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

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

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

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例如: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诗经》)②水暴益。

(《吕氏春秋》)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

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莊子》)引伸为休息、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又引伸为灭: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

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

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

又叫链条式引伸。

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

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

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

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

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

有些是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有些是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的本义为门闩,引伸为关卡。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1.联绵词(2).书写形式—因声见义
wēi yí
逶迤
道路弯 曲而长
委迤 委它 委随 逶随 逶迂 倭他 遗蛇
委蛇 委侈 委移 逶侇 逶虵 威陀 郁夷
蜲蛇 委陀 逶移 逶蛇 倭夷 威夷 袆它
委佗 委维 逶夷 逶迆 倭迟 威迟 归邪
2.叠音词(1).类别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表示 形容词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事物的
《活板》
2.联合复音词(1).同义词的组合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谏太宗十思疏》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说文解字·序》
(2).同义词的分析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 缺少衣食钱财。

所指范围大, 侧重于法令、制度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吕氏春秋·察今》

所指范围小, 侧重于具体规则、条文
吕刑靡敝,秦法酷
烈,而萧何造律。
扬雄《解嘲》
六、感情色彩不同 1. 征、伐、侵……
征 褒义词。公开的。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上攻下,有道攻无道。
《左传·僖公四年》
伐 中性词。公开的。 蔡溃,遂伐楚。
正式的,有钟鼓之师侵蔡。
不宣而战,无钟鼓。
(同上)
袭 贬义词。更秘密的。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攻 中性词。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军事进攻的总称
《战国策·赵策》
2. 杀、戮……
杀 中性词。
戮 一般的杀死
广起,夺而杀尉。
《史记·陈涉世家》

古代汉语之词义变化

古代汉语之词义变化

词义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一)古用今废词(现代已经消亡)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古代表示等级的词: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豯(三月小猪)豝(二岁)豣(三岁)。

古代祭祀名称: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黥、膑、刖。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

(二)古今传承词古今义同词(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父、母、妻、子、兄、弟、马、牛、羊、农、牧、土……如:坐,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三)古今义异词(1)古今词义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抢: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碰、撞”解。

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成语有“言简意赅”,“赅”是“完备”的意思。

不过,字型有些不同。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今义:丝织品。

《诗经》中原有“绸缪”的意思,原本也是“缠绕”的意思。

现在有成语“未雨绸缪”,已不是‘缠绕’的意思。

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或泛指“食”。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

”《左传·隐公元年》:“可羞于王公” ,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食之意”。

豆:古代指盛食物的器皿;今义:豆类的总称。

《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弗屑也。

菽:古代豆类的总称。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

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

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

(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

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

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

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例如: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诗经》)②水暴益。

(《吕氏春秋》)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

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莊子》)引伸为休息、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又引伸为灭: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

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

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

又叫链条式引伸。

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

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

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

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

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

有些是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有些是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的本义为门闩,引伸为关卡。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王力古代汉语(21页)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王力古代汉语(21页)
的飯食為“草具”。如《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也可由備辦飯食引申為泛指準備、備辦。如《左 傳·鄭伯克段于鄢》“繕甲兵,具卒乘”。 ·準備的目的或結果是齊備,因而“具”又有齊備義 再由齊備義虛化為副詞,表示全部、都。如《史 記·項羽本紀》“良乃入,具告沛公” 。
飯食 備辦飯食 準備、備辦—齊備—全部
詞義引申的基本趨勢
· 從個別到一般:“江”、“河”、“匠” · 從具體到抽象:“術”、“道”、“析”
詞義引申的方式
1、鏈條式引申:由直接引申義再引申
· 朝: 早晨—朝見—朝廷—朝代
· 防:堤垻-堵水防水-禁止防止阻止-約 束-規範標準
2、輻射式引申:由本義出發,向不同的方向 引申出若干個引申義,這些引申義都環繞 著一個中心向四周輻射。
·語(yǔ) 由“言語、說話”引申為“告訴” 改讀(yù)。
·解(jiě) 由“分割、分解”引申為“鬆懈 懈怠”,改讀(xiè),❹造了“懈”字。
·弟(dì) 由“弟弟”引申為“尊敬、順從 兄長”,改讀(tì),後來造了“悌”字。
研究引申義的意義
·具 ·本義為備辦飯食,因而可引申為飯食,所以稱粗劣
1、加深對詞義的理解: · 文章、书的序言、前言又称“弁biàn言”。“弁”,
甲骨文作双手扶冠之形, 本义是“帽子”。 “弁”作为帽子,戴在头部,在人体的开端,因 此弁言指写在前面的话。 2、有助於以簡馭繁地掌握詞義 · 引领北望(《左传·昭公七年》)脖子 → 若挈裘领 (《荀子·劝学》)衣领 → 令赠足下锦裘一领(曹 操《与太尉杨彪书》)量词 → 而相总领众职,甚 称上意(《汉书·魏相传》)率领
一、詞的本義
·概念:詞在文獻語言所使用的幾個意義中 作為引申派生起點的那個意義。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一)怎样理解“本义”所谓本义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相对。

