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本义和引申义)

合集下载

词汇古今—词的义、引申义(古代汉语课件)

词汇古今—词的义、引申义(古代汉语课件)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官”:官府——官职,官长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 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因为……所以……,只要……就……) “爱”:喜欢——吝惜,舍不得
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本义辗转再引申 (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叫间接引申义。
二、词的引申义
由词的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词的 引申义。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那它和本义之间必然存在一定联系: 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相似之处,可进行模拟。
(1)形貌形状相似 “斗”,本指酒斗,因 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2)功能作用相似 “关”,本指门闩,后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朝: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早上
——(《水经注·江水》)
盛服将朝。
朝见、上朝
——(《左传·宣公二年》)
使妇人载以过朝。
朝堂、朝廷
——(《左传·宣公二年》)
汉朝陵墓对南山。 ——(杜甫《诸将》)
朝代
本义 直接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思考题
请自行查阅资料弄清下列词的本义:访、 币、斤、戒、干
一、词的本义
2.另外,词的常用义并不一定就是词的本义。
如:“天”字,很多人认为“天”的本义就是“天地”的“天”实际上这 是错误的。《说文》“天,颠也。”《周易·睽》“其人天且劓。”“天” 为黥额,即烙额。(古代的一种刑罚,用烧红的刑具烙伤犯人的额头)。所以, 天:本义是指头顶。
词的本义实际上指有文字可考的、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意义。
一、词的本义
在分析词的本义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词的本义并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的原始意义。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意思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意思

一、本义的意思本义是词语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即词语最初所指的对象或概念。

在语言学中,本义是指词语或词汇最初的含义,是词语最初所指的对象或概念。

本义通常是词语具有的最基本的意思,是词语最初产生时所表示的含义。

二、引申义的意思引申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表达需要等因素,逐渐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引申义在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词语在语言实践中的丰富含义和多样化表达。

引申义的产生通常是根据词语所处的特定语境,或者是根据使用者的表达需要,词语的含义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三、假借义的意思假借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借用其他词语的含义,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假借义在语言学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它反映了词语在使用过程中的灵活变化和丰富表达。

假借义的产生通常是通过词语之间的相互通联和借用,使得词语的含义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四、比喻义的意思比喻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在特定语境下,通过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或隐喻的方式,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比喻义在语言学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丰富了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

比喻义的产生通常是通过对事物属性、特征的隐喻和类比,使得词语的含义得到了新的表达和丰富。

五、总结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是词语在语言使用中常见的含义变化方式,它们反映了词语在语言实践中的丰富表达和多样化含义。

在语言学研究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变化和语言使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和能力。

在语言学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是词语含义变化的重要方式。

对这些含义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词语的使用和语言的发展。

一、词语的含义变化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断发展,词语也随之产生了新的涵义。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词语最早的、最原始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词的最基本的意思。

而引申义则是指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扩展、衍生出的新意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对语言学和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字词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出语言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其次,通过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词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另外,对于文学研究来说,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作者的用词意图和修辞手法,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辨别词的本义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查阅词典:词典是了解词语本义的重要工具。

