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由单音词渐变为复音词的发展规律
词的构成-单音词和复音词

• 单音词的多义性,反映了词的多种功能。 单音词含义较多,往往随文而异,必然给 我们阅读古书带来困难。只有掌握它们的 词义系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推 究,才能正确地确定它们在句中的含义。
2、灵活性 单音词含义虽多,但所表示的每一项意义 一般说来都没有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具 有某种模糊性,特别是那些表示抽象概念 的词更是如此。这样,单音词在具体的语 言环境中,就可以灵活地表示不尽相同的 含义。
(hu2su4)
• 2、描绘动作 • 踟蹰 :走来走去的样子。《诗经· 邶风· 静 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踥蹀 :小步走的样子。《楚辞· 哀郢》: “众 踥蹀而日进 兮,美 超远 而愈迈 。” • 容与:徘徊不进的样子。《楚辞· 哀郢》:“楫 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 • 望洋:仰视的样子。《庄子· 秋水》:“望洋向 若而叹曰……”
还包括一些音译外来词和拟声词。
汉语词汇从以单音词为主向以复音词(主要 是双音词)为主演变的动因: 1、单音词的缺陷: 多义性 灵活性 词义负担重,表义不精确 2、单音词的优势: 能产性 为汉语词汇复音化提供条件 3、表达的精细化需求:
汉语复音化是对汉语发展演变的内部调整与适应
注意某些表达对音节的制约现象 注意从节律角度考虑词汇使用问题
• 有些单音词由于处在特殊的语言环境或者 由于某种修辞上是需要,可以在句中临时 表示某种特殊的含义,表现出更大的灵活 性。
• 《左传· 隐公元年》:“厚将得众”。 • “厚”既不指东西的厚薄,也不指程度的深浅, 而是指土地扩大。 • 《诗经· 魏风· 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所”不是指一般的处所,而是指可以安居的处 所。《论语· 季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事”不是指一般的事情,而是指战争。 • 《孟子· 梁惠王上》:“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发”不是指一般的打开,而是指打开粮仓。
关于汉语词汇复音化

关于汉语词汇复音化(双音化)原因影响问题汉语的词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为主,到魏晋六朝的时期,复音词数量大量增加,近古及现代汉语词汇复音词占主要优势。
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下降,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词汇日渐上升,最终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这一演变现象被称为词汇的复音化。
汉语词汇复音化(双音化占优势)是汉语发展的主要节奏倾向。
究其原因,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探讨。
社会的不断发展,表义明确的交际需求是外部原因,而汉语单音词存在的两个致命弱点则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内部原因。
王力先生认为,汉语词复音化主要有两个原因。
潘允中先生则不同意上述观点,他认为。
第三种观点。
汉语词汇复音化对汉语发展的作用对于复音节词是何时出现的,学者们仍存在很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甲骨文中是否有复音词。
肯定有其者有唐钰明先生,他认为甲骨文时代已经出现了复音词的萌芽,但是强调复音化的范围狭窄,一般出现在人名地名等一些专有名词。
例如:“作册、小子、伊尹、上帝、洹水、中商”等等。
认为甲骨文中没有复音词的有郭锡良先生,他以《甲骨文字典》为依据,结合各个阶段词汇不同的发展状况,进行考证,得出结论:“甲骨文时代的语言还只是一种单音节语,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双音节的词在甲骨文时代应该算作词组”。
从殷墟甲骨文卜辞和殷代铜器铭文来看,单音节词占主要优势,复音节词正处于萌芽状态。
复音词的第一个高潮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复音词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期,不难想象,词汇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处于大变动之中,而词汇又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等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语言中的新词来记录,必然要求词汇系统出现较大的调整,出现复音词是汉语必然出现的可能形式之一。
这个引人注目的变化从一部分典籍中可以看出,例如《尚书》、《易经》、《诗经》、《左转》、《论语》等十一部著作,根据伍宗文先生的调查统计,先秦的典籍中的复音词数量占全书的比重,在20%-40%之间,这个数量是非常可观的。
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转化的文化动因.docx

