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实验切片镜下观
病理实验文字详解(切片)

混合血栓
(1)肉眼:
血管腔内有红染的血栓物质。
(2)低倍:
见血管腔内有染成淡红色之小梁,呈不规则支状,与血管壁紧密相连,小梁周边可见细胞成分。
(3)高倍:
淡红色小梁即血小板梁,小梁之间有小量纤维素呈红染细丝状,交织成网,其中网罗有大量红细胞和少许白细胞。
9号静脉内xx血栓
①低倍镜:
瘤细饱排列紊乱,间质将瘤组织分隔为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小叶状结构。②高倍镜:
肿瘤细胞分化好,与成熟的脂肪细胞很相似。
海绵状血管瘤
病变要点:
肿瘤主要由增生的血窦构成,腔大壁薄,有的窦腔相互穿通。
鳞状上皮癌
病变要点:
①低倍镜:
癌变的鳞状上皮层数增加,排列紊乱,极性消失。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深层组织呈浸润性生长,呈片状或条索状,与间质分界清楚,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癌巢。②高倍镜:
重点观察坏死区的细胞变化。①核浓缩:
部分细胞核浓缩成很深紫兰色团块。②核碎裂:
红染颗粒的细胞浆内散在少数不规则的深紫兰色碎片。③核溶解:
绝大部分细胞消失。
49号肉芽组织
标本取自创面肉芽组织,表面有大量炎性细胞(主要为中性白细胞)和坏死组织覆盖,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由底面向表面垂直伸展,其内皮细胞体积较大、管腔较小。毛细血管间有许多成纤维细胞(星形、梭形、椭圆形)、胞浆丰富,核染色较浅。肉芽组织因水肿而疏松,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渐向深部,新生血管减少,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瘤细胞分化成熟,似正常的鳞状上皮,但细胞层数增多,可见角化,肿瘤无浸润性生长,基底膜完整。
纤维瘤
病变要点:
①低倍镜:
增生的瘤细胞与成束的胶原纤维呈编织状的排列,排列密集。②高倍镜:
病理学实验报告

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本次病理学实验旨在通过对病理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巩固和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1、病理组织切片:包括正常组织切片和各种病变组织切片,如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等。
2、显微镜:双目显微镜。
3、实验教材和图谱:用于对照和参考。
三、实验方法1、首先,在显微镜下选择低倍镜观察切片的整体结构,了解组织的大致形态和分布。
2、然后,转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排列方式以及细胞核、细胞质的变化。
3、对照实验教材和图谱,对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识别和分析。
4、记录观察结果,包括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细胞的特征等。
四、实验结果(一)炎症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肉眼观察:阑尾肿胀、充血,表面附有脓性渗出物。
镜下观察:阑尾壁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部分坏死脱落,腔内有脓性渗出物。
2、慢性胆囊炎肉眼观察:胆囊壁增厚,粗糙,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
镜下观察: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黏膜上皮化生。
(二)肿瘤1、鳞状细胞癌肉眼观察:肿块呈菜花状,表面粗糙,有溃疡形成。
镜下观察:癌细胞呈巢状排列,细胞间桥明显,角化珠形成,核大、深染,有异形性。
2、腺癌肉眼观察:肿块呈结节状,质地较硬,切面灰白色。
镜下观察:癌细胞形成腺管状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三)心血管疾病1、动脉粥样硬化肉眼观察:主动脉内膜可见黄色斑块,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狭窄。
镜下观察:内膜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形成脂质条纹,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增生。
2、心肌梗死肉眼观察:心肌梗死灶呈不规则地图状,颜色淡黄,质地较软。
镜下观察:梗死灶心肌细胞坏死,细胞核消失,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后期有肉芽组织形成。
五、结果分析(一)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
肺炎切片镜下观察实习报告

