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的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篇一:古代清廉故事典故如下:1. 介子推守诺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得力助手,曾在晋文公被困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为其充饥。

后来,晋文公继位,介子推却隐居在绵山之中。

晋文公为了找到他,下令火烧绵山,然而介子推却不肯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故事的典故出自《左传》,表达了介子推对诺言的坚守和对晋文公的忠诚。

后世也常用“介子推守诺”来形容一个人对承诺的坚守。

2. 子路拯溺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官员,他在河边看到有人溺水,立即跳入水中将人救出。

原来,这个人是当地一位富豪的儿子,他因为被父亲宠爱而奢侈浪费,被子路所救。

后来,这个富豪感念子路的恩情,为他在朝廷中谋取了一个职位。

这个故事表达了子路救人于危难中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仁爱”和“感恩”的价值观。

3. 范仲淹苦学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但是始终坚持学习。

为了赚取学费,他白天上学,晚上去当铺当东西。

即使生活如此艰辛,他仍然坚持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有才华的官员,也为宋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个故事表达了范仲淹对学习的坚定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求,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勤奋”和“毅力”的价值观。

4. 伍子胥谏吴王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劝谏吴王不要攻打齐国,然而吴王不听,最终攻打了齐国,结果吃了败仗。

伍子胥因此建议吴王处死自己,以警示大家,但是吴王仍然不听,最终伍子胥自杀而死。

这个故事表达了伍子胥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也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忠诚”和“责任感”的价值观。

这些故事典故表达了古代清廉的价值观,同时也展示了这些官员的高尚品德和对国家的忠诚。

篇二:古代清廉故事典故如下:1. 介子推守孝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谋士,他在晋文公逃亡期间曾经为他提供过帮助。

后来,晋文公复位后,想要报答介子推的恩情,但介子推却不愿意接受封赏。

他在隐居期间,一直守孝,直到自己死去。

这个故事表达了介子推的忠诚和廉洁,也被视为中国古代清廉的象征。

传统文化学习之财神爷陶朱公传说

传统文化学习之财神爷陶朱公传说

传统文化学习之
财神爷陶朱公传说
陶朱公传说源于山东省定陶县,主要是关于陶朱公居陶十九年间理财、散财的民间传说,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陶朱公本名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相传吴越战争结束之后,范蠡弃官离越,经齐国西行至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认为此地“天下之中,诸侯四通”,遂定居于陶开创伟业,定陶之名由此而来。

陶朱公居陶从商的十九年间,充分利用“天下之中”的地利“三致千金”,累资数万,成为富甲天下的巨贾。

他为富亦能为仁,轻财好施,以此为世所尊崇,后来又被人们奉为财神爷。

陶朱公传说富有地方特色和特殊内涵,对于中国传统经济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传说受现代传播方式的冲击,目前已经濒临失传,急需保护传承。

陶朱公三聚三散的故事

陶朱公三聚三散的故事

陶朱公三聚三散的故事
嘿,你们知道陶朱公吗?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我就说起了这个厉害的人物。

我说:“陶朱公可牛啦!他三聚三散财富呢!”
小伙伴们都一脸好奇地围过来,“哎呀,快给我们讲讲呗!”
那我就开始讲啦。

陶朱公啊,原来叫范蠡,他可是个超级聪明的人。

他一开始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立了大功呢。

后来呀,他觉得越王勾践这人不太靠谱,可能会对他不利,就辞官不做啦,带着家人跑啦。

他跑到了齐国,开始做生意。

嘿,你说巧不巧,他做生意那叫一个厉害,没多久就积累了好多好多财富。

这时候,他就把钱都分给了穷人和朋友。

这就是一聚一散。

然后呢,他又继续做生意,财富又积累起来啦。

他又把钱都给散出去啦。

这是二聚二散。

最后呀,他又赚了好多钱,还是把钱都分给了大家。

这就是三聚三散。

小伙伴们听完都惊呆了,“哇,他怎么这么大方呀!”
我笑着说:“那是因为他知道钱财不是最重要的呀,帮助别人更快乐呢!”
“那要是我们有那么多钱,会不会也像他一样呀?”一个小伙伴问。

我想了想,说:“也许会吧,但陶朱公真的很了不起呢!他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不能只看重钱财,要多关心别人。


小伙伴们都纷纷点头,好像都明白了什么。

我觉得呀,陶朱公的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亮,照亮了我们的心,让我们知道要做一个善良、大方的人。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陶朱公三聚三散的故事啦!。

