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与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与复音词
草芥草芥孟子孟子离娄上草茅楚辞楚辞卜卜虫螟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仲冬仲冬虫蝗虫蝗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孟孟鸟乌左传左传襄公十八年襄公十八年鱼鲔鱼鲔礼记礼记礼礼巫咸尚书尚书咸有一德帝尧尚书尚书尧典后羿后羿左传左传襄公四年师旷左传左传襄公十四年襄公十四年王子带王子带左传左传僖公十一年僖公十一年公孙侨公孙侨左传左传襄公二十二襄公二十二年年行人子羽行人子羽左传左传哀公十一年哀公十一年匠石匠石庄子庄子徐徐无鬼女娲女娲楚辞楚辞史籀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序序城濮春秋时卫国地名城濮春秋时卫国地名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宣公十二年河漳漳水战国策战国策齐策一21232123动宾式动宾式又称支配式由两个具有动宾关系的语素又称支配式由两个具有动宾关系的语素复合而成
其他例子:天下、先生、陛下、足下、将 军、布衣、寻常。
第三,词义在语素义之外。语素义和词义 没有直接关系,只是通过人们的联想才把 它们联系在一起,使它们具有某种意义。 这种情况一般与修辞有关。
干戈——战争 桃李——学生 秋波——美女 的眼神 爪牙——党羽 泰斗——众人所景仰 者 鸳鸯——夫妻 风月——男女风情 鱼 肉——欺凌、宰割(通过比喻)
丁宁 > 钲。
“丁”“钲”在上古分别属端母、章母, 发音部位均属舌音,“宁”“钲”均属耕 部叠韵,语音接近。
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 宁,儆其民也。(《国语·晋语五》)
戎士介而扬挥,戴金钲而建黄钺。(张衡 《东京赋》)
不可 > 叵。《说文新附》:“叵,不可 也。”徐灏注:“叵者,不可之合声。”
近现代汉语的例子: 你们 > 恁/您 我们 > 俺 什么 > 啥 不用 > 甭 不要 > 别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及特点
2.0复音词的分类原则
联绵词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有关概念,学会如何判断词与词组,掌握同义词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联绵词、偏义复词、同义词【教学难点】联绵词、同义词的细微差异分析【所用课时】四学时第一课时一、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在构词方式上以单音节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

尤其先秦两汉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也导致了另外两大特点和不足:一是从词义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如“解”字就兼有“解剖”、“分散”、“解开”、“排解”、“消除”、“分析”、“理解”等义项;一是从读音角度看,同音词繁多。

如“yi”音节就有单音词“亦”、“易”、“益”、“意”、“役”等等156个。

二、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在词汇的初始阶段,语言交际功能与语言结构系统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单音词向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转化成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必趋势。

它大大减少了一词多义和同音词繁多的现象,使词汇表达更加准确而精密,有效增强和发挥了语言交际工具的作用。

当然,由单音词向双音词的转变并非突发式的,而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渐进式发展的。

据统计,《论语》中有双音词180个,占总词数的12%;《孟子》中有双音词353个,占总词数的14.9%。

虽然两汉以后不断增加,但即使在近代文言文中,双音词仍占少数。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有以下三种主要情况:(一)加虚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增加一个虚词辅助成份。

例如:爷——阿爷师——老师石——石头燕——燕子虎——老虎盖——盖儿(二)加实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基础上加一个单音语素组成双音词。

例如:土——土壤恐——恐惧友——朋友道——道路驰——驰骋负——负担(三)另换说法,即用同意异形的双音词代替原来的单音词。

例如:目——眼睛梃——棍棒股——大腿师——军队奕——下棋亡——丢失无——没有兵——武器劝——勉励狱——诉讼三、应该注意(一)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词经常连用,构成词组。

