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合集下载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

由于语言历史悠久,一个词最初的、原始的意义很难确切弄清。

词的本义并非词的原始意义。

我们所言的词的本义,是指从汉字字形上分析出来的、并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

二、如何探求字/词的本义——因形求义1、依据字形分析A象形字。

水,。

《水经注》:“江水又东,迳巫峡。

”(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

本,。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树根,本义。

)C会意字。

粪,《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白刃扞乎胸,则目不见流矢;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

非不以此为务也,疾养缓急之有相先者也。

”(扫除,本义。

)D形声字。

诛:从言,朱声。

《论语·》:“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朝、射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2、从多个义项中确定最早的一个当一个词存在多个义项,且通过字形分析并不能确定哪个为最初的意义时,需要依据古文献,去判断哪个在先。

如: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三、引申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例: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水经注·江水》)早上②盛服将朝。

(《左传·宣公二年》)朝见、上朝③使妇人载以过朝。

(《左传·宣公二年》)朝堂、朝廷④汉朝陵墓对南山。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尸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
①V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2、问:《说文》:“讯也。”
①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中间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拦截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要挟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求得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需要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8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2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3关节(用于动物)
4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1竹节 一> 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6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7礼节(用于社会)
8节约(用于用度)
9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1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2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5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
6时穷节乃见。(文天祥《正气歌》)
7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一、词的本义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3)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 易·说卦》(木节) • (4)彼节者有间,而刀刀者无厚。 《庖丁解牛》(动物的关节) •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移山》(季节)
•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廉颇蔺相如列传》(礼节) • (7)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 节制。《谭嗣同》(节制 ) • (8)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左传·成公十五年》(气节)
• (2)间接引申
• 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 “展(辗)转他训”。它与本义关 系稍远,产生时间稍晚。 • 朝:本义:早晨→朝见(旦见君曰 朝) → 朝廷 → 朝代
• 4.引申义和假借义
• 假借义是由于用字的通假而造成的, 它们所表示的词义本有其固有的字 形,即本字,例如“直”用作“价 值”,其本字为“值”。由于古人 用字时的同音替代以及这种现象的
• “以刀斷絲” →断绝 • “淳於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 《史記· 滑稽列傳》 • 断绝→其他事物的斷絕 • “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荀子· 修身》
• 断绝→极、最→超出一般 • “秦女絕美,王可自取。” 《史記· 伍子胥列傳》 •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 绝、痴绝。” 《晋书· 顾恺之传》
• 1.链条式
• 从本义的起点向前发展,即由本义 引申出甲义,又由甲义引申出乙义, 依此类推,这些引申义和本义之间 的关系,除了甲义是直接的外,其 余的都是间接的。
要:腰→中间→拦截→要挟→求得→ 需要 • (1)《墨子· 经说》:昔楚灵王好 士细要。 • (2)《战国策· 秦策》:是王之地 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 (二)从具体到抽象 • 道:从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 权:由称杆引申为权利、权变。
• 骄: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 大。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一)怎样理解“本义”所谓本义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相对。

说明:本义应该是最早的原始意义。

但是汉语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汉字出现以前,汉语就已存在,可那时汉语的许多词的意义我们已无法考知。

因此较合适的说法是:本义大都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初始意义。

或: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二)怎样寻求本义具体方法是:根据字形探求,辅以文献证据。

在字形上难以看出本义时,更需要文献证据的帮助。

根据字形分析和用文献证据证明,这两种手段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元”、“本”、“牢”、“秉”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元□ 象一个人的脑袋本□ 表示树根牢□ 表示牲畜的圈秉□ 表示手里拿着的一把禾再求诸文献:1)狄人归其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元:晋将军先轸的头)2)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

(《左传·成公二年》)(系:拴、绑;系桑木焉,以徇齐垒:把桑树根拖在车后面,在齐军的营垒前面驱车示威。

)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4)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诗经·小雅·大田》)(遗秉:收割后剩在田里的禾把)“斯”的本义是什么?先看字形,这是个形声字,义符是“斤”,“斤”乃斧子一类的工具,至此,我们仍然难以确知“斯”的本义。

于是求诸文献: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诗·陈·墓门》)通过文献的语境,我们知道了“斯”的意义是“用斧子砍”,这便是文献资料中显示出的“斯”的本义。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献资料在探求词的本义的过程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又如:“廉”,观其义符是“广(yan)”,知与房屋有关。

再看贾谊《陈政事疏》“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其意义就更加具体了:“陛”指台阶,“廉”则指厅堂的边缘。

