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切片1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

组织病理切片步骤1. 采集组织样本在进行组织病理切片前,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组织样本。
通常,医生会通过手术或活检等方式获得组织样本。
为了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
2. 固定组织样本采集到的组织样本需要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其形态结构和细胞组织的完整性。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等。
固定处理的时间和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组织类型和病理分析的需要进行调整。
3. 预处理组织样本在进行切片之前,需要对固定的组织样本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去除固定剂、脱水、清洗和浸泡等步骤。
通过这些预处理,可以将组织样本从固定剂中解除,并使其逐渐适应后续处理的要求。
4. 切片制备切片制备是组织病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步骤。
在这一步骤中,医生会将预处理的组织样本切割成非常薄的切片。
常用的切片工具是显微切片机。
切片的厚度一般在4-6微米之间,以确保组织结构的清晰可见。
5. 染色切片制备完成后,需要对切片进行染色,以突显组织结构和细胞组分。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血液学染色、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
不同的染色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6. 镜检染色完成后,医生会使用显微镜对染色的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
通过观察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染色结果,医生可以了解组织的病理变化,并做出相应的诊断。
镜检是组织病理学中最核心的步骤之一。
7. 病理报告根据对切片的镜检结果,医生会撰写病理报告。
病理报告中包括对组织病变的描述、病变类型的确定以及可能的诊断建议等内容。
病理报告是医生向临床医生提供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
通过以上的步骤,组织病理切片可以提供丰富的病理学信息,为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这一过程需要医生的精确操作和细致观察,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患者来说,组织病理切片是了解疾病发展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工具。
病理切片描述总结1

2# 肝脂变1)肝细胞内大小不等圆形空泡2)肝索增粗变宽,排列紊乱,肝窦狭窄3)脂变为胞浆内圆形边界清空泡,核挤到边缘62# 支气管黏膜上皮鳞化1)支气管正常纤毛柱状上皮被复层鳞状上皮取代2)管壁增厚3)炎症细胞浸润各层36# 干酪样坏死1)淋巴结,大部分被破坏为红染颗粒状,周围可见残存淋巴结结构2)细胞结构彻底破坏,核溶解消失,核碎片,核浓缩22# 肉芽组织1)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管腔或未形成,平行排列,与创面垂直2)纤维母细胞包体大胞浆丰富淡红,卵圆形、梭性或分支状3)炎细胞浸润,N,L,浆细胞4)瘢痕组织,胶原纤维构成,可有透明变形10# 槟榔肝1)肝小叶中央静脉与肝窦高度扩张淤血,此区肝细胞萎缩消失2)淤血周边脂肪变肝细胞3)严重时淤血区相连16# 脾梗死1)肉眼:一半兰为正常,一半红为坏死,之间深红为充血出血带2)坏死区红染,脾细胞轮廓隐约可见,胞浆肿胀3)核溶解,核浓缩,核碎裂38# 病理性钙化1)低倍红染背景(干酪样坏死)有大片蓝紫色2)高倍蓝紫颗粒即为钙盐沉着17# 混合血栓1)淡红粗细不等珊瑚状血小板梁,边缘附有N 2)梁间丝网状、浅红色纤维蛋白和较多红细胞14# 血栓机化再通1)血栓与管壁紧密相连2)相连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机化)3)血栓内空隙被覆内皮细胞,内有红细胞9# 肺褐色硬化1)肺泡壁增厚,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2)心衰细胞,含铁血黄素(褐色)3)部分肺泡内淡红色水肿液4)肺泡壁内红染胶原纤束100# 纤维性脓性心外膜炎1)心外膜被纤维素、炎性渗出物取代2)红染纤维素网,内有N和脓细胞3)机化:纤维素脓性渗出物与心肌间有肉芽组织26# 化脓性脑膜炎1)三层:蛛网膜,蛛网膜下腔,软脑摸2)蛛网膜下腔大量脓性渗出物,主要为N和脓细胞3)血管扩张充血4)脑实质变化不明显111# 