历史故事陶朱公和儿子们的财富观

历史故事陶朱公和儿子们的财富观

历史故事陶朱公和儿子们的财富观历史故事。

春秋末年,越国高级谋士范蠡,辅助国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亡了吴国。

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没有做官,而是来到陶地经商发财,被称为陶朱公。

陶朱公经商,与众不同。

陶地人都是雨天造船,旱时造车。

因为雨季舟船好卖,旱季车辆好销。

但陶朱公却相反,是雨天造车,旱时造船,众人都讥笑他不懂市场。

但雨季一过,人们出行立即需要车辆,厂家急忙停止造船,转而造车。

可是陶朱公已经在雨季时造了许多车辆,立即投入销售,大赚特赚。

同样,别人都在旱季造车子,现造现卖,只有陶朱公在旱时造船。

而雨季到来,大家正忙着备料造船时,陶朱公这边已有大量现成舟船出售。

于是买家金钱,全落入陶朱公囊中。

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抢先一着,陶朱公迅速暴富。

陶朱公赚了这么多的钱,用不完。

于是,他扶贫帮困,办慈善事业。

由于他经营模式总能创新,尽管他多次散尽家财,可是不久就会再次暴富。

陶朱公说,因善于经营而成富翁,又能驾驭财富,就是最上等的人生。

陶朱公有三个儿子,都成了富二代。

小儿子自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长大后优游度日,花钱如流水。

两个哥哥斥责他不务正业,沦为花花公子。

他回答:钱用来干什么?是用来解决人生问题的。

我钱花掉了,问题也解决了。

而你们是钱花了,问题还在,甚至更严重了。

你们说谁高明?陶朱公评价:知道用钱解决人生问题,并且做到,可算第二等人生。

陶朱公的二儿子游历楚国,遭人蔑视,气愤之下,杀死了对方。

因此被捕入狱,判了死刑。

陶朱公说:人们之所以需要钱,是因为钱能解决问题。

可是他惹出的麻烦,连钱都解决不了。

他这算是第三等人生。

陶朱公打算派小儿子,去楚国营救二儿子。

大儿子说:我是大哥,二弟出了事,本当我去营救他。

三弟他一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好吃懒做的纨绔子弟,怎么能救得了二弟?还是派我去吧。

陶朱公说:如果派你去,你二弟必死无疑。

大儿子愤怒了,说:如果不派我去,我就在你面前自杀。

陶朱公无奈,只好说:你一定要去,那千万要听我的吩咐。

古代经商典故

古代经商典故

古代经商典故
本文介绍了几个古代经商的典故,包括商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善于创新等方面,旨在弘扬古代商人的精神,为现代商业社会提供借鉴。

一、陶朱公经商
陶朱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商人,他的经商之道被后人传颂不衰。

陶朱公经商的主要特点是智慧和诚实。

他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但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本,不以次充好,不欺骗顾客。

他还善于把握市场行情,能够在价格低时买进,价格高时卖出,获得丰厚的利润。

二、子贡贩马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子贡贩马的故事是这样的:他在齐国买了些好马,准备把它们运到鲁国去卖。

但当时鲁国的市场已经饱和,马匹的价格很低。

子贡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想到了一个创新的办法:把马匹献给鲁国的国君,以此来换取鲁国的尊重和信任。

后来,鲁国的国君果然非常感激子贡的贡献,给了他很多好处。

三、商人救国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弦高的商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财富救了整个国家。

当时,秦国的军队正在攻打赵国,弦高听到了这个消息,立即带上自己的财富,前往秦国军队的营地。

他告诉秦军统帅,自己愿意出钱资助秦国攻打赵国,但条件是秦国必须保证不侵犯赵国。


军统帅被弦高的财富吸引,答应了他的条件。

弦高随后又前往赵国,告诉赵国国君秦国的计划,帮助赵国做好了防御准备。

最终,秦国的进攻被赵国击退,弦高因此被赞誉为“商人救国”。

以上是三个古代经商的典故,它们都体现了商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和善于创新等方面。

陶朱公的典故

陶朱公的典故

陶朱公的典故哎,说起陶朱公,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比现在的明星还耀眼呢!你听过“富甲天下”这个词没?用在陶朱公身上,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想当年,陶朱公本名范蠡,那可是春秋时期的智慧担当,不仅帮着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成就了一番霸业,而且功成身退,那境界,高得让人只能仰望。

