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词汇古今—词的义、引申义(古代汉语课件)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官”:官府——官职,官长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 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因为……所以……,只要……就……) “爱”:喜欢——吝惜,舍不得
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本义辗转再引申 (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叫间接引申义。
二、词的引申义
由词的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词的 引申义。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那它和本义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联系: 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相似之处,可进行模拟。
(1)形貌形状相似 “斗”,本指酒斗,因 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2)功能作用相似 “关”,本指门闩,后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朝: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早上
——(《水经注·江水》)
盛服将朝。
朝见、上朝
——(《左传·宣公二年》)
使妇人载以过朝。
朝堂、朝廷
——(《左传·宣公二年》)
汉朝陵墓对南山。 ——(杜甫《诸将》)
朝代
本义 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思考题
请自行查阅资料弄清下列词的本义:访、 币、斤、戒、干
一、词的本义
2.另外,词的常用义并不一定就是词的本义。
如:“天”字,很多人认为“天”的本义就是“天地”的“天”实际上这 是错误的。《说文》“天,颠也。”《周易·睽》“其人天且劓。”“天” 为黥额,即烙额。(古代的一种刑罚,用烧红的刑具烙伤犯人的额头)。所以, 天:本义是指头顶。
词的本义实际上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意义。
一、词的本义
在分析词的本义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词的本义并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的原始意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
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
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
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例如: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诗经》)②水暴益。
(《吕氏春秋》)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
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莊子》)引伸为休息、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又引伸为灭: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
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
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
又叫链条式引伸。
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
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
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
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
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
有些是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有些是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的本义为门闩,引伸为关卡。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
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
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
(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10月15日—张玉金—文言文的词汇与古今词义的差异

文言文的词汇与古今词义的差异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第四节同义词和同源词第一节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张玉金教授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汇。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其词汇的构成情况并不相同。
在本节里,我们就谈谈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一、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1 语素、词和字的关系要了解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首先要搞清古汉语中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表义单位。
一个语素最少有一个音节,也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
语素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组合成词,才能独立运用。
词则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它由语素组成。
一个词最少有一个语素(单纯词),也可以有两个语素(合成词)。
语素和词都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而字则不同,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只记录汉语中的一个音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语素、词和字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a.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只有一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个音节的汉字,既表示一个语素,也表示一个词。
b.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有两个或几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或几个音节的两个或几个汉字,只有合在一起才表示一个语素、一个词;如果把这两个或几个汉字拆开来,则每个汉字既不代表原语素,也不代表原词。
c.如果一个词由两个语素构成,根据古汉语的实际情况,它通常是一个双音词,也就是说,它是由两个单音节语素组成的;那么,记录这两个音节的汉字,分别代表一个语素。
2 划分古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对古汉语词的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用两个标准进行划分:音节数和语素数。
以音节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如“天”、“地”、“人”)、双音词(如“社稷”、“窈窕”、“足下”)和多音词(如“赤条条”)。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这些是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例如“备”,古义“完备”,今义“应当”;“抢”,古义有“突过”和“撞”之意,今义“抢劫”;“找”,古义“划的异体字”,今义“寻找”。
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劝”,,古义“勉励、鼓励”,今义“劝解”;“给”,古义“供应、使足”,今义“给予”;“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重复”。
