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单音词
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

• (二)要注意分辨两个连用的音节什么 情况下是两个单音词,什么情况下是一 个双音词。
•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 国策·齐策》)
• (2)于是相如前进缶。(《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 第二,词义相同、相关或相反相对。 • 1、词义相同:实同一词;同义词 • 2、相关:如:(1)凡藉物成事,所藉之物就是工具。
例如:右,右手;佑,用右手帮助人。(2)对象。例 如:鱼,鱼类;渔,捕鱼。(3)性质,作用。例如: 卑,卑贱;婢,卑贱的妇女。(4)共性。例如:崖, 山边;涯,水边。(5)特指。例如:献,进献;享, 以祭品进献给神。(6)行为者,受事者。例如:沽, 买卖;贾,买卖人。(7)抽象。例如:寤,睡醒;悟, 觉醒。(8)因果。例如:知,知识;智,多知。(9) 现象。例如:伏,趴倒;服,降服。(10)原料。例 如:屋,用帷幄做成的住所;帷,帷幄。(11)比喻, 委婉语。例如:趾,脚;址,地基,墙角。(12)形 似。例如:井,水井;阱,陷阱。(13)数目。例如: 四,数目;驷,一乘为驷,四马的集体。(14)色彩。 例如:皓,白;缟,白缯。(15)使动。例如:入, 进入;纳,使入。
夭》)
2.联绵词 • 联绵词是由两个不同音节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Biblioteka 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 个意义的词。
• 联绵词的特点: • (1)不可分割。
• 联绵词不能拆开来解释,不能按照书写 它的单字的意义理解。
• (2)写法不固定。
根据联绵词两个音节在语音形式上的联系, 可以有四种形式:
• 1.双声联绵词 • 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 (15)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白头吟》)
古代汉语讲义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讲义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1.从语音的角度分:单音词、复音词2.从语素的角度分:单纯词——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合成词——复合词、加缀复词3.从词义的角度分:单义词、多义词4.从语法功能角度分: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二、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据统计,《庄子·逍遥游》全文用单字1465个,复音词只占80多个;《离骚》用字2470个,复音词只有140多个。
《诗经》中单音词占总量的90.8%,《左传》中占89%,《史记》、《尔雅》中占80%。
三、古汉语的复音词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根据词的组合方式分为单纯词与复合词。
1.单纯词(1)叠音词(重言、叠字、重言形况字)概念:重叠两个相同音节,只有一个语素的词。
如:翩翩渺渺漠漠纷纷类型:拟声叠音词、仿物叠音词特点:音节重叠,意义灵活(2)连绵词(联绵词、联绵字、连语、链语)概念:由两个音节连缀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只含一个语素的词。
类型:双声:仿佛参差伶俐玲珑踊跃叠韵:彷徨徘徊逍遥窈窕婵娟混沌双声兼叠韵:缤纷优游辗转非双声叠韵:扶摇芙蓉铿锵淡泊翡翠特点:义不分训;字无定写。
2.合成词(复合词)(1)偏义复词概念: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的词。
原因:音节;修辞(2)同义复词(3)其它复合词①联合式A.名词+名词B.动词+动词C.形容词+形容词②偏正式:A.名词+名词B.形容词+名词C.动词+名词D.形容词+动词E.数词+名词③动宾式④重迭式第六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基本词汇2.古今词义迥然不同抢:古是“碰”、“撞”之义,如《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
今是“抢劫”之义。
绸,古是“缠绕”之义,如《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旗之杆。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与复音词

这种语素摇摆的现象甚至一直持续到现代 汉语中。
朋、友—朋友,道、路—道路,言、语—言语, 人、民—人民,树、木—树木,声、音—声音
买、卖—买卖,动、静—动静,开、关—开关, 忘、记—忘记,是、非—是非,好、歹—好歹
儿、子—儿子,妻、子—妻子,骨、肉—骨肉, 笔、墨—笔墨,斟、酌—斟酌,再、三—再三
最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由于现代汉语的 很多双音词是由古代汉语的单音同义词、反义 词或者意义相关的词复合而来的,因而双音词 在最初形成时,前后两个语素的独立性还很强, 属于自由组合,甚至语序可以颠倒。也就是说, 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是复合词,分开的时候 又各是单音词,这种情况在上古汉语中很常见
社稷——国家政权 丹青——绘画 翰墨—— 书画、文章 纸笔——字据 布衣——平民 红娘——媒人 玉兔——月亮(通过借代)
第四,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只有 其中一个表示意义,另外一个失去意义, 只是充当陪衬,这就是所谓的“偏义复 音”。现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如“月亮”、 “质量”、“忘记”等。古代汉语中的例 子有“风雨”“园圃”“郊社”“俘 馘”“得失”“缓急”“利害”“作 息”“出入”“存亡”“成败”“异 同”“出没”等。
然后扬节而上浮,陵惊风,历骇飙。乘虚 无,与神俱。(司马相如《上林赋》)
蒺藜 > 茨/荠(c í)。《说文·艹部》: “荠,蒺藜也。”并引《诗经》“墙有茨”。 徐灏注笺:“荠,蒺藜之合声。”蒺,上古属 从母质部([ʣɪĕ t̆ ]);藜,上古属来母脂部 ([liei]);茨,上古属从母脂部([ʣɪĕ i])。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关系)

通论七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关系7.1 复习笔记一、单音词与复音词1.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如:“天、地、大”等。
2.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包括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等;如:“君子、巧克力”等。
