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简答题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简答习题

古代汉语简答习题

古代汉语简答习题古代汉语简答题(一)1.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为什么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4.什么是工具书?什么是字典?什么是辞典?5.《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6.《尔雅》是怎样一部书?“尔雅”的意思是什么?7.什么是类书?什么是索引?8.“十三经”是指哪十三部著作?9.“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10.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之亚常卍受严隣巡希幽胡怡攻书民煎者茁贰郊望平术1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句中“乃”是判断词,相当于“是”。

12.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晁错《论贵粟疏》)中,“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不种地。

1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势”为主语即“势力”或“力量”的意思。

14.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列传》)中,“客”,即“把他当作客人”的意思。

15.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观前之死亡不知戒”(柳宗元《蝜蝂传》)中,“死亡”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前人死亡”的意思。

1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左传·成公二年》)中,“饮”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即“喝”的意思。

1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交”为动词,指“交往”。

18.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中,“缚”为动词,“用绳子缚”的意思。

19.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中,“献”是动词用作状语为“恭敬献上”之意。

古代汉语期末简答带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简答带答案

简答1.按照位子如何为语气词分类?语气词的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或”字的用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1、或字在句子中通常用来指人且只做主语,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或字在句中如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例:宋人或得玉3、在古代汉语中通常两个或字连用,前后呼应,表列举。

在这种情况下或字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指物译为有的;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举例说明语气词“其”的用法。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4.句首语气词“夫”与指示代词“夫”有什么区别?1、夫“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

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

例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孙子·谋攻》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

“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

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

《韩非子·问辩》5.举例说明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

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问题及答案问题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历史上使用的早期汉语形式。

它起源于上古汉语,经过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包括先秦汉语、魏晋南北朝汉语、隋唐五代汉语等,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基础。

问题二:古代汉语的特点有哪些?古代汉语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文字形式:古代汉语采用象形、指示和会意法创造出一系列汉字,与现代汉字形式不同。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中的词汇种类繁多,受到了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影响。

3. 语法结构: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例如动宾结构常常颠倒,修饰语在前、修饰词在后等。

4. 发音变化:古代汉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的变化。

问题三:为什么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1. 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文献的基础,通过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历史事件和思想。

2. 文学研究:古代汉语是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工具,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研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文化传承:研究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守护中国文化,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问题四:如何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 研究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语法结构和常用词汇。

2. 阅读古代文献: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包括诗词、散文和历史文献等,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参加专业课程:参加古代汉语相关的专业课程或学术讲座,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4. 练写作:通过写作练,提高对古代汉语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问题五: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是什么?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影响: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仍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例如传统文化词汇、典故等。

2. 语法变化: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一部分特点,例如句法结构、修饰语的位置等。

3. 文化传统:古代汉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想法,这些古代文化传统依然对现代汉语和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

1、什么是六书?答:六书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书·艺文志》始列“六书”,名目为“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周礼解诂》列“六书”名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汉许慎《说文解字》论述“六书”最详:“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此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汉王莽变八体书为六体书.亦称“六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2、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答: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3、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答: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

三家之说大同小异,郑众由于是随文注经后世很少采用,据为典要的是班、许两家,其中以许慎之说影响最大,班固次第。

许慎用功最勤,以“六书”为指导剖析了近万汉字的结构,写出了中国汉字史上第一部汉字研究的巨著——《说文解字》。

4、许慎对“文字”的概念是如何解释的?答:第一,解释了汉字之源,即汉字从哪儿来。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是《说文解字叙》引用《周易》里面的话。

对于文字的起源,学术界有种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都跟许慎在这里的表述有关。

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1、什么是六书?答:六书指汉字构字的六种方法.六书一词,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书•艺文志》始列“六书”,名目为“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周礼解诂》列“六书” 名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汉许慎《说文解字》论述“六书” 最详:“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曰,月是也.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瞋,武,信是也.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此说对后世影响最大.汉王莽变八体书为六体书.亦称“六书”.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2、六书说流行于什么时代,最早见于哪部书?答:六书说流行于东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3、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几家,有什么异同?答:汉儒所列六书的细目有班固、郑众、许慎三家。

