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双机通信及PCB设计
双机通信实验报告

双机通信实验报告双机通信实验报告引言:双机通信是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它可以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双机通信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互联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双机通信系统,探究其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设备与步骤1.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了两台计算机,一台作为发送端,另一台作为接收端。
另外,还需要一个网络连接设备,如交换机或路由器。
2. 实验步骤:首先,将两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设备连接起来,确保网络连接正常。
然后,在发送端计算机上打开通信软件,并进行相应的设置。
接下来,在接收端计算机上也打开相同的通信软件,并进行设置。
最后,通过发送端计算机向接收端计算机发送消息,观察消息是否能够成功传输。
二、实验原理1. 双机通信的基本原理:双机通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
计算机网络由多台计算机和网络连接设备组成,通过网络连接设备将这些计算机连接在一起。
在双机通信中,发送端计算机将要传输的数据打包成数据包,并通过网络连接设备发送给接收端计算机。
接收端计算机接收到数据包后,将其解包并还原成原始数据。
这样,发送端计算机和接收端计算机之间就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2. 实验中使用的通信软件: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款常见的通信软件来实现双机通信。
该软件提供了用户界面,可以方便地设置通信参数和进行通信操作。
通过该软件,我们可以设置发送端和接收端的IP地址、端口号等参数,以及发送和接收消息的内容。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双机通信系统,并进行了通信测试。
通过发送端计算机向接收端计算机发送消息,我们观察到消息能够成功传输,并在接收端计算机上显示出来。
这表明我们的双机通信系统正常工作。
双机通信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互联网上,双机通信被广泛应用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服务中。
通过双机通信,人们可以迅速方便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电子商务领域,双机通信也被用于在线支付、订单处理等环节,保证了交易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实验六 双机通信

系别
计算机系
班级
B110507
学号
姓名
课程名称
பைடு நூலகம்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日期
2013-10-28
实验名称
双机通信
成绩
实验目的:
掌握串行口通信工作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图中1#机的发送线与2#机的接收线相连,1#机的接收线与2#机的发送线相连,共阴极BCD数码管BCD_LED1和BCD_LED2分别接各机的P2口,两机共地(默认),晶振为11.0592MHz,波特率为2400bps,串口方式1。(实验电路所用元件见表1)
(3)在uVision3中进行C51串行通信程序的编写、编译及调试;
(4)启动ISIS的仿真运行,并进行联机调试。
仿真结果:
图3仿真结果
1#机发送程序:(查询法)
#include <reg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void delay(unsigned int time) //定义延时函数
if(RI==1)
{
RI=0; //若接收完成,清RI标志位
receiv=SBUF; //取得接收值
SBUF=receiv; //结果返回1#机
P2=receiv; //显示接收值
}
}
实验小结:
经过这次的上机实验,我掌握了串行口通信的工作原理,熟悉C51单片机的编程与调试方法,掌握Proteus ISIS模块的原理图绘图方法及及单片机系统仿真运行方法。同时在实现串行通信功能时提高了程序的编写及调试能力,在1#机中用了查询RI和TI标志位的软件查询结果完成发送程序功能,在2#机中根据RI和TI的中断请求,在中断函数中完成接收程序功能,两种方法结合实现实验要求程序功能,灵活的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双机通讯实验报告

