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合集下载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有关概念,学会如何判断词与词组,掌握同义词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联绵词、偏义复词、同义词【教学难点】联绵词、同义词的细微差异分析【所用课时】四学时第一课时一、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在构词方式上以单音节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

尤其先秦两汉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也导致了另外两大特点和不足:一是从词义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如“解”字就兼有“解剖”、“分散”、“解开”、“排解”、“消除”、“分析”、“理解”等义项;一是从读音角度看,同音词繁多。

如“yi”音节就有单音词“亦”、“易”、“益”、“意”、“役”等等156个。

二、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在词汇的初始阶段,语言交际功能与语言结构系统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单音词向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转化成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必趋势。

它大大减少了一词多义和同音词繁多的现象,使词汇表达更加准确而精密,有效增强和发挥了语言交际工具的作用。

当然,由单音词向双音词的转变并非突发式的,而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渐进式发展的。

据统计,《论语》中有双音词180个,占总词数的12%;《孟子》中有双音词353个,占总词数的14.9%。

虽然两汉以后不断增加,但即使在近代文言文中,双音词仍占少数。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有以下三种主要情况:(一)加虚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增加一个虚词辅助成份。

例如:爷——阿爷师——老师石——石头燕——燕子虎——老虎盖——盖儿(二)加实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基础上加一个单音语素组成双音词。

例如:土——土壤恐——恐惧友——朋友道——道路驰——驰骋负——负担(三)另换说法,即用同意异形的双音词代替原来的单音词。

例如:目——眼睛梃——棍棒股——大腿师——军队奕——下棋亡——丢失无——没有兵——武器劝——勉励狱——诉讼三、应该注意(一)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词经常连用,构成词组。

王力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精品

王力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精品

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詞辨析· 語法
[言、语]
都表示说话义,但动宾关系不同。 “言”只能带事物宾语。《商君书· 更法》: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如果带人物宾 语,只能作补语。《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语”可带事物、人物宾语。《左传· 郑伯克段 于鄢》:“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側重不同:[视、见、观、察、看、望] “视”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看”。《庄子》:“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见”是看见,是视觉行为的结果。《荀子》:“吾尝趾而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观”是有目的地看。《左传》:“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 其裸;浴,薄而观之。” “察”是仔细看,看清楚。《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见车薪。” “看”本是看望、探望的意思。《韩非子》:“梁车新为邺 令,其姊往看之。” “望”是向远处看。《左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來源:趙克勤《古漢語詞彙概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古漢語單音詞的特點:多義性;靈活性;能
產性。 《史記· 太史公自序》:“法家嚴而少恩。” 單音詞變成複音詞的途徑: 1、換成完全不同的詞 2、加上詞頭詞尾 3、利用兩個同義詞作爲詞素合成(“視”)
雙音組合與雙音詞的問題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
子· 非攻上》)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 也。”(《史记· 文帝本纪》) 懷怒未發,休祲jì n降於天。(《戰國策· 魏策 四》)
三、古漢語同義詞的辨析
概念: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 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 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包括跟其他词 的搭配关系)上则有可能有所不同。 1、同义词是几个词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相同, 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 2、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的相 同,而在补充意义(即隐含意义)、风格特征、感 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

古代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

古代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
单音节语素:天、地、人 双音节语素:葫芦、糊涂 多音节语素: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单纯复音词
1、联绵词
(1)双声联绵词: 参差 仿佛 伶俐 陆离 坎坷 犹豫 唐突 匍匐 踌躇 倜傥
(2)叠韵联绵词: 窈窕 彷徨 依稀 从容 须臾 蹉跎 徘徊 龙钟 逶 逍遥
(3)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辗转 缤纷 缱绻 优游
又如“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 也,”《屈原列传》,“曰以为”三 字一词,就是“说”的意思。
分析下面句中的同义复用词: 1 吾既已言之矣。 2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构之。 3 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
孙。 4 立诛杀曹无伤。 5 臣请往如楚 6冀幸君之一悟也。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的翻译中, 能把每个字译出的就要译出,不要误 把两个看似同义其实各有实义的字误 为同义合用而漏译。如:
(4)重言联绵词: 摹拟声音: 坎坎 溅溅 潺潺 淙淙 辚辚 萧萧 嘤嘤 关关 描绘状貌: 夭夭 灼灼 蚩蚩 冉冉 历历 萋萋 悠悠 依依
(5)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芙蓉 玛瑙 珊瑚 陵迟 铿锵 滂沱 狼狈 跋扈 狼藉 跳踉
关于联绵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语音方面看,绝大多数连绵词前后两个音 节在语音上有联系。
6《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此 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 廉公失权势,门馆有盈虚。 8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9 魏其之东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
醉饱得过,乃丞相以他诬罪之。 10 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
何长短而自言乎? 11父子异部,更相毁誉。 12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13.趋走不足以逃利害。 14.无羽毛以御寒暑。 15.(凤姐)只因素性好胜,惟恐落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