三家之说大同小异,郑众由于是随文注经后世很少采用,据为典要的是班、许两家,其中以许慎之说影响最大,班固次第。

许慎用功最勤,以"六书"为指导剖析了近万汉字的结构,写出了中国汉字史上第一部汉字研究的巨著《说文解字》。

4、许慎对“文字”的概念是如何解释的?答:第一,解释了汉字之源,即汉字从哪儿来。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是《说文解字叙》引用《周易》里面的话。

对于文字的起源,学术界有种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都跟许慎在这里的表述有关。

古汉简答题

古汉简答题

二、简答(一)、古代汉语宾语在哪些条件下需要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二:其一,必须是疑问句;其二,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二者缺一不可。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何如”与“如何”“如……何”形式类似的固定结构:“若何”“奈何”“若……何”“奈……何”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二:其一,必须是否定句;其二,是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或无定代词“莫”的句子。

《左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韩非子·五蠹》:“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诗经》:“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宾语也不前置。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左传》3、宾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而前置为了强调宾语,将宾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在宾语之后用“是”、“之”等代词复指。

《诗经·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4、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置《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孟子》:“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左传》:“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二)古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哪些?根据有无形式标志,一般将被动句分为无形式标志的意念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种。

1、意念被动句指句中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简答题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来仿古文章中使用的语言.言文脱节现象:随着社会和思维的发展,口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发生了变化,而书面语却一直在模仿先秦文献语言,并视之为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正统书面语,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被称为言文脱节现象。

2汉语的历史分期:(一)上古汉语先秦至汉(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三)近古汉语宋至民国(四)现代汉语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2.许慎《说文解字》对六书的定义,班固顺序(一)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五)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3.如何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一)通假字:古汉语书面语中,本有其字,却借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

(二)古今字: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来记录,原先的这个多义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了一对“古今字”。

(三)通假关系称为“某通某”,古今字的关系称为“某同某”(四)古今字产生时间有先后,通假字与本字需同时存在4.假借与通假的异同:同:假借和通假就它们都是“借字标音”这一点上来分析,是相同的.异:(一)假借是六书之一,假借本无其字,间接造出新字(二)通假本有其字,是在句中用音同、音近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不造成新字5.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区别同: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属于异字同词现象异:(一)从产生的原因看,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古字”兼职过多,后来统专造“今字"以减轻“古字"负担,避免交际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混淆;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们记录语言时用了构思不同的造字方法或为了书写的美观(二)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字”产生于“今字”之前,是异时的;不少异体字的产生可以认为处于同一个历史平面上,是共时的。

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简答题一、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陈胜当君王。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衣之:穿它们(织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蚕于郊:在郊外养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1、象形字与指事字有什么区别?象形与指事的区别:象形字的特点是其字形整体上描摹某一事物的特征和轮廓,指事字(这里指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抽象符号而构成的指事字)的特点则是除了描摹事物的整体形象之外,还包含了一个指示事物的抽象符号。

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抽象符号,后者有抽象符号。

如“木”其整体像一棵树的形象,是象形字;“本”,在一棵树的形象之外,还有一个指示树根部位的抽象符号,是指事字。

2、指事字与会意字有什么区别?指事与会意的区别,指事字(这里指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抽象符号而构成的指事字)与会意字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构成的。

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构成指事字的两个形体中,只有一个是有完整形体、固定读音、固有意义的独体字,另一部分则是一个没有固定读音、固有意义的抽象符号。

会意字却不同,构成会意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都是有固定读音、固有意义和完整字形的辽。

所以指事字不能拆开分析,会意字却可以拆开分析。

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字则是合体字。

如“本”,这个字形由“木”和“一”合成。

其中“木”有它的固定读音、固有意义。

是一个象形字,而“一”并不是一二三的“一”,它只是一个没有固定读音的固有意义的抽象符号,作用是用来指示该字的意义所在。

所以“本”是指事字。

再如“休”,构成它的两个形体中,不仅“木”有其固定读音和固有意义,“人”也有其固定读音和固有意义,所以它是由两个字合成的可以拆开分析,因而它是会意字。

3、形声字与会意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会意字和形声字相同的地方是,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都是合体字。

