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反思与总结心得5篇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反思与总结心得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形势与政策课程反思与总结心得(一):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的国家。
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虽然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在资源环境上却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单位GDP能源消耗持续上升。
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大规模进口国外资源和大气污染的加剧又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
经过观看这次的视频后,我认为造成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的问题主要有:第一,资源供给总量不足,国内保证率低。
比如: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国内保证率低,开采成本高、品位差。
近年来由于国内矿产资源消费大幅度上升,矿产供需缺口日益加大,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
目前铁矿石、氧化铝、石油、铜矿资源平均有50%依靠进口。
由此,这几年也实施“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政策。
第二,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很多消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国一次能源自给率虽然占90%以上,但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的近70%。
第三,国际上要求我国节俭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的压力明显增加。
我国对国外资源需求的增长推动了全球资源需求总量上升。
第四,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客观上推动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快速成长。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和国际化在快速发展。
在此阶段,正是能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污染程度明显增加的阶段。
面临此刻的环境与资源形势,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在产业政策上。
应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构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俭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
进一步推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序发展替代能源。
在投资政策上。
继续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节俭能源消耗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实践

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的主题。
而在创新之中,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因此,本文将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实践。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当代社会需求,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达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贡献于社会进步的目的。
其理念包括:1. 个性化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个性化培养的理念。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擅长领域,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强调人的独特性,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优势。
2. 融合型培养创新的本质是跨越不同学科和领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
因此,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推崇融合型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在不同领域进行交叉学习,打破学科和专业的界限。
3. 实践型培养创新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
因此,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是实践型培养。
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实践性课程和项目,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落实。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实践:1. 学校为主体,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以教育为主体,推动多元化的教育合作。
多个学校可以合作开办跨校学科研究项目和教育计划,共同培养跨学科、融会贯通的创新人才。
2.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业意识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实践性的过程,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比如创业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合作为主体,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是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过程。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协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科技为主体,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实验探索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展情况可谓参差不齐, 体还 处在较低 层面, 整 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 能力的具体措 施之一是
培育良好的校 园科研环境 , 之二是构建合理的科技创新教 学模 式。 此外还要注重构建校 园的信 息化 与国际化环境。
[ 关键 词] 大学生; 科技 创新; 能力培养 [ 中图分类号] 4 [ G6 0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61 8 7 2 0 ) 3 0 9 — 3 17 — 32( 0 8 0 — 0 5 0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3 4 期 20年9 08 月
青 岛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 f ig a nvri f cec n eh ooysca c ne) or a o n d o i syo i eadT cn lg(0il i cs Q U e t S n S e
Pr c ie a e e c h ulia i o lo t e sc e tv b l y a tc nd r s ar h on t e c tv tng m de fs ud nt r a ie a ii t
H uM i n
( ra i t nD p r n, ig a eh ooi l nvri , iga 6 0 3 C ia O gnz i e at tQ nd o cnlg a U i syQn d o 6 3 , hn ) ao me T c e t 2
it r to lz to n c m p . n e naina iai no a us
Ke r s c le esu e t; ce t ca dt c n l g c l n o a in c p ct - u l i g y wo d : o lg t d n s s in i n h oo ia n v to ; a a i b i n i f e i y d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到目前为止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项制度措施方法也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而不段调试和完善。
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既有着对已有经验的惊喜也有着对新出现问题的迷惘与困惑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最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 对策与思考一、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1、观念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
在很多教师的头脑中简单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已经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
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于是就隐入到了行动的“盲区”当中。
于是就“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学生观上一部分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下仍然看不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看不到学生身上多向度发展的潜质看不到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也有部份教师虽然形式上接受了课程改革新理念但在实质上还远未以新的学生观指导教学结果导致言与行不吻合的被动局面还有一部分教师他们有对新课改的热情但思想偏激容易陷入新的误区认为新课改是对旧课程的全盘否定如把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理解为自我发展的现实把学生多向度的发展理解为单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推向极端误将学生身上的毛病当着学生的个性化加以纵容等。
2、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改观。
.我们学校做了个有关这方面的调查表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当代高校的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高 校 是创 新创 业 人 才 的培 养 基 地 , 高 等教 育 的
主要任 务是要 培养 既能 适 应经 济社 会 发 展 , 又 能 引 领 经济社 会发 展高 素质 人才 , 创 新 创业 就是 “ 引领 ” 作 用 的主要表 现 。 既能 创 新 、 又 能创 业 是 大 学 生 自
2 5
成 都 师 范 学 院学 报
2 0 1 3年 1 1月
教育课 程 的教 师大 多都 有 创 业或 投 资 的经 历 , 熟 悉 企业 的运营 。但 目前我 国 的现状 是 教 师在 学 识 , 即
