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校训

合集下载

原创智库解析黄埔军校创办意义

原创智库解析黄埔军校创办意义

原创智库解析黄埔军校创办意义智库⾸席专家杨志刚引⾔ 1924年6⽉16⽇(农历1924年5⽉15⽇),黄埔军校举⾏开学典礼。

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是⼀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四⼗年前,母校第⼀军医⼤学曾组织我们参观黄埔军校原址,原址在⼴州市黄埔区长洲岛。

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的是为国民⾰命军训练军官,然后国民政府北伐统⼀中国的主要军⼒。

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迁⾄台湾⾼雄县凤⼭市。

⾸任校长:蒋介⽯,原址:中国⼴东省⼴州市黄埔区长洲岛。

现地址:中国台湾省⾼雄县凤⼭市维武路1号。

孙中⼭先⽣希望通过创建⾰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的学⽣做根本,成⽴⾰命军,诸位就是将来⾰命军的⾻⼲,创⽴了⾰命军。

我们的⾰命才能成功。

1924年,在国共两党⾸度携⼿合作、国民⾰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孙中⼭先⽣⾼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才为⽴国⼤本”,在⼴州亲⼿创办了⼀⽂⼀武两所学堂 —— 国⽴⼴东⼤学(今天的中⼭⼤学)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的⽬的是为国民⾰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中国的主要军⼒。

黄埔军校是孙中⼭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所培养⾰命⼲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深远,作⽤巨⼤,名声显赫。

黄埔军校建⽴以来,以孙中⼭的“创造⾰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才,组成以黄埔学⽣为⾻⼲的⾰命军,实⾏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命为⽬的。

黄埔军校采⽤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针,为中国⾰命培养了⼤批军事政治⼈才。

黄埔军校经典语录

黄埔军校经典语录

1.黄埔军校校训:勇猛精进,敢为人先,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

2.黄埔军校校训:不贪污,不腐化,不堕落,不失节。

3.正义之剑,黄埔挥舞!
4.博学多才,强军兴国——黄埔军校,助力您登上人生巅峰!
5.追求卓越,铸就辉煌——黄埔军校,培养顶尖军事家的殿堂!
6.志存高远,军旅人生——黄埔军校,实现您成为杰出军人的梦想!
7.黄埔军校校训:爱国、革命、牺牲、正义。

8.勇敢面对挑战,成就辉煌人生——黄埔军校,您理想的选择!
9.统一中华,黄埔奋斗!
10.勇敢坚强,黄埔引领!
11.荣耀黄埔,铁血军魂!
12.黄埔军校,培养英雄,铸就传奇——让我们一起重温历史,共创未来!
13.历史悠久,卓越品质——黄埔军校,培养杰出军事人才的摇篮!
14.黄埔英雄,校友荟萃,传承辉煌——让我们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15.黄埔军校的历史让人感慨万千,无数英勇的学员在这里接受严格的训练,为
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他们义无反顾地付出。

站在这里,我深感和平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

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简短 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简短一点优秀3篇

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简短 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简短一点优秀3篇

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简短参观黄埔军校观后感简短一点优秀3篇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作文篇一在历史老师的号召下,12月3号下午,我们几个人一组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

孙中山亲任校,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

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所以单就一所军校对自己国家的深远影响、对决定历史走向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众所周知,历史上黄埔军校可谓是精英云集,名将辈出,而这些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以至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带着一份豪情壮志,最先步入的是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

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走出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两侧围墙,粉刷着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往里,就是校本部,俗称走马楼,建筑方正,共两层,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左右对称,这里就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与学习的主要场所,都按照原貌加以复原。

沿着走廊,可以参观到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还有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军需处等等,楼上还有学生宿舍和阅览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设施简陋,从中人们可以轻易想象到当时物质条件的局限、教员与学生生活的俭朴。

国共合作 中国近代史

国共合作 中国近代史
第一次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实现的历史条件:
国民党 必要性
孙中山长期以来革命活动的失败
国民党内部的堕落 需要革命新鲜的血液 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共产党: 二七罢工的教训(孤军奋战)
国民党
可能性
国民党的革命性 一定的社会威望和影响力 共产党 一定的实力 有合作的诚意 外部因素: 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2、国共合作实现的过程:
左:徐 向前 左下: 聂荣臻
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
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 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国民军第 二军第六混成旅教导营教官、参谋、 副团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 ,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 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 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 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 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建国 后,历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对外反帝;对 内反民族压迫 民主自由权利, “一般平民所共 有”
三大政策 (方法手段)
驱除鞑虏 民族主义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3、中共采取“党内合作”的原因、作用、 存在的问题
原因 (1)共产党人当时力量弱小 (2)国民党自身的涣散 (3)国民党有合作的可能
存在问题
(1)容易使中共放弃中国革命的领导权, 出现了陈独秀“右”倾错误。 (2)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4、创建黄埔军校
创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1924 年,在国共两党第一次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长洲岛,史称黄埔军校。

