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恳请辨析以下各组同义词:1.骗人、筹钱2.更、改为3.作、为4.恳请、求5.至、致6.锐、利7.完、备8.贫、穷9.三、参10.十、什11.时、世、期12.官、吏13.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东站出来,用作“搞”时候也常所含“蓬勃发展”、“缔造”、“创建”。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恳请:恳请对方容许我搞某事。
谋:恳请对方搞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锋利。
利:刀刃慢。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少衣食金钱,与“富”矛盾。
愁:无法贵戚,与“通达”矛盾。
此外:困穷=贫困。
9.三:则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作“三分”或“再分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作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则表示“十倍”、“十分”,可以做为则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以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恳请辨析以下各组同义词:1.归属于、还2.游等、游3.改采、改采、彩、彩4.振、震5.援、持、操、把、秉6.征、伐7.获、获8.帝、王、皇9.众、庶10.谏、身11.领有、颈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无法译成游等。
游等:与奔跑有关,都可以译成游等。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方法例析摘要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
这些意义表示同一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和用法上则可能有所不同。
如果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同,就叫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关键词:古汉语同义词辨析举例同义词是指语音不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在古代,人们很重视对同义词的区分。
一般来说,同义词有同有异,前人用“浑言”“析言”等术语予以分析。
《说文》:“翱,翔也。
”“翔,四飞也”。
段注:‘高注《淮南》曰:翼上下曰翱,直刺不动曰翔。
’、、、、、、按,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
”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同义词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意义、感情色彩及使用情况等方面。
一、意义不同主要表现在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原料用途不同、程度的深浅以及词义的侧重点不同:(1)词义的范围,如“领、颈、项”都有“脖子”的意思,但是,领:指整个脖子,《诗经·卫风·硕人》“领如蝤蛴”,意思是说“硕人的脖子像天牛的卵一样,又白又嫩”;颈:指脖子的前面,《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顾”,指往前伸长脖子看;项:指脖子的后面,《史记·魏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再如“禽”“兽”都有“走兽”的意思,但是,《说文》“禽,走兽总名”,《尔雅·释名》“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郝懿行疏:“别而言之,鸟不可曰兽,兽亦可曰禽。
”(2)原料、用途的不同,如“简”与“牍”,皆为古代书写材料,《说文》“简,牍也”,段注“简,竹为之;牍,木为之。
”(3)程度的深浅轻重不同。
如““行”、“走”、“趋”、“步”从广义说,这四个字是同义词(严格地说,“趋”和“走”,“行”和“步”是同义词),它们都表示“走路”的意思,只不过是在速度上有区别。
《说文解字》解释到:“行,人之步趋也。
”“步,行也。
”“趋,走也。
”“走,趋也。
”《说文解字注笺》:“疾走谓之趋,速其走亦曰趋。
古汉语同义词

古汉语同义词原创点滴学古文点滴学古文 2018-01-22 20:06古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
古汉语中的同义词,数量多,分布广。
下面我以举例子的形式,告诉大家同义词都隐藏在哪些词类中,方便大家学习。
一、名词同义词例:1、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
(《荀子·非相》)2、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é)足矣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诗)4、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施尾于堂。
(刘向:《新序·杂事》)例1中的“身”、例2中的“躯”,都指人的身体。
例3中的“窗”、例4中的“牖”,都是指窗户。
二、动词同义词例:1、[秦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史记·魏公子列传》)3、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xuān)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5、[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
(《晋书·谢安传》)例1中的“予”、例2中的“与”,都是“给予”的意思。
例3中的“讴”、例4中的“歌”、例5中的“咏”,都是“歌唱”的意思。
三、形容词同义词例:1、天雨,解素衣,衣缁(zī)衣而反(返)。
(《韩非子·说林下》)2、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为王宫。
(《战国策·赵策》)3、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玄衣白刃。
(《清稗类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4、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5、负青天,然后图南。
(《庄子·逍遥游》)6、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
(杜甫:《冬到金华山观》诗)例1中的“缁”、例2中的“黑”、例3中的“玄”,都表示黑色。
浅谈同义词辨析

浅谈同义词的辨析【摘要】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