容乐 观 的现状 , 将 会 极 大地 影 响 到大 学生 创 业 素质
的培养 , 这 就意 味着 高校 开 展 大学 生创 业 教 育不 仅 有其 现实 意义 , 同时也有 其深 远 的理论 意义 。 因此 , 高 校有必 要对探 索如何 开展创 业教育 和树立 新 的创 业 教育理 念等 问题 进行研 究是 毋庸 置疑 的。
重 要性 和必要 性认 识不足 。一 些学 校通过 举办大 学
生创 业讲 座来 培养 和 激发 学 生 的创业 精 神 , 但 只 有 少 数高 校把大 学生创 业教 育纳入 到 系统 的学 习和课
程体系中。我 国高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然沿用的
是 以教 师 、 课堂、 教材 为 中心 、 以考试 结果论 优劣 , 以 培养 传 承性人 才为 目标 、 以 灌输 知 识 为 教学 手 段 的 教 学模式 。“ 重教有余 , 重学不足 ; 灌输有余 , 启 发 不足; 复 制有余 , 创 新 不 足 的教 学 方式 及 应 试 教育 、 狭 窄的专 业 教 育 等 , 把 学 生 捆 在课 本 上 , 围着 教 师
反思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反思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当代社会中,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被广泛认为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作为个体,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以提高自身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个人经历出发,反思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一、创新思维的反思创新思维是指独特而有效的思考方式,能够产生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回顾自己的过去,我发现我的创新思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往往陷入传统思维框架的束缚。
在解决问题时,我倾向于采用已有的模式和方法,缺乏对问题的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
这使得我的解决方案常常缺乏新意,无法出乎众人的预料。
其次,我对于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不足。
创新需要冒险和尝试,但我常常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保守的做法。
这导致我错失了许多可能的机会,限制了自己的创新发展。
最后,我对于外来的观点和意见不够开放。
在团队合作中,我偶尔会对他人的建议持怀疑态度,难以接受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限制了我从他人身上获取启发和灵感的能力。
为了改进自己的创新思维,我打算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我会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多元化的思维。
通过阅读、旅行、交流等方式,我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领域,从而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激发创新思维。
其次,我会鼓励自己冒险尝试,勇敢面对失败。
只有通过多次尝试,我才能培养自信心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我会告诫自己,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
最后,我会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会欣赏多样性的观点。
通过开放的思维,我能够从他人身上学习到更多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反思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
回顾自己的表现,我发现自己在问题解决能力上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我倾向于急于求成,在面临问题时过于追求快速解决方案。
这导致我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一些细节和根本原因,从而导致解决方案只是治标不治本。
其次,我在团队合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2024年当代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办学定位初探

2024年当代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反思与办学定位初探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奠基阶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反思当代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以期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反思现状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二是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难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三是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四是教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均衡。
这些问题导致了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制约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模式分析为了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当前,许多高校和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培养模式却千差万别。
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另一些学校则过于强调实践技能,忽视了理论素养的提升。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既注重理论又强调实践的培养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办学定位探讨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办学定位。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即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其次,我们要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最后,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五、问题与挑战在探讨办学定位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如何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六、国际经验与启示在国际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代大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与创新人才培养

一
域 内取得 创造 性 成 果 的人 才 。知识 经 济 时代 , 才 人
的核 心要 素主要 体现 为创 新 。就 人才 与 社会 需求 而
言 , 统 的知识 型 、 术 型人才 的深层 内涵 是 一种 对 传 技
社会 需求 的被 动 适 应 , 而创 新 人 才 则 是 主 动 推 动 社
维普资讯 httpBiblioteka //第 2 3卷 第 5期
(0 8 20)
内 江 师范 学院 学 报
J OU RNAL OF NEII JANG NORM AL NI U VERS TY I
NO 5 Vo 3 . L2
(0 8 20 )
当代 大 学社 会 功 能 的发挥 与创 新 人 才培 养
高要求 的新 型人 才观 。
对 于创新 人 才 的特 质 , 者 们 进 行 了 大 量 的研 学 究 , 提 出了创 新意识 、 新 能力 、 新 思维 、 新 情 并 创 创 创
感 、 新 精 神 、 新 人 格 等 说 法 。综 合 学 者 们 的 观 创 创 点 , 以用创 新 思 维 和创 新 人 格 来 概 括创 新 人 才 的 可
日剧增 ” 新 的英 雄 不 再 是 某 个 蓝 领 工 人 , 个 金 。“ 某
种 新 型人才 观 。对人才 的需 求往 往 是 直 接来 源 于 社 会 的需 要 。农 业 经 济 时代 , 产 力 主 要 依 赖 于 体 力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1期(总第420期)No.1,2015General,No.420 EDUCATIONAL RESEARCH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张旺杜亚丽丁薇[摘要]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实中存在着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两种模式具有鲜明的本质特征,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当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凸显一个核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一个重点: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一个环节:实践实验;把握一个原则:因材施教;变革一个载体:课程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作者简介]张旺,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杜亚丽,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丁薇,吉林省教育学院副教授(长春130022)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一种成熟的模式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会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特征,从而指导实践。
认真反思现实中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中总结经验和不足,对深入探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纵观中外学校教育,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种,即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两种模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鲜明的特点,影响深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实质上就是科学主义的教育观,它强调科学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育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中心,学习即意味着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科学知识按照自身逻辑及难易程度被编写成不同年级的教材,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升入高一级学校要通过考试来决定。