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转化的文化动因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文化的产生与演进过程,而语言和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关系又明显地表现在词汇方面,即使非常微小的变化,也会在词汇中得到反映。
对于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解释有不同说法。
一、语音简化说这种解释认为汉语词汇复音化主要是语音系统简化的结果。
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音系统简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发展中得到了补偿,纵观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这种解释有些牵强。
首先,复音化现象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开始。
据有人统计,《墨子》中复音词占总数的33.4%,《庄子》中复音词占39.1%,《韩非子》中则占51%。
这些统计不一定绝对准确,但用来说明复音化现象在先秦已经发生则是可以的。
其次,同音词究竟在整个词汇中占多大比例就会严重妨碍交际,语音简化的结果是否达到了这种程度,对此,简化说没有人说清楚。
拿现代汉语来说,gongshi这一语音的词有“公式”、“公事”、“攻势”、“宫室”之多,但在实际运用中并没有造成多少误会,人们并没有感觉到要将这几个词在语音上加以区分的必要性。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们自然可以分清楚“要熟记gongshi”自然就是“公式”,“你出差是gongshi还是私事”自然就是“公事”,“发起强大gong-shi”自然就是“攻势”。
语境的限制使由于同音而可能产生的误解变得很少,人们无需为此而大规模地加长词的音节。
二、表意明确说这种解释汉语词汇复音化是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日益增多的新概念和合理节制一词多义现象,比如“辟”在古汉语中有刑法、邪恶、偏僻、躲开、开垦等义。
如果配上意义相同的词成为双音节,说成“刑辟、邪辟、偏辟、躲辟、开辟”,使两个词互相限制说明,表意确实比单独一个“辟”字要明确。
但它的解释力是极其有限的,它只适应于联合结构中同义并列的一部分双音词,对其他的复音词则说明不了。
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

• (二)要注意分辨两个连用的音节什么 情况下是两个单音词,什么情况下是一 个双音词。
•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 国策·齐策》)
• (2)于是相如前进缶。(《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 第二,词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相对。 • 1、词义相同:实同一词;同义词 • 2、相关:如:(1)凡藉物成事,所藉之物就是工具。
例如:右,右手;佑,用右手帮助人。(2)对象。例 如:鱼,鱼类;渔,捕鱼。(3)性质,作用。例如: 卑,卑贱;婢,卑贱的妇女。(4)共性。例如:崖, 山边;涯,水边。(5)特指。例如:献,进献;享, 以祭品进献给神。(6)行为者,受事者。例如:沽, 买卖;贾,买卖人。(7)抽象。例如:寤,睡醒;悟, 觉醒。(8)因果。例如:知,知识;智,多知。(9) 现象。例如:伏,趴倒;服,降服。(10)原料。例 如:屋,用帷幄做成的住所;帷,帷幄。(11)比喻, 委婉语。例如:趾,脚;址,地基,墙角。(12)形 似。例如:井,水井;阱,陷阱。(13)数目。例如: 四,数目;驷,一乘为驷,四马的集体。(14)色彩。 例如:皓,白;缟,白缯。(15)使动。例如:入, 进入;纳,使入。
夭》)
2.联绵词 • 联绵词是由两个不同音节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Biblioteka 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 个意义的词。
• 联绵词的特点: • (1)不可分割。
• 联绵词不能拆开来解释,不能按照书写 它的单字的意义理解。
• (2)写法不固定。
根据联绵词两个音节在语音形式上的联系, 可以有四种形式:
• 1.双声联绵词 • 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 (15)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白头吟》)
第一章 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