说明:本义应该是最早的原始意义。

但是汉语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字出现以前,汉语就已存在,可那时汉语的许多词的意义我们已无法考知。

因此较合适的说法是:本义大都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初始意义。

或: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二)怎样寻求本义具体方法是:根据字形探求,辅以文献证据。

在字形上难以看出本义时,更需要文献证据的帮助。

根据字形分析和用文献证据证明,这两种手段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元”、“本”、“牢”、“秉”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元□ 象一个人的脑袋本□ 表示树根牢□ 表示牲畜的圈秉□ 表示手里拿着的一把禾再求诸文献:1)狄人归其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元:晋将军先轸的头)2)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左传·成公二年》)(系:拴、绑;系桑木焉,以徇齐垒:把桑树根拖在车后面,在齐军的营垒前面驱车示威。

)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诗经·小雅·大田》)(遗秉:收割后剩在田里的禾把)“斯”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这是个形声字,义符是“斤”,“斤”乃斧子一类的工具,至此,我们仍然难以确知“斯”的本义。

于是求诸文献: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诗·陈·墓门》)通过文献的语境,我们知道了“斯”的意义是“用斧子砍”,这便是文献资料中显示出的“斯”的本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献资料在探求词的本义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又如:“廉”,观其义符是“广(yan)”,知与房屋有关。

再看贾谊《陈政事疏》“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其意义就更加具体了:“陛”指台阶,“廉”则指厅堂的边缘。