同义词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要想正确理解古代汉语词汇、增强阅读古文的能力,就要学习辨析同义词。
反过来,对同义词进行辨析,也是研究同义词的重要方法,本文就是从意义、色彩、用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如何辨析同义词,以达到理解并灵活辨析同义词的目的。
【关键词】同义词、意义、色彩、用法同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它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但广义上的同义词就是近义词。
由于古代汉语同义词与现代汉语同义词的不同特点,《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中给古汉语同义词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而在其他的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就叫同义词。
我们所说的同义词辨析其实就是近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中同义词的差别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分析,就可能发现不同的差别。
辨析同义词我们只要从主要方面的差别进行辨析即可,而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色彩、用法上。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古代汉语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意义上的差别,而词义差别又表现在很多方面。
主要有两点:(1)有些同义词概念的内涵不一样。
概念不同表现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同。
“枉”和“曲”的概念内涵存在区别,“枉”本为木不直,《礼记·投壶》:“某有枉矢哨壶”,孔颖达疏:“枉,谓曲而不直也。
”“曲”的本义是弯曲的受物器。
《说文》:“象器曲受物之形也。
”其实两者的本义不同,但在后来的“弯曲”“不正直”等意义上成了同义词。
“驰”和“驱”在概念的外延存在区别,它们都有“赶马快跑”和“马快跑”的意思,《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驰”“驱“连用都是指“马快跑”;《诗经·大雅·板》:“无敢驰驱”,“驰”“驱”连用都是指“赶马快跑”。
但是后来“驰”主要沿着“快跑”这个意思发展下去;而“驱”主要沿着“使快跑”的意思不断发展。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3)動作行為的方式與情態不同。 [商——賈]都指做生意的人。“商”指運貨販賣的生意人,“賈”指囤積營利 的生意人,所以有“行商坐賈”的說法。 [提——攜]都指用手握物運物,但方式不同,“攜則相並,提則有高下”(段 玉裁語),所以“提撥”“攜手”中的“提”“攜”是不能互換的。 (4)詞義範圍大小不同。 [法——律]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但所指範圍不一樣,法指法則、制度,範 圍大;律,範圍小,多指具體的刑法條文。 [告——訴]都有“告知”的意思,但“告”是一般的告知,而“訴”特指所說 痛苦或者說冤屈,範圍小。 (5)詞義輕重、程度不同。 [飢——餓]一般情況下是相通的。對言時有別:飢指一般的餓,餓指一點東西
都沒吃,嚴重饑餓。 [盟——誓]都有“誓”的意思,但詞義輕重不同,《周禮》鄭玄注:“大事曰 盟,小事曰誓。”
2.從語法功能上辨析 [之——其]பைடு நூலகம்能做第三人稱代詞,與現代漢語的“他”或“它”相當。但“之” 只能用作賓語,“其”只用作定語或主謂詞組中的主語。 [恥——辱]用作名詞時是同義詞,但當他們用作及物動詞時,意義不同;“恥”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二、同義詞的類型
1.本義和本義相同的同義詞
[樹——藝] 上古同義,本義都是種植。《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 夷之所樹與?”《詩經·唐風·鴇羽》“不能藝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 穀。”“樹、藝”可以連用。
2.本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封——疆]“疆”的本義是疆界、界限。“封”的本義是用手培土種植樹木。 因邊界往往要聚土植樹為標誌,“封”就引申指疆界,《左傳·僖公十三年》“既 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戰國策·燕策》“國之有封疆, 猶家之有垣牆。”“封疆”同義連用。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技巧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技巧1. 嘿,你知道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可不少呢,就像“疾”和“病”。
一般来说,“疾”就像小感冒那种,发病快好得也快,比如说“君有疾在腠理”。
而“病”呢,那就是比较严重的啦,像病入膏肓那种。
所以这两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程度可不一样哦。
2. 古代汉语同义词可有意思啦!拿“视”和“见”来说吧。
“视”就好比你主动去看某个东西,是个动作,像“目不能两视而明”。
“见”呢,则强调看到的结果,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突然“见”到一朵美丽的花,是一种结果的呈现。
3. 咱来聊聊古代汉语同义词呗。
“往”和“适”你分得清吗?“往”感觉比较笼统,就是去某个地方,像“往而不来”。
“适”就更强调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去,就好比你要“适”远方的亲戚家,更有明确的目的地呢。
4. 你有没有想过“诛”和“杀”在古代汉语里的区别呀?这可有趣了。
“诛”带有一种惩罚性,是因为某人有罪而惩处他,就像“诛暴秦”。
“杀”就比较单纯,就是把一个生命结束掉,比如说“杀人者死”。
这两个词虽然都和夺取生命有关,但意义差别可大了呢。
5.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有技巧的哦。
“完”和“备”,“完”更侧重于完好无损,就像一个完整的瓷器,“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备”呢,强调齐全,各种东西都有,就好像准备一场盛宴,各种菜肴、餐具都“备”齐了。
6. 嗨,“饥”和“饿”这对同义词你了解吗?“饥”通常是指一般的饿,就是肚子有点空的感觉,像“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饿”就比较严重了,是那种饿得快不行的状态,感觉像是要两眼冒金星啦。
7. 哇哦,“言”和“语”在古代汉语里也有区别呢。
“言”更多是说话的内容,比较正式一点,就像大臣向皇帝“言”事。
