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对小说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的概念与原理能够为教学提供重要的启示。
接受美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促进语文课堂的艺术感受和文学素养培养。
首先,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一是注重审美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如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来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感受和感悟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声韵的运用,帮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写作感受和心得。
其次,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二是培养审美趣味。
通过接触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展示各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创作手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喜爱。
例如,通过让学生阅读一篇情感细腻、叙事动人的小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沉浸在其中,欣赏作者的创作手法,感受故事情节的张力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
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会逐渐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趣味,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三,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三是培养艺术修养。
通过接受美学的熏陶,学生能够增加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如作品的情感表达、形象塑造、场景描写等,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艺术元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艺术情趣和眼光。
例如,在学习一部文学名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艺展览,观看相关的电影或舞台剧,与实际的艺术作品互动,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最后,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四是促进语文课堂的艺术感受和文学素养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和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
发挥 学 生的 主 体 性 。 突 出个 性
受 接 受 美 学理 论 的 直接 影 响 . 我 们 在 文 本解 读 方 法 上 由过 去 的 以作 者 为 中 心 、 以 文本 为 中 心 转 而 开 始 重视 研究读者 , 把 读 者在 阅读 中 的地 位 作 用 提 升 到 了空 前高 度. 这 与学 生 的 主体 性 原 则 相 一致 要 树 立 “ 读者本位”
思 考 与 展 示 。 清 朝 人 赵翼 说 : “ 同 阅 一 卷 书 . 各 自 领 其 奥 。” 也都 是 为 阅 读 个性 之显 见 。尽 管 每 个 读 者 的 期 待
视野各不相同 , 但 决 不 会 有 封 闭 的视 野 。 以 人 为 本 , 进 行 多 维 的 阅读 . 已成 为语 文阅 读 教 学 追 求 的 目标 ( 二) 挖 掘、 填补“ 空 白 ” 接 受 理 论 强 调 文 学 文 本
解。 2 . 掌握 课 堂溢 出度
与“ 立 足作 品 ” 的意 识 . 学 生 的 阅读 是 池 与 文 本 的 真 诚而 适 宜 的对 话 . 学 生 应独 具 视 角 . 独 立 阅读 。 按 照 自己 的 兴 趣、 情感 、 理解 、 想 象 等进 行观 照 体验 、 审美 创 造 学 生 学
的。 这 一 切 也 必 将 影 响读 者 的期 待 视野 . 导致 对 文 本 读
解 结 果 的多 样 性 。因 此 , 教 师 必须 以平 等 的 态 度 , 发 扬 民主作风 . 尊 重 学 生 的 期待 视 野 。教 师 的功 能 就 是 在 点 拨、 启发之余 . 充 分 激 活 学 生 的阅 读 能 力 。 一 位 教 师 上 《 西厢记 ・ 长亭送别》 一课 时 , 让 学 生 将 这 一 案 头 文 学 的 文 本 编 排 成 舞 台 剧 。教 师 先 让学 生看 越 剧 《 西厢 记 》 , 然 后 指 导 学 生 比 较 研究 。学 生 对原 剧本 作 了 改 动 . 增 加 了
浅谈接受美学角度下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教学

浅谈接受美学角度下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教学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提升,各种先进教育理念走入了高中语文课堂。
接受美学就是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阐释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意义:第一,从高中阶段师生的特征等方面论述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第二,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阅读期待”、“召唤结构”、“‘度’的把握”等角度阐述接受美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以汉斯?罗伯特?姚斯和w?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的新理论。
接受美学的观点是:从读者的角度研究文学文本,以读者的阅读接受实践为依据,高度强调了读者在实践中的不可或缺地位及主观能动性。
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才能产生,因为只有创造性的阅读才能绽放个性的光彩。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道德修养,以及不同的阅读心境,都会造成鉴赏结果的千差万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三部分中有这样的要求: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从以上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要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现状及师生特点分析语文学科历来被认为是最富有感情,最有益于人生的学科,而作为中学课本中重要的文学体裁——小说,又因其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而广受学生的喜爱。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篇目占了一定的比重,必修教材5册课本中共有15篇小说,约占课文总数的5%。
接受美学对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启示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文学批评范式,其倡导以读者为中心,认为阅读不是接受者的被动感知,而是接受者作为创造者借助自己的期待视野赋予文本以新的内涵的实践活动。
这种以读者为主体的文学理论对于语文教学中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第一,倡导“读者中心说”,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苏联学者梅拉赫等人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始于它成为接受者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它与接受者的世界观和审美标准发生关系之时。
这种观点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认识。