慢性胆囊炎1)胆囊壁增厚,纤维结缔组织增生2)粘膜上皮多数萎缩,部分粘膜上皮凹陷深入肌层形成——罗阿氏窦3)各层中有慢性炎症细胞(淋巴和浆细胞)侵润110# 原发性肝细胞癌1)深染为癌组织,红染为肝组织2)癌细胞条索、片块、小梁状,梁间为血窦3)癌细胞异性性,多角形,胞浆丰富,颗粒状,嗜碱性增强,核大深染,核膜清楚,常有巨核、多核瘤巨细胞及核分裂4)癌巢中央可有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坏死93# 淋巴结转移性癌1)肉眼卵圆形2)大部分正常淋巴组织被代以肿瘤细胞3)癌巢实体片状、条索状,其间少许纤维间质,癌巢中央可有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坏死4)癌细胞明显异型性5)被膜下边缘窦部位有腺腔样癌细胞(乳腺单纯癌淋巴结转移)83# 鳞状细胞癌I级1)大小形状不等癌巢。
病理切片报告

病理切片报告
是指病理学医生根据患者组织标本的镜下形态及组织学结构,对疾病进行诊断、鉴别并编制报告的过程。
作为疾病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需要经过精细的制作过程。
首先,医生需要从患者体内取得一定量、一定部位的标本进行切片处理;随后,病理技师将处理后的组织标本放置在切片玻璃片上,通过染色的方式增加其对比度和可视性;最后,医生对标本进行镜下观察,并编制报告。
的内容结构一般包括病例基本信息、镜下形态描述、诊断结果及建议等部分。
在病例基本信息部分,医生需要提供患者姓名、年龄、病史等基本信息;在镜下形态描述部分,则是对组织标本形态学特征的详细描述,包括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病变范围等内容;在诊断结果部分,则是对患者病变的具体诊断结果及相应建议的陈述。
的诊断结果对于医患双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医生而言,能够辅助医生明确患者疾病的性质、分析病变范围、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等;对于患者而言,则是对疾病的准确定性和治疗
方案的详细说明,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并可以更好地进行治疗和康复。
同时,也是医疗纠纷中常用的证据之一。
具体到我国,被视为医疗记录的一种,其法律效力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
因此,在进行时,医生应该高度重视其客观性、准确性和详细性,杜绝主观臆断、关键信息漏报等问题的发生。
总之,是病理学医生在诊断疾病过程中的必要工具,对于患者治疗和康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医生在制作时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提高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
病理切片

病理切片
第二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肾浊肿(肾细胞水肿)
水样变性:光镜下水样变性的细胞体积变大,胞浆浅染,细胞器肿胀,核居中甚至出现空泡,称为空泡变性,严重时细胞核也可淡然,整个细胞膨大如气球,称为气球样变性。
近曲小管:大、管腔不规则 远曲小管:小、规则、弱嗜碱性
肾浊肿集中在肾小管而肾小球并无太大的变化。
2.肝脂肪变性
肾细胞水肿和肝脂肪变性的区别在于,核的位置和胞浆的染色。
肝的结构:肝小叶、中央静脉、血窦
脂类物质堆积在细胞内,细胞核在一侧,胞浆染色不均匀。
观察肝脂肪变性是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空泡,再放大。
3.脾小动脉硬化
动脉的三层结构:内膜、中膜、外膜。
玻璃样变性,细胞内外均可能发生。
肾脏的细小动脉硬化: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基本上看不出正常的毛细血管球,变得均匀红染,变得粉红色。
(玻璃样变性,高血压)
管型:在肾小管漏出的物质,均在肾小管的管腔,血液血细胞等。
4.肉芽组织是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
胶原纤维
较少。
新生的毛细血管可能只含有一个或者两个内皮
细胞。
成纤维细胞(梭形,没找到,多在小动
脉内皮周围)、炎细胞(分叶核)浆细胞(核旁
浅染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瘢痕:血管少、大量的胶原纤维。
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肾梗死、贫血性梗死)。
病理切片

1. 肾小管水样变性低倍镜:肾小球周围肾小管,有些细胞体积大,染色淡红高倍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向管内突出,官腔不规则变小,胞浆内有粉红色小颗粒,有些胞浆崩解脱落如管腔,分布均匀,大小一致,细胞核结构清晰2. 肝脂肪变性镜下:肝小叶结构存在,小叶周围肝细胞胞浆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空泡的边缘清楚,有的空泡较大,将核挤到一。