这类词古今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今汉语词汇的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二)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比较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例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三)复音词的四种类型:(1)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一个单词。
理由是: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险”“阻”“隘”(注:“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
)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后两句“阻”和“隘”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
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第五章 词的本意和引申义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寡君闻君有不令之臣为君忧,无宁以为宗羞? ——《左传· 昭公二十二年》 “官”由官府、行政机关引申为官职、官长。 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礼记· 王藻》 “虚”本义为大丘,大了就空旷了,因此引申 为空虚的意思。 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说文》
3.词义引申的规律 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从本义和引申 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规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間道绝其辎重。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5.間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 《传是楼记》) 间,隔些时候。引申义。 6.对曰:“愿少間。”(《史记•淮阴侯列 传》) 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第五章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 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那 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 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 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 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斗”本义为酌酒器,由于形貌性状相似而引 申为斗星。如《诗· 小雅· 大东》“维北有斗, 不可以挹酒浆。”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 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年”本义为稻谷成熟,有收成。例如:五谷 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 桓公三年》 ) 收获标志着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 只收获一次或一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 单位“年”。 “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 小雅· 天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 人,入于骨髓。” 2、《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 曾使人刺盎。” 3、《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 入骨髓。” 4、《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敷。” 怨:怨恨,仇恨——埋怨
涕:本指眼泪。
1、《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 2、《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 多涕。” 3、《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 “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4、汉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28
三 古今词义的差异
1 词义的范围不同 2 词义色彩、轻重的不同 1)词义色彩的差异,就是词语体现的褒贬含义不同 古为褒义,今为贬义 :如爪牙、喽啰、复辟 等
32 5
天:人之头
《说文》“天,颠也。”《山海经· 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 山。”刑天头被砍去,故名刑天。
指事字 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解:从角、从刀、从牛,用刀去分离牛角和牛。
《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谣言
1、《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 酒,以免破屋之咎。’” 2、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前史載謡言者, 信哉不可忽也。” 3、《南史· 张敬儿传》“(张敬儿)又使于乡里为 谣言,使小儿辈歌曰:‘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 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 4、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故藏用以喜用热药得 谤,群医至为谣言曰:‘藏用檐头三斗火。’人 或畏之。”
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2、《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
3、《说文· 新附》“醒,醉解也。”
4、韩愈《东都遇春》“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
醒。”
2 词义的缩小
宫:上古泛指房屋 ,《墨子· 节用中》“古者人之始 生,未有宫室之时,因丘陵掘穴而处焉。” 《经典释文· 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 汉以来,惟王者所居为宫也。”
本义:往,到……去。 《庄子· 逍遥游》:“適莽苍者。” 《论语· 子路》:“(孔)子適卫。”
13
二 引伸义
引伸义是从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与本义有一定的联系。 词义的引伸可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一)直接引申: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含义 方向 向:向北的窗户 朝着、对着 延长 引导 引:开弓 引退 二)间接引申:由引伸义再引申出来的含义 朝:早晨 ——朝见 ——朝廷 ——朝代 解体 ——开放
32
8
会意字 采,捋取也,从木从爪。 及,逮也,从又从人。 休,止也,从人依木。 杲,明也,从日在木上。
象形、指事、会意字的本义寄托在它们 的形体上 ,通过分析它们的形体就能获 取它们的本义 。
形声字
理,治玉也,从玉里声。
瑕,玉小赤也,从玉叚声。 球,玉声也,从玉求声。
瑜,美玉也,从玉俞声。 玩,弄也,从玉元声。 这一组字都以“玉”为形符。
古为中性,今变贬义或褒义 :如 谤 、牺牲 、勾当、谣言、下流 等。
下流
1、《报任安书》:“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 议。” 2、汉·蔡邕《太尉杨赐碑》:“惟我下流二三 小臣,秽损清风,愧于前人。” 3、唐·韦应物《趋府候晓呈两县僚友》诗: “可怜同官者,应悟下流难。” 4、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只要官人 不惜廉耻,权做下流。” 5、《儒林外传》第四十四回“你长成人了,怎 么学出这般一个下流气质?”
解:解牛
解结 ——解脱、解说、了解、见解、和解
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 《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 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雅· 正月》) 引申后泛指所有动物的性别: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 辞》)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 词的古义和今义之间的关系 1 词义从古至今没变,属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
2 古义和今义完全没有联系 ,只占极少数。
3 绝大部分词是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二 词义演变的方式 1 词义扩大
菜:古义只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
1、《国语·楚语下》:“庶人食菜,祀以魚。” 2、《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3、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幕 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 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4、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都是 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 来。”
爪牙
1、《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 牙。”郑玄笺“此勇力之士。” 2、《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 3、《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不可不养而择也。” 4、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 牙,为国藩垣。” 5、唐元结《问进士》之一:“外以奉王命为辞, 内实理车甲,招宾客,树爪牙。”
32
16
“徒”的本义是“步行”。《论语· 先 进》:“不可徒行也”。步行的特点是 不坐车,不骑马,不利用任何工具,于 是虚化为“空”、“白白地”、“只”、 “仅仅”等意义。
三 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与本义是没有联系的,词义假借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是假借字和本字要读音相同或相近。
假借分为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前者又称为 通假,后者是“六书”的假借。
颠,顶也,从页真声。 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 题,额也,从页是声。 硕,头大也,从页石声。 颇,头偏也,从页皮声。 这一组字都以“页”为形符,“页”的本义是“头”。 形声字的本义与它的形符有关,形旁能表明词的本义的范畴,但 不能指示字的具体的含义。
適(简化为适) :①去,往;②顺从;③适合,符 合;④恰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词的本义与引伸义
一 词的本义
一) 什么是词的本义 即词本来的含义,反映文字初期的造字意图,且能 在古代文献中得到证明。 旨:味美,《礼记· 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信:诚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叔:拾取,《诗经· 豳风· 七月》“九月叔苴。” 颠:头顶,《诗经· 秦风· 车邻》“有马白颠。” 二)怎样考求词的本义 考求词的本义的主要依据是字的形体结构。 “义寄于形” “因形求义”
1、《史记· 商君列传》“梁惠王曰;‘寡人恨 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2、唐 杜甫 《复愁》诗之十一:“每恨陶彭 泽 ,无钱对菊花。” 3、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 勉学》:“后既 痊愈,帝寻疾崩,遺詔恨不見太后山陵之 事。” 4、 《史记· 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 秦民无不恨者。” 恨:遗憾 ——怨恨,仇恨
丈夫:古时男子的通称。 1、《战国策·赵策》:“丈夫亦爱怜其 少子?” 2、《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 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3、《说文》“夫,周制以八寸为尺,十 尺为丈,人长十尺为丈夫。”
3 词义的转移
汤:古指热水。
1、《孟子· 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 水。” 2、《列子·汤问》:“日中如探汤。” 3、《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 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4、《三国志· 魏书· 华佗传》“又精方药,其 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5、唐·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 汤。”
70 20
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 。
1、《庄子· 知北游》“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 大说。” 2、《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时时睡,弗 听。” 3、欧阳修《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4、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 眠,长夜沾湿何由徹。”
醒:古义指醉酒醒来。
1、《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姜與子犯謀,醉
斤:斧头
• 《孟子· 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32
2
向:窗户
《诗经· 豳风· 七月》:“穹室熏鼠,塞向墐户。” 《说文》:“向,北出牖也。”
32
3
象形字
又,手也。 口,人所以言、食也。
牙,牡齿也,像上下交错之形。
册,符命,诸侯进受于王也。
元:人的头
《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 先轸 ﹞免胄 入 狄 师,死焉。 狄 人归其元,面如生。” 杜预 注:“元,首。”
瓦:上古泛指陶器,《说文》“瓦,土器已 烧之总名。”
1、《礼记· 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 2、《小雅· 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 裼,载弄之瓦。 ” 3、《世说新语· 赏誉》“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 士衡住西头。”
臭:本为气味之总称 1、《周易· 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 兰。” 2、《礼记· 大学》:“如恶恶臭。” 3、《孔子家语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 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 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
古为贬义,今变褒义 :锻炼 1、《后汉书· 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李贤注:“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 2、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既付狱吏, 必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3、明·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鞫狱》“吏隶辈
奉承上意拷掠锻炼,靡所不至。”
2)词义轻重的不同
1、《论语· 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 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说文· 言部》:“诛,责也。” 3、《史记· 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 曹无伤。” 4、成语:口诛笔伐、天诛地灭 诛:责备——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