按说,这时候他应该享受荣华富贵,过上舒坦日子了吧?嘿,人家不稀罕!范蠡一甩袖子,说走就走,跑到齐国去了,开始了他另一段传奇人生。

到了齐国,范蠡改名换姓,叫鸱夷子皮,还自称陶朱公。

为啥叫这个名儿?听说跟他经商的本事有关,具体咋来的,咱们就不深究了,反正听着就挺有范儿的。

陶朱公这人,那可是真有两把刷子,他干啥啥成,很快就成了齐国的大富豪。

你知道他怎么赚钱的吗?那叫一个神!人家不光会种地养鱼,还精通市场规律,买卖东西总能瞅准时机,低买高卖,赚得盆满钵满。

而且啊,他还特别讲究诚信,童叟无欺,所以他的名声越来越好,生意也越做越大。

那时候的人们都说:“陶朱公一出手,金银财宝满屋流。

”但你别以为陶朱公就是个只知道赚钱的俗人,他可是个有大智慧、大情怀的人。

赚了钱之后,他并没有像有些财主那样,只顾着自己享福,而是经常拿钱出来做善事,帮助那些穷苦的老百姓。

他说:“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用它做点好事,才是正道。

”这话听着,多让人感动啊!更绝的是,陶朱公还把他经商的经验总结成了一本书,叫《陶朱公商训》。

这本书里,讲的都是怎么赚钱、怎么做人、怎么处事的道理,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致富经”。

据说啊,后来有很多人照着这本书上的方法去做生意,都赚了不少钱,有的甚至也成了富豪。

所以你看,陶朱公这个人,真是了不得!他不仅是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个有智慧、有情怀、有担当的大人物。

他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激励着人们去追求财富、追求成功,但更重要的是,去追求那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

现在啊,每当有人提到陶朱公,我总会想起他那句名言:“三聚三散,方能称为真富豪。

古代金融故事

古代金融故事

古代金融故事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古代的金融故事,主角呢,就是大名鼎鼎的陶朱公范蠡。

话说这范蠡啊,那可是个传奇人物。

他跟着越王勾践混的时候,那可是出谋划策,帮着越王复国。

等越王勾践终于把吴国给灭了,功成名就的范蠡可没贪恋那荣华富贵,他心里明白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道理。

于是乎,他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范蠡带着家人来到了陶这个地方,改名换姓开始搞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察市场。

他就像个精明的侦探一样,到处打听消息,看看啥东西有赚头。

这时候他发现啊,陶这个地方交通便利,是个做买卖的好地方。

他瞅准了一个商机,那就是陶器。

这陶器在当时可是生活必需品,家家户户都要用。

范蠡就开始投资陶器生意。

他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干的人,他把自己在军事和政治上学到的谋略都用在了商业上。

比如说,他很注重产品的质量,就像现在那些大牌子一样,他要求手下的工匠把陶器做得又精美又耐用。

而且他还懂得控制成本,找那些价格合理的原材料供应商。

这陶器做出来了,怎么卖呢?范蠡可有一套。

他先把陶地周围的市场给吃透了,然后开始向更远的地方拓展。

他就像个探险家一样,带着自己的陶器商队,走南闯北。

他还很会做广告呢,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但他会让自己的商队打扮得特别整齐,陶器摆放得漂漂亮亮的,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东西靠谱。

很快,范蠡的陶器生意就做得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他可没有把所有的钱都捂在手里。

他知道啊,这金融市场就像个大海,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波涛汹涌。

他开始搞多元化经营。

他看到当地的粮食产量很丰富,但是价格有时候波动很大。

于是他就趁着丰收的时候,低价收购粮食,然后储存起来。

等遇到灾年,粮食减产的时候,他再把粮食高价卖出去。

这一进一出,又赚了不少。

而且范蠡还特别慷慨。

他知道做生意不能光自己赚钱,还得让周围的人也受益。

他经常给那些贫困的百姓一些救济,还教他们一些做生意的小窍门。

这样一来,他在当地的口碑特别好,大家都愿意跟他做生意。

文言文阅读:《陶朱公》

文言文阅读:《陶朱公》

文言文阅读:《陶朱公》陶朱公朱公居陶,生少子。

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於楚。

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

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

”告其少子往视之。

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

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

”欲自杀。

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藿到门,居甚贫。

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

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於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

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

”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於楚”。

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

”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

”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

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

”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

昨暮王使使封之。

”味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

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

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

”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

”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公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

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

”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朱公的故事
在《越王勾践世家》中很大的篇幅是写范蠡的事情的,我选一段记录分析一下。

范蠡帮助勾践获得成功之后,急流勇退,跟勾践汇报,“主公,俗话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主公当年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作为臣下的我早就应该自杀了,但我没有死,是因为我还要辅佐你重新收复国家,现在这件事办完了,请主公降罪,让我去死吧。