空泡部位为脂肪小滴,在制片过程中被有机溶剂溶去,故呈空泡状。
3. 肾小管玻璃样变性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红色球形颗粒4. 脾动脉硬化(玻璃样变性)低倍镜:脾动脉增厚,脾小梁增粗,脾小体体积缩小,脾窦扩张充血,脾小体中央动脉及其小梁内的小动脉壁增厚,红染高倍镜:脾小体中央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内膜下可见均匀红染无结构物质5. 脾梗死低倍镜:红染区即为坏死区,其中散落着一些深蓝色碎屑,为坏死的细胞核高倍镜:核固缩,碎裂,溶解,脾小体和小梁结构模糊,尚可辨认6. 肉芽组织低倍镜:表面有一层炎性渗出物,其下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毛细血管垂直表面生长,其间有成纤维细胞。
深部血管减少,成纤维细胞逐步变为纤维细胞,并有胶原纤维生成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成纤维细胞大,胞浆丰富淡红色,成梭型或分支状,可见各种炎细胞7. 慢性肺淤血低倍镜:肺泡壁增厚,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高倍镜:肺泡腔内含淡红色水肿液及心衰细胞、8. 慢性肝淤血低倍镜:认出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索,肝窦及汇管区。
高倍镜: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近中央静脉的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严重者肝小叶淤血区之间相互连接。
肝小叶边缘的肝细胞可有水肿和脂肪变性。
9. 混合血栓低倍镜:粉红色不规则小梁与浅红色区域交织存在高倍镜:粉红色小梁为已经崩解而凝聚成颗粒的血小板,小梁边缘附近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小梁间的浅红色区域为丝网状的纤维素及自溶的红细胞10. 肾贫血性梗死低倍镜:正常肾组织与梗死组织交错分布,梗死灶内可见轮廓模糊的肾小管和肾小球,梗死灶周边部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高倍镜:坏死的肾小球及周围肾小管结构模糊,胞质红染,肾小管数目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残留的细胞核呈固缩状态11. 肺出血性梗死镜下:梗死区肺泡轮廓可见,肺泡壁细胞坏死,结构模糊,核消失,肺泡腔内聚集大量的红细胞,靠近梗死区的细胞核密集深染,此处为未发生梗死的肺组织,局部有肉芽组织形成。
病理切片技术规范(一)

病理切⽚技术规范(⼀)来源:病理诊断与技术规范病理技术主要包括常规切⽚、冷冻切⽚、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病理学等技⽊其中常规切⽚是最主要、最基础的⼯作;迄今为⽌,病理切⽚制作过程的许多步骤还需⼿⼯操作,因此,强化技术⼈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严格执⾏规范化操作,是确保病理技术质量稳步提⾼的前提和保证。
⼀、标本的接收与清点制度(1)巨检结束后,病理医师应向技术组当⾯交付组织块,点清块数,记录并签收。
有特殊要求的标本(如脱钙、糖原染⾊等)应当⾯向技术组说明,以便进⾏特殊处理。
(2)组织包埋完成后必须清点蜡块数量,以防组织块在脱⽔、包埋过程中遗失。
(3)切⽚完成后交付医师时,必须按照记录当⾯清点验收。
⼆、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组织处理:此过程包括固定、脱⽔、透明、浸蜡和包埋,是制作优质切⽚的关键,⼀旦组织处理有⽋缺,往往导致⽆法挽回的后果。
(1)制⽚过程按操作流程进⾏。
(2)有条件的单位应将⼿术⼤标本与活检⼩标本分开固定、脱⽔。
(3)取材后组织应补充固定。
⼿术标本不应少于6h,活检标本不应少于3h;固定液必须及时更换,固定后组织宜流⽔冲洗处理。
(4)固定、脱⽔温度不得⾼于37℃。
(5)包埋⽤⽯蜡必须过滤。
(6)试剂必须及时更换(详见试剂的配制及更换制度)。
2、切⽚:是制⽚技术中技能要求很⾼的步骤,即使是同⼀蜡块,使⽤同⼀台切⽚机和同⼀切⽚⼑,不同的操作者也会切出不同质量的⽚⼦。
(1)切⽚⼑必须锋利,⽤⼒均匀;切⽚厚度以4um为宜,切⽚必须完整,⽆污染、皱褶和⼑痕。
(2)组织⽚贴附应在除去标签位置后居玻⽚的中间,各块组织的⽅向应⼀致。
(3)胃镜、⽀⽓管镜、穿刺等⼩活检组织须做间断连续切⽚,⼀般数量不少于8张。
3、染⾊封⽚(1)烤⽚温度应在60-62℃左右,不得⾼于65℃,时间不能少于20min。
(2)染⾊试剂必须根据切⽚染⾊质量按要求及时更换。
(3)切⽚封固前必须经⼄醇充分脱⽔、⼆甲苯透明,湿封。
病例切片图(1)

混合血栓10陪镜下图
混合血栓40陪镜下图
血栓内可见粉红色分支状血小 板梁(a)
小梁表面有中性粒细胞粘附(b)
小梁之间为红细胞和纤维素(c)
α
b c
病理切片图(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0陪镜下图
心冠状动脉内膜深层有粥样斑 块形成(a)
