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和引申义

合集下载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意思

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意思

一、本义的意思本义是词语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即词语最初所指的对象或概念。

在语言学中,本义是指词语或词汇最初的含义,是词语最初所指的对象或概念。

本义通常是词语具有的最基本的意思,是词语最初产生时所表示的含义。

二、引申义的意思引申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语境、表达需要等因素,逐渐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引申义在语言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词语在语言实践中的丰富含义和多样化表达。

引申义的产生通常是根据词语所处的特定语境,或者是根据使用者的表达需要,词语的含义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三、假借义的意思假借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借用其他词语的含义,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假借义在语言学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它反映了词语在使用过程中的灵活变化和丰富表达。

假借义的产生通常是通过词语之间的相互通联和借用,使得词语的含义产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四、比喻义的意思比喻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词汇在特定语境下,通过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或隐喻的方式,产生了新的含义或者延伸了原有的含义。

比喻义在语言学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丰富了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使得语言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

比喻义的产生通常是通过对事物属性、特征的隐喻和类比,使得词语的含义得到了新的表达和丰富。

五、总结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是词语在语言使用中常见的含义变化方式,它们反映了词语在语言实践中的丰富表达和多样化含义。

在语言学研究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变化和语言使用的灵活性,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和能力。

在语言学中,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是词语含义变化的重要方式。

对这些含义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词语的使用和语言的发展。

一、词语的含义变化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断发展,词语也随之产生了新的涵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

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

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

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

例如: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诗经》)②水暴益。

(《吕氏春秋》)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

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莊子》)引伸为休息、止息: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又引伸为灭: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

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

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

又叫链条式引伸。

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

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

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

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

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进行类比。

有些是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有些是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的本义为门闩,引伸为关卡。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词语最早的、最原始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词的最基本的意思。

而引申义则是指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扩展、衍生出的新意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对语言学和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字词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出语言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其次,通过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词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另外,对于文学研究来说,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作者的用词意图和修辞手法,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辨别词的本义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查阅词典:词典是了解词语本义的重要工具。

可以查阅字
典或词典,寻找词语最早的意义和最初的用法。

2.考察词语的起源:通过考察词语的起源,追溯其最初的来
源和用法,从而了解词语的本义。

例如,通过研究古代文
献中的用法和引用文献的脉络,可以揭示出词语的历史变
迁和发展。

3.对比词语的多义性:词语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通过
对比和分析不同的义项,可以找出最基本、最原始的本义。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词语的本义可能会因为文化、历史和语境
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在分析词语本义时,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做到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此外,词语的引申义也是常见的情况,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语境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词语的引申义。

本义引申义

本义引申义
第14页/共26页

A.开弓 B.引导;率领 C.延长;伸长D.后退,退却 E.取过来
第15页/共26页
(3)综合式引申
《说文》:“朝,旦也。” 《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韩非子·五蠹》:“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战国策·齐策》:“入朝见威王。”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孟子·告子》:“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荀子·礼论》:“然后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后葬
“物”本义为杂色的牛,后引申为事物。 《说文·牛部》:“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
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第6页/共26页
(3)字的本义与词的本义
• 词的本义指一个词本来的意义,从使用的角 度来说的。字的本义是指字形所反映出的 意义。
•圂 • 《说文·囗部》:“圂,厕也。” • 《玉篇·囗部》:“圂,豕所居也。” • 《汉书·五行志》:“豕出圂。”颜注:“圂者,养
第12页/共26页
(1) 链锁式引申
习 A.鸟反复练习飞翔 B.复习,练习 C.熟悉,通晓 D.习惯
第13页/共26页
(2) 辐射式引申
•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 • 《史记》:“汉王则引兵渡河。” • 《孟子》:“天下之民皆引领北望之矣。” • 《战国策》:“秦军引而去。” • 《战国策》:“引酒而饮之。”
《说文·隹部》:“雄,鸟父也。从隹厷声。”“雌, 鸟母也。从隹此声。”
第19页/共26页
2)由修辞意义约定俗成 修辞义固定在词义系统中,进而成为该词
的固定义项的过程,常用的修辞方式是比 喻和借代。
第20页/共26页
比喻:
【狗彘】 《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责任、任务 《孟子· 告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担子 《礼记· 王制》:“轻任并,重任分。”
rèn

rén
《大雅· 生民》:“是任是负。” 背负 《说文》:“任,保也。” 担当 《史记》:“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担保 《周礼》:“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赦之。”
信任
《诗· 邶风· 燕燕》:“仲氏 任只,其心塞渊”