”勾践说“别胡说,我要和你分天下而治,大大的封赏你。

”交待过去后,范蠡收拾细软走了。

范蠡到过三个地方,都取得了成功,我想说的是他死前所居住的地方—陶地的故事。

范蠡来到陶地后,贸易做得非常成功,家大业大,人们都称他陶朱公。

来到陶后,他生了一个小儿子。

这一年,陶朱公的二儿子在楚国犯罪了,关在监狱里要处死。

这样陶朱公就要派小儿子去营救二儿子。

但是陶朱公的大儿子不干了,跟他的父亲说,我是家中的长子,所以应该派我去营救弟弟。

陶朱公不同意,他儿子就说我作为长子不能去代表父亲办事情,说明我不称职,父亲也不信任我,那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陶朱公的老婆就商量陶朱公说,你看,
老二能不能救出来还不知道,别先赔上一个老大,让他去吧。

陶朱公笑了笑,说,那就让老大去吧。

然后他就交待老大,你带上一千金,到了楚国去找我的老朋友庄生,把一千金给他,就说我让他帮忙搭救老二,然后什么话也别说,回来行了。

老大一听,简单。

帐上支了一千金,走了。

老大多了个心眼,凡是不能一条路,就自己又带了几百金,好疏通打点。

到了楚国,老大找到了庄生,把一千金给了他,庄生就收下了。

庄生是楚国有名的穷人,可以说一穷二白,但是却是道德的领袖,楚国的皇帝到大臣大部分都以师礼对待他,他也不想要陶朱公的一千金,只不过装装样子,办完了事再退还给他,借以加强自己的名望。

庄生收下东西,跟老大说,你什么也别干,赶紧走吧。

老大答应了就走了,但他没回家,他干什么呢?上下贿赂,想营救弟弟。

这个时候庄生找到了楚王,说大王,我最近夜观天象,感觉不太好,形势不利于社稷。

楚王说,那怎么办啊?庄生说,我看是我们的囚犯太多,戾气所致,不行我们大赦吧,功在百姓,利在社稷。

楚王一想,好吧。

这就下诏,大赦天下。

消息传到老大的耳朵里,老大就来到了庄生家,庄生吓了一跳,“不是让你回家了吗?”老大说,我这就走,我弟弟也蒙大赦了。

庄生一下明白了,噢,要那一千
金呢!庄生把一千金还给了老大,老大走了。

庄生就想了,这是在侮辱我的人格,不能就此罢休。

连夜他就赶进宫去,说,大王,情况好像不对,外面都传您是因为不想杀陶朱公的儿子才下令大赦的,我们大赦的目的好像没有达到。

大王一听不高兴了,寡人不认识什么陶朱公,他算个什么?把他儿子杀了!于是,老大就拉着老二的尸体回到了陶地。

家里人很伤心,只有陶朱公乐呵呵的,夫人就问了,“你有病啊,孩子都死了,你还那么开心?”陶朱公说,“我有心理准备,我就知道老大去会葬送了老二,所以我开始不让他去。

”夫人就问啦,这又是为什么?陶朱公说,老大这个人,不是不爱他的弟弟,是因为他从小跟着我吃苦,他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所以花钱缩手缩脚,瞻前顾后,他肯定会留在那里看钱怎么消费的,所以搞砸了。

老小不会,他从小富足,根本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花起来没有压力,所以很洒脱,就会办成这件事。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放在现在也很有教育意义。

特别是解决好多民营企业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两个人的对比,陶朱公和他的大儿子。

在这里,不存在贬低谁的意思,也不是就要分个对错。

陶朱公的层次高就在于他既知道如何赚钱又知道如何花钱,他儿
子层次低就在于只知道赚钱不易而不知道钱的用处。

我们看看我们现在存在很多企业,尤其是那些领导者非常投入而且非常有能力魄力的企业,当他们上了一个规模的时候,对于分配的心理就有点古怪了。

当前大部分的企业主都会像陶朱公的大儿子一样,每每要分配一块钱,心中想的总是自己这一块钱多么的来之不易,为了这一块钱我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从来不会去想别人得到这一块钱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也就是说,他们在给别人设定报酬的时候并不是综合考虑,而是倾向性的考虑我的钱来的难处,而不是去考虑别人挣你的钱的难处。

这也是很多江湖弟兄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

其实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支撑一个企业发展的时最大多数的基层人员,是每个人都不断付出努力才推动企业发展。

任何一个人都没有能力主宰一切。

曾经看到《贞观长歌》中的一句台词,岑文本说“皇帝最大的工作是平衡,这边甜完了就要给另一边甜头了”。

做老板的重要工作也是平衡,要把握住自己付出薪酬和社会水平的平衡。

企业付钱的目的很单纯,那就是办成事,达到目的。

所以要想办成一件事,要想留住一个有用的人,就不要考虑自己的钱来得多么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