[1]在传统观念中,作家创造出来的文本就直接被称之为作品,但是在接受美学的观念中,只有经过读者接受了,实现了其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获得了生命力的文本才能称之为作品,否则,这些文本只能算是“没有表现”的符号。
任何文本,有了读者的参与,才有了灵魂。
接受美学高度强调了文本接受者地位,其核心是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研究文本。
根据这一理论,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归还学生的阅读主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要一开始上课就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停,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或者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教参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慢慢地品读,逐步打开思维,调动以往的阅读经验和潜在的审美水平对文本作出解释,创造出一个个合理、丰满而又独特的艺术作品。
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篱笆那边》,这首诗形式简短,全文共9行,64个字。
语言朴素,没有任何一个晦涩字词,乍一看意思十分平淡,但是其所传达出来多样意义却是为许多大家津津乐道,特别是其中“草莓”、“上帝”、“我”这几个意象究竟指的是什么,至今莫衷一是。
谈接受美学对文学教育的启示

谈接受美学对文学教育的启示文学理论与文学教育的关系十分紧密,它是文学教育的理论依据,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欣赏文学,在理解、欣赏中实现既定的语文学习目标。
事实上,我们也根本不可能脱离文学理论来进行文学教学。
文学教育中,对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形象等的分析都是吸收了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
20世纪文学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变革,其中有一些观念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以前对文学的某些偏执认识,弥补了视野中的一些盲点。
语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理当关心这些变革,并适时改变对文学教育的一些陈旧的看法,使之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接受美学就是其中一种。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接受美学起到了革故鼎新、拓展视野的作用,它把文学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读者接受和阅读活动上,根本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作品为研究中心的视野,引起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
随着接受美学的发展、演进、世界化,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即注重读者的审美接受,注重文本与读者的对话交流等等。
其实,语文教学中已经运用了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及其方法论。
2003年颁布的高中新课程标准就已经明确引用有关接受美学的理论,在“教学建议”部分就提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实现的。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教学中要“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由此,再认真考察接受美学,掌握其与以往“作品中心论”不同的“读者中心论”,研究该理论深刻的方法论意义,会使我们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以接受者(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加灵活。
接受美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中心地位,读者在文学活动三环节中占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者一起参与了文学作品价值的创造。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码、解释,不但理解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而且还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不能言,深化原来并不很深刻的东西。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析作 品意 义 时 的 主 动性 和创 造 性 。 同 时 , 由于 作 品 的 意 义 的 实 现在 于作品与师生 的相互 运动之
中 , 是 以 学 生 的 最 终 接 受 为 标 志 ,因 此 这 样 的 接 受 行 为 也 呈 现 出 一 种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的 对 话 特
义 、内 涵 、影 响 、文 学 史 上 的 地
和想象力对作 品进行 了 “ 重塑” , 当 然 ,也 在 “ 塑 ” 自己 ,从 而 重 扩大 了 自己作 为主体 的能动性 。 接 受 美 学 对 于 文 本 和读 者 的
关 系 的研 究 成 果 ,显 然 有 助 于 语 文 阅读课程教 学改革的推动 和深 化 。新 课 程 改 革 在 语 文 阅 读 课 程 目标及实施建议 中要求 重视学生
这 两 者 已经 水 乳 交 融 ,难 分 彼 此 了 。 因此 ,在 接 受 美 学 看 来 ,作 品 的 意 义 来 源 于两 个 方 面 :一 是 作 品本身的 “ 确定性 ”与 “ 不 空 白 ” 所 形 成 的 潜 在 结 构 , 它促 使 读 者 去 寻 找作 品 的 意 义 ,赋 予 他 参 与 作 品 意义 构成 的 权 利 。一 是 读 者 的赋 予 ,读者 只 有 靠 自己去 发 掘 文 本 的潜 在 结 构 ,才 能 从 中
文学作 品的价值 、特性进行主动 选 择 、接 纳 或 扬 弃 的 过程 。 它 同
以 往 文 学 理 论 最 大 的不 同 是 对 读 者 意 义 的 发 现 , 由此 也 引起 人 们
位 、作家的再创造 、作 品价值实 现 等等具 有决 定性 作用 。 因此 , 作 品不 是单 由 作 家 完 成 的 , 而 是
接 受 美 学对 语 文 阅读教 学 的启 示
接受美学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海德格尔将 “ 偏见” 称为 “ 前理解 ”他认 为这是 阐释者的 , 文学的意义及其本质才会在阅读过程 中有所依附。此时的读 认知结构中的一种历史 文化 ,是潜藏于文本解读 中的一种传 者被容纳到 了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 中,读者与文本不再主客 统本身具有 的制约力量 。 伽达默尔则将 “ 见” 为“ 偏 成 成见”他 ,
读不 止 是 方法 , 它还 是 一种 对 话 、 验 与创 造 。 体
趣 等对这一 作品所形成 的预期 , 这实际是“ 前理解” “ 和 成见 ” 的一种泛化。接受理论既然认为文本 中存在着 吁求读者的召 唤结构 , 而这种结构又是混沌模糊的, 那么读者在解读文学 时
同时 , 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也熔铸 了 自己的感 知、 理解 、 想 象等心理 活动 ,解读即体验 , “ 体验即意义”读者将文本 “ 白 , 空
20 0 9年 7月
J UL2 0 09
文 艺 理 论
LI RA R Y T H EO RV TE
接 受美学理论对 阅读教 学的启 示
王 亮
( 山东师范大学文 学院・ 山东 济南 2 0 1 ) 50 4
摘 要: 接受美学理论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 受姿 态, 从社会意识 交往的角度考察阅读教 学, 这都具有
案 , 者在 不同时期 、 读 不同情境 、 同心态下所捕捉到 的文本 不
的意义是不同的 , 因此 阅读过程 中充满 了读 者的体味 、 创造 。
二、 文本 : 召唤结构的开放 、 交流和建构
“ 召唤结构” 接受美学 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 是 它由接受美 理论的提 出对语 文阅读教学有诸多启示。 何谓召唤结构 ? 伊
接受理论认为 , 当作 品作 为阅读对象时 , 只有读者介入 ,