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和复音词
20
[3]从书写形式上看,联绵词写法比较自由。 从书写形式上看,联绵词写法比较自由。 求诸其声则得, 王引之《 “求诸其声则得,求注其字则惑”(王引之《经义述 闻》)如: 匍匐 匍伏 扶服 扶伏 蒲服 蒲伏 仿佛 彷彿 髣髴 方物 放物 放茀 徜徉 倘佯 常羊 尚羊 尚阳 尚佯 相佯 猖羊 逶迤 逶佗 逶虵 逶蛇 逶移 委佗 委蛇 委它 委移 威夷
5
2、单音词的多义性 单音词本身不带有起限制作用的其他语义成 外延相对宽泛,易于承载较多的义项, 分,外延相对宽泛,易于承载较多的义项,容易 出现多义现象。 出现多义现象。 欧阳修在谈到“ 欧阳修在谈到“打”的音义时说:
“其义本谓‘考击’,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打’, 其义本谓‘考击’ 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 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 可矣,盖有槌击之义也。 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可矣,盖有槌击之义也。至于造舟 车者曰‘打船’ 打车’ 网鱼曰‘打鱼’ 汲水曰‘打水’ 车者曰‘打船’、‘打车’,网鱼曰‘打鱼’,汲水曰‘打水’, 役夫饷饭曰‘打饭’,兵士给衣粮曰‘打衣粮’,从者执伞曰‘打 役夫饷饭曰‘打饭’ 兵士给衣粮曰‘打衣粮’ 从者执伞曰‘ 以糊粘纸曰‘打粘’ 以丈尺量地曰‘打量’ 伞’,以糊粘纸曰‘打粘’,以丈尺量地曰‘打量’,举手试眼之 昏明曰‘打试’ 至于名儒硕学,语皆如此,触事皆谓之‘ 昏明曰‘打试’,至于名儒硕学,语皆如此,触事皆谓之‘打’。” 6 归田录》卷二) (《归田录》卷二)
15
双声联绵词: 双声联绵词: 参差 仿佛 伶俐 陆离 坎坷 犹豫 唐突 匍匐 踌躇 倜傥 叠韵联绵词: 叠韵联绵词: 窈窕 彷徨 依稀 从容 须臾 蹉跎 徘徊 龙钟 逶迤 逍遥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辗转 缤纷 缱绻 优游 燕婉

音词单音词和复

音词单音词和复

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词汇按音节形式,可分为两类: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复音词很少。

一、单音词古代单音词占绝大多数,而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多数。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经常要将之变成复音词:①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素,与另一个相近的词素组合,构成一个复音词。

国——国家,亡——灭亡、死亡,虎——老虎。

②换了完全不同的词,鄙——边邑,劝——鼓励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兵”,兵器,军队,战争,士兵)、灵活性(“厚将得众”“邻之厚,军之薄也”,厚,土地扩大、势力增强)二、复音词(一)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词素,组成单纯复音词的每一个字,只代表一个音节,而不表示意义。

1、叠音词:重叠两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称为“重言”。

主要用来模拟声音、描绘形状。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诗经·小雅·伐木》)(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史记·平原君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赋得古原草送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2、联绵词:由两个音节组成,合起来表示一个意义,不可分割。

又称“联绵字”。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迷惘地远视的样子;若,相传是海神名。

(直到宋朝,“洋”才有海洋义)。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诗经·周南·关雎》)“陟彼高岗,我马玄黄。

”(《诗经·周南·卷耳》)“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

”(《孔雀东南飞》)联绵词的写法自由。

“望洋”“望羊”“望阳”“旺洋”;“恍惚”“慌忽”“恍忽”“怳忽”;“匍匐”,“蒲服”“蒲伏”“扶服”有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非双声叠韵几种。

(二)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

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 PPT

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 PPT
• (7)若仆大质已亏缺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 (8)意甚愠怒。(《史记·李将军列传》)
• (9)数通使相窥观。(《汉书·苏武传》)
• (10)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 表》)
• 二类是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说 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 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 陪衬。例如“国家”偏指“国”,而 “家”不表义。
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
• 《左传·僖公三十年》:“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
• “(一个国家)要越过另一个国家,在 遥远的土地上开辟自己的边邑,您会懂 得这是很难办到的。您何必灭掉郑国来 扩大邻国的疆域呢?邻国的实力增强了, 就等于贵国的势力削弱了。”
古代汉语单音词的特点
• (1)休祲: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且不辱使命》)
• “休”是吉兆,“祲”是凶兆,偏用 “祲”义。
(2)异同: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 《出师表》)异同,偏用“异”,而“同”陪 衬。
• (3)寒暑: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 朱》)“寒暑”指寒冷,偏用“寒”义。
• (2)灵活性
•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的用法相当灵活,这 和单音词义项多、引申情况复杂以及古 人表述特点、语境等原因密切相关。如 《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得众”,《左 传·僖公三十年》:“邻之厚,君之薄 也”,这两个“厚”既不指东西的厚薄, 也不指程度的深浅,而是指土地扩大, 势力增强。这就是根据特定的语境产生 的意义,它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 境来分析、判断,寻求其合理的解释。
夭》)
2.联绵词 • 联绵词是由两个不同音节连缀在一起,