这一理论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教育性、可接受性等原则,形成了以传授知识、记忆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培养目标的功利与短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在教学中居于统治地位,要求学生学会、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从而获得“高分数”,考——————————*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30498)的研究成果。
试成绩成为学习的目的和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教育的目的是外在的,学生的最大悲哀是无法参与到自己的生命设计中,属于自己的生命却完全由他人设计和支配,教育过程过度重视知识灌输和被动接受,一切都按照教师预先计划好的统一程序、目标和过程进行操控,牺牲了人本身应该具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培养出来的是单一模式化的“工具人”。
[1]如此的教育目的就像由别人设计的一座灯塔,教师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达到或接近这座灯塔,但其是否适合学习者、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有利却不被关心。
这种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完全是功利的和短视的。
2.人才标准的僵化与同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标准是用分数来衡量的。
在“应试教育”大旗的统领下,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学生的成败以分数的高低来论,培养的是善于考试、记忆现成知识和标准答案的人。
学生习惯于唯师、唯书,信奉权威,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不擅长独立思考,缺乏想象力、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统一计划、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个性、潜能、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人才标准被一刀切、统一化,造成学生“千人一面”。
3.培养方法的刻板与单一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重视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体系,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这种模式把教学过程作为知识的积累过程,把学生当作“容器”灌输知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并在预先设定的框架内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
于是,课堂成为一个简单封闭的执行教案的场所,学生在这里配合教师完成着一个又一个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缺少实践和动手操作机会;评价标准追求客观、量化,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为标准。
[2]教学方法刻板、单一。
4.人的发展的片面与趋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无限追求认知,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的发展,缺少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想象能力与良善美德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淡薄,诚信意识、法制观念淡化,审美能力和高尚品德缺失,学生的发展片面而趋同。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个性差异。
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展,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1.培养目标的人本与高远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内在需要,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加深对知识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生成、思维习惯的培养。
”[3]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是要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创新性人才。
美国研究型大学无不强调给人类、国家带来知识的贡献及社会的改变,把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为各行各业的领袖。
[4]布什曾经表示,美国将继续在人才创造力和天赋上保持领先地位。
英国把追求卓越作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巴黎高师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改变世界的人”。
2.人才标准的差异与多元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人才标准是多元化的。
在教学中发现和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善待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各方面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领军人物。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多样化发展。
3.培养方法的灵活与多样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张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在教学中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疑释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外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加师生的亲密交流和学生主体学习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4.人的发展的全面与丰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质上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智力、体力、才能、兴趣、品质等各个方面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5]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涵盖了自然生命、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心理要素的全面发展,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丰富。
[6]可以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障碍,甚至是致命的障碍。
[7]教育的任务在于,实现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发展相互结合,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精神素养的全面提高。
[8]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当代创新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体的教育行为方式灵活多样,要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者、教育任务和教育场景等确定。
人才培养模式则要从更高站位和宏观层次来抽象和概括教育行为方式,以更具普遍性和指导作用。
根据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凸显一个核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规定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性质。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在认知、交往及自我反思等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自律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包括认识、实践、追求、意志、理想、交往、沟通、协作等。
主体性从本质上讲强调的是人性。
人的生命是自我支配、自我主宰、自我做主的,是不断生成、发展和日益完善的;人的生命是自由的,是以其差别性、多样性和对立性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人有信仰和对人生意义的价值追求,创造是人的本性,人总是在不满足于现状中,否定、超越和创新。
[9]教育必须在充分把握人性、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进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我负责、自由创造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环境。
在师生关系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下大气力改变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的课堂设计、组织安排都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思维发展出发,从根本上转变角色;要从学生的角度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加强和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业务发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第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被激发和形成的。
主体性意识是指学生个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任务、价值及作用,从而积极地投入智力和精力,努力学习和创造。
学生只有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和内驱力。
改变学生习惯了教什么学什么、不教的不学,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不学,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状态。
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形成爱学习、爱动脑,会学习、会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特别要纠正很多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网上下载复制、终端合成等消极简易的、拼凑式的学习方式。
第三,充分把握主体性内涵,按照“人”的方式培养人。
要坚决改变过去把学生“物化”、“非人”教育的局面,把教育过程转化成生命自我建构和生成的过程;把“自由”、“自觉”、“自主”、“创造”等人的本性,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地挖掘和彰显;把学生的自主发展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使他们能够在适合的环境下自由生长和发展。
斯坦福大学全校六千多名本科生,开设了六千多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突出一个重点: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人才水平的标准,是一个人能否创新创造及其创新创造层次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