《吕氏春秋· 察今》:“澭水暴益。”
字:《说文》:“乳也。”《广雅· 释诂》:
“生也。” 本义是生孩子,文字的“字”和名 字的“字”都是它的引申义。文字的意义早已成 了“字”的常用意义,“生孩子”这个意义已经 消亡。
而:《说文》:“颊毛也。”本义是络腮胡子,
被借用作虚词后,本义湮没了,作连词成了它的 常用意义。
性 愛
意 恭
恨 憂
惠 慕
愤 闷
惑 忝

在中 在下
关于心理 的意义
性格品质:忠 愚 悍 恭 心理活动:恐 愁 惭 惜
分析字形-隹
形声字:
雉 雌 離 雅
野鸡 从隹,此声 “鹂”的本字 本义为乌鸦, 借为高雅义。
会意字:
雀 从小隹,小鸟也
隻 从又持隹,获的本字
雙 从又持二隹,两鸟
集 鸟停于树

鸟=隹
∴ 雁=鴈
朝,甲文作
,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 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 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 朝堂,有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 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朝:①早上(本义) ②上朝、朝见(直接引申义) ③朝廷、朝堂 ④朝代 (间接引申义)
听凭
任用
苏轼《定风波》:“一 蓑烟雨任平生。” 《尚书· 大禹谟》:“任贤勿贰。”

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和引申义1.本义:由字形记录下来并有文献用例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出发,经过相似或相关联想引申发展得出的新的意义。

3.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只是借用同音字记录下来的另一个词语的意义。

二、如何分析本义与引申义1.方法:通过因形求义,求出词的本义以究明引申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使得该词的意义系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2.因形求义: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来考求本义的一种求证方法。

3.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的基础之上的。

(1)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又不能字(养育)人之孤而杀之(又不能爱护别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将何以终(这种人怎么能得到善终)?'遂誓施氏(离开施氏)。

”其中的“字人之孤”一句不易理解,关键在于“字” 字。

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字形结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说文》:“字,乳也。