根据汉字的形体探求,辅以文献证明,这种综合的方法是探求词的本义时最常用的。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四)分析词义引申系列的意义
现代汉语中也存在词义引申,但引申义为 我们熟知,所以不用专门分析。分析一个词词义 引申的系列,是由古代汉语词义的特殊性决定的, 其意义有: 1、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如“绥”: 车中把——使人安定——安抚。
2、有助于我们系统地掌握多义词的词义。 如“纪”:①丝的头绪;②法度、准则;③治 理、管理;④记年单位;⑤古书纪传体史书中 记述帝王历史的部分;⑥通“记”。 3、有助于我们确认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 义。如《论衡·难岁》:“积分为日。累日为 月,连月为时,纪时为岁。” 通过以上“2”的 分析,结合上下文,知“纪”在此处是“积累” 义。 4、有助于我们辨析近义词间的异同。如 “冕(帝王戴)、冠(成年人或做官人戴)、 弁(武官戴)、巾(百姓戴)”
二、词的引申义
(一)本义是引申义的核心。
一个词的所有意义不是一盘散沙,它们之间存 在着各种联系,这种联系的核心,就是本义及其具 有的特点。 例1:朝:早晨——早上省视君主、父母—— 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例2:信,本义为“言语真实”,直接引申出 “对人真诚”“确实”“相信”“凭证”等义; “凭证”义——信使——音讯——书信。
古代汉语词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一)词的本义、字的本义、词的基本义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汇学角度) 字的本义:是汉字形体结构所反映出来的造字 之初的意义。(从文字学角度) 词的本义:是汉字记录的古代文献材料所体现 出来的词的最早意义。(从词义产生角度) 词的基本义:是词在一定时期内最基本、最常 用的意义。(从词义使用角度)
(二)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即由 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如“涉:趟水过河— —过河——行走”;又如:“匠”由专指 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由具体到抽象,如“权:黄桦木—— 秤锤——权力”;又如:“術”、“道” 均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词的本义、引申义

词的本义、引申义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前面我们讲古代汉语词汇的时候讲过,古代汉 语单音词占优势,多义词主要也是单音词,一个 汉字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密切 的关系,特别是该字的早期形体,为探求词的本 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历来的文字学 家都把分析字形作为探求词的本义最常用、最基 本的方法。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 鸟父也。雌,鸟母也。”例: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 雅· 正月》)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 是雄雌?(《木兰辞》) “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都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 形,如莫 、朝 、射 等字,只有 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 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字形来探求本义, 它是我国这方面一部最早又最系统的著作。虽 然,所分析的字义,并不都是本义,还有些字 分析错了,但至今对我们分析和了解词的本义 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③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
4、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 示的,读音也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词在 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说(shuō) 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 说服,改读(shuì ) 语(yǔ) 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 读(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 解(jiě)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 怠,改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 ) 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 改读(tì ),后来造了“悌”字。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 (1)形貌形状相似 斗、骨 (2)功能作用相似 牧、牢 (3)方式情态相似 获、断 2、相关 齿、月、官、 3、相因 爱

词义引申的规律
1、从具体到抽象 道、理 2、由个别到一般 雄、雌、河 3、由实义到虚义 被、因 词的假借义:由文字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如 刀、信。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二、古今词义迥异 行李、揭、去、绸、勤、烈士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幣、信、恨、感激、

词义发展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 皮、江、醒、睡 2、词义缩小 臭、虫、宫、瓦 3、词义转移 汤、涕、百姓、诛 4、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谤、祥、爪牙、 复辟

词的引申义
词在发展过程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 做词的引申义。如:息:《说文· 心部》: “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本义是喘 息、气息、呼吸。引申为休息、止息,又引 申为灭、滋生、又引申为增长;又引申为儿 子;又引申为利息。 词义引申的方式: 1、连锁式引申 如:题、习 2、辐射式引申 如:引 3、综合式引申 如:朝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词的本义,是指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 表示的意义,但是由于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 始意义已经无从知道,所以通常所谓词的本义, 是指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 所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如:行、益、 字、向、盥、立等。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 是根据词义的某些方面直接绘形的,我们可以 通过分析字形了解其寓意,解释其本义。 形声字是通过意符表意的,我们可以根据意符 来分析其本义。如顾、颠等。

古代汉语第四讲__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第四讲__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邯郸
都 邻五家