会意字的特点是其形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的意义会合在一起就显示出了这个会意字的意义;形声字的特点是,也由两个字的形体合成,其意义由其中一个形体来显示(只能显示其意义范畴),另一个形体表示这个形声字的读音,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都起表示意义的作用,后者的两个构件中必须有一个起表音作用。

如“休”以“人”靠在“树”上显示“休息”之意,是会意字;“沐”则用“水”旁来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水”有关,用“木”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所以它是形声字。

4、假借分为哪两种情况?它们有什么区别?假借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

本无其字的假借指某些词原先没有为它们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个同音字来记录它,如与“旧”相对的那个词就没有专门为它造出一个专字,人们就从现有的字中找出一个与它同音且原义为打柴的“新”字来记录与“旧”相对的那个词,这种假借是没有本字的。

本有其字的假借则是指其个词本来应有表示它的专字,但人们在书写它的时候,却借用了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

如表示“伸展”这个意义原先有个专字“伸”,可有的作者在写“伸”的时候,却放着“伸”字不用,而用了一个与“伸”字音近的“信”来表示“伸展”的意义。

那么,在表示“伸展”这个意义时,“信”就是一个假借字,“伸”是它的本字。

5、什么叫古今字?它与假借字有什么不同?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所用的不同的字,也就是某个意义原来用这个字,后来用那个字,这两个字就形成了古今字。

如表示“包围”的意义,原来用的是“韦”字,后来又造了“围”来表示“包围”的意思,“韦”和“围”就是一对古今字。

6、什么叫异体字?它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异体字是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两个或几个字。

实际上,异体字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如“烟”和“”,它们都读yan,都指物品燃烧时冒出的那些东西,只不过其形体不同罢了,它们就是异体字的关系。

7、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什么特点?本来古书中都有并且意义不相同的两个字,因为它们的字音相同,在简化时,就用那个笔画少的做了那个笔画多的字的简化字。

这样,这个简化字实际上对应了古书中的两个字,一个是它本身,一个是那个笔画多的字。

如“余”和“”,二字古书中都有,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意为“剩余”。

因二字读音相同,即以“余”作了“余”和“”的简化字。

8、举例说明词义演变的几种类型。

词义演变的类型有三种,一是词义的缩小,即词的古义表示的意义范围大,词的今义表示的意义范围变小。

如“坟”,古义是指土堆,意义范围大;今义只指埋死人的土堆,意义范围变小了。

二是词义的扩大,即词的古义表示的意义范围小,词的今义表示的范围变大。

如“河”,古义只指黄河,意义范围小;今义则可指所有的河流,意义范围变大了。

三是词义的转移,即词的古义和今义所指的不是同一事物。

如“钱”,古义是指一种铁制农具,今义则指货币。

9、简析“畏”和“惧”这一对同义词之间的主要差别。

都是害怕的意思。

但它们的语法功能不同。

“畏”是个及物动词,后边常常带有宾语。

“惧”是个不及物动词,后边一般不带宾语。

10、简析“哭”、“泣”、“号”、“啼”这一组同义词的异同。

都是哭泣的意思。

但它们的情态不同,“哭”指有声音的哭,“泣”则指无声音的哭。

“号”指带言词的哭,“啼”则指放声大哭。

11、简析“领”、“颈”、“项”这一组同义词的异同。

它们指的都是脖子部分,但其侧重点不同。

“领”侧重指整个脖子,“颈”侧重指脖子的前部,“项”则指脖子的后面。

12、简析“饥”、“饿”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指肚子不饱。

但二者表示的程度不同。

“饥”表示的意义程度轻,指一般的肚子空,想吃东西。

“饿”表示的意义程度重,指很长时间没有吃到东西,已经威胁了身体的健康。

13、简析“疾”、“病”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是生病的意思。

但二者表示的程度不同。

“疾”表示的意义程度轻,指一般的小病,轻病。

“病”表示的意义程度重,指重病、大病。

14、简析“法”、“律”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可表示法律、法令的意义。

二者的意义范围大小不同。

“法”的意义范围大,指的是法律、制度。

“律”的意义范围小,指具体的刑法条文。

15、简析“杀”、“弑”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是杀人的意思。

二者所表意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杀”是个中性词,不论是杀贤者还是杀不贤者,都可用“杀”;“轼”则专用于指下杀上、卑杀尊。