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摘要: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由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这对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启示我们,教材、教师、学生应三者并重,但应以学生为主。
本文结合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简单探讨了接受美学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接受美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期待主体地位Abstract: accept esthetics emphasi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f the literary works by readers and authors create together, th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for univers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t tells us, teaching materi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ree, but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the students. Combining with the university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practice, simple discusses accepting aesthetic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university of inspiration and significance.Keywords: accepting aesthetics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reading expectation subject position前言:接受美学的文学观,是以读者为文学主体的文学观。
它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把文学的核心从作者、作品转移到了读者,以读者为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对小说阅读教学的启示
作者:侯召辉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3期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其核心是从读者出发,从读者的理解、接受出发。
在尧斯看来,任何作品如果不经读者阅读,没有了读者的“创造”,那只能算半成品。
这里就强调了读者的阅读对于文本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如果要达到通过阅读丰富甚至再造作品的目的,就必须把学生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文学灵性。
一.让学生在期待中产生兴趣
阅读期待是学生在进入阅读过程之前对作品的主观猜想、希望尽快进入阅读过程的一种心理期待。
这种期待很容易转化成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通过联想、再造等,使文本带上读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完成对作品的再造过程。
例如,如果学生看到《林黛玉进贾府》这个题目,就会大概知道本课讲的是什么,因为《红楼梦》以小说、影视剧等形式广为流传,学生一定有印象的。
这时,为了让学生在“期待”中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在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地方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黛玉进贾府,使贾府的显赫跃然映入我们的头脑中,除了景物,更有人物的描写。
红楼梦的人物出场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王熙凤的出场,那么,同学们不知注意到没有:宝玉是如何出场的?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首先就要引导学生个性的阅读。
要个性的阅读就必须自主阅读,即在独立的阅读过程中感知、领悟与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个性体验。
即让学生头脑中的人物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所谓“一双眼睛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次,要鼓励学生提问。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对话的过程。
读者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与思想、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沟通过程。
要使这个更富有成效,教师就要不断向学生提问。
通过提问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文本”。
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最佳的境界是双方都会从对方那里获得有益的信息、受到积极的影响。
三.让学生补白
在精彩的小说中,经常有一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人物、情节或句子等,借以表达作者的“题外之义”,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就是阅读过程中的空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补白”。
1、词句补白
例如,在《项链》的开篇:“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这句话是一处明显的“空白”,表达了作者的“题外之义”,特别是“也”这个字更加耐人寻味。
“也”暗含有比较,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美貌是一笔可靠的足可进入上流社会的资本,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就表明她有这个资本,而她现实的处境却辜负了她的美貌,文章一开篇就暗示了她悲惨的命运。
2、人物补白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优秀的小说家所塑造的人物往往会给人留下足够的空间,这就是人物形象的“空白”。
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补白”,可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边城》中,翠翠是一个美丽、善良又多情的湘女子,高中语文课文作为节选,文字中对人物的描写只是抽象的、概括的。
因此,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就应该抓住人物形象的空白,引导学生用想象为人物“补白”。
3、情节补白
情节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好的小说多数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作家为了谋篇布局的需要,经常会有意的“留白”。
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填补“空白”,形成完整的认识。
还是以《项链》为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路瓦栽先生的妻子,路瓦栽先生是一个小公务员。
一次,路瓦栽先生接受部长举办的party邀请。
在虚荣心驱使下,路瓦栽夫人由于向一个贵妇借了一条项链。
不幸的是这条项链在舞会上丢失了,为了赔偿项链,路瓦栽夫人被高利贷缠身,噩梦就此开始。
最后,当她付出身心俱损的代价得以还清欠款,竟得知那条项链是假的。
这样的结局可谓出人意料,同时也留下了情节上的“空白”:知道真相后,路瓦栽夫人会怎样?借她项链的朋友会怎样,等等。
如果让学生续写结局,再与原文的结局分析比较,学生就会从更深层面理解作者对情节的把握与安排的高超能力。
侯召辉,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