古代汉语第六讲(一)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代汉语第六讲(一)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两个角度、两个标准:音节数和语素数。 1、音节数标准: 单音词 双音词 多音词 (天、地: 单纯词 合成词 (只含一个语素) (包含两个语素的) (刀、口、参差) (天下、寡人、爪牙)
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
将以上两种标准结合起来,我们发现: ① 单音词只能由一个语素构成,必定是 单纯词; ② 双音词可以由一个语素构成,也可以 由两个语素构成;前者叫“单纯双音 词”,后者叫“合成双音词”。
故事——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 左右。 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 纵恣肆之心) 睡觉——云髻半偏新睡觉。 后悔——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韩)非。李斯使人 遣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 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三、复音词
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 词。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被废后)
《后汉书·何进传》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梁下》
(主虹为虹,副红为霓)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也。
《论积贮疏》 (穰ráng,丰收) ng,丰收 r ng,丰收)
偏义复词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 示出它的偏义特点,如果把它单独提出 来,很难确认它是偏义的。
2 合成双音词
合成双音词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双 音词。从其结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偏 正式、联合式和附加式三类。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对比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与→参加; 师→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 虎→老虎;杯→杯子;石→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 复音词。 儿、子→儿子
双音合成词的形成过程
三、复音词
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主要优势,但单 音词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造成过多的同 音词和多义词,影响交际。因此单音词 必须向复音词发展。同时,单音词构成 能力强,演变为复音词也就有了可能。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练习题
• 标点、翻译下文,并找出其中的“双音词”加以
解释:

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
君实甚良君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奉其君
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
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生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
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

《左传·襄公十四年》
同义词的定义
同义词是指语音不同,但有一个或几个概念及意义相 同或相近的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
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细微的
差别,就叫同义词。(赵克勤)
确定同义词的依据
1、从读音的角度来考察: • 利用古代汉语同义词音近义通的特点,从语音上考察词的同义关系。 • ①声母相同或相近的: • 零—落、会—合、祸—害、泯—灭、柔—弱。 • 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 • 还—返、命—令、源—泉、贪—婪、忧—愁。 • 古人根据汉语词汇音近义通这一规律,创造了声训法,可以帮助我们
• “杨行密入宣州,诸将争取金帛”。(《资治通鉴》卷二
五八。)
• “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道,道理)
其他例句
• ①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 为殉”。

(《左传·宣公十五年》)
• ②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汉书·霍光传》)
• 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
“复音词”的定义、发展途径
现代汉语中,则是复音词占优势。 • 复音词:指由两个音节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多音节词。 • 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途径: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新2015.11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新2015.11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给……看。
有教然後政治也,政治然後 民
政:政事。
治:得到治理,清明。
不一定。
劝也。 贾谊(新书·大政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 (师说)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 丰卦)消:消减; 息:增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知道。 (礼记· 学记)
知:懂得; 道:道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 (《论语•里仁》)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
策》)

畜养 皮 肤 肌 肉 獲穫 生 产
(2)方式状态不同
[盟—誓]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 也。”《左传•隐公元年》) 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侵—袭]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信公四年,》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隐公元 年》
古汉语词汇构成总览 单音词
联 绵 词
词 汇
复音词
单纯词
叠 音 词 并 列 式 偏 正 式 动 宾 式 同义复词
合成词
转义复词
动 补 式 主 谓 式
附 加 式 偏义复词
(三)单音词连用貌似现汉的双音词(辨识)
小学而大遗。
(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五人墓碑记)
偏正
终岁不闻丝竹声。 (琵琶行) 保为将军破之。 (赤壁之战)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李白诗 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韩非子)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活板)
(3)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素组合而成,其 中一个语素成为意义承担者,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因为这种复合式合成词的整体词义偏落在其中一个词素 上,所以被称为偏义复合词,简称为偏义复词。例如: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 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而不售,酒酸。 《史记· 匈奴列传》:举事而侯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 亏则退兵。 《墨子· 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列子》:无羽毛以御寒暑。 《史记· 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古代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