16、简析“能”、“得”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表示可能的意思。

二者的意义侧重点不同。

“能”侧重于表示一个人的能力可使自己做好一件事情。

“得”则侧重于表示客观条件容许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

17、简析“恭”、“敬”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是恭谨有礼的意思。

二者所表意义的侧重点不同。

“恭”侧重于指一个人的外貌恭谨有礼。

“敬”则侧重于指一个人内心恭谨有礼。

另外,“恭”侧重于指对人的态度,即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侧重于指对事的态度,即做事严肃认真,不马虎。

18、简析“完”、“备”这一对同义词的区别。

都有完全的意思。

二者所表意义的侧重点不同。

“完”侧重于指事物完整无缺。

“备”则侧重于指事物的数量品类应有尽有。

19、什么叫词的本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请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探求词的本义一要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字形来分析,二要考察词在文献中的用例。

20、什么叫词的引申义?它和词的本义有哪几种联系方式?由本义(或某个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它和本义的联系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相似类比,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二是相关借代,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可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三是相因推导,即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可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21、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表现出哪几种主要差别?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存在六点主要差别。

一是范围广狭不同。

如“法”和“律”,都可表示“法令”,“法律”的意思,但“法”多指法则、制度,意义范围大;“律”多指具体的刑法条文,意义范围小。

二是性状情态不同。

如“寝”、“卧”、“睡”都可表示“睡”的意思,但“寝”指的是躺在床上睡,“卧”指的是趴在几上或靠在几上睡,“睡”则指坐着打瞌睡。

三是程度深浅不同。

如“病”和“疾”,都指“病”,但“病”表示的意义程度重,指重病、大病;”疾“表示的意义程度轻,指一般的小病,轻病。

四是侧重方面不同。

如“能”和“得”,都表示可能的意思。

但“能”侧重于表示一个人的能力可使自己做好一件事情。

“得”则侧重于表示客观条件容许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

五是感情色彩不同。

如“杀”和“轼”,都是杀人的意思。

但“杀”是个中性词,不论是杀贤者还是杀不贤者,都可用“杀”;“轼”则专用于指下杀上、卑杀尊。

22、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有六种:一是“主语+谓语+也”式如“董狐,古之良史也”;二是“主语+者+谓语+也”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三是“主语+者+谓语”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四是“主语+谓语”式,如“秦,虎狼之国。

”;五是“主语+副词+谓语+也”式,如“此诚急存亡之秋也。

”;六是“主语+为+宾语”式,如“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23、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表达功能?第一种,表示类属关系。

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第二种,表示等同关系。

如“楚左九尹项伯,项羽季父也。

”;第三种,表示比喻关系,如“君子之德,风”;第四种,将复杂的内容紧缩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如“百乘,显使也。

”;第五种,表示因果关系。

如“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4、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几种基本类型?第一种,“于”字句。

如“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第二种,“为”字句,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第三种,“见”字句,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第四种,“为……所……句”。

如“如姬父为人所杀”;第五种,“被”字句,如“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5、古代汉语是如何表示动量的?举例说明古今动量成分位置的不同。

古代汉语表示动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单个的数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来表示动量。

如“(赵高)上殿,殿欲坏者三。

”现代汉语则是把数词和量词结合成的动量词组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和放在动词后作宾语两种方法来表示动量,如“做了三遍”,“他五次举牌”。

26、什么叫词类活用?它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汉语词类活用是指有的词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斟酌功能,具有了他类词的功能和意义。

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用如使动、形容词用如意动、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用如使动、名词用如意动、名词作状语等。

27、什么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何区别并加以翻译?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即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或主语使宾语发出与某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所谓意动用法,是指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即主语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或主语把宾语看成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