古代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

古代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
单音节语素:天、地、人 双音节语素:葫芦、糊涂 多音节语素: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单纯复音词
1、联绵词
(1)双声联绵词: 参差 仿佛 伶俐 陆离 坎坷 犹豫 唐突 匍匐 踌躇 倜傥
(2)叠韵联绵词: 窈窕 彷徨 依稀 从容 须臾 蹉跎 徘徊 龙钟 逶 逍遥
(3)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辗转 缤纷 缱绻 优游
又如“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 也,”《屈原列传》,“曰以为”三 字一词,就是“说”的意思。
分析下面句中的同义复用词: 1 吾既已言之矣。 2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构之。 3 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
孙。 4 立诛杀曹无伤。 5 臣请往如楚 6冀幸君之一悟也。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的翻译中, 能把每个字译出的就要译出,不要误 把两个看似同义其实各有实义的字误 为同义合用而漏译。如:
(4)重言联绵词: 摹拟声音: 坎坎 溅溅 潺潺 淙淙 辚辚 萧萧 嘤嘤 关关 描绘状貌: 夭夭 灼灼 蚩蚩 冉冉 历历 萋萋 悠悠 依依
(5)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芙蓉 玛瑙 珊瑚 陵迟 铿锵 滂沱 狼狈 跋扈 狼藉 跳踉
关于联绵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语音方面看,绝大多数连绵词前后两个音 节在语音上有联系。
6《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此 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 廉公失权势,门馆有盈虚。 8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9 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
醉饱得过,乃丞相以他诬罪之。 10 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
何长短而自言乎? 11父子异部,更相毁誉。 1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13.趋走不足以逃利害。 14.无羽毛以御寒暑。 15.(凤姐)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

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和复音词
类似旳情况古书中常见,如“革命”指变革天命,“响 应”指像回声一样地应和,“指示”是指出来给人看,“迈 进缶”,指走向前献上缶,“非常”是不日常,“虽然”指 虽然如此或虽然如此,“故事”指过去旳事或老规矩,“妻 子”指老婆孩子,“聪明”指听力好、视力好。我们要随时 牢记古代汉语单音词为主这个特点,不要轻易地将古书中相 连旳两个单音词看作是当代汉语旳一种双音词。
❖ ④重言联绵词与单音词旳重叠形 式是不同旳。 “坎坎伐檀兮” 《诗经·魏风·伐檀》 “坎坎鼓我” 《小雅·伐木》

❖ 单音词重叠 ❖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
九首》 ❖ “年年岁岁花相同,岁岁年
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 翁》) ❖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 阳修《蝶恋花》)“
❖ ⑤两音节无语音联络旳联绵词中,有个

2、分类
❖ 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 音译外来词两种。
❖ 联绵词是汉语中固有旳,音译 外来词是经过译音方式把其他民族 语言旳词吸收到汉语中来旳。
❖ (1)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
“连语”,由两个音节构成。两 个音节一般都有语音旳联络,涉 及:
❖ 双声 叠韵
❖ 双声兼叠韵 重言
❖ 非双声叠韵连绵词
❖ (7)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 书·张衡传) (8)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史记·项羽本纪) (9)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 居易琵琶行序) (10)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
❖1消,消减。息,增长2 衣,上衣。裳, 下衣/3 地,地方。方千里。纵横各千 里. 4.颜,两眉之间。色,色泽。形, 形体。容,容貌。) 。5指,指点。示, 给人看。5交,交结。通,交往6 。特,
别词是由原单音词分裂而形成旳。原单音词 旳声母再配上一种韵母,构成联绵词旳前一 种音节,原单音词旳韵母再配上一种声母, 构成联绵词旳后一种音节。如: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学古代汉语需要掌握词汇相关的知识,有三个需要掌握的关键点:单音词和复音词词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以下是我自己听课后总结的重点,如有错误,感谢指出修正。

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该文章也会逐渐补充完整。

今天先来说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单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尤其是在古汉语中。

复音词:由多个音节构成。

复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占优。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双音词多由古代单音词构成。

切记不要把两个古代单音词当成一个现代双音词。

不要把古汉语的双音词拆开来理解成后世的单音词。

单音词细说: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等。

第二种是加上词头词尾。

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

第三种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儿子”。

古代单音节词很多,可以认为和词一样死了;但作为语素,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存在的。

如:“虑”字,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存留在“顾虑”、“考虑”等复音词里,或者出现在“深谋远虑”、“沉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像古代汉语里《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诗经·小雅·雨无正》:”弗虑弗图。

“里一样作为单音词自由运用了。

复音词细说:古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举例: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叫圃。