肺炎切片镜下观察实习报告一、实验背景肺炎是肺部炎症的通称,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引起。
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为了诊断肺炎,医生通常会进行切片镜下观察,以确定病因。
本次实习报告主要是对肺炎切片进行镜下观察,并分析其病理特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肺炎患者的肺部组织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
2. 实验方法:(1)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染色剂;(2)用盖玻片覆盖切片,轻轻按压,使染色剂均匀分布;(3)将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调整倍数,观察切片;(4)记录观察到的病理特征,并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肺炎切片,可以发现以下病理特征:(1)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变小;(2)肺泡腔内充满炎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3)肺泡间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4)部分肺泡发生坏死,肺组织结构破坏;(5)可见少量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2. 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病理特征,可以判断该肺炎患者可能患有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的病理特征主要是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肺泡壁的增厚和肺泡间质的水肿。
此外,肺泡腔内的炎症细胞增多,说明机体对病原体产生了强烈的炎症反应。
肺泡坏死和肺组织结构的破坏表明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治疗。
四、结论通过本次实习报告,我们对肺炎切片进行了镜下观察,并分析了其病理特征。
本次观察到的肺炎切片病理特征符合细菌性肺炎的诊断。
这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切片观察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五、讨论与思考1. 肺炎的病因复杂,如何准确判断病原体是诊断肺炎的关键;2. 切片观察过程中,如何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3. 肺炎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4. 本次实习报告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
总之,本次实习报告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肺炎的病理特征,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实验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已经成为全球的头号杀手。
病理学为医学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病理切片观察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组织切片的镜下观察,可以对病变部位的病理组织学结构进行精细地分析和刻画。
实验目的:熟悉病理学基本概念和病理切片观察技术,通过对组织切片的镜下观察,识别病理组织学结构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和仪器:病理切片、显微镜、光源、图像采集设备。
2. 病理切片的准备:在实验室中使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对病变组织进行取材、切片、染色处理后制备出病理切片。
3. 病理切片的观察:将制备好的病理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观察时应注意镜头的调节和照明等条件,要保证图像清晰并且能够充分呈现病变的细节结构。
同时,对病理学常用术语和病理学分类标准进行了解和掌握。
4. 病理切片的分析:针对所观察的病理切片,进行病理学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
通过对细胞形态、组织学结构、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等因素的判定,对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断进行推断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对所选病理切片的观察和分析,本次实验的主要结论如下:1.病理变化的类型:实验所涉及的病理切片为结肠切片,根据所观察到的病理改变程度和传统病理学分类标准,可以从病理类型上对结肠疾病进行初步判定。
2.病理变化的特征:通过观察病理切片中的细胞结构、细胞核形态、细胞排列和细胞色素等特征,可以更细致地描述病变的程度和病变部位的影响。
3.病理变化的程度和范围:通过计算组织指标和定量指标,可以更准确地评价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实验结论: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是病理学学习和应用的关键环节,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有效提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的实践操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实验常规操作流程和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为以后的实验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病理实验切片十一泌尿系统、虫痢、菌痢

镜下观:
粘膜浅表坏死,在渗出物中有大量 纤维素,后者与坏死组织,炎症细 胞等形成假膜
46#结肠细菌性痢疾之假膜(×40)
阿米巴痢疾(虫痢)
阿米巴病
一、肠阿米巴病 (一)病原体:溶组织内阿米巴 (二)感染的基本过程
(三)好发部位:盲肠、升结肠 (四)好发年龄:成年男性
(五)好发季节:冬春季
镜下观:
•溃疡处大片坏死液化,呈口小底大。 •溃疡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和肠壁小静脉 腔内,可见核小而圆,胞浆含有糖原空泡或 吞有红细胞的圆形阿米巴大滋养体
溃疡呈口小底宽的烧瓶状,深达粘膜下 层,溃疡口肠粘膜剥脱并悬覆于溃疡面上。
45#结肠 阿米巴痢疾之滋养体(×400)
二、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 肉眼观: 部位:右叶多于左叶 单个多见, 大小不一 内容物:果酱样
实验十一
泌尿系统疾病 虫痢、菌痢
学习目的要求
• 1 、掌握弥漫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 炎的病理特征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 理变化。 • 2、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的基本 病变特点。 • 3、两种痢疾如何区别。
细菌性痢疾(菌痢)
菌痢: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结肠的纤维素性炎症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
口
胃
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37#慢性肾盂肾炎--肾盂粘膜坏死脱落(×40)
37# 慢性肾盂肾炎(×40)
37# 慢性肾盂肾炎(×40)
37# 慢性肾盂肾炎(×100)
45#结肠 阿米巴痢疾之肠粘膜(×40)
45#结肠阿米巴痢疾之肠粘膜坏死脱落(×40
45#结肠 阿米巴痢疾之滋养体(×400)
46#结肠细菌性痢疾之假膜(×40)
脓肿壁:破絮状
脓肿周围:炎症反应不明显
炎症病理实验报告切片

实验名称:炎症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炎症病理切片,了解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2. 认识炎症过程中的细胞和血管反应。
3. 分析炎症的实质和间质变化。
实验材料:1. 炎症病理切片2. 显微镜3. 切片染色液4. 实验记录本实验方法:1. 将炎症病理切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至适当倍数。
2. 观察切片,记录所见病理变化。
3. 分析炎症的实质和间质变化,包括细胞浸润、血管反应、实质损伤等。
实验结果:一、低倍镜下观察1. 炎症区域:炎症区域呈现明显的充血、水肿和细胞浸润现象。
2. 实质变化:实质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坏死等变化。
3. 间质变化:间质呈现水肿、纤维增生等变化。
二、高倍镜下观察1. 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在炎症早期,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和实质损伤区域。
-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在炎症中期和晚期,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逐渐增多,主要分布在实质损伤区域和血管周围。
2. 血管反应:- 血管扩张:炎症区域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和炎症细胞渗出。
3. 实质损伤:- 变性:实质细胞肿胀、胞质疏松,出现淡红色颗粒样物。
- 坏死:部分实质细胞出现坏死,细胞核固缩、溶解。
实验分析:1. 炎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炎症区域呈现明显的充血、水肿和细胞浸润现象,实质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坏死等变化,间质呈现水肿、纤维增生等变化。
2. 炎症过程中,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3.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4. 实质损伤是炎症反应的直接后果,包括变性、坏死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细胞浸润、血管反应、实质损伤等。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通过炎症反应,机体可以清除损伤因子、修复损伤组织。
病理实验考试28张切片