斑块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且 偏于一侧(b)
斑块边缘见成团泡沫细胞(c)
象(c)
b α
c
大叶性肺炎40陪镜下图
病理切片图(7)
胃溃疡10陪镜下图
谈性渗出层(a)、坏色组 织层、肉芽组织层及瘢痕 组织层。
α
b c
胃溃疡40陪镜下图
d
病理切片图(8)
肝硬化10陪镜下图
肝脏明显缩小 表面及切面均见结节,结节间
为大量增生的纤维组织
α α
b
b
肝硬化40陪镜下图
假小叶(a) 纤维素分割(b)
病理切片图(1)
肝脂肪变10陪镜下图
肝脏中央静脉(a)
周围肝细胞变40陪镜下图
α
b
病理切片图(2)
慢性肺淤血10陪镜下图
见于左心衰竭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a) 肺泡腔内见心力衰竭细胞(b) 及少量红细胞(c)
慢性肺淤血40陪镜下图
α b
病理切片图(3)
α
病理切片图(9)
慢性肾小球肾炎10陪镜下图
肾小球增大,细胞数量增多, 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并 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肾小 球囊狭窄
慢性肾小球肾炎40陪镜下图
增大的肾小球(a) 肾小管(b) 毛细血管球(c)
b
α
c
α
病理切片图(10)
肺结核10陪镜下图 结核结节(a) 肺泡(b)
病理切片

1号猪肝(作图)病变:(1)肝组织血量增多,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窦状隙扩张,充满红细胞,小叶间静脉扩张,充满血液。
(2)淤血明显处肝细胞索变细萎缩,肝小叶边缘细胞出现脂肪变性。
(3)局部可见淤血性硬化。
诊断:急性肝淤血3号鸡心脏病变:1. 心肌纤维排列紊乱,肿胀变粗,横纹淡化或消失,肌原纤维模糊不清。
2.在肌原纤维之间可见多量粉红色颗粒状或空泡状结构,核周隙明显可见。
诊断:心肌细胞肿胀(颗粒变性)5号鸭肝脏(作图)病变:肝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有些数个小脂滴融合成一个大脂滴,胞核因受压而缩小,常呈半月形位于细胞的一侧,以至整个细胞变成充满脂肪的大空泡,如同戒指状。
诊断:肝脏脂肪变性10号鸡肝病变:1.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索结构消失;肝血窦扩张,充满大量形态和大小基本一致的成淋巴细胞;成淋巴细胞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淡染,呈空泡状,染色质呈网状或细颗粒状,有1-2个核仁,胞质为弱嗜碱性,胞膜多模糊不清。
病灶中常见核分裂象,多见细胞坏死的核崩解颗粒。
诊断:禽白血病30号猪肝脏(作图)病变:1.肝小叶间及小叶内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假小叶。
假小叶中央静脉偏于一侧或者缺如。
2.肝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
3.间质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和大量的小胆管增生,有些胆管无管腔。
诊断:中毒性肝硬变2号牛肺脏病变:⑴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肺泡壁增厚。
⑵细支气管管腔及大多数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心衰细胞(即吞噬了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诊断:肺淤血9号猪肺病变:1. 肺泡间隔、支气管周围、小叶间质等间质明显增宽,增宽的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小叶间隔内血管充血、水肿。
2. 肺泡受压萎缩或者消失;肺泡腔内有少量浆液、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少量肺泡中充满丝网状纤维素。
3.在细支气管、血管周围有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形成淋巴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切片,是指取一定大小的病变组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制成病理切片〔通常将病变组织包埋在石蜡块里,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再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用显微镜进一步检查病变。
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作出病理诊断。
病理切片:病理标本的一种。
制作时将部分有病变的组织或脏器经过各种化学品和埋藏法的处理,使之固定硬化,在切片机上切成薄片,粘附在玻片上,染以各种颜色,供在显微镜下检查,以观察病理变化,作出病理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制作1.取材(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
