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同义词

合集下载

古代的汉语同义词相关介绍

古代的汉语同义词相关介绍

古代的汉语同义词相关介绍一、同义词界定同义词从名称上看,是指词汇中意义相通的一组词,但是,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真正意义相同、连同感情和色彩也完全相同的词是很少的。

所以张永言在《词汇学简论》中提到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

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彩以及用法(包括和其它词的搭配关系)上则可能有所不同。

而蒋绍愚认为同义词仅仅所表达的概念(即理性意义)的相同,而在补充意义(即隐含意义)、风格特征、感*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

所以,同义词不是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

如果两个词意义完全等同,就叫做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

蒋先生提出等义词这个概念来代替我们传统的同义词概念。

我们认为,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在理性意义上有一个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他们的隐性意义能够不同。

例如:死、亡、卒、崩这四个词在理性意义上都表示人死,但在隐性意义色彩上却存有着差别。

死,是贵族的死亡,亡,是百姓的死亡,卒,是大夫的死亡,崩,是天子的死亡。

二、同义词形成原因及途径语言是持续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古汉语中具体同义词关系实行考察、分析,能够总结出语言内部发展变化是同义词产生的主要原因,同义词产生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词义的分化、引申词汇是随着社会发展持续变化的,而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义的持续变化。

如有些词本来没有同义词,因为词汇的引申的结果,出现同义词。

词汇的引申主要有两类:第一,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本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

如箭矢,箭原义是一种竹子的名字,因为它适合于作矢的杆后来逐步地被人们用以指称原先由矢所指称的那种兵器。

扬雄《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

箭矢成为同义词。

此外,还有如皮肤,皮原指兽的皮,肤指人的皮,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皮的引申意义持续增加,也有表示人的皮肤的意义,从而二者构成同义词。

第二,引申之后,一个词的引申意义与另一个或多个词的引申义重合,构成一组同义词。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教学资料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教学资料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

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1 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饥、饿《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

”“饿,饥也。

”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

《正字通》:“饿,饥甚。

”“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

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字辨析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字辨析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词辩析1.【言】【语】[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2.【谓】【曰】[辨]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3.【召】【招】[辨]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报】【告】[辨](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5.【反】【复】[辨]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6.【驰】【驱】[辨]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项:指脖子的后面,《史记·魏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
再如“禽”“兽”都有“走兽”的意思,但是,《说文》“禽,走兽总名”,《尔雅·释名》“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郝懿行疏:“别而言之,鸟不可曰兽,兽亦可曰禽。”
(2)原料、用途的不同,如“简”与“牍”,皆为古代书写材料,《说文》“简,牍也”,段注“简,竹为之;牍,木为之。”
汉语是世界上同义词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同一事物、动作、现象可有许多同义词选用。恰到好处的选用同义词对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注 释: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5年版
有些意义差别较小的同义词,可从其语法功能、适用对象、反映事物的角度来加以辨析
(1)语法功能。一个词放到一个句子中,就会跟别的词发生关系,在语法功能上表现为能够充当什么成分,不能够充当什么成分,或者能与什么词结合,不能与什么词结合。
“畏”和“懼”是同义词,《說文解字段注》:畏,“鬼头而虎爪,可畏也。说会意。”懼,“恐下曰懼,是为转注。”在组合功能上,它們的差別是:“畏”字多用作及物動詞,“懼”字多用作不及物動詞;“懼”字用作及物動詞時,往往是使動用法(使……畏),“畏”很少有使動用法;“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懼”沒有這種意義。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方法例析
摘 要
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示同一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和用法上则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同,就叫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
关键词:古汉语 同义词 辨析 举例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一、同义词
3.词义褒贬感情不同
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 “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周”的本 义是“密也”,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 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 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论语·为政》:“君子 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同义词
4.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同源词(又叫“同源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 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的一组词。
同源词是“声近义通”词。一般来说,确定同源词必须注意三个条件:
① 这些词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也就是说,有语音上的联系。读 音相近主要是指这些词具有双声、 叠韵关系。
② 这些词的意义相 同、相近或相关, 也就是说,有语义 上的联系。
一、同义词
(二)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 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 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一、同义词
2.行为方式状态不同
哭、泣——这两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 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 《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一、同Leabharlann 词6.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不同
适 、 往 —— 这 两 个 词 都 有 “ 到 ” 、 “ 去 ” 之 义 , 但 “适”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郑 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寒 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 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 意义都相同。”(参见王力《同源字典·同源 字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 • 词的某一意义实际上说的是词的某一义位,同 义关系是以义位为单位,而不是以词为单位。
• 池:❶水塘;❷护城河
沼 • 诛:❶责备;❷惩罚;❸诛杀
• 饥,饿也。|饿,饥也。 • 恐,惧也。|惧,恐也。 • 追,逐也。|逐,追也。 • 逃,亡也。|亡,逃也。 • 谨,慎也。|慎,谨也。 • 珍,宝也。|宝,珍也。
同训指的是用同一个词来训释不同的词。 既然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训释,就说明被训 释的这组词在某一个义位上意义相同或相 近。《尔雅》经常采用这种释义方法。
• 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含混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同”的一方面来说的;所 谓“析言”,是指分别地说,对比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异”的一方面来说的。
•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北宋邢昺疏:“此对文尔。散则草亦名华。郑 风云‘隰有荷华’是也。”
• 《说文》:“宫,室也。”段玉裁注:“宫言 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 也。”
•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 者然也。(《荀子·劝学》)苕,芦苇的 穗。
•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 吏》)
•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 信?”(《左传·桓公六年》)
•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 论》)
• 对于同义词我们要有一个历史的观点,这 是因为词的意义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它们 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于同义关系的变化,要注意两种情况:

古代汉语同义词浅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浅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浅析
“同义词”一词指的是多个单词在意义上的内涵相似,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存在着,它们可以利用在不同语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文字表达有一定的帮助。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字面上有相似意思的词,如“太宇”和“天庭”,都是指“神仙住处”;另一种是相近概念的词,比如“太古”和“物外”,都是指“极古”的意思;还有一种
是语义相用的词,比如“器”和“械”,可以用来指代“器具”。

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丰富文字表达方式,让说话者有更多的选择来表达同一个概念,穿插在文章中增加文字色彩,让文章更加丰富生动。

另外,同义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它们可以用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如此一来可以准确地传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宴游”和“筵宴”,都表达“聚会”的意思,但根
据不同的语境,“宴游”可以表达“旅行”的意思,而“筵宴”可以
表达“宴会”的意思。

此外,同义词也可以帮助说话者解决一些文字表达中的问题,比如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兵”的词比较少,此时可以用“军马”“战士”等词来代替表达同一个概念,从而完成文章表达。

虽然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有助于文字表达,但也应注意不要滥用,否则会造成文章冗长,同时也会给读者带来困惑。

所以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合适的一种,以便达到最好的表达效
果。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同义词在文字表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准确使用可以让文字表达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有助于准确传达古代汉语文字表达的原意。

24古代汉语的同义词

24古代汉语的同义词

⑵语法功能不同: 耻---辱:
如:“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耻”常用为意动用法,“辱”常用为使动 用法. 畏---惧: 如:“犹百兽之畏虎也.” “君子不忧不惧.”
3、表达色彩的差异:
妇----媪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老妇不能。” 妇中性词,媪褒义词。 侵----伐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侵是贬义词,伐是褒义词。 杀---诛---弑 “杀”是中性,“诛” 褒义词。“弑” 贬义词。 “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尔。”
4、词义引申构成同义词:
⑴本义是同义词:
束,缚也. 桥,水梁也. 又如年\岁
⑵引申义是同义词:
职---本义为记\识----职责----主管\职掌 主---灯中火主---一家之主----主管\主持
5、汉语词汇复音化形成同义词:
征 \伐\讨----征伐\征讨\讨伐 永\悠\远----永远\悠远 恐\惧\耸---恐惧\耸惧
4、互文
《淮南子》:“内不惭于国家,外不愧于诸 侯.” 《吕氏春秋》:“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 之主,不阿一人.” 《盐铁论》:“说西施之美无益于容,道尧舜 之德无益于治.”
三 同义词形成的途径
1、同源同义词: 不同形体的字,语音和意义相同或相近, 有共同来源,就是同源同义词。
吐--唾(透母) 软--弱(日母) 逋(帮母)--亡(明母) 命--令(耕韵) 夜--夕(铎韵) 斯(之韵)--析(锡韵) 陟--登(端母,职韵)
逋-----亡
斯------析
陟-----登
“逋窜于晋.” 《左传· 哀公十六年》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诗· 陈风· 墓门》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诗· 齐风· 南山》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诗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10. 十、什11. 时、世、期
12. 官、吏13. 权、衡、度、量
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归、还2.游、游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6.征、伐
7.获、获8.帝、王、皇9.众、庶
10.躬、身11.领、颈12.仇、雠
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振:振动,单纯的摇动。