从子在宀mian3 下,子亦声。

”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可见,“字”的本义应是“生子”。

《广雅•释诂一》:“字,生也。

”《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果实)如兰,服之不字。

”郭璞注:“字,生也。

” 由“生子” 义引申,可以有“养育”、“抚养” 义(相关联想)。

由“生育”之义引申,可以有“怀孕”之义。

(相关联想)又可以引申为“喜爱”、“爱护” 之义。

(相关联想)由“抚育” 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教育”、“治理”之义。

(相关联想)由“教育”又引申为“文字” 。

(相关联想)又引申为“名字” 。

古代男子成年则命名。

古人凡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因此,人名的别称就叫“表字”。

(相关联想)女子出嫁也叫做“字”。

《正字通•子部》:“字,女子许嫁曰字。

”尚未出嫁则曰“待字”。

(相关联想)至于“字体”、“字音”、“字据”、“书信” 等义,也都是辗转引申而成的。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 (3)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 易·说卦》(木节) • (4)彼节者有间,而刀刀者无厚。 《庖丁解牛》(动物的关节) •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 移山》(季节)
•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廉颇蔺相如列传》(礼节) • (7)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 节制。《谭嗣同》(节制 ) • (8)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左传·成公十五年》(气节)
• (2)间接引申
• 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 “展(辗)转他训”。它与本义关 系稍远,产生时间稍晚。 • 朝:本义:早晨→朝见(旦见君曰 朝) → 朝廷 → 朝代
• 4.引申义和假借义
• 假借义是由于用字的通假而造成的, 它们所表示的词义本有其固有的字 形,即本字,例如“直”用作“价 值”,其本字为“值”。由于古人 用字时的同音替代以及这种现象的
• “以刀斷絲” →断绝 • “淳於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 《史記· 滑稽列傳》 • 断绝→其他事物的斷絕 • “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荀子· 修身》
• 断绝→极、最→超出一般 • “秦女絕美,王可自取。” 《史記· 伍子胥列傳》 •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 绝、痴绝。” 《晋书· 顾恺之传》
• 1.链条式
• 从本义的起点向前发展,即由本义 引申出甲义,又由甲义引申出乙义, 依此类推,这些引申义和本义之间 的关系,除了甲义是直接的外,其 余的都是间接的。
要:腰→中间→拦截→要挟→求得→ 需要 • (1)《墨子· 经说》:昔楚灵王好 士细要。 • (2)《战国策· 秦策》:是王之地 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 (二)从具体到抽象 • 道:从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 权:由称杆引申为权利、权变。
• 骄:由马高大引申为骄傲、自高自 大。

什么叫做词的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有哪几种联系方式?

什么叫做词的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有哪几种联系方式?

什么叫做词的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有哪几种联系方式?
(一)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二)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

(1)形貌性状相似。

(2)功能作用相似。

(3)方式情态相似。

2.相关。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可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

常见的有下面四种类型。

(1)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

(3)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

3.相因。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三)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1.什么是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

2.连锁式引申和辐射式引申
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连锁式引申。

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叫辐射式引申。

(四)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1.部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用同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

2.部分词在词义引申后,改变了读音,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3.部分词在词义引申后,只改变读音,未另造新字。

4.部分词在词义引申后,读音未变,但另造新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义和引申义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定义1.本义:由字形记录下来并有文献用例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

2.引申义:由本义出发,经过相似或相关联想引申发展得出的新的意义。

3.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只是借用同音字记录下来的另一个词语的意义。

二、如何分析本义与引申义1.方法:通过因形求义,求出词的本义以究明引申义,梳理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使得该词的意义系统“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2.因形求义:通过分析字形的结构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来考求本义的一种求证方法。

3.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上的,即建立在相似、相关联想的基础之上的。

(1)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自己不能保护自己的配偶而让她离开),又不能字(养育)人之孤而杀之(又不能爱护别人的孤儿而杀死他们),将何以终(这种人怎么能得到善终)?’遂誓施氏(离开施氏)。

”其中的“字人之孤”一句不易理解,关键在于“字”字。

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它的字形结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说文》:“字,乳也。