可以查阅字
典或词典,寻找词语最早的意义和最初的用法。

2.考察词语的起源:通过考察词语的起源,追溯其最初的来
源和用法,从而了解词语的本义。

例如,通过研究古代文
献中的用法和引用文献的脉络,可以揭示出词语的历史变
迁和发展。

3.对比词语的多义性:词语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通过
对比和分析不同的义项,可以找出最基本、最原始的本义。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词语的本义可能会因为文化、历史和语境
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在分析词语本义时,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做到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此外,词语的引申义也是常见的情况,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语境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词语的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 人,入于骨髓。” 2、《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 曾使人刺盎。” 3、《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 入骨髓。” 4、《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 敷。” 怨:怨恨,仇恨——埋怨
涕:本指眼泪。
1、《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 2、《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 多涕。” 3、《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 “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4、汉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
28
三 古今词义的差异
1 词义的范围不同 2 词义色彩、轻重的不同 1)词义色彩的差异,就是词语体现的褒贬含义不同 古为褒义,今为贬义 :如爪牙、喽啰、复辟 等
32 5
天:人之头
《说文》“天,颠也。”《山海经· 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 山。”刑天头被砍去,故名刑天。
指事字 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解:从角、从刀、从牛,用刀去分离牛角和牛。
《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谣言
1、《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 酒,以免破屋之咎。’” 2、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一:“前史載謡言者, 信哉不可忽也。” 3、《南史· 张敬儿传》“(张敬儿)又使于乡里为 谣言,使小儿辈歌曰:‘天子在何处?宅在赤谷 口。天子是阿谁?非猪如是狗。’” 4、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故藏用以喜用热药得 谤,群医至为谣言曰:‘藏用檐头三斗火。’人 或畏之。”
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2、《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是指从记录词的汉字的字形结构上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在古代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得到证明的意义。

⏹纲:⏹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尚书·盘庚》⏹为政贵当举纲。

――《北史·源贺传》⏹近习用事,渐乱国纲。

――《晋书五行志下》⏹①提网的总绳。

⏹②事物的关键部分,事理的要领。

⏹③国家的法纪。

⏹【鄙】⏹①命司徒,循行县鄙。

——《吕氏春秋》。

高诱注:“鄙,五百家也。

”⏹②四鄙之萌人。

(《墨子》)⏹③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庄子》)⏹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⑤我皆有禮,夫犹鄙我。

(《左传》)【鄙】:本义中国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边邑-质朴、厚道;浅陋、庸俗-鄙夷、看不起;(二)探求本义的方法⏹掌握词的本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汉字的结构和寻找古书用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 1. 据形求义⏹汉字的结构方式和表义特点决定了从汉字的形体分析可以探讨词的本义。

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入手来探求本义的。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来阐释本义的专书。

⏹清儒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叙》中指出:“许书之要,在明文字之本义而已。

”⏹ 2. 考核文献⏹即看某个词在古代书籍中的用法和一些资料对这个词的解释。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

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豆——《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即古代用来盛放肉食的器皿。

⏹“豆”是个象形字,其外形像一只高脚盘盂。

⏹《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觞酒、豆肉、箪食,未尝敢不分也。

”韦昭注:“豆,肉器。

”⏹《诗经·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毛亨传:“木曰豆,瓦曰登。

豆,荐葅醢也。

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举例

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举例

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举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1. 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最基本的意义。

通常可以从字形、结构等方面来推断。

2. 引申义:从本义出发,通过比喻、联想等方式衍生出来的意义。

举例:
*“道”的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道”最初是指道路,即供人们行走的地方。

+引申义:后来,“道”的含义逐渐扩大,可以表示方法、道理、道德等,例如“人生道路”、“做事方法”、“道义”。

“月”的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月”最初是指月亮,即地球的卫星。

+引申义:后来,“月”可以表示时间,如“月末”、“月初”;还可以表示形状,如“月牙”。

“书”的本义与引申义
本义:“书”最初是指写字的载体,即竹简或木简。

引申义:后来,“书”可以表示写好的书、信件、文件等,例如“一本书”、“写信”、“会议记录”。

90个成语的本义引申义

90个成语的本义引申义

90个成语的本义引申义1. 本义:亡羊补牢引申义: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来纠正错误,防止进一步损失。