这里只有“园”起作用,“圃”字无意义。

很多人没有得失就活不下去。

(《史记·刺客列传》)*人多了不能无失。

“得”字无意义。

也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或偏义组合)”。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那也应该认为是复合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要注意分辨两个连用的音节是两 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双音词,不要把两个 单音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
• (二)要注意分辨两个连用的音节什么 情况下是两个单音词,什么情况下是一 个双音词。
•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 国策·齐策》)
• (2)于是相如前进缶。(《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 第二,词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相对。 • 1、词义相同:实同一词;同义词 • 2、相关:如:(1)凡藉物成事,所藉之物就是工具。
例如:右,右手;佑,用右手帮助人。(2)对象。例 如:鱼,鱼类;渔,捕鱼。(3)性质,作用。例如: 卑,卑贱;婢,卑贱的妇女。(4)共性。例如:崖, 山边;涯,水边。(5)特指。例如:献,进献;享, 以祭品进献给神。(6)行为者,受事者。例如:沽, 买卖;贾,买卖人。(7)抽象。例如:寤,睡醒;悟, 觉醒。(8)因果。例如:知,知识;智,多知。(9) 现象。例如:伏,趴倒;服,降服。(10)原料。例 如:屋,用帷幄做成的住所;帷,帷幄。(11)比喻, 委婉语。例如:趾,脚;址,地基,墙角。(12)形 似。例如:井,水井;阱,陷阱。(13)数目。例如: 四,数目;驷,一乘为驷,四马的集体。(14)色彩。 例如:皓,白;缟,白缯。(15)使动。例如:入, 进入;纳,使入。
夭》)
2.联绵词 • 联绵词是由两个不同音节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Biblioteka 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 个意义的词。
• 联绵词的特点: • (1)不可分割。
• 联绵词不能拆开来解释,不能按照书写 它的单字的意义理解。
• (2)写法不固定。
根据联绵词两个音节在语音形式上的联系, 可以有四种形式:
• 1.双声联绵词 • 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 (15)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白头吟》)
• 三类是变义复词。 • 如口舌、方圆、骨肉、眉目、尺寸、风浪、笔
墨、反正、矛盾、始终之类。这类合成词,是 由两个具体意义不同而义类相同的词根组成。 两个词根结合之后产生新的意义,而不是两个 词根意义的简单相加。 • “骨”与“肉”的具体意义不同,但都是人体 的一部分,属于同一义类,组合成新词“骨肉” 之后,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 《战国策·赵策》:“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 也。”“寻”与“常”的具体意义不同,八尺 为“寻”,倍寻为“常”,但它们都是古代的 长度单位,属于同一义类,结合成新词“寻常” 之后,就产生了“平常”义。如刘禹锡《乌衣 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所谓同义,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 义一定都相同,只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有一个相同 的义位,它们就是同义词。广义的同义词包括等义词和 近义词。 • 所谓等义词,即意义完全等同的词。例如: • (1)安能辛苦今日之甲,利益后世之乙乎?(《颜氏 家训·归心》) • (2)慈兄鞠养,苦辛备至。(《颜氏家训·序致》)
二、复音词
复音词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一)复音的单纯词
1.叠音词
•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主 要功能是摹拟声音,描绘状貌。
• 如:(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
雎》)