“语”则侧重于互相说话、交谈,像朋友之间“相语以事”,是不是很有趣呀?8. 古代汉语里的“领”和“颈”你知道怎么区分吗?“领”就是脖子的前面部分,像领口围着的地方,“引领而望”。
“颈”就是整个脖子啦,要是说“刎颈之交”,可不能说成“刎领之交”哦,那意思就完全不对啦。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一、同义词
3.词义褒贬感情不同
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 “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周”的本 义是“密也”,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 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 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论语·为政》:“君子 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同义词
4.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同源词(又叫“同源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 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的一组词。
同源词是“声近义通”词。一般来说,确定同源词必须注意三个条件:
① 这些词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也就是说,有语音上的联系。读 音相近主要是指这些词具有双声、 叠韵关系。
② 这些词的意义相 同、相近或相关, 也就是说,有语义 上的联系。
一、同义词
(二)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 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 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一、同义词
2.行为方式状态不同
哭、泣——这两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 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 《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一、同Leabharlann 词6.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不同
适 、 往 —— 这 两 个 词 都 有 “ 到 ” 、 “ 去 ” 之 义 , 但 “适”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郑 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寒 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

( 1 )这 戏 原本 不 成 气 候 ,是俺 爹把 这个 小 戏 唱 成 了 大戏。
He t ur ne d a mi n o r m us i c a l f o r m t ha t h a d ne v e r q ui t e
c a u g h t o f t i n t oama j o ro n e . ( 2 )你 的好 处说 不完 一 三伏 你是 一 坨冰 ,三 九你 是 火 一 团。
性 意 义 上有 一个 相 同或相 近 意义 的词 ,他们 的隐 性 意义 可 以不 同 。例 如 : “ 死 、 亡、 卒 、崩 ” 这 四 个 词 在 理 性 意义上 都表 示 “ 人死 ” ,但 在 隐性意 义 色彩 上却存 在 着差 别 。“ 死 ,是 贵族 的死 亡 ,亡 ,是百 姓 的死 亡, 卒, 是大
s e n d.
参 考文 献 :
【 1 1 Ve r s c h u e r e n J . Un d e r s t a n d i n g p r a g ma n c s 棚. Be i j i n g
F o r e i g n La n g ua g e Te a c h i ng nd a Re s e a r c h p r e s s , 2 0 0 0 .
化背 景 和认 知 能 力 。这种 翻 译过 程 中 不断 进 行 的对 源 语 和 目的语 的动 态 顺应 ,有 利 于传 播 文 化并 更 好地 实 现 目 的语读 者与源 语作 品之 间的交流 。
释 , 不仅 传递 出原 文 的文 化 内涵 , 也为 目的语 读 者 开拓 了联想 空 间。
应 原文 内涵 的传递要 求 以及 目的语 文化语 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汉语同义词篇一:《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2. 更、改3. 作、为4. 请、求 5. 至、致6. 锐、利7. 完、备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12.仇、雠 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4.振:振动,单纯的摇动。
震:雷震,受外力影响引起的颤动。
5.援:用手拉。
持/操/把:同义词,一般性的拿取。
秉:用途最窄,后代抽象化。
6.征:褒义词,上对下,有道对无道。
伐:中性词,非上对下,不限定于有道对无道。
攻击方须有正式理由,钟鼓公开进军。
后代征伐连用,逐步变为褒义。
7.获:农业收成。
获:狩猎取得,战争取得,一般性取得。
8.帝:上古指天神,商末指天子,诗经指上帝,战国指诸侯,秦始指天子。
王:先秦指最高统治者。
后代指最高爵位。
皇:与帝并用,指天子。
9.众:可用作名词。
众人指非圣贤的一般人。
庶:不可作名词。
庶人指百姓。
10.躬:人身。
不用作抽象意义。
身:人身+物身。
可用于抽象意义。
11.领:总称脖子。
颈:脖子,特指脖子前部。
12.仇:古音求,敌对。
雠:古音酬,敌对。
(三)请辨析下列同义词:1.征、召、辟 2.迁、徙 3.计、虑、图、谋 4.危、殆 5.脸、面6.装、饰 7.英、豪、俊、杰8.且、将 9.俱、具 1.征: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上召唤下。
辟: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上召唤下。
召: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一般性的召唤,且不限于君召臣+上召唤下。
2.迁:由下到上。
迁官是升官。
徙:调任或降职。
3.计:心里盘算,着重在制定计划计策。
虑:反复思考把事情想透。
图:考虑后有所决定,表示对付别人。
谋:接近于“图”,但又有咨询的意思。
4.危: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使动。
广义的危险。
殆:不及物动词、副词。
狭义的危险。
5.脸:后起字,最初指面颊,特指妇女面下颊上。
后指全脸。
面:全脸。
6.装:名词衣服+动词装束。
只用于具体的打扮装饰。
饰:名词服装以外的装饰品+动词装扮后添加文采。
具体抽象的打扮均可使用。
7.且:将要、快要。
将:一般的将来、将要。
8.具:行为的范围,先秦偶尔当俱讲。
先秦音惧。
俱:两个以上的人做一件事,先秦音拘。
