即引申义,例如:革《说文》……革更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