⑵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的地域或方位。如: 东风 春风。《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 内子 卿大夫的嫡妻。《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赵姬) 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 云汉 天河。 《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 天。” ⑶修饰部分说明中心部分的时间。如: 晨风 鹞鹰一类的猛禽。 《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 郁彼北林。”毛传:“晨风,鹯也。” 后生 后辈,后一代。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 来者之不如今也。” 朝阳 山的东面。《 尔雅·释山》:“山西曰夕阳,山东曰 朝阳。” 《诗·大雅·卷阿》:“梧桐生兮,于彼朝阳。”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以《诗经》为例,《诗经》一共出现3400多个词,其中复音 词900多个,约占总数的25%。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周南·关雎》
第一章 古代汉语的词汇的发展
第一节 古代汉语复音词的发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⒈古代汉语词汇的语音形式特点 由单音走向复音,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这一规律在上古汉语词 汇中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⒈⒈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复音词为辅 甲骨卜辞中只有少数名词是复音词。 王勿渔,其狩。(《佚存》656) 癸酉卜,乙亥不风?乙亥其风?(《甲》2999)
反而 摇动的样子。《论语·子罕》:“棠棣之华, 偏其反而。” 莞尔 微笑的样子。《论语·阳货》:“子之武城, 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 翕如 乐声兴盛的样子。 《论语·八佾》:“(其 乐)始作,翕如也。”邢昺疏:“翕,盛貌。” 沃若 润泽的样子。 《诗·卫风·氓》:“桑之未 落,其叶沃若。”毛传:“沃若,犹沃沃然。” 勃然 兴起的样子。 《孟子·梁惠王上》:“天 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 忽焉 突然。 《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 焉在后。” 以上是形容词或副词。
从新词语看复音词的发展趋势

从新词语看复音词的发展趋势汉语双音节、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的大量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阐释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求对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标签:新词语复音词三音节词四音节词从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以复音节词为主,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汉语复音化的发展,从西周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开拓了复音节词产生和运用的新领域;而唐宋时期所产生的词则基本上是复音节词,其中双音节词大量的产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与此同时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元、明、清时代三音节词剧增。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新词语以双音节词占优势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三音节和四音节词语明显增多,其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汉语词汇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单音节词是一个稳定量,而复音节词则有无限增长的可能性,是个无定量。
”[1](P11-10)双音节词、三音节词、四音节词大量涌现。
双音节词占优势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少有人关注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的发展;大部分著作讨论了近代汉语中的三音节词,但很少关注现代汉语中的三音节词。
近年来出现的新词语中,双音节词仍占绝对的优势,但是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的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对于语音、语法而言,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几乎处在经常变动中”[2](P43),词汇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笔者调查了《汉语新词新语年编》(2001—2002)、《汉语新词语》(1993)、《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中的双音节词、三音节词、四音节词、五音节词在新词中所占的比例,另外参考了曹炜先生对《新词新语词典》(李行健等主编,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的抽样调查、李汉威先生《新时期的新语汇》中的统计《新词新语词典》收录的980个词条总汇成下表: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汉语词汇发展的明显趋势: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原因