古代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
表》
(卑,出身卑微;鄙,见识浅陋)
⑦《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
书·黄琼传》
(其,代词,他的;实,实际情况。
副,相称,符合。“名副其实”)
⑧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
公上》
(虽,连词,虽然;然,代词,这样)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 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 婆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 指兄长。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 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从意义上看,表示连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 整体,不可拆开解释。
《莊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兴叹”
[3]从书写形式上看,联绵词写法比较自由。
如匍匐又作匍伏、扶服、蒲服。望洋又作望羊、望陽、 盳洋、茫洋。委蛇又作逶迤、委佗等。
[4]重言联绵词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是不同的。 奶奶
❖ 又如“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 也,”《屈原列传》,“曰以为”三 字一词,就是“说”的意思。
❖分析下面句中的同义复用词: ❖1 吾既已言之矣。 ❖2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构之。 ❖3 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
孙。 ❖4 立诛杀曹无伤。 ❖5 臣请往如楚 ❖6冀幸君之一悟也。
❖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言文的翻译中, 能把每个字译出的就要译出,不要误 把两个看似同义其实各有实义的字误 为同义合用而漏译。如:
《韓非子·初見秦》:“兵甲頓(疲乏),士民 病(貧困)。“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辨析与应用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辨析与应用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辨析与应用“蹇叔之子与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子:儿子。

与师:参加军队。

真正的单纯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少见的。

倜傥忸怩徘徊逡巡须臾抑郁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对比:第一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比如:蹇叔之子与师。

与:参加。

师:军队。

第二种:加上词头或者词尾。

虎:老虎。

杯:杯子。

石:石头。

第三种:用两个同义词构成一个复音词。

“儿”和“子”——“儿子”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已经死去,但是却还留在现代汉语中,只是不能作为单词自由运用了。

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诗经·卫灵公》)弗虑弗图(《诗经·小雅·无雨》)古代汉语的单音词是如何发展到现代汉语的复音词的呢?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了同义词的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从两方面证明: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险、阻、隘隘而不列阻而鼓之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左传》“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恐吾至阻险而还”《史记·淮阴侯列传》“险阻”(《左传》)“险隘”(《离骚》)第二: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婚姻”《说文》“妇家为婚,婿家为姻”“饥馑”朱熹注《论语》“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字(词素),往往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例:《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左传》:“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论语·子路》:“居则恭,执事敬”《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记·儒行》:“其交友有如此者”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值得注意:用两个单音的同义词或反义词组成的,其中一个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

“偏义复词”辨析同义词“畏”和“惧”《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论语·颜渊》:“君子不忧不惧”《左传》:“犹有惧焉”《战国策·楚策》:“犹百姓之畏虎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祠—寺—觀—廟②
西漢以前 東漢以後 觀 臺觀(高大的樓臺)。 屬 于 道 教 的 , 奉 祀 的 是
大 王 見 臣 列 觀 。 《 史 “仙” 玄都觀里桃千樹。 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劉禹錫《玄都觀桃花》
廟 祖廟。
一般的廟宇,奉祀的 一 夫 作 難 而 七 廟 隳 。 “神”。 故為立廟,號 廟云焉。《水經注· 三峽》 《過秦論》
两个单音词组合 后,产生了新义和转义。
轉義複詞:又叫主從複 詞,是由兩個詞素的意 義概括,引申出新的意 義的合成詞 骨肉,斤两,尊卑,领 袖,忧乐
聯合式: o民爲貴,社稷次之,君 爲輕。《孟子〃盡心下》 o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 曉左右。《報任安書》 o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 常。《漢書〃蘇武傳》 o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 尉常百姓家。《鳥衣巷》
偏正式: o邦君之妻,君稱之夫人。 《論語〃季氏》 o小 人 有 母 , 皆 嘗 小 人 之 食矣,未嘗君之羹。《左 傳〃隱公元年》 o大 王 嘗 聞 布 衣 之 怒 乎 ? 《戰國策〃魏策》 o行 行 向 不 惑 , 淹 留 遂 無 成。陶淵明《飲酒》
動賓式: o雖遇執事,其夷敢違。《左 傳〃成公三年》 o向察衆人之議,專欲誤將軍, 不足與圖大事。《資治通 鉴〃赤壁之戰》 o郡 之 賢 士 大 夫 請 於 當 道 。 《五人墓碑記》 o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 聞詩書之訓。(同上)
祠—寺—觀—廟①
西漢以前 祠 祭祀神的地方。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業 祠中。 《史記· 陳涉世 家》 官府。 官顯職閒,而 府寺寬敞。《後漢 書· 劉般轉》 東漢以後 奉祀祖先、先賢的 地方。 丞相祠堂何處尋。 杜甫《屬相》
屬于彿教的,奉祀的 是“彿”。京師士女 多至河間寺。《洛陽 伽藍記· 王子坊》