2. 本义:画蛇添足引申义: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负面作用,弄巧成拙。

3. 本义:井底之蛙引申义:指见识狭窄,缺乏眼界和远见。

4. 本义:守株待兔引申义:指盲目等待机会,不主动去争取或努力。

5. 本义:杯弓蛇影引申义:因为过度警惕而产生的错觉,疑神疑鬼。

6. 本义:画龙点睛引申义:指在事物中加入关键的一笔或一句,使其更加完美或生动。

7. 本义:对牛弹琴引申义:指对不懂事情的人讲解或表演,白费口舌。

8. 本义:无独有偶引申义:表示两件事情看似没有关联,但偶然发生了相同或相似的情况。

9. 本义:一叶障目引申义:指因为片面或狭隘的视野而看不到全局,缺乏全面的认识。

10. 本义:纸上谈兵引申义:指只在纸面上谈论理论,缺乏实际经验或行动。

11. 本义:坐井观天引申义:指见识狭窄,眼界局限。

12. 本义:一箭双雕引申义:指一举两得,一次行动同时达到两个或多个目的。

13. 本义:风声鹤唳引申义:形容人受到惊吓时的表现,也指形势紧张,人心惶惶。

14. 本义:引狼入室引申义:比喻把敌人、危险或坏的事物引进自己的家里或内部。

15. 本义:囊中羞涩引申义:形容贫困,经济拮据,没有钱财。

16. 本义:杀鸡取卵引申义:指为了一时的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损害了整体利益。

17. 本义:班门弄斧引申义:指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不自知。

18. 本义:本末倒置引申义:指把主次、轻重、重要和次要的次序颠倒。

19. 本义:斤斤计较引申义:指小心眼,计较小事,不愿意付出或让步。

20. 本义:闭门造车引申义:指不接受外界意见或建议,自己独立思考和行动。

21. 本义:困兽犹斗引申义:比喻处境艰难时仍然奋力抵抗。

22. 本义:自相矛盾引申义:指言行或观点上自相矛盾,不一致23. 本义:鸡犬不宁引申义:指形容局势混乱,人心惶惶,没有安宁的环境。

词语含义 本义比喻义 引申义 语境

词语含义 本义比喻义 引申义 语境

词语含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语境1. 本义是指一个词语最基本、最原始的意思,是其最原始的含义。

如“水”的本义是液体形态的H2O分子。

2. 比喻义是指一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中引申出来的新意义,通过类比或隐喻来表达。

如“鲜花”可以比喻为美丽的事物。

3. 引申义是指一个词语通过语境扩展出的更广泛的意义。

如“纸”最初指的是纸张材料,引申义可以是指证据或文书。

4. 语境是指词语所出现的具体环境和背景,包括文本、对话、地域、文化等。

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5. 古诗中常出现的“桃花”一词,本义指桃树上的花朵,比喻义可以表示美好的爱情,引申义可以表示美丽的事物。

6. 在生活中,“鸟人”一词的本义是指会飞的人,比喻义可以表示某人很聪明或热爱自由,引申义可以指艺术家或文化人。

7. 在旅行中,“走失”一词的本义是指失去联系或离开正确的道路,比喻义可以表示丢失了东西或事情进展不顺利,引申义可以指探索未知领域。

8. 读书中,“抄袭”一词的本义是指抄写他人的作品,比喻义可以表示模仿或剽窃他人的思想,引申义可以指盗用他人的创造品。

9. 在体育比赛中,“输赢”一词的本义是指胜利或失败,比喻义可以表示成功或失败,引申义可以指一场争斗或竞争的结果。

10. 职场中,“晋升”一词的本义是指升迁到更高的职位,比喻义可以表示进步或提升,引申义可以指事物的发展或进化。

11. 在社交场合,“冷漠”一词的本义是指冷淡的态度或无情的表现,比喻义可以表示不关心或不重视,引申义可以指缺乏热情或温暖。

12. 在食品中,“辛辣”一词的本义是指味道辣的食物,比喻义可以表示坚持不懈,引申义可以指事情的艰辛或艰苦。

13. 在心理学中,“恐惧”一词的本义是指害怕或担心,比喻义可以表示对某事感到厌恶或不喜欢,引申义可以指心理上的障碍或威胁。

14. 在天文学中,“黑洞”一词的本义是指具有极强重力的物体,比喻义可以表示陷入困境或不可逃脱的局面,引申义可以指混乱或无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⑩则丑美有间矣。 (距离) ①立有间,不言而出。(一会儿,一定的时间)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房间,量词)
“间,隙也,从门从月”,指月光透过门缝照进来,指“缝隙”。 “缝隙”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介于两物之间,二是使两物隔离。
其引申线索是:
→距离(隔断就有距离)→隔阂(精神距离) →离间(制造隔阂) 缝隙 →隔断 →房间(用墙隔断)→一会儿(从空间到时间) →间断(隔断几次)
注意字形的变化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说文》