从子在宀mian3下,子亦声。

”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

”可见,“字”的本义应是“生子”。

《广雅·释诂一》:“字,生也。

”《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果实)如兰,服之不字。

”郭璞注:“字,生也。

”由“生子”义引申,可以有“养育”、“抚养”义(相关联想)。

由“生育”之义引申,可以有“怀孕”之义。

(相关联想)又可以引申为“喜爱”、“爱护”之义。

(相关联想)由“抚育”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教育”、“治理”之义。

(相关联想)由“教育”又引申为“文字”。

(相关联想)又引申为“名字”。

古代男子成年则命名。

古人凡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因此,人名的别称就叫“表字”。

(相关联想)女子出嫁也叫做“字”。

《正字通·子部》:“字,女子许嫁曰字。

”尚未出嫁则曰“待字”。

(相关联想)至于“字体”、“字音”、“字据”、“书信”等义,也都是辗转引申而成的。

(相关联想)(2)“涉”字的甲骨文形体作“”等形,我们一看即明其所以然了。

《说文·沝zi3部》:“骈涉,徒行厉水也。

”《广韵·叶韵》:“涉,徒行渡水也。

”由“徒步过河”,引申为“渡水”。

段玉裁注:“涉,引申为凡渡水之称。

”(相似联想)由“渡水”再引申,则可有“进入”之义。

(相关联想)渡水之处(即渡口)也可以称“涉”。

(相关联想)又可以有“上路”、“行走”等义。

(相关联想)可有“经历”义。

(相似联想)由“经历”可引申出“涉猎”义。

(相似联想)由“涉猎”又可引申出“阅览”、“阅读”义。

(相似/相关联想)又可以引申出“广博”义。

(结果相关联想)“涉水”是由此及彼,因而又可以引申为“涉及”、“关联”、“牵涉”等义。

到了现代汉语中,“经历”和“牵扯”义成为其常用义,而其本义仅保留在“跋山涉水”等词语之中了。

明白了“涉”的各种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以下词语了。

如“涉月”、“涉旬”,为“经月”、“经旬”之义,是取“涉”的经历义;“涉讼”、“涉嫌”、“涉疑”等,是取其“涉及”义。

其他如“涉手”、“涉足”、“涉目”、“涉世”(经历)、“涉览”、“涉学”、“涉历”、“涉道”(涉猎)等等,也都容易掌握了。

三、如何分析本义与假借义假借字主要应当依据语音之间的关系去考求,但是,利用分析字形结构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假借字。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字的形体跟它所表示的意义不相吻合,即不符合字形与字义的统一性要求。

王念孙称之为“揆(kui2揣度)之文义,颇为不安’。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后叙》注中指出:“知何者为本义,乃知何者为假借,则本义乃假借之权衡也。

”(一)判断“假借”,可以用“形义不合、古音相同或相近”两个条件判断:1.在判别“形义不合”时,我们同样可以使用相似、相关联想来判定字形与字义之间是否相吻合,如果字形与句义之间没有相似、相关联想,从字面上此句语意不通、不合常理、常识,我们就可以断定这里存在“形义不合”的现象。

2. 形义不合→讹字?(形近/音近)→借字?(古音同,习惯用例)在断定了形义不合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古音相同或相近”来寻找本字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发现了古文字学和音韵学知识都是训诂学非常重要的工具,三者密不可分。

讹字:(形近而讹、音近而讹)(1)有的是一般的形近而讹。

例如:《史记·夏本纪》:“天下于是太平治。

”王念孙说:“太,当为大。

大、太字相近,后人又习闻天下太平之语,故‘大’误为‘太’耳。

《群书治要》引此正作‘大平治’。

”②(见《读书杂志·史记第一》“大平治”条)(2)有的是由于隶书、篆书、草书或者半体、或体的形体相似而致误的。

这就要求校勘者必须熟悉它们的形体,否则,也就难以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

例如:《吕氏春秋·本味》篇:“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

”毕沅曰:“续耳,《尸子》、《韩非子》作‘续牙’。

《汉书·人名表》作‘续身’。

皆隶转失之。

”梁玉绳说:“古‘牙’字或作‘’、作‘’,故讹为‘身’字、‘耳’字。

”即由牙→身、耳(3)除了形近而讹之外,还有因为声同或声近而讹误的。

例如:《史记·鲁周公世家》:“不干所问,不犯所知。

”王念孙曰:“‘知’,当为‘咨’,声之误也。

所问、所咨,皆承上文而言。

《周语》正作‘所咨’。

”①(《读书杂志·史记第三》“所知”条)今按:《史记》原文为:“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

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

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知。

’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

’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

”上句言“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下句的“所问”、“所咨”,正是承接上句而言的。

如果说成“所知”,则义不可通。

借字:《周礼·天官·宫伯》:“月终则均秩,岁终则均叙(旧指按等级次第授官或依照功绩给予奖励。

)。

(如同今天的月底发工资,年底评优劣发奖金)以时颁其衣裘,掌其诛赏。

”郑玄注:“颁,读为班。

班,布也。

”贾公彦疏:“赋,班也。

班之与赋,皆赐授之义。

”据此解说,句中的“颁”应当表示“班赐”、“赐授”之义;但是,从字形结构看,“颁”字应与“头”有关。

“页”这个部首往往与头部有关,如:须、额、颈……《说文·页部》:“颁,大头也。

从页,分声。

一曰鬓也。

诗曰:‘有颁其首。

’”按:“大头”义今读作“fen2" , “鬓”义今读作ban1"。

“大头、鬓”这两个意思都与“班赐”、“赐授”之义了不相涉,我们用相似和相关联想来假设一下:古人是根据谁的头大或者鬓毛多就给谁发工资最多,如果是这样,那种脑袋大大的、智商在25以下的痴呆儿(常人的平均智商在70以上)或者是长着马克思似的的大胡子应该是最有资格领高薪的人了。