(四)请辨析下列同义词 1.逢、遇、遭 2.购、买、市3.抑、按 4.拔、擢 5.烝、蒸6.弃、委、捐 7.诈、伪 8.憾、恨、怨9.稍、略、颇 10.阙、缺 1.逢:遭遇+逢迎。
遇:遭遇+待遇。
遭:遭遇不幸的事情。
2.购:悬赏征求非商品的东西,不是商业买卖。
宋代发展为重价格收购。
买&市:商业买入。
3.抑:向下压,程度重。
按:抽象意,压抑抑制。
4.拔:提拔没有官职的人+拔起来的动作+攻取占领。
擢:强调拔的动作而不涉及结果。
5.烝:与蒸同音,可通用。
另表示下淫上。
蒸:本义为麻秸秆,后借代为烝。
6.弃:抛弃扔掉。
委:抛开→委托。
捐:放弃。
7.诈:不诚实,不仁义,说谎欺骗,程度重。
伪:假的。
8.憾&恨:同义。
较浅的遗憾。
怨:深度仇恨。
9.稍:渐。
略:稍微。
颇:不常常表示稍微,有时表示极度。
10.阙:宫阙→缺点过错。
缺:器皿破裂→缺点过错(不常用)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
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 1 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 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饥、饿《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
?”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
”“饿,饥也。
”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
《正字通》:“饿,饥甚。
”“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 (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
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 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 《说文》:“贾,坐售卖也。
”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
”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
”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
”《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曹。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
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 “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说文》:“察,覆也。
从宀、祭。
”徐锴《说文系传》:“察,覆审也。
从宀,祭声。
”段玉裁注:“从宀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
”《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望”指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
”《玉篇》:“望,远视也。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见”不仅表示“看”的动作,而且表示“看”的结果,义为“看见”,《说文》:“见,视也。
”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
”《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3) 分析词义褒贬感情的差别征、伐、侵、袭——这四个词都指发动军事进攻,但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征”是褒义词,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尚书·胤征》孔安国传:“奉辞伐罪曰征。
”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
”《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 “伐”本是中性词,指敲钟击鼓公开宣战,《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
” 《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
”焦循正义:“讨者,上讨下也。
伐者,敌国相征伐也。
”“伐”常同“征”连用,因此也发展成褒义词,如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
”“侵”是贬义词。
“侵”指不宣而战,侵犯别国,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
”《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句中“侵蔡”是不宣而战,“伐楚”是公开征讨。
“袭”则是中性词,指秘密偷袭,乘人不备以轻兵锐卒发起突然袭击。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袭”也用于贬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 (4) 辨析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别眷、顾——《诗·大雅·皇矣》:“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 《说文》:“顾,还视也。
”《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dá]矣。
”毛亨传:“迴首曰顾。
”“眷”指深深地回头看,《说文》:“眷,顾也。
”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
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
” 这两个词都有“回头看”的意思,但程度不同。
“顾”指一般性的回头看, (5) 区分词义适用范围的差异击、攴——《说文》:“攴,小击也。
”“击,攴也。
”段玉裁注:“攴训小击,击则兼大小言之,而但云?攴也?者,于?攴?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互相足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tānɡ”“击”还引申出“攻击”、“刺杀”之义,如《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兵之形:用兵的规则。
实:指敌军坚实之处。
虚:指敌人的弱点。
《国风·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这两个词都有“敲打”之义,但“攴”的词义范围小于“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