(2)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兵车行》)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
• “(一个国家)要越过另一个国家,在 遥远的土地上开辟自己的边邑,您会懂 得这是很难办到的。您何必灭掉郑国来 扩大邻国的疆域呢?邻国的实力增强了, 就等于贵国的势力削弱了。”
古代汉语单音词的特点
• (1)多义性
• 古代一个单音词往往兼有好几个义项。如 “贰”,其常见义项有“副的、匹敌、辅佐、 重复、不专一、两属、变异、‘二’的大写” 等,其中多数义项现代汉语里都不用了。又如 “兵”在《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中指兵器,在《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 质,兵乃出”中指军队,在《左传·隐公四年》 “夫兵,犹火也”中指战争。在阅读古文时, 这些词需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和地位来确定 它的意义。
• 拾遗、摄政、执事、败绩、知府。
• (4)补充式。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 根,以前一词根的意义为主。例如:
• 束缚、匡正、平定、扰乱、击破。
• (5)并列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 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具体 可分为三类:
• 一类是同义复词,如焚烧、问遗、逃亡、 珍宝、技巧、疾病、断绝、罪过、声音、 膏腴之类。这类合成词,两个词根的意 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例如 “技,巧也”,“巧,技也”。
第三节 单音词、复音词
• 一、单音词 •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 •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一般来说,古
书中一个字就是一个单音词。
•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为主,而复音词中双 音节词居多。
• 由单音词占多数逐步发展为以复音词 (主要是双音词)为主,这是汉语词汇 总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左传·僖公三十年》:“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君之薄也。”
• (1)陈述式。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 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例如:
• 霜降、地震、日食、口吃、民主。 • (2)修饰式。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
词根,以后一词根的意义为主。例如: • 中国、百姓、天子、国君、兵法。
• (3)支配式。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 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 例如:
• (3)吾家世文章,甚为典正,不从流俗。 (《颜氏家训·文章》)
• (4)时俗如此,安能独违?(《颜氏家训·文 章》)
• 3、相反或相对 “美恶同辞”
• 《尔雅·释诂》:“治、肆、古,故也。 肆、故,今也。”郭璞注:“肆既为故, 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 反而兼通者。”又:“徂、在,存也。” 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 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 旁通,美恶不嫌同名。”
(二)同源词产生的原因
• 例如: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门缺 为阙。“决”、“玦”、“缺”、“阙”几个 词都以“残缺”这一词义特点为中心,它们皆 属月部,为叠韵,其中“决”、“玦”属见纽, “缺”、“阙”属溪纽,见溪为旁纽。由此可 见它们是一组同源词。
• 同源词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 第一,声音相同相近。以先秦古音为依 据 。所谓“音同音近”,是指同源词的 韵部、声母都相同或相近。如果只有韵 部相同,而声母相差很远,如“共”与 “同”,或者只有声母相同,而韵部相 差很远,如“当”与“对”,就只能是 同义词,而不能认为是同源词。
• (1)休祲: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且不辱使命》)
• “休”是吉兆,“祲”是凶兆,偏用 “祲”义。
(2)异同: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 《出师表》)异同,偏用“异”,而“同”陪 衬。
• (3)寒暑: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 朱》)“寒暑”指寒冷,偏用“寒”义。
• (2)灵活性
•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的用法相当灵活,这 和单音词义项多、引申情况复杂以及古 人表述特点、语境等原因密切相关。如 《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得众”,《左 传·僖公三十年》:“邻之厚,君之薄 也”,这两个“厚”既不指东西的厚薄, 也不指程度的深浅,而是指土地扩大, 势力增强。这就是根据特定的语境产生 的意义,它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 境来分析、判断,寻求其合理的解释。
• (1)今楚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战国策·楚策》)
• (2)韩,天下之咽喉。(《战国策·秦策》)
•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下》)
• (4)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传》)
• (5)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汉 书·苏武传》)
• (6)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 章》)
• (7)尤善丹青,图写特妙。(《晋书·顾恺之传》)
• (8)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阮籍《咏怀诗》)
• (9)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三 连用的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析
• 连用的单音词与复音词的辨析,是指当 两个音节连用时,这两个音节是两个单 音词还是一个复合双音词。
• (7)若仆大质已亏缺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 (8)意甚愠怒。(《史记·李将军列传》)
• (9)数通使相窥观。(《汉书·苏武传》)
• (10)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 表》)
• 二类是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是说 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 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 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 陪衬。例如“国家”偏指“国”,而 “家”不表义。
• 第三,可以根据结构成分和词的类属来 区分。古代汉语两个连用在一起的单音 词或是“实词+实词”,或是“实词+虚 词”,或是“虚词+实词”,或是“虚词 +虚词”。
第四节 同源词
• (一)同源词是指一种语言内部由源词及其孳 生词、或同一来源的若干个孳生词构成的词语 类聚,这类词有源流相因或同出一源的族属关 系,因而声音和意义多相同相近或相关。
• 汉语同源词的产生,缘于汉语(特别是 上古汉语)语词的同源分化和孳衍。
• 同源分化是指由于语言的演变而造成的 语词分化,即一个词发生音变而产生出 另一个意义相同相近的新词。
• 同源孳衍是指由于词义的变化或者说某 个语音形式所指称的实体发生转移而造 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新词。
第五节 同义词与反义词
• 一 同义词及其产生的途径 • (一)同义词的涵义及其判定 • 同义词是指词汇中那些语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 (3)能产性
• 单音词义项多,每一个义项都有可能与 其他相关的单音词组成复音词,故其构 词能力显得很强。如“中”,其义项多 达数十个,常见者如“中等、中间、里 面”等,仅由这几个义项与其他单音词 构成的复音词就有数十个之多,如中人、 中品、中才、中士、中足、中女、中户、 中正、中古、中庸、中年、中心、中介、 中央、中心、中流、夜中、居中、国中、 城中、梦中、胸中、洞中、心中、意中、 杯中、闺中、眼中,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