古代汉语单音词居多,而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则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双音节词居多,与复音词相比,单音词的义位较多,具有显著的多义性特征。
二、复音词的发展1.在上古汉语中,不少单音词本身的义位过多,再加上新词累增和语音系统简化所造成的严重的同音同形现象,必然会影响语言信息的有效传递。
2.由于表义清晰化和精密化的需求,汉语词汇逐步走上了复音化的道路。
后起的复音词比起与之对应的单音词来说,不但意义明确,而且表达的内容更加精细。
三、单音词转变为复音词的方式古代的单音词变为后代的复音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原单音词与一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单音词组合,构成复合词;例如:时——时间、时候、时辰、时机、时常、时代、时势、当时、及时2.原单音词之外的两个单音词组合,构成复合词;例如:术——道路、途径、方法、手段、技艺、学说3.原单音词之前或之后附加词缀,构成派生词;例如:头——石头、前头、苦头、念头4.原单音词重叠,变为叠音词;例如:常常、渐渐、偏偏、稍稍、舅舅四、单音词复音词的关系1.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复音词,是由古汉语中两个经常连用的单音词构成的词组逐渐凝固而成的,它们的意义与古汉语中的词组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差别;例如:“知道”指通晓自然与人事规律,凝固为复音词后,意义相当于古代的“知”。
2.古汉语中由单音词临时组合而成的词组与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正好同形,而二者的意义相去很远甚至毫无关系;例如:“夫人”与现代汉语尊称他人之妻所用的“夫人”音义皆不同,它指“这个人”,是一个偏正词组,其中“夫”读fú,是指示代词。
7.2 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填空题1.须臾、逍遥等属于复音词中的______。
单音词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单音词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单音词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语,它在古代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单音词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常用于表示实物、抽象概念、动作、状态等。
下面将对几个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单音词进行解释。
首先是“人”。
人是古代汉语中最基本的单音词之一,表示人类。
它的意义广泛,可以指代任何具有人的特征和行为的存在。
在古代汉语中,人除了表示人类本身,还可以用来表示亲属关系、身份、职业等。
其次是“心”。
心是指人的思维和感情的内在器官,也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词之一。
心在古代汉语中不仅表示人的心理活动,还常用于表示意愿、态度、情感等方面。
例如,“心甘情愿”表示心甘情愿地接受或做某事,“心疼”表示对某人或某事感到痛心。
再次是“手”。
手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人的上肢末端器官的单音词,也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
手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表示人的用
力、劳动、技能等方面。
例如,“动手”表示开始做某事,“手艺”表示某人的技能或手工制作的作品。
最后是“口”。
口是古代汉语中表示人的口腔器官的单音词,也是用于表示语言、咀嚼食物等方面的常见词语。
口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表示说话、表达意思、交流等方面。
例如,“开口”表示开始说话,“一口咬定”表示坚决认定某事。
总结来说,单音词是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的词语形式,它们简洁明了,表达力强,常用于表示实物、抽象概念、动作、状态等方面。
在古代汉语中,人、心、手、口等单音词具有重要的地位,常用于表达人类的特征、思想、情感和行为等。
古汉语词汇概说古汉语单音词与复音词古今

能会发生变化或扩大。
形态变化
03
一些单音词在演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形态上的变化,如添加或
删除某些部分。
02
古汉语复音词概说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汉语复音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 词。
特点
与单音词相比,复音词具有更丰富的表意功能, 可以表达更为复杂的概念和事物。
例子
如“天地”、“江湖”、“风雨”等。
古汉语词汇概说
• 古汉语单音词概说 • 古汉语复音词概说 • 古今汉语词汇对比 • 古汉语词汇的特殊现象 •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与运用
01
古汉语单音词概说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汉语单音词是指一个音节表示一个 词,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和多音词相 对。
特点
古汉语单音词通常比较简单,意义明 确,易于记忆和使用。
同义词选择
在写作和表达时,需要根据语境 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同义词, 以增强表达效果。
反义词的运用
反义词丰富
古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反义词,这些词意义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反义关系辨析
反义词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关系,需要通过语境和上下文进行辨析, 以准确表达意思。
反义词选择
在写作和表达时,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反义词,以增 强表达效果。
复音词的分类
并列式
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成,如“天地”、“山水 ”、“动静”等。
偏正式
由一个修饰词和一个中心词组成,如“江山”、“风雨”、“人烟” 等。
支配式
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组成,如“饮酒”、“写字”、“唱歌”等。
附加式
由一个表示抽象概念的词根和一个表示具体概念的词缀组成,如“子 丑”、“阿爷”、“老虎”等。
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中有单音词和双音词,但是单音词居多。
