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2017)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2017)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情况?”比如,当我们敲击桌子时,桌子振动发出声音。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产生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观察和实验,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特别是在敲击音叉、拨动吉他弦线等实验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声音特征这一部分,学生们对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科版(2017)
一、教学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选自四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2017)第二章《声音的世界》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传播:探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的特性。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例子,让我看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问题还不够熟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实践活动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们在分组实验和讨论中,不仅加深了对声音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第 2 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

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

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

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

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二课,声音给我们传递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本课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去探究声音的产生。

得出: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通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

本课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物体,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使的振动现象,从而感受到物体振动和它发出声音的关系。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大多数的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步具备了探究的能力,他们对周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感、求知欲,乐于动手试一试。

另外,在观察、提问、假设、预言、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这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积极主动,这奠定了科学课程的教学的良好基础。

但由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经常时效低,部分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改进,基础薄弱,家庭环境等因素,也给科学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学生会想出很多的方法,可让他们思考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却往往会用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动作去解释,很少关注到物体发声的本质。

因此,本课要有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简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密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孩子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我们每天也在制造不同的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一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二课。

本单元从听身边的声音,到研究声音的产生以及变化,声音的传播,听到声音的原因到最后学会怎样保护我们的听力。

将声音由浅至深的研究了一遍。

而本课则具体从“使物体发出声音”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为什么会发出声音,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接下来的活动“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来引导学生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建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都有一些经验,如果是学习过乐器的孩子可能会对声音更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而且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也还不明确,本课活动过程中,我将在完成本课预设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物体不震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二)能力目标:1.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能通过用看、摸、画、说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2.学生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3.学生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学生能学会借助其他物体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学生进行“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通过对一系列物体发声的观察,自己观察猜想物体发声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一把钢尺、一个音叉、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篇1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节。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一)、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想办法制造声音;(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发声物体时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经历感觉声音、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

2、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与技能:3、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5、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

6、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钹、音叉、保鲜袋(一人一个)、尺子、小军队鼓(绿豆、鼓槌)、锥形瓶(内装水)均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觉声音1、课件播放各种熟悉的声音,学生闭眼聆听。

(鸟叫声、校歌声、欢呼声、助威声、风声、雨声等)2、学生交流::刚才你都听到了些什么?感觉怎么样?(谈感受即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也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现场观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之外,还有很多。

此时此刻教室里有哪些声音?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预测:窗外汽车喇叭声、老师讲课声、同学回答问题声……)4、小结:看来你们都是留心生活,爱观察、爱倾听的孩子。

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王国里,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开课简洁有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一下子吸引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谐美妙的声音也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学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

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能存有计划、存有目的的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实验操作方式。

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工作:教师准备: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球、绿豆。

学生准备工作:学生自带1——2样能表达意见的物体。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犯罪行为设计意图一、引入:1.今天这节科学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件物品,请你来猜一猜。

在讲台下面敲击鼓、锣:你听到了敲击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你是通过什么来猜出一定就是鼓和锣这两种物体的?2.对于声音我们并不陌生,你指出声音就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

聆听通过演示敲击鼓、锣让学生来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通过敲击鼓、锣引出探究问题,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并使物体发出声音1.同学们,对于你的猜测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吗?出具钢尺、皮筋,你能够想个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吗?2.讨论(1)对照表达意见前和表达意见后的物体存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3.我们通过实验看到了表达意见的尺子在振动、橡皮筋表达意见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在振动呢?锣表达意见时与否也在振动吗?能够感觉到吗?你能够编出一个办法看到锣表达意见时在振动吗?4.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不到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也就是“媒介”来证明这个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总结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归纳法: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尺子等)、扬声器、话筒、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摩擦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将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接触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实验二:将振动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波动;实验三:让学生面对面交谈,感受声音的传播。

4.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结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二、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四、学情分析:本单元第一节课中已经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身边的声音,比较了不同物体产生声音的不同,并说出了一些特点。

本节课则继续深入探索,从上一课中激发学生兴趣,从敲和压、静止与振动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逐步引导学生发掘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五、分组材料: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六、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观察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三)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四)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例外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简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密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例外力量的击打,对例外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的清水,用轻而短暂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例外?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