有关国邑、 邦 行政区域 鄙 的名称
五百家

邮传递文书
的驿舍
分析字形-攴
敲 敂
攻 ---打击的意义
敲打
“叩”的古字


敵 救
收逮捕赦段注:“赦与
捨音义同。非专谓赦罪 也。后捨行而赦废。赦 专为赦罪矣。”
---与战斗、畋猎 敚 “夺”的古字 有关的意义 -与审刑、牢 狱有关的意义
已, 以也。篆文象蛇形。
《说文解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列子· 汤问》 子墨子曰:“胡不已乎?”
《墨子· 公输》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吾欲已子张之谏。
《荀子· 劝学》
《国语· 楚语》
停止
考察本义的方法-总说
象形字
分析 指事字 字形 会意字
形声字
用以结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形单
综合运用
以分析字形
为主,考核
位具有表意性。
祸福之事
祟神祸
祸害


分析字形-贝1
货贝
分析字形-贝2

表示与


贿
名 词
财物有关
的意义
贵 贫 贤 贱
買 赏 赠 购
形容词
动 词
返回本章目录
分析字形-肉




zī,肉烂


肿 肥 腴:腹
下的肥肉
形容词 指有关身体 的某些性状
腹 肩
脚 背
胸 名词 肾
指头以外的 部位
返回本章目录
注:期、朔、朝、朗、朦、胧,从月,不从肉。
厰:厂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词义引申的规律和词义引申的方式
1 、词义引申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
别到一般,由实到虚,是本义发展出各处引申
义的基本规律。 理:本义是治玉, 玉经打磨后有的会出现纹理, 引申为纹理;引申为治理其他事物,从治理的 结果可以引申出“条理”义。治理是一种有目 的、经过考虑的活动,从而引申出“事理、道
④醇厚
积土多
①厚度大
③厚道
②重深
(2)连环式引申
连环式引申,也称链条式,连锁式、串连式、延展式引申,就 是从本义引申出甲义,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由乙义引出丙义, 这样接连引申,一环套一环。 功:本义是工作、事情,如“上入执宫功”(《诗经· 七月》); 从工作的结果引申出成绩和功效义,如“故事半古之人,而功 必信之”(《孟子· 公孙丑上》);从成绩大小、成效高低引申 出成就、功业、事业,如“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平”(《孟 子· 公孙丑上》);再由此引申出功劳,功勋,如“劳苦而功如 此”(《史记· 项羽本纪》)。功的这些引申义是一个接一个引 申出来的。 ①工作,事情 ——②成绩,功效 ——③成就,事业 ——④功劳, 功勋
的意思。词的引申义,就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 来的意义。凡属直接派生引申义的意义我们称之为基础 义,它可以是本义,也可以是本义以外的其它意项。
注意:“基础义”与“本义”的区别。
基础义是相对于引申义而言的。大多数情况下,由本义可 引申出多个义项,所以可以称本义为基础义(等同)。但由于 词义的发展,有些词的某些义项用得较普遍,比本义的使用频 率要高,成为常用义,而本义却很少用,而且由这个常用义引 申出了很多其它义项,这时本义就不等同于基础义了。 发:《说文》:“射发也”本文是射出箭。如“君子引而不 发,跃如也。”(《孟子 · 尽心上》)“齐军万驽刘发”(《史 记· 孙吴列传》),这两个句子中的“发”就是用的本义。至于 “发”的其他意义,如“发生”“发展”“发动”“发 现”“打发”等,便都是从“射发”这个意义派生发展出来的。 在这里基础义等于本义。
词的原始意义 汉语发生时代的意义。语言产生远在文字产生 之前,某些词会存在更为古老的意义,但由于 没有文字的记载或缺少文献上的参证已无从知 道。 (二) 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 分析字形,以形索义(主要根据《说文解 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因为汉字是据义构形的,与字 形相应的字义,一定在汉字产生前就有了,人们 采用这个义来据以造字,造字时义寄于形,形体 结构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当字的早期 形体,为探求词的本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因而,识别本义就要借助于字形的分析。而分析 字形又必须以“六书”为依据,而又以前四者为 主要依据。在以形索义的时候,对纯表意字(象 形,指事,会意)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对形声 字,只能从它的形符中确定词的义类。也可以帮 助我们判断词的本义。
理、情理”等意义。
暴:本义是晒,“晒”要把东西放在光天化日之下, 从而引申为暴露、显露,如“功亦足以暴于天下 矣。”(司马迁《报任安书》)夏日的阳光是狠猛 烈的,从而由“晒太阳”义又引申为“猛、争”和 “突然”义,如“暴风聚雨”,又由此引申为“凶 暴、残酷”义,如“不畏强暴”(《商君书》)。
2、词义引申的方式 词义的引申的复杂的过程,不同的词有不同的引 申方式,但概括而言,词义的引申基本是三种方式。
2、查阅古书注解和利用古代文献资料及字典辞 书 利用古代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概括,也可以探求 词的本义,而查阅古书注解和字典辞书是推断本 义简便可行的办法。有些词从形体上或字典辞书 中都能很难准确地把握它的本义时,便可以从古 书普遍用法中归纳概括出其本义来。
三、词的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引申义就是发展、延伸
它的意符,表示脚在道路上行走之意,可见“迷路”是
“迷”的本义,如“寻向所志,逐迷,不复得路”(陶潜 《桃花源记》),用的正是本义.
咆、泡、饱、跑、庖、炮、胞、袍等字声符都是 “包”,意符不同,它们的意义明显不同,而所表意 义同意符密切相关,这些意义一般应是它们的本义, 如“咆”的意符是“口”,本义即是“动物口中发出 的叫声(咆哮)”;“饱”的意符是“食”,本义是 “吃饱了”;“跑”的意符是“足”,本意是“走路” 等等。径、茎、胫、颈……都从“巠”得声,“彳” 表明与行走、道路有关的事,“艹”表明与草类植物 有关的事,“月(肉)”表明与人体有关的事,“页” 表明与人的头项颜面有关的事。分别弄清它们的形旁 所标示的义类和声旁的读音,就可以。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