双机通讯实验报告双机通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目的在于掌握双机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学习使用标准通信协议。
二、实验原理1.双机通信的基本原理双机通信是指两台独立工作的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流的过程。
双机通信可以通过物理连接(如串口、并口等)或网络连接(如以太网、局域网等)进行。
2.串口通信原理串口通信是最常见的双机通信方式之一、串口通信是指通过串行接口进行数据传输。
在串口通信中,数据位、波特率、校验位等参数需要进行设置。
通过使用串口线将两台计算机的串口连接,可以实现数据的互传和通信。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在两台计算机上安装串口驱动程序。
(2)将两台计算机通过串口线连接。
2.设置参数(1)打开计算机的设备管理器,找到串口的端口号。
(2)在串口通信软件上,根据设备管理器上的端口号设置串口的属性,包括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等。
3.建立连接(1)在发送端的计算机上,打开串口通信软件。
(2)在接收端的计算机上,也打开串口通信软件,并设置与发送端相同的参数。
4.进行通信(1)在发送端的计算机上,输入要发送的数据。
(2)点击发送按钮,数据会通过串口线发送到接收端的计算机。
(3)接收端的计算机会接收到数据,并在串口通信软件中显示。
四、实验数据与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实现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双机通信。
在发送端的计算机上,我们输入了字符串“Hello, World!”并通过串口发送到接收端的计算机。
在接收端的计算机上,我们成功收到了发送的数据,并在串口通信软件中显示出来。
五、实验分析与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会了使用串口通信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双机通信。
串口通信具有轻量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适用于小型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但是串口通信的距离受限,通信距离较短。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双机通信的实现原理和方法,并了解了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设置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串口通信的步骤和技巧。
双机通信

洛阳理工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总结:
这次的实验分两部分,首先是仿真图和实验箱的操作,这个不是很难,但是这次是两个实验箱一起用,实现的是两个显示同样的数字,所以只要将两段程序分别烧进实验箱里面就可以。
还有一部分是PCB板的模型制作,这是第一次做这个,有点生疏,边看书边做的PCB板,但是后来我们做到后来,将所有元器件放到板上的时候,没有出现LED数码管的封装工具,后来是随便找到放上去,没有自动连线,线也是自己连上去的,应该有很大的问题。
双机通信设置实验报告

双机通信设置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双机通信设置实验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掌握双机通信设置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包括网络连接、IP地址设置、端口设置和通信代码编写等内容。
2. 实验器材- 两台计算机- 网线- 交换机(可选,用于扩展网络数量)3. 实验步骤步骤一:网络连接1. 将两台计算机连接到同一个局域网中,可以通过交换机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到同一个局域网中。
步骤二:确定IP地址1.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点击“开始”按钮,选择“控制面板”。
2. 在控制面板中,选择“网络和Internet”。
3. 在“网络和Internet”页面中,选择“网络和共享中心”。
4. 在“网络和共享中心”页面中,选择“更改适配器设置”。
5. 在“更改适配器设置”页面中,找到当前使用的网络连接,右键点击,选择“属性”。
6. 在网络连接属性页面中,选择“Internet协议版本4(TCP/IPv4)”,然后点击“属性”按钮。
7. 在Internet协议版本4(TCP/IPv4)属性页面中,选择“使用下面的IP地址”选项,然后输入IP地址和子网掩码。
8. 重复以上步骤,将第二台计算机的IP地址设置为与第一台计算机相同的子网下的其他IP地址。
步骤三:端口设置1. 在每台计算机上选择一个空闲端口作为通信端口。
2. 确保两台计算机上选择的端口相同。
步骤四:通信代码编写1. 在每台计算机上编写程序,通过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库来实现双机通信。
2. 编写程序时,需要指定对方计算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
3. 编写程序时,需要指定通信协议,如TCP或UDP等。
4.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成功实现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双机通信。
可以在程序中发送和接收数据,实现数据交换和通信功能。
5.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双机通信设置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包括网络连接、IP 地址设置、端口设置和通信代码的编写等内容。
双机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之间数据交换和通信的重要手段,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对于进行网络通信和应用开发非常有帮助。
双机通信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七双机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单片机串口通信程序的设计。
2.了接RS232接口通信的特点。
3.双机通信:分别把接收到的对方通过逻辑开关输入的信息在本地数码管上显示,如下图甲机的逻辑开关数据为81H,乙机通过串口接收该数据并数码关管显示,而甲机显示乙机发送的数据88H。
二、PROTEUS电路设计:三、实验仪器和设备PC机、PROTEUS软件或W-A-51综合开发学习板四、源程序设计:1.程序(甲、乙机用相同的程序)ORG 0000HAJMP MAINORG 0030HMAIN:MOV TMOD,#20H ;定时器工作方式2MOV TH1,#0FDH ;设置波特率MOV TL1,#0FDHMOV PCON,#00H ;波特率不乘2SETB TR1MOV SCON,#50H ;串行口工作方式1并启动接收JX:MOV A,P1MOV SBUF,AW1:JNB TI,W1CLR TIW2:JNB RI,W2CLR RIMOV A,SBUFMOV P0,ALJMP JXEND六、总结、心得这是的实验中我遇到了很多的难题,也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刚开始的时候在循环比较的时候老是出错,对变量的寻址方式不熟悉,不会使用指针变量使程序简化。
后来经过老师的提醒跟自己的摸索,终于把程序写正确了。
所以是这么简单的一个程序,但是我还是要花很长的一断时间才可以把它完成,这说明了我对知识的掌握运用还是很不熟练,虽然读程序的时候可以读懂,但是到自己写的时候就感觉无从下手。
单片机双机通信实验报告