现在主要谈一下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它是孙中山先生在前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与帮助下,为建立革命军队,以挽救当时处于危亡之中的中国而创办的。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

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

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这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以后的革命将领的培养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幅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这一对联字幅已经很好地阐释了黄埔军校的办学目的,“革命者来”就是说学校就是为吸纳一些有志向的,为革命英勇奋斗的有为青年。

这不是避难的地方,也不是发财的地方,而是为了革命不怕一切的勇士。

学校要求学生坚持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的荣誉信条,也不纵容他人违反,立志成为允文允武,术德兼备的军事领导人才。

具备领导管理、解决问题、语文沟通、及持续学习四大能力和信守国家,责任,荣誉,牺牲,团结,勇气,自信的核心价值,发挥亲爱精诚校训。

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高,这些都是未来的革命将领,所以必须要从一开始就严格对待。

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PPT课件

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PPT课件
9
广 州 黄 埔 军 校 一 角
10
从过去到现在!!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食粮究竟是什么?
11
何当 择代 ?大
学 生 的 精 神 归 宿 该 如 12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之 ——长江大学师生抢救落水少年事件
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在荆州市宝塔江段两名十二三 岁男溺水,当时十几名大一学生见势组成人梯下水救人,其中还 有不会游泳的和女同学,当第二个小孩快救上岸时,由于一个女 同学体力不支所以链接从她那儿断了,人梯散了,自她以后的九 名大学生落水,顿时救喊声一片,在溺水附近就有两条渔船,船 上有人,但没一个人去救落水的同学。此时,恰好碰上冬泳队三 名六十来岁的老人,经过他们和同学们的奋力营救,只救起了六 名学生,其他三名同学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救助而溺水牺牲。
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梯抢救落水少年
14
前 赴 后 继 , 视 死 如 归
15
利 欲 熏 心 的 老 头

16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自身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 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 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 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 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
19
“国贸龙”精神的文化内涵
四字经:善念 笃行 八字训:厚德 修身 格物 致知 九字诀:理思路 精过程 慎效果
人格完善是”国贸龙”精神的理想 提倡博雅教育境界,先使人善其念,然后忠实专一,而笃其行, 以适合人性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来安排教育的全过程。主张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素质的结合、道德与能力的结合,达到 德智合一,知行合一。

党员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

党员参观黄埔军校心得体会

参观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

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走近军校大门,首先看到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醒目牌匾,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士兵岗亭,给参观者一种军旅特有的庄重与威严.校门口左右两面围墙上用毛笔书写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目标尚未实现,在病床上弥留之际,给满目疮痍的国家和饱受苦难的同胞留下 了最后的遗言,给中华民族寄予最激越也最沉重的声音:“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们就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步入校门,一个侯等间的两侧墙上题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它真实地表达了军校师生投军报国的心愿,时刻告诫军人能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为物质诱惑而堕落。

校本部建筑面积不是很大,但建筑别具一格,是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

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 式一致,且相互对称。

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漆上油棕色的走廊明亮雅致。

我们参观黄埔军校,是为了学习”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是在孙中山先生的期望和军校师生在大革命斗争之中形成的。

“黄埔精神”的内涵实质,即是“亲爱精诚,英勇向前,血洒中华”。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军人是“党军”,这支军队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支军阀部队,是一支有政治抱负的军队,“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队”。

军校师生具有的“黄埔精神”不仅在大革命年代发挥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直到今天仍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编辑本段学校简介首任校长:蒋介石现任校长:全子瑞原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现地址:中国台湾省高雄县凤山市维武路1号现面积:173公顷黄埔军校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

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1]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埔军校校训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黄埔军校的校训:亲爱精诚
中华民国13年黄埔军校于广州成立,首任校长蒋介石先生亲自拟选“亲爱精诚”为校训,呈交国父孙中山先生核定后使用。

其目的乃在造就“顶天立地”和“继往开来”的堂堂正正革命军人,发扬黄埔精神。

国父孙中山先生核定“亲爱精诚”为黄埔军校校训,正是孙中山先生衷心希望借黄埔军校培训中国革命军事人才和通过黄埔军校师生为纽带,团结国共两党共同革命的写照。

首任校长蒋介石先生于中华民国14年元旦对黄埔军校学生训话中阐述:“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本校的宗
旨“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

学校简介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1946年行宪之后中国国民党名义上移交军队于国家后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至今。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
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