根据汉字的形体探求,辅以文献证明,这种综合的方法是探求词的本义时最常用的。

词的本义、引申义

词的本义、引申义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前面我们讲古代汉语词汇的时候讲过,古代汉 语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 汉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密切 的关系,特别是该字的早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 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 家都把分析字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 本的方法。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 鸟父也。雌,鸟母也。”例: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 雅· 正月》)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 是雄雌?(《木兰辞》) “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都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 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 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 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来探求本义, 它是我国这方面一部最早又最系统的著作。虽 然,所分析的字义,并不都是本义,还有些字 分析错了,但至今对我们分析和了解词的本义 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③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
4、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 示的,读音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 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说(shuō)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 说服,改读(shuì ) 语(yǔ) 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 读(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 解(jiě)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 怠,改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 ) 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 改读(tì ),后来造了“悌”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例:间 间(间隙) 间隔,间断 置身其中
2、连锁型
这是从本义出发,沿着同一方向,在不同层次上连续的间 接的引申。
例:理 理(治玉) 纹理 规律 道理
3、综合型
在词义系统中,词义引申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多义项词, 其引申途径常迂曲盘结,不出一辙,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不限 于单纯的放射型或连锁型,而是这两种类型交织并存,可以称 之为综合型。
例:听、聆 这组同义词都表示“听”,但它们在使用范围上却存在差别。“听”指 一般 场合的听,使用比较宽泛,“聆”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示倾耳细听, 怀
(二)、从语法功能方面辨析
有些同义词的差别,还表现在语法功能方面,可以从它 们各自成分间组合功能的特点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例:之、往 “之”和“往”在“去”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从动词后面所带的成分来看, 它们用法各不相同。“之”的后面必须带处所宾语,表示“到……去”。 “往”仅仅表示方向性和目的性,后面不能带宾语。
例:(1)治:治水。由整治引申为治理国家。 (2)举:举物。由上举引申为推荐。
2、条件引申
从基础意引申出新意,是借助一定的条件的。就是 说,基础义要借助自然的或社会的某种条件来表达新事 物,从而引申出新的词义。
例:(1)钱:锄类农具。由于上古用它作为交换的媒介物,后又仿照它 铸 成钱,所以引申出货币义。 (2)昏:黄昏。由于古代男女结婚多余黄昏时进行所以“昏”引申出 黄 昏义!
5、词性引申
一个事物与其行为动词、性质状态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 间可以相互产生引申义,尤其是事物及其特有的行为动作更为 紧密。
例:徒:步行《周易· 贲瓜》:“舎车而徒。”引申为步兵。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在词义系统中,基础义派生引申义的层次和线路 是有一定格局的。我们管词义引申所形成的格局叫 做词义引申的类型。
1、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有助于深入领会文言作品的词义。
例:(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同上)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同上) 随着桓侯病情的发展,“疾”和“病”的用法不同。“在腠理”时候用 “疾”,“在 肌肤”和“在肠胃”是用“病”。足见“疾”轻而“病”重。
2、辨析对举,并用的同义词,可以区别情况,判定词义的异同。
例:(1)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捕蛇者说) (2)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例(1)的“转”和“徙”都指走动,在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方式 有别。“转”指“辗转”,状漂泊;“徙”指“迁徙”,述流离。例(2)的 “沐”和“浴”在洁身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不过它们所指的部位不同。“沐” 是洗头,《说文》:“沐,濯发也。”正因为这样才“弹冠”;“浴”是洗 身,《说文》:“浴,洒身也。”正因为这样才“振衣”。
3、辨析同义词,可以帮助理解古今注释, 有效地使用工具书。
例:(1)脚,胫也。 (2)舟,船也。 (3)邑,国也。 (4)宫,室也。
4、辨析同义词,可以深入掌握古代汉语词 汇,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例:柳宗元《捕蛇者说》一文就有奔走,租赋,殚竭尽,触犯,转 徙,叫
比喻引申是以原词为喻体的一种引申。就是 说,原词所概括的事物,在形象特征以及性质、 功能等方面与所要表达的事物具有某种相似之 处,于是就用原词去比喻它,从而引申出新义。
例:弦:本义是弓弦。《史记· 李将军列传》:“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 倒。”因月亮亏时状类弓弦,所以就用“弦”来称“弦月”。于是 由原词 “弦”比喻引申为“弦月”义。
立身处世 例:立 立(站立)建立,设立 登上位置 立即,立刻 登上王位
第四节
同义词的辨析
一、辨析同义词的意义
二、同义词的来源
三、同义词辨析的基本方法 四、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
一、辨析同义词的意义
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辨析同义词的目的,就是深透地弄懂作品,准确地把握词义,使人们对 词义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混沦到明晰,以揭示同义词的意蕴。
(一)直接引申
直接引申是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 义
例:朝—早上—朝见、上朝—朝堂、朝廷—朝代
(二)间接引申
间接引申是指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 义
例:露—露水—露天—显露—泄露—败坏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1、延展引申
延展引申是根据表达新事物的需要,突出或延展原 词义的某一特征,并赋予它新的特点,而派生出新的词 义。
例:几、案、桌 这一组同义词是在客观事物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几”和“案”当是“桌” 的前 身。
4、各地方言的差异所形成的同义词
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同义词是由于方言的歧义而形成的。 这些方言词被吸收到全民语言中来,与“通语”构成同义词。
例:迎、逢、逆 这三个词都表示人们行走的方向相对。
三、同义词辨析的基本方法
(三)、从感情色彩方面辨析
有些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还表现在人们在用词时受爱 憎、褒贬和等级观念的影响,而导致感情色彩不同,使同义 词产生差异。
例:笑、哂 “笑”和“哂”都表示“笑”,是一组同义词。但二者在感情色彩上存在差 异。“笑” 是一般的笑。而“哂”也表示笑,但带有轻视的感情色彩。
四、辨析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
3、要注意临时转化的同义词
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无”是没有,“鲜”是少,二者义不同。但由于表达需要,“鲜”在
这里与


2、词义的发展变化所形成的同义词
汉语词汇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词义的变化更为显著。 在发展变化中,有的由同义词变成了非同义词;有的则由非同义词变成了同 义词。
例:后、君 上古汉语有一段时间它们是同义词,都有“君主”的意思。
3、新词与旧词的累积构成同义词
词汇在发展过程中,表达特定事物、性状或行为的词发生 了变化,或废止,或词义转变,它们被各自的新词所取代,于 是新词与旧词之间便构成了同义词关系。
3、是理解的词义更透彻,使我们更准 确的辩析近义词与同义词
(二)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1、因形求义
例:斤、斧子
2、因声求义
例:向、窗户
3、根据文献资料探究本意
例:许慎《说文解字》
4、通过多义归纳推断本意
例:乘、乘车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所谓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 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换言之: 就是在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 出来的意义。
二、同义词的来源
汉语词汇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众多的同义词。这些同义词来 源很多,途径非一。探求它的来源,有助于同义词辨析。
1、造词时意义相近构成同义词
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词语表达越来越细,于是在不同 时期人们从不同角度造出意义相近的词。这些词积累的结果便构成了同义词。
例:投 、掷、抛 它们都表示将东西扔出,意义相近,并无严格界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