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
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
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
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内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
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
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
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未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
最常用的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液和95%乙醇固定液。
3.脱水透明标本经过固定和冲洗后,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必须将组织块内的水分置换出来,这一过程叫做脱水。
无论是用石蜡切片,还是用火棉胶切片,都必须除去组织中所含水分,因含水组织与石蜡、火棉胶等包埋材料不相容,常用的脱水剂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醇。
脱水的步骤是:80%、90%、95%、100%各种浓度乙醇2小时,此过程可用脱水机自控完成。
丙酮也是一种脱水能力很强的脱水剂,但因其脱水能力很强,对组织有剧烈收缩作用,在制作科研、教学切片时一般不用该试剂。
因乙醇、丙酮等不溶于石蜡,还要经过一个能溶于石蜡的溶剂替代过程称为透明。
常用的透明剂有二甲苯、三氯甲烷、水杨酸甲酯等。
4.浸蜡、包埋(1)使石蜡浸入组织中,取代组织中含有的透明剂。
(2)包埋:将浸蜡后的组织置于融化的固体石蜡中,石蜡凝固后,组织即被包在其中,称蜡块,此过程称为包埋。
5.切片和贴片(1)修整蜡块:可视其组织的大小,在组织边缘约0.1~0.2cm处,切去余蜡部分,否则易造成组织皱缩不平。
(2)准备好切片用具:切片刀、毛笔、眼科镊子(弯)、漂烘温控仪(3)安装蜡块:将修好的蜡块安装在金属或木制持蜡器上。
(4)安装切片刀:将切片刀安装在切片机的刀台上,把刀台上的紧固螺丝旋紧,使切片时不产生振动,能保持一定的切片厚度。
(5)切片的厚度:切片机的厚度调节器上刻有0~50μm或0~25μm,可任意选择其厚度,石蜡切片的厚度一般在4~6μm。
(6)切片(7)铺片:用眼科镊子镊起蜡带轻轻平铺在40~45℃的水面上,借水的张力和水的温度,将略皱的蜡带自然展平。
(8)贴片、烘片:待切片在恒温水面上充分展平后,将蜡片捞到载玻片的中段处倾去载玻片上的余水,置入60~65℃恒温箱内或切片漂烘温控仪的烘箱内烤片15~30分钟,脱去溶化组织间隙的石蜡。
6.染色和封片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
这种方法对任何固定液固定的组织和应用各种包埋法的切片均可使用。
苏木素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使组织中的嗜碱性物质染成蓝色,如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等;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使组织中的嗜酸性物质染成红色,如多数细胞的胞质、核仁等在H.E染色的切片中均呈红色。
H.E染色程序如下:脱蜡、脱苯、复水、染色、脱水、透明、封固常规苏木素染色中的对比染色是用伊红,近年来在英、美国家的一些实验室则采用焰红(phloxine),此外也有用桔黄G(OrangeG)、比布里希猩红(Biebrich scarlet)、波尔多红(Bordeaux red)等作为对比染色。
伊红为染胞质、胶原纤维、肌纤维、嗜酸性颗粒等常用的染料。
详细步骤1.取材组织取材的方法是制作切片的一个重要程序,根据教学、科研及外检的具体要求取自人体(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尸检标本)或动物,并确定取材的部位和方法。
取材者需要掌握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操作技术,每个组织器官的取材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方法,不能任意切取组织作为制片材料,不然,无法达到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的目的,具体要求如下:(1)材料新鲜:取材组织愈新鲜愈好,人体组织一般在离体后,动物组织在处死后迅速固定,以保证原有的形态学结构。