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原因
原因:一,汉语的音节数目有限,单音节词往往会造成大量的同音词,这样就会给焦急带来困难,双音节有助于避免大量的同音词出现.
二,单音节词往往是多义词,因而有时语义难以确定.双音节词就使得词义的表达更为细腻\精确,涉及的范围也更为宽广、深入。
三,双音节词读起来往往带有一种乐感,轻重之间形成一种节奏,悦耳动听。
变化特点:一,以一个单音节语素为主,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辅助性的相关成分.如:月亮,耳朵,嘴唇,头发
二,单音节语素的前后添加没有意义的附加成分,如:竹子,石头,老师,阿姨.
三,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语素联合起来使用.如:联合,道路,皮肤,牙齿.。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⑤《前出师表》: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 识短浅)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 情况:
一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日: 太阳 股: 大腿 颠: 头顶 师: 军队
川: 河流 胫: 小腿 澡: 洗手 津: 渡口
十人,车牛一两,见牛者一人。 “车牛”,即“牛车”。
有人认为: 严格地说,偏义复词并不科学,因 为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单音词并没有象现代汉 语中有些词那样已固定成一个表偏义的双音词, (如窗户,不指户;兄弟、好歹、忘记等)而是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不起作用, 由另一个语素代替两个语素的意义,显示出其偏 义性,但有的则仍是两个单音词。
二、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的内在原因 是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 首先是词汇 量的迅猛增长。
一种语言的声韵系统再复杂, 音节的数 量毕竟有限, 在词汇量激增的情况下, 继 续维持词汇的单音节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 汉语词汇向双音节、多音节的方向发展已 是势在必行。
三、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在词义的 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多义词的产 生。过多的单音多义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 语双音词比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 有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就单一 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汉语词汇的双音 化。(按: 参阅苏新春《汉语双音词化的根据和 动因》、皮鸿鸣《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 意义》、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
三、合成复音词形成后,两个语素意义发生了 不同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语素仍然保持着它们原有的意义。如 上述“恐惧”、“恭敬”等。
2.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只有一个表示 意义;另一个失去其意义,只是充当陪衬。这就 是所谓的“偏义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由单音词渐变为复音词的发
展规律
单音词、复音词
(一)定义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词
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单纯复音词、合成复音词)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原因
古代汉语:单音词占80% 复音词占20%
现代汉语:单音词占20% 复音词占80%
古今构词法的质变:在古代,增加单音词和丰富某些单音词的意义是词汇发展的主要方式;如今,增加双音节词是发展词汇的主要途径。
1、内在原因
汉语原有的为数不多的双音节词和大量的单音节词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汉语音节的数量是有限的。
如果不断造出新的单音节词,同音词的数量会增加,一词多义的现象会加重,造成交际混乱。
2、外部原因
词语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东汉(中世纪)以后,由于社会剧
变,新事物不断涌现,战争、移民、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原因对汉语词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几种主要形式
1、换了完全不一样的词
公访诸蹇叔(访:咨询)
公患之,使使鉏麑贼之(患:厌恶贼:杀害)
虎求百兽而食之(求:寻找)
2、加前缀或后缀,既加词头词尾
虎--老虎绳--绳子燕--燕子木--木头船--船儿
朱德熙:“词缀都是定位语素,有前置的...有后置的...我们管前置的词缀叫前缀,管后置的词叫后缀...其次,真正的词缀只能黏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成分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语义上没有作用,只有语法作用
初步概念:词缀是附加在词根上的定位语素,本身不表词汇意义,与词根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其有一定的类推性
(四)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朋友道路逃亡玩忽桥梁特异绳索逾越
注:有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已经消失,但是却作为语素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五)古代汉语中复音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古汉语中的复音词大多都经历了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这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必然阶段。
A 使用中可分可合:古人有时往往分开(浑言不分,析言有别)
例:恭敬、朋友、休息、城郭、富贵、骄傲
B 一个词素可以和几个同义的词素构成复音词
例:阻险--险隘--阻隘
C词素次序可颠倒
例:遇遭--遭遇祸灾--灾祸友朋--朋友野原--原野老衰--衰老腹心--心腹谨慎安慰阶段
2、偏义复词的两个词素不能等量齐观
A两个相近、相关义词素组成的偏义复词
例:《国语·吴语》鼓掌(偏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什概(偏什)
《礼记·玉篇》车马(偏车)
B两个相反词义组成的偏义复词
例:《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异)
《史记·吴王濞列传》: “擅兵而别,多他利害。
”利害(偏害)
3、连绵词的不可分性及书写形式的多样化
连词是有两个音节的简单单词。
记录连词的两个汉字只代表简单词的两个音节。
它们只是一个语素,不能分开理解。
音节虽然用汉字来表示,但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与词义无关。
(古人习惯用单音节词,所以有连续词训练的。
)
例:犹豫《礼记·曲礼》:“此二兽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犹豫。
”有人以为犹豫是两种兽(这是错误的)
古汉语学家王念孙指出犹豫连绵词:“犹豫,双声字,犹《楚辞》之言夷犹耳,非谓兽畏而上树,亦非指犬子豫在人前。
”(正确)
汪洋--茫洋、望羊、望阳只表音书写形式多样。
符定一《连绵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