单片机双机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了解单片机之间的串口通信原理;
2. 掌握单片机之间的双机通信方法;
3. 实现单片机之间的数据互相传输。
实验器材:
1. 单片机开发板(两块);
2. USB转串口模块(两个);
3. 杜邦线若干;
4. 电脑。
实验步骤:
首先,将单片机开发板和USB转串口模块进行连接,具体的连接方法如下:
1. 将USB转串口模块的TXD引脚连接到单片机开发板的RXD引脚上;
2. 将USB转串口模块的RXD引脚连接到单片机开发板的TXD引脚上;
3. 将USB转串口模块的GND引脚连接到单片机开发板的GND引脚上;
4. 将USB转串口模块的VCC引脚连接到单片机开发板的VCC引脚上。
接下来的步骤如下:
1. 打开两台电脑上的串口调试助手软件,并分别将波特率设置为相同的数值(例如9600);
2. 在一台电脑上,发送数据给另一台电脑。
具体的操作是在串口调试助手软件上输入要发送的数据,然后点击发送按钮;
3. 在另一台电脑上,接收来自第一台电脑发送的数据。
具体的操作是在串口调试助手软件上点击接收按钮,然后可以看到接收到的数据。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单片机之间成功地实现了数据的双向传输。
一台单片机发送的数据可以被另一台单片机接收到。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串口通信的方式实现了单片机之间的双机通信。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地实现单片机之间的数据互相传输,可以用于各种应用场景,如传感器与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等。
同时要注意,串口通信的波特率要设置一致,否则数据将无法正确接收。
双机通讯实验报告