这个合理、符合常识吗?你们肯定说No。

商铺里供奉着关公并不是因为他的大胡子、领的工资最高,而是因为他是义气的象征。

你们都知道桃园三结义有故事吧?做生意不讲信用、没有义气难长久。

因此完全可以断定这应当是个假借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礼》以颁为班。

”其用意就在说明其通假。

这是第一步。

根据相似、相关联想分析形义是否相吻合,不吻合即是存在假借现象。

第二步,根据同音或近音寻找本字。

段玉裁所说的“以颁为班”实际就是提示我们:与“颁”同音的“班”即是本字。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你得了解古人的用字习惯,并不是说凡是同音或者近音的字就必然是通假或假借字。

《说文》:“班,分瑞玉。

从玨,从刀。

”《尚书·尧典》:“班瑞玉于群后。

”通过相似联想引申之,可以有“赐予”、“分给”等义。

由上述几例可以看出,人们在考求本字的过程中,除了利用声音的线索以外,同时也在根据字形与字义相一致的原则,充分利用字形所提供的启示,来求其本字。

(二)通假和假借区别:1.通常把本有其字的假借称为通假——用字上借用同音字,把本无其字的称为假借——造字上的借用同音字。

假借不能象四体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方法直接造出新的字形,但可以通过假借间接造成新字。

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造字法上的假借。

2.本有其字的通假无论直接、间接都没有造出新字。

3.通假和假借都是借字标音。

4.不同的本字概念——同名异实(1)通假的本字指习惯上被替代的字。

假借上的本字指相对于本义而言的那个字形。

(2)通假的本字,习惯上称被替代的字为本字。

但这个本字不一定记录的是本义。

A、古代书面语中通常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就是通假。

其中这个借用的字称为借字,这个被替代的字即称本字。

通假字会造成歧解。

逝通誓《说文》:“逝,往也。

”“誓,约束也。

”《尚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发誓)。

”《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诗经·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B、“逝”和“誓”通用,这是习惯所造成的,虽然性质有点象写错别字,但它不是个人的偶然的笔误,而一种约定俗成的历史现象。

《郑伯克段于鄢》:“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课本注:“帅”是通假字,本义是“佩巾”。

“帅”的“佩巾”义在本句中很明显是“形义不合”,所以教材指出“率”是本字。

但“率”并不表示“率领”的本义。

“率领”一义也是“率”的假借义。

《说文》:“率,捕鸟毕也。

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

”段注:“毕者,田网也。

”所以“率”是本字应该理解为本该用的字、习惯用的字。

C、通假字中常常有久借不还的现象。

如草木的本有“艸”,不用却用“草”。

《说文》“草,草斗,栎实也,一曰斗子。

”《说文》“凥,处也”(本义是坐)“居,蹲也。

”“容貌”的本字是“颂”,不用,却用表“盛受”的“容”代替。

(3)假借是据音录词,本无其字的本字是相对于本义而言的,即没有表示这个词的本义的字形。

即没有为这个词造出新字,而只好借用另一个同音字记录这个词义。

于是造成了同字记录了不同的词语。

一般说来是字少词多、或不想造这么多字,记忆这么多字不得已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

5.通假和假借不易区分,如果不是为了考证,不必强分通假和假借。

因为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并不好确认。

如。

《吕氏春秋·勿躬》:“蚤入晏出(早上朝晚退朝),犯君顔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貴富。

”一般认为“蚤”是借字,本字是“早”。

但后来发现,“早”到汉代才出现。

所以说在汉代以前我们只能说“蚤”记录的“早”义是假借义,到了汉代仍然用“蚤”记录“早”义的是通假。

但有几个人能够对汉字的出生有这么透彻的了解?再说汉字也还没有一一地发准生证,所以如果不是写考证文章,不必细究这个问题。

四、因形求义的依据和方法因形求义的结果可以求出字(词)的本义,那么,它所依据的字形是什么呢?——主要是小篆、古文字(即甲骨文、金文甚至是战国文字),要尽量利用古文字的资料来考证文字的本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