病理实验考试28张切片慢性肝淤血(001)低倍镜下见肝小叶中央部分淤血严重。
高倍镜下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及附近肝窦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扩张的肝窦间的肝细胞索,有的已萎缩甚至消失;有些相邻小叶的淤血部位互相沟通。
肺出血性梗死(003)梗死区充满红血球,肺组织细胞结构消失,隐约见到血管及肺泡轮廓。
梗死区和周围肺组织之间为充血出血带。
(部分切片梗死区附近肺动脉内有血栓栓子) 新鲜血栓(004)血栓位于静脉腔内,部分与管壁附着。
该血管壁有玻璃样变;血栓的大部分由紫红色及红色条纹状或层状的结构相间排列而成(混合血栓),紫红色部分为血小板层级纤维素网,并附有少量白细胞,红色部分又红细胞组成,混有少量白细胞及纤维素,此为红色血栓部分。
肝脂肪变(013)肝细胞内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这些空泡及为脂肪所在处),病变严重者,肝细胞内空泡较大,讲细胞核挤向细胞边缘,以致与脂肪细胞相似。
肉芽组织(024)低倍镜观察切片右侧为正常皮肤组织,表面覆盖复层鳞状上皮,左侧凸起部分表皮缺损,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覆盖,其中尚可见细菌菌落。
其下为较多新生的毛细血管,多数向创面垂直排列,其间有成纤维细胞及各种类型炎症细胞浸润,并有水肿及出血。
深部及一侧过渡为成熟肉芽组织,主要为大量疤痕组织并有玻璃样变。
高倍镜再仔细观察。
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
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成裂隙状,有的仅能容纳个别红细胞,甚至成条索状。
成纤维细胞成棱型或不规则,境界往往不清。
肺脓肿(026)病变部位的肺组织结构坏死消失,而代之以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成团,多数已经变性坏死,称脓细胞。
(部分切片脓腔中可见细菌菌落及坏死脱落的支气管粘膜上皮)。
脓肿边缘有少量肉芽组织增生,附近肺组织充血,肺泡内有多少不等的浆液,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
肺膜可见纤维素覆盖。
卵巢纤维瘤(036)瘤细胞相似于纤维细胞,细长呈棱形,核小而狭长,排列成束状、波浪状,纵横交错。
瘤细胞密度较稀,有大量胶原纤维形成。
病理实验

1、肾压迫性萎缩:发病机制: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肉眼观: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表面呈细颗粒状,质地变韧。
镜下观:肾盂明显扩张变形,内含结石,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肾门处间质脂肪增多2、心肌肥大机制:由于血阻力增加等原因,心肌只能以代偿性肥大适应其工作负荷的增加肉眼观:左心室壁增厚,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变扁平,心腔无明显扩张镜下观:实质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染色加深,细胞核型不规则3、鳞状上皮化生机制:上皮在反复受化学性刺激性气体或慢性炎症损害而反复再生时,就有可能发生鳞状上皮化生,这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镜下观:黏膜大部分失去正常纤毛柱状上皮结构,而由复层鳞状上皮取代,可见两种上皮的移行处;管壁增厚,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4、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发病机制:除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细胞膜钠泵受损使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功能发生障碍外,还可能与细胞膜直接受损所致通透性增高有关肉眼观:近曲小管管腔变小且形态不规则镜下观:肾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肿胀,细胞之间界限不清,胞浆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狭窄而参差不齐,细胞核模糊不清,少数管腔内有颗粒状蛋白性物质堆积,间质中毛细血管受压,不易见到5、肝脂肪变性发病机制:(1)脂质大量输送至肝(2)脂蛋白合成障碍,使肝细胞内脂肪堆积(3)脂肪酸的氧化障碍肉眼观:肝脏表面呈黄色,包膜光滑紧张;肝脏肿大,切面可见肝脏呈黄色隆起,边缘外翻,血管略显内陷,质地较软,触之油腻感,为变伴浊肿。
镜下:小叶中央的肝细胞有圆形空泡,肝索明显增粗变宽,排列紊乱,肝窦狭窄,甚至消失。
重度脂肪变的肝细胞胞核被脂滴空泡压向一侧而呈半月形,形似脂肪细胞6、脾细动脉玻璃样变发病机制:由于高血压病时细动脉持续痉挛,使内膜缺氧,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无结构的均匀红染物质。
同时,内皮细胞分泌的基底膜样物质也有所增多。
镜下:中央小动脉断面数目增多,脾小体体积变小,被膜增厚皱缩,脾小体中央管壁增厚,正常层次不能辨认肉眼:内膜与基层分界不清,而有物质沉积造成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脾窦淤血7、慢性肺淤血由于