而现代汉语双音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的一个显著不同。
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单音词指的是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单音词的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
有时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和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往往容易被误认为一个双音词而用现代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愿意。
例如:《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妻子,男子配偶。
子:子女。
《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地:土地。
方:方圆。
《曹刿论战》:“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可以。
以:凭借。
《赤壁之战》:“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局势。
成:形成。
《赤壁之战》:“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其:他,代词。
实:实质,实际上。
《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行:品行。
为:做为,成为。
文言文中的双音词双音词指的是有二个音节的词,文言文中的双音词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单纯的双音词,这类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不能拆开来解释。
单纯的双音词包括:1、联绵词,双声或者叠韵。
例如:踌躇、萧瑟、玲珑,辗转、彷徨、须臾、窈窕、披靡等。
2、译音词。
例如:单于、可汉、葡萄等。
3、叠音词。
例如:奄奄、翩翩、霏霏、区区等。
二、合成的双音词,从结构上区分有以下几种。
1、联合式。
例如:社稷、旌旗、首领、干戈、倾覆等。
2、偏正式。
例如:天子、布衣、足下、横行等。
3、附加式。
例如:阿母、森然、率尔等。
4、偏义复词。
这类词是指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合成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
例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远近”只取“远”的意思。
《石钟山记》:“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浅深”只取“深”的意思。
《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只取“姥”的意思。
双音词的古今异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环境的变迁,古今的双音词意义和用法发生了较大差异,这种古今异义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我们常常犯的错误:由于习惯于现代汉 语的双音节词,往往也把古代汉语的两 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去理解。 • 《周易· 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 应乎人。” • 《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 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 实味不同。”
• 《韩非子· 五蠹》:“古者文王处丰、镐 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 王天下。” • 《汉书· 霍光传》:“党亲连体,根据于 朝廷。” •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苏新春《汉语双音词化的根据和动因》 (199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 • 皮鸿鸣《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 意义》(1992年1期《古汉语研究》) •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杨琳《汉 语词汇与华夏文化》等都谈到词汇双音 化的原因。
同义词 一、同义词的类别
1 什么是同义词 • 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词。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 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 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 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 “异”。
• 同义词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角度来分类:1、本 义相同的同义词 • 徒:步: 本义皆为“步行”。 • 舍车而徒。 《周易· 贲卦》 • 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庄 子· 田子方》
• “徒”引申为“步兵、门徒”等, “步” 引申为“脚步”。成语“亦步亦趋”。 • 顶:颠: 《说文· 页部》:“顶,颠 也。”“颠,顶也。”本义都指“头 顶”。如: • 过涉灭顶,凶,无咎。 《周易· 太过》 •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诗· 秦风· 车 邻》
• 转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素 合成的,其复合词的意义既不同于两个 词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是两个词素义 的简单相加,出现词义转化的现象,这 种复合词叫做转义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黄琼传》
(其,代词,他的;实,实际情况。
副,相称,符合。“名副其实”)
⑧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
公上》
(虽,连词,虽然;然,代词,这样)
⑨愿公虚心以请击之,公(曰自:,“介微词夫,人从之,力由不;及己此,。代”词《,左自传己·僖。公)
[2]从意义上看,表示连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 整体,不可拆开解释。
[3]从书写形式上看,联绵词写法比较自由。