盥 滌 濯
洗脚
洗手 洗器物
漢王方踞牀洗。《漢書· 黥布傳》
奉匜沃盥。《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 滌器於市中。《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
泛指洗手、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 漁 足、衣物等 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楚辭· 父》
皮—膚 皮:獸皮。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 傳· 僖公十四年》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詩 經· 鄘風· 相鼠》 膚:人皮。 衣不暖膚。《商君書· 算地》 身上無有完肌膚。杜甫《哀王 孫》
真正单纯的复音词,绝大 部分是联绵词。例如:倜傥, 忸怩,造次,抑郁,徘徊,觳 觫,逡巡,逍遥,须臾等。 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代表 两个音节。如果把它拆成两个 词,当做词组加以解释,那是 绝大的错误。
古代汉语里的复音词: 1、聯綿詞:又叫聯綿字、 連綿字、連語、謰語, 是表示事物的名稱,描 繪動作、形態的複音單 純詞。 2、叠音詞:又叫重言 詞、重 言、重言形况字, 是由兩個音節組成的單 純詞。
坐—跪—跽
坐:兩膝着席,臀部壓脚跟上。 席不正不坐。《論語· 鄉黨》 跪: 兩膝着席,伸直腰股。 主人跪正席。《禮記· 曲禮》 跽:兩膝着席,伸直腰股,是恭敬或戒備時的 姿態。 項王按劒而跽曰:“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為者?”《史記· 項羽本 紀》
疾—病 疾:一般的病。 病:重病。 曾子有疾。《論語· 太伯》 永元中,病卒於家。《后漢書· 王充傳》
若—汝—爾
若:第二人稱的一般稱呼。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 陳涉世家》 汝、爾:一般只用於極熟悉的平輩之間或上對 下,尊對卑的稱呼,有時有輕視、不尊重的色 彩。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湯問》 爾何知!中夀,爾墓之木拱矣。《左傳· 僖公三 十年》
THANK
YOU
华南师范大学 郭浩瑜
国家,窗户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 记〃刺客列传) 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 益也。(史记〃文帝本纪)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 竊其桃李。《墨子〃非攻 上》 社稷將危,國家偏威。 《韓非子〃愛臣》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 騎。《史記〃項羽本紀》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 雷。《孔雀東南飛》
由反義詞構成的: 無羽毛以御寒暑。 《列子〃楊朱》 多人,不能無生得 失。《史記〃刺客 列傳》 宮中府中,俱爲一 體,陟罰臧否,不 宜異 同 。《出 師表 》
联绵词的特点: 逶迆:委迆 逶迆 逶移 郁夷 倭他 褘隋 歸邪 委蛇 委佗 踒跎 崣移 委移 褘隋 為陭 蜲蛇 遺蛇 倭夷 蝛迆 為迆 褘它 靡匜 逶蛇 委它 威夷 委陀 為迆 逶迆 瀢迤 逶迱 倭遲 威遲 逶侇 委遗 委維
徘佪不前,猶豫不决: 雖依附縣官,而首施兩端。 《後漢書· 西羌傳》 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 兩端?《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曹 操《蒿里行》 躑躅青蔥馬,流蘇金縷鞍。 《孔雀東南飛》 步徬徨以踟躇。《晉書· 陸雲傳》 以其首攝多端,迂時而不要也。 《盐鐵論· 利議》
古 代 汉 语
华南师范大学 郭浩瑜
众所周知,古代汉 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 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 词为主。 思考:
有没有人知道原因?
古今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情况:
1.换了不同的词: 与-参加 师-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 虎-老虎 杯-杯子 3.两个同义词并列,作为词素构成词: 儿子 朋友 告诉
双声联绵词: 陟 彼 高 崗 , 我 馬 玄 黃 。 《 詩 經· 周南· 卷耳》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 顔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記· 屈 原列傳》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小石潭記》 先生伏躓就地,匍匐以進。《中 山狼傳》
叠韵联绵词: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 洋向若而嘆。《莊子· 秋水》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佪。 《孔雀東南飛》 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 無所成。《世説新語· 自新》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 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恥—辱 恥:用作動詞時,是意動用法。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公冶長》