(2)组织块的大小:所取组织块较理想的体积为2.0cm×2.0cm×0.3cm,以使固定液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组织内部,但根据制片材料和目的不同,组织块的较理想体积也不同,如制作病理外检、科研切片,其组织块可以薄取0.1~0.2cm即可,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脱水透明的时间,若制作教学切片厚取0.3 ~0.5cm,这样可以同一蜡块制作出较多的教学切片。
(3)勿挤压组织块: 切取组织块用的刀剪要锋利,切割时不可来回锉动。
夹取组织时切勿过紧,以免因挤压而使组织、细胞变形。
(4)规范取材部位: 要准确地按解剖部位取材,病理标本取材按照各病变部位、性质的不同,根据要求规范化取材。
(5)选好组织块的切面: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决定其切面的走向。
纵切或横切往往是显示组织形态结构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以横切为好。
(6)保持材料的清洁:组织块上如有血液、污物、粘液、食物、粪便等,可用水冲洗干净后再放入固定液中。
(7)保持组织的原有形态:新鲜组织固定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收缩现象,有时甚至完全变形。
为此可将组织展平,以尽可能维持原形。
2.固定(1)小块组织固定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从人体或动物体取下的小块组织,须立即置入液态固定剂中进行固定,通常,标本与固定液的比例为1:4~20,但组织块不宜过大过厚,否则固定液不能迅速渗透。
故取组织块的大小一般为2.0cm×2.0cm×0.3cm。
(2)注射、灌注固定法:某些组织块由于体积过大或固定液极难渗入内部,或需要对整个脏器或整个动物体进行固定。
这时宜采用注射固定或灌注固定法。
将固定液注入血管,经血管分支到达整个组织和全身,从而得到充分的固定。
(3)蒸汽固定法:比较小而厚的标本,可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固定法。
如血液涂片,则应在血片未干燥前采用锇酸或甲醛蒸汽接触固定。
最常用的固定液有10%甲醛固定液和95%乙醇固定液。
3.脱水透明标本经过固定和冲洗后,组织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必须将组织块内的水分置换出来,这一过程叫做脱水。
无论是用石蜡切片,还是用火棉胶切片,都必须除去组织中所含水分,因含水组织与石蜡、火棉胶等包埋材料不相容,常用的脱水剂为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乙醇。
脱水的步骤是:80%、90%、95%、100%各种浓度乙醇2小时,此过程可用脱水机自控完成。
丙酮也是一种脱水能力很强的脱水剂,但因其脱水能力很强,对组织有剧烈收缩作用,在制作科研、教学切片时一般不用该试剂。
因乙醇、丙酮等不溶于石蜡,还要经过一个能溶于石蜡的溶剂替代过程称为透明。
常用的透明剂有二甲苯、三氯甲烷、水杨酸甲酯等。
4.浸蜡、包埋5.(1)使石蜡浸入组织中,取代组织中含有的透明剂。
(2)包埋:将浸蜡后的组织置于融化的固体石蜡中,石蜡凝固后,组织即被包在其中,称蜡块,此过程称为包埋。
5.切片和贴片(1)修整蜡块:可视其组织的大小,在组织边缘约0.1~0.2cm处,切去余蜡部分,否则易造成组织皱缩不平。
(2)准备好切片用具:切片刀、毛笔、眼科镊子(弯)、漂烘温控仪(3)安装蜡块:将修好的蜡块安装在金属或木制持蜡器上。
(4)安装切片刀:将切片刀安装在切片机的刀台上,把刀台上的紧固螺丝旋紧,使切片时不产生振动,能保持一定的切片厚度。
(5)切片的厚度:切片机的厚度调节器上刻有0~50μm或0~25μm,可任意选择其厚度,石蜡切片的厚度一般在4~6μm。
(6)切片(7)铺片:用眼科镊子镊起蜡带轻轻平铺在40~45℃的水面上,借水的张力和水的温度,将略皱的蜡带自然展平。
(8)贴片、烘片:待切片在恒温水面上充分展平后,将蜡片捞到载玻片的中段处倾去载玻片上的余水,置入60~65℃恒温箱内或切片漂烘温控仪的烘箱内烤片15~30分钟,脱去溶化组织间隙的石蜡。
6.染色和封片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
这种方法对任何固定液固定的组织和应用各种包埋法的切片均可使用。
苏木素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使组织中的嗜碱性物质染成蓝色,如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等;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使组织中的嗜酸性物质染成红色,如多数细胞的胞质、核仁等在H.E染色的切片中均呈红色。
H.E染色程序如下:脱蜡、脱苯、复水、染色、脱水、透明、封固常规苏木素染色中的对比染色是用伊红,近年来在英、美国家的一些实验室则采用焰红(phloxine),此外也有用桔黄G(OrangeG)、比布里希猩红(Biebrich scarlet)、波尔多红(Bordeaux red)等作为对比染色。
伊红为染胞质、胶原纤维、肌纤维、嗜酸性颗粒等常用的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