[4]重言联绵词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是不同的。
2、外来词
玻璃 来自梵语。古书又作玻琍、波梨、颇犁、玻黎。 浮屠 来自梵语。古书又作浮头、佛图、浮图、佛陀。 单于 来自匈奴语。 骆驼 来自匈奴语。古书又作橐托、橐它。 可汗 来自突厥语。古书又作可寒、合罕、汗。 箜篌 来自突厥语。古书又作空侯、坎侯。 葡萄 来自大宛语。古书又作蒲桃、蒲陶、蒲萄、葡陶。 苜蓿 来自大宛语。古书又作目宿、牧蓿、木粟。 喇嘛 来自藏语。古书又作剌麻。 衚衕 来自蒙古语。古书又作胡同。 达鲁花赤 来自蒙古语。古书又作达噜噶齐。 巴图鲁 来自满语。
(4)重言联绵词: 摹拟声音: 坎坎 所所 溅溅 潺潺 淙淙 辚辚 萧萧 嘤嘤 关关 喈喈 描绘状貌: 夭夭 灼灼 蚩蚩 劳劳 冉冉 漠漠 历历 萋萋 悠悠 依依
(5)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芙蓉 玛瑙 珊瑚 陵迟 铿锵 滂沱 狼狈 跋扈 狼藉 跳踉
关于联绵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语音方面看,绝大多数连绵词前后两个音 节在语音上有联系。
第一节 古汉语的单音词 和复音词
一、文言文中的字和词 二、单音词 三、复音词
一、 文言文中的字和词
异词同字现象如:
①大王见臣列观,礼甚倨。《史记·廉蔺列传》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形貌昳丽。《战国策·齐策》 ④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易·离》 ⑤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王风·硕鼠》 ⑥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艰—艰难 恐—恐惧 知—
将—将军
⑶洪、—原洪单水音减词—换减成少词形道全、异路的—复道音路词朋、友—朋友
途—道路 伐—攻打 好—漂亮 师—军队
息—呼吸 御—抵挡
池—护城河
亡—丢失、逃跑
4、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一个 双音词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②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贾谊《鵩鸟赋》) 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 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④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汉书·霍光传》 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 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⑧将军向宠,性行淑均,长晓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 之曰能。(同上)
(二)、合成复音词
1、分类
偏正式 天下 宇内 布衣 黎民 百姓 天子 小人 诸侯 寡人 先生 联合式
干戈 国家 社稷 朋友 膏腴 祭祀 斟酌 嫉妒 正直 纯粹 动宾式 将军 执事 司命 知府 总角 稽首 摄政 食言 祭酒 当道 主谓式 人定 冬至 月食 霜降 口吃
异字同词现象如:
①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③ 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④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记王忠肃公翱事》 ⑤ 遂开门纳众。《赤壁之战》
二、单音词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 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 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 “自始合,苟有险,吾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 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 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 吾子勉之!”(《左传·成公二年》)
思考:(池,水池;塘,堤岸。《庄子达生》;“被发行
歌,而游于塘下。“防坊堤隄塘唐坟坋”在堤坝这 个意义上同义。)
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②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③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
(消,消亡,减少;
多不息辩,,生何长也,?增”加。《()韩身非,子亲·自外;储体说,左实上践》。今有成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负” 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④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①用背部背 ②承担 ③依仗 ④违背 ⑤辜负
3、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发展
⑴、在原单音词上加词头或词尾
爷—阿爷 一—第一 夏—有夏 母—阿母 ⑵欣、—成以欣复原然音单词音燕词—为燕一子个石语—素石,头再加率一—个率相尔关语素构
语“身体力行” 义即“事必躬
④后元二年二月,亲上”疾)病,遂立昭帝为太子,年八岁。
《汉书·昭帝纪》
(疾,疾病;病,病 情严重。)
(可,可以;以,介词,凭借。) ⑤终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
表》
(卑,出身卑微;鄙,见识浅陋)
⑦《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
三十年》
(夫,指示代词,那个。夫 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三、复音词
(一)、单纯复音词
1、联绵词
(1)双声联绵词: 参差 仿佛 伶俐 陆离 坎坷 犹豫 唐突 匍匐 踌躇 倜傥
(2)叠韵联绵词: 窈窕 彷徨 依稀 从容 须臾 蹉跎 徘徊 龙钟 逶迤 逍遥
(3)双声兼叠韵联绵词: 辗转 缤纷 缱绻 优游 燕婉
2、单音词的多义性
欧阳修在谈到“打”的音义时说: “其义本谓‘考 击’,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打’,而工 造金银器,亦谓之‘打’,可矣,盖有槌击之义也。 至于造舟车者曰‘打船’、‘打车’,网鱼曰‘打 鱼’,汲水曰‘打水’,役夫饷饭曰‘打饭’,兵 士给衣粮曰‘打衣粮’,从者执伞曰‘打伞’,以 糊粘纸曰‘打粘’,以丈尺量地曰‘打量’,举手 试眼之昏明曰‘打试’,至于名儒硕学,语皆如此, 触事皆谓之‘打’。”(《归田录》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