一个词为什么会有多个意义?这些意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 是 在 文 言 文 阅 读 中 时 常 会 发 生 的 问 题 。 词的多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引申,凡是由同一起点引 申出的意义,彼此都有联系。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不同 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申而产生一系列新义。叫做引申。
字:《说文》:“乳也。”《广雅 · 释诂》:“生 也。”本义是生孩子,文字的“字” 和名字的“字” 都是它的引申义。文字的意义早已成了“字”的常 用意义,“字”的很多其它义项就是由这个常用义 引申而来的,而“生孩子”这个本义已经消亡。在 这里基础义就不等于本义了。 好:本义是女子能生孩子。引申义:不坏 —— 容貌 美——善——友好——喜爱,引申,即所谓“展转
为他训”。在许多情况下,本义和引申义不是直接
关系,而是间接关系。
朝,本义是早晨(说文:“朝,旦也”)引申为朝 见的“朝”。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 为朝代。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做近引申,离 本义远的叫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 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如: 州 :甲骨文、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形字。 《说文》:“水中可属曰州。”“水中陆地”便是州 的本义。
及: 古文表示一只手抓着了前边那个人的后身,即追赶
上了之意,这是个会意字。《说文》:“有,逮也,从又
从人。”成语“望尘莫及”中的“及”就是用的本义。
迷: 这个词有迷路、迷恋、迷惑等义,哪一个是本义呢?
(1)并列式引申
并列式引申,也称作“放射型”、“辐射式”引申这种方 式,是以本义为中心,并列地引申出多个意义,即是说,这种 方式的多个引申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厚,本义,据《说文》“ 厚,山陵之厚。”可知,指山陵 土地积土多。常用引申义有:①在物体上,指“厚度大”。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在赋税、礼物、 赏赐等义上,指“重”“深”。“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③在为人上,指厚道,不刻薄。“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上。” ④在味道上,指“醇厚、味道浓”“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 甘口而疾形。”
(3)综合式引申
词义引申的两种基本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 的,许多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往往是这两种方 式的结合。
朝:《说文》:“朝,旦也,” 朝 ②拜见 早晨 ①朝见—— 朝廷——王—朝 代 ③朝向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 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 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 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 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 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 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 行,已知之矣。”
二、词的本义
(一)什麽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
为证的词的最早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词的本来意义;
(文字产生时的意义或者说是造字时代的意义)
例如:行 像十字路口之行 (háng),本义是道路。 (《诗经.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小路)。 益 本义是水漫出来。(《吕氏春秋 . 察今 >》: 雍水暴益。 字 本义是生孩子。(〈论衡〉):妇人疏字者 子活。 向 本义为朝北的窗子(〈诗经.七月>〉: 塞向 堇户。
(二) 引申义的种类 从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来看,可分为两类:
A直接引申;B间接引申
A 直 接引申 是指从 本义直 接派生 出来的 意义 。 如 “月” * 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 种周期现象,把从半月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 生了表时间的意义。 元:由“人首”引申为其它事物之首。如国家的 最高领导人叫元首,一军之首,即统帅全军的主帅称元 帅,在政界资格老的叫元老,考进士取得第一名的人叫 状元。坏人头子叫元凶。“元”用在时间上引申为“第 一”,每年的第一个月叫元月,每年的第一天叫元旦。 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改位的第一年叫元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