辱:用作動詞時,是使動用法或一般動 賓關系。 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論語· 子路》 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衆。《史記· 陳涉世家》
畏—懼 畏:多用作及物動詞,有敬服的意思。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戰國策· 齊策》 懼:多用作不及物動詞;用作及物動詞 時,多為使動用法。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誅—弒—戮—殺 誅:多指殺有辠的人。對殺人者有褒義。 誅紂,斷其首。《荀子· 正論》 弒:多指臣殺君,子殺父。對殺人者有貶義。 趙盾弒其君。《左傳· 宣公三年》 戮:指一般的殺人,中性詞。 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左傳· 成公三年》 殺:指殺人,也用來指殺其他動物。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左傳· 宣公二年》
4.短语发展成词(包括3,偏义复词等): 并列,国家,窗户,打倒
双音词的组合不是一蹴而就 的,大部分都经过同义词临时组 合的阶段。 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 有固定的形式,常常可以颠倒。 如:阻隘、隘而不列、阻而鼓之 等都可以出现。 第二,古人对于同义词,常常加 以区分。 婚姻,疾病,饥馑,皮革 聯合複詞:又叫並列複詞、同義 複詞,是由同義詞作為詞素,表 示與同義有關的意義的合成詞。
不 忘 恭 敬 , 民 之 主 也。《左傳〃宣公二 年》 斧 斤 以 時 入 山 林 , 材木不可勝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齊 人 有 馮 諼 者 , 貧 乏不能自存。《戰國 策〃齊策》 齊 王 聞 之 , 君 臣 恐 懼。(同上)
偏义复词:
由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素組 成的合成詞,其中一個詞素 有意義,另一個詞素只做陪 衬。
卜—筮—占 卜:用龜甲、獸骨推算吉凶。 乃行卜,卜者知其旨意。《史 記· 陳涉世家》 筮:用蓍草推算吉凶。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詩 經· 衛風· 氓》 占:泛指卜,筮等活動。 史蘇占之曰:“不吉。”《左 傳· 僖公十五年》
謗—誹—譏 謗:公開地譴責,抨擊。 厲王虐,國人謗王。《國語· 周 語》 誹:背地里議論、嘀咕。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荀 子· 非十二子》 譏:微言諷刺。 能謗譏於市朝。《戰國策· 齊策》
叠音词: 摹拟聲音(象聲詞):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詩經· 周南· 葛覃》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 腰。杜甫《兵車行》 描寫情態(形容詞): 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進學解》 蓬中結實,亭亭玉立,猶似未開 之花。《芙蕖》
同义词
同義詞的差別①: 對象的差別:皮—膚 沐 — 浴 — 洗—盥—滌—濯 方式的差別:卜—筮—占 謗—誹—譏 形態的差別: 視—望—觀—覽— 察—見—睹—看 坐—跪—跽
饑—餓 饑:一般的肚子餓。 餓:嚴重的饑餓,多指瀕臨於餓死,有 時表示餓死。 家有常業,雖饑不餓。《韓非子· 飾邪 》 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左傳· 宣公二年》 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論語· 季 氏》
府—庫 府:收藏財物和文書的庫房。 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商君書· 去強》 庫:收藏武器和車輛的庫房。 葉公入,乃發太府之貨予衆,出高庫之 兵以賦民。《呂氏春秋· 分職》
視—望—觀—覽—察—見—睹—看① 視:近看。 望:遠看。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 逐之。《左傳· 壯公十年》 觀: (1)有目的地看。曹共公聞其駢脇,欲觀 其裸。《左傳· 僖公三十二年》 (2)看宏偉壯觀的場面。齊侯陳諸侯之師 ,與屈完乘而之。《左傳· 僖公四年》
視—望—觀—覽—察—見—睹—看② 覽:概括地、廣泛地看。 覽物之情,得無異 乎?《岳陽樓記》 察:仔細地看。 察言而觀色。《論語· 顔淵》 見、睹:看的結果,看見。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禮記· 大學》 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戰國策· 趙策》 看:古今通用,中古以後代替“視”。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同義詞的差別②: 程 度 的 差 別 : 疾 — 病 饑—餓 用 途 的 差 別 : 府 — 庫 祠—寺—觀—廟 語 法 的 差 別 : 恥 — 辱 畏—懼 感情色彩的差別: 誅—弒—戮—殺 若—汝—爾
沐—浴—洗—盥—滌—濯
沐 浴 洗頭 洗澡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楚辭· 漁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