.单片机实验报告(自动化15级)实验名称:串行通讯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单片机串行口工作方式;2.掌握双机通讯的接口电路设计及程序设计。
二、实验设备1. PC机;2.单片机最小系统教学实验模块;3. 数码管显示模块三、实验内容1.双机通信由两套单片机试验装置(两个实验小组)共同完成该实验。
我们U1为甲机,U2为乙机。
甲机发送本机(学生本人)学号后8位给乙机,乙机接收该8位数据,并显示在8位数码管上。
电路如图1所示。
要求串行通信方式为方式1,波特率为2400bit/s,不加倍,单片机外部晶振频率为11.0592M。
图1 双机通信原理示意图附加要求:乙机接收完毕后,将本机(乙机)的学号后8位发送回甲机,甲机显示在数码管上。
2.单片机与PC机通信单片机向PC机发送数据。
单片机向PC机重复发送本机(学生本人)学号,发送波特率为1200,采用方式1,单片机外部晶振频率为11.0592M。
四、实验原理4.1 串行通讯的方式在串行通讯中,有两种基本的通讯方式:异步通讯,同步通讯。
异步串行通讯规定了字符数据的传送格式,既每个数据以相同的帧格式发送。
每个帧信息由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本实验主要学习异步通讯的实现方法。
在异步通讯中,每一个字符要用起始位和停止位作为字符开始和结束的标志,以至占用了时间。
所以在数据块传送时,为了提高通讯速度,常去掉这些标志,而采用同步通讯。
同步通讯不像异步通讯那样,靠起始位在每个字符数据开始时发送和接受同步。
而是通过同步字符在每个数据块传送开始时使收/发双方同步。
按照通讯方式,又可将数据传输线路分成三种:单工方式、半双工方式、全双工方式。
(1)单工方式在单工方式下,通讯线的一端联接发送器,另一端联接接收器,它们形成单向联接,只允许数据按照一个固定的方向传送。
(2)半双工方式在半双工方式下,系统中的每个通讯设备都由一个发送器和一个接收器组成,通过收发开关接到通讯线路上,如图33-1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实
验
报
告
实验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实验名称:实验六——双机通信与PCB设计
一、实验目的
掌握串口通信工作原理及程序开发方法,熟悉ARES软件PCB设计过程。
二、实验内容
1、按照P241图绘制电路原理图1,将第6章实例2中2#机的查询法收发程序改为中断法(1#机发送过程不变)并实现原有功能;
2、按照图和表绘制电路原理图2,并定义电源端口;
3、采用ARES软件完成电路原理图2的PCB设计,形成光绘(Gerber)输出文件,其中BCD数码管需按照图所示尺寸进行PCB自定义封装;
4、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要求
提交的实验报告中应包括:电路原理图1,2#机的C51源程序,双机通信仿真效果及讨论*,PCB设计图(电路原理图2、排版图、3D效果图、光绘文件分层图3-4幅)以及实验小结。
提交实验报告的电子邮件主题及存盘文件名格式如,20马晓明实验六。
*讨论:中断法与查询法的程序结构差异及优缺点。
1、电路原理图1
图1 电路原理图
2、2#机的C51源程序
图2 2#机源程序
3、双机通信仿真效果及讨论
图3 仿真运行一
说明:利用KEIL编写1#机和2#机的源程序并生成“.HEX”文件,分别加载
在两个单片机上。
1#机循环发送0-F数据,2#机实时接收数据,两机数据通过各自的BCD数码管显示出来。
图4仿真运行二
说明:1#机循环发送“0—F”数据,如图1#机发送数据“F”,2#机接收数据后在数码管上输出,1#机接收2#机返回的数据对比无误后在数码管上同时输出“F”。
图5 仿真运行三
说明:输出“0—F”后,1#机循环发送“0—F”的数据,2#机实时接收数据,两机数据通过各自的BCD数码管显示出来。
讨论:从单片机仿真的结果上看,2#机采用中断法编程并生成HEX文件后加载到单片机上后进行仿真运行的效果与采用查询法编程的效果一致。
从源程序上看,采用查询法时, CPU需要不断等待单片机发送和接收完数据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采用中断法时,CPU可以依照主函数进行操作,当出现中断请求标志时,CPU保存程序断点后开始执行中断函数。
由于本次2#机源程序中的主函数采用的是空运行并没能直观地反映出采用中断法与查询法的区别。
但从理论上看,采用中断法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CPU的空间。
4、PCB设计图
(1)PCB原理图
图6 PCB封装原理图
(2)PCB_LED封装
(3)
电路图封装
(4)光绘文件分层图形
5、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试验,我顺利完成了单片机的异步通信功能,实现了1#
机循环发图7 PCB_LED封装尺寸图图8 PCB_LED封装图
图9 PCB布线图10 3D效果图
底部铜箔层顶部丝印层顶部铜箔层
送0-F数据,2#机实时接收数据,两机数据通过各自的BCD数码管显示出来。
对2#机采用中断法进行编程,生成“.hex”文件加载在单片机上后,成功实现了仿真运行。
通过与同学讨论,我们简单分析出了查询法与中断法的区别,即中断法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CPU的内存空间。
除此之外,本次试验过程中,我们初步学习和操作了proteus软件中ARES 模块的功能,熟悉了单片机从开发到制成成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