震:雷震,受外力影响引起的颤动。

援:用手拉。

持/操/把:同义词,一般性的拿取。

秉:用途最窄,后代抽象化。

征:褒义词,上对下,有道对无道。

伐:中性词,非上对下,不限定于有道对无道。

攻击方须有正式理由,钟鼓公开进军。

后代征伐连用,逐步变为褒义。

获:农业收成。

获:狩猎取得,战争取得,一般性取得。

帝:上古指天神,商末指天子,诗经指上帝,战国指诸侯,秦始指天子。

王:先秦指最高统治者。

后代指最高爵位。

皇:与帝并用,指天子。

众:可用作名词。

众人指非圣贤的一般人。

庶:不可作名词。

庶人指百姓。

躬:人身。

不用作抽象意义。

身:人身+物身。

可用于抽象意义。

领:总称脖子。

颈:脖子,特指脖子前部。

仇:古音求,敌对。

雠:古音酬,敌对。

(三)请辨析下列同义词:
1.征、召、辟2.迁、徙
3.计、虑、图、谋4.危、殆
5.脸、面6.装、饰
7.英、豪、俊、杰8.且、将
9.俱、具
征: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上召唤下。

辟: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上召唤下。

召:召他来授予他官职+一般性的召唤,且不限于君召臣+上召唤下。

迁:由下到上。

迁官是升官。

徙:调任或降职。

计:心里盘算,着重在制定计划计策。

虑:反复思考把事情想透。

图:考虑后有所决定,表示对付别人。

谋:接近于“图”,但又有咨询的意思。

危: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使动。

广义的危险。

殆:不及物动词、副词。

狭义的危险。

脸:后起字,最初指面颊,特指妇女面下颊上。

后指全脸。

面:全脸。

装:名词衣服+动词装束。

只用于具体的打扮装饰。

饰:名词服装以外的装饰品+动词装扮后添加文采。

具体抽象的打扮均可使用。

且:将要、快要。

将:一般的将来、将要。

具:行为的范围,先秦偶尔当俱讲。

先秦音惧。

俱:两个以上的人做一件事,先秦音拘。

(六)请辨析下列同义词
1.逢、遇、遭2.购、买、市3.抑、按
4.拔、擢5.烝、蒸6.弃、委、捐7.诈、伪8.憾、恨、怨9.稍、略、颇10.阙、缺
逢:遭遇+逢迎。

遇:遭遇+待遇。

遭:遭遇不幸的事情。

购:悬赏征求非商品的东西,不是商业买卖。

宋代发展为重价格收购。

买&市:商业买入。

抑:向下压,程度重。

按:抽象意,压抑抑制。

拔:提拔没有官职的人+拔起来的动作+攻取占领。

擢:强调拔的动作而不涉及结果。

烝:与蒸同音,可通用。

另表示下淫上。

蒸:本义为麻秸秆,后借代为烝。

弃:抛弃扔掉。

委:抛开→委托。

捐:放弃。

诈:不诚实,不仁义,说谎欺骗,程度重。

伪:假的。

憾&恨:同义。

较浅的遗憾。

怨:深度仇恨。

稍:渐。

略:稍微。

颇:不常常表示稍微,有时表示极度。

阙:宫阙→缺点过错。

缺:器皿破裂→缺点过错(不常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