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 (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 成“身”字,误。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2.考核文献
表示向前倒下。《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 毙。”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
“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
道路
途径、方法
规律、道理
(2)由个别到一般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 《说文》:“雄,鸟父也。雌,鸟母也。” 谁知鸟之雌雄。《诗经· 小雅· 正月》 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
(3)由实词到虚词,即实词虚化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 昭公三年》
从人。”成语“望尘莫及”中的“及”就是 用的本义 会意,。 《说文》:”監,临下。” 监 古人以水为镜 ,本义:监督,察 看督促) 《说文》:交,交胫也。 交: 象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 义:交叉
怎样根据字形分析词本义呢?
据古形。据六书。 a.象形:以形示义,睹形便知义。 b.指事:以象形为基础外加符号。 c.会意:合两个以上象形表义。 d.形声:形符指出该字的范围,兼义的声符指出它的属性。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③关节(用于动物)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⑦礼节(用于社会) ⑧节约(用于用度) 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节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 表示为: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①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中间)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秘密地) ③肉食者谋之,而又何间焉? (参与) ④乃用陈平之计间项王。 (离间)
⑤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 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缝隙) ⑥间居斋戒。 (隔离) ⑦齐人间晋之祸,伐取朝歌。 (窥伺) ⑧数日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断,断断续续) ⑨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击之;三桓患公之妄也。故 君臣多间。 (隔阂)
这时常用义就等于基础义。
发發
出箭。
:《说文》:“射发也”本文是射 射发
“发生”“发展”“发 动”“发现”“打发”
基础义等于本义
字 :《说文》:“乳也。”《广雅 · 释诂》:
“生也”本义是生孩子,文字的“字” 和名字的 “字”都是它的引申义。文字的意义早已成了 “字”的常用意义,“字”的很多其它义项就是 由这个常用义引申而来的,而“生孩子”这个本 义已经消亡。
首领
↑ 第一、首先 ← 头 → 顶端、开头 ↓ 向着
2、问:《说文》:“讯也。” ①既克,公问其故。《左传· 庄公十年》 询问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 庸也》 问候、慰问 ③淑问如皋陶。《诗经· 鲁颂· 泮水》 审问
(3)用借代的方法引申
“干戈”——代“战争”, “骨”——代“逝者”, “朱门”——代 “大户”, “兵甲”——代“军队”, “江山”——代“国家”, “梨园”——代“戏院”、 “丝竹”——代“音乐”, “皓齿”——代“美人”, “口舌”——代“言语”、 “笔墨”——代“文字”, “杜康”——代“佳酿”。
《山海经· 海外西经》“形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 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 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 戚以舞。”
(二) 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1 分析字形
如: 州 :甲骨文、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形 字。《说文》:“水中可属曰州。”“水中陆地” 便是州的本义。
及:会意字。《说文》:“有,逮也,从又
例如: 像十字路口之行 ( háng ),本义是道路。(《诗 经 . 七月》):女执懿筐,遵彼 微行(小路)。 本义是水漫出来。 (《吕氏春秋 . 察今 >》: 澭水暴 益。 3 字 本义是生孩子。(〈论 衡〉):妇人疏字者子活。 本义为朝北的窗子(〈诗 经.七月>〉: 塞向墐户。



词的本义 ≠
B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方再引申,即所谓“展转为他训”。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做近引申,离本义远 的叫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 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左,手相左助也。——《说 文》。俗字作“佐”。

辅佐

差的, 卑下的

凭证,凭据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 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 元老 元首 状元 元月 元旦

元凶

元年 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见、上朝 ③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堂、朝廷 ④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代 朝:①早上 ②上朝、朝见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 ↙
(三)词义引申的规律和词义引申的方式
引退 秦军引而去。 《战国策· 赵策》
(2)用比喻的方法引申。
“肺腑”——喻至亲关系, “鱼肉”——喻被宰割凌辱, “根本”——喻根源, “心腹”——喻亲信, “手足”——喻兄弟, “草芥”——喻微不足道之物, “坎坷”——喻不得其志, “咽喉”——喻要害之处, “弹丸”——喻偏小之地, “风霜”——喻阅历世故。
形符有类推作用,如:
行:与道路有关——術、衔、衢、街……, 酉:与酒有关——釀niàng ,醞也,酒曰釀。 醴lǐ :酒一宿孰也。醪láo ,汁滓酒也。 醲nóng ,厚酒也。酤:一曰买酒也。 醇:不浇(薄)酒也。酷kù :酒原味也。 醰tán :酒味苦也。配:酒色也。 醋:客酌主人也。酣:酒乐也。醺:醉也。 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 醫:治病工也,酒所以治病也。
词的原始意义
词的原始意义是汉语发生时代的意义。语言产生远在文字 产生之前,某些词会存在更为古老的意义,但由于没有文字的 记载或缺少文献上的参证已无从知道。
词的常用义并不一定就是词的本义
“天” 的常用义是“天地”的 “天”。 《说文》“天,颠也。” 章炳麟《小学答问》“天即颠 耳。” 《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天: 一种京凿头顶的刑罚。 天:本义是指头顶。
三、词的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引申义?(94页)
词的引申义,就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 出来的意义。凡属直接派生引申义的意义我们称 之为基础义,它可以是本义,也可以是本义以外 的其它意项。
注意:“基础 的区别。
义”与“本义”
是相对于引申义而言的。
基础义
大多数情况下,由本义可引申出多个义项,所 以可以称本义为基础义(等同)。 有些词的某些义项用得较普遍,比本义的使用 频率要高,成为常用义。由常用义引申别的义项,
2、相关(换喻)
(有关联,可以以此代彼)
标志作用 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动作代表主客体 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以性状代人 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以方位处所指人 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陵,大土山,引申为帝王坟墓。 室,本为房屋,引申为“妻室”,如“三十曰壮, 有室。”(礼记) 3、相因(有因果条件关系) 危,本义是陡峭、高峻,如“履危石,临百仞之 渊。”高则易倒,引申为不稳,如“危而不持”; 再引申为危险,如“国危矣
“斤”《孟子· 梁惠王》中有“斧斤以时入山林。”
戒:是个会意字,表示戒备,这就是“戒”的
本义。《诗· 小雅· 采薇》“岂不日戒?严狁孔 棘。”用的正是本义。
3.考究语音
策,从竹,朿(cì )声,是个形声字“朿”是
“刺”的本字,指木刺。加竹字头为“策”,表示 竹刺,竹枝条。《说文》:“策,马棰也。”由此 可知“策”的本义是竹制的马鞭。如:“振长策而 御于内。”《贾谊过秦论》 “经”,从系,坙声,是个形声字。古今读音 相近。“坙”是“经”的初文,本义是指织布的纵 线。“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文心雕 龙· 情采》
“和”的本义是指“应和”。《老子》:“音声相和。” 引申为“连带”。又由“连带”引申为“与”、 “同”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 飞《满江红》
2、词义引申的途径 (1)从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特性
尽心上》 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孟子· 领 引 汉王则引兵渡河。 《史记· 项羽本纪》
延长 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伸长 《孟子· 梁惠王上》
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 ① 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首”
《诗经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躇。”由头引申为 “首领”,如《易经》:“见群龙无首。”头是最上面的, 引申为“第一”、“开头”、“顶端”等,作动词表示 “向着”,如:“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 《哀郢》)
1、词义引申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
般,由实到虚,是本义发展出各处引申义的基本规
律。
(1)由具体到抽象
理:本义是治玉 条理
事理、道理、情理
道:本义指道路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 小雅· 大东》 引申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 交邻国,有道乎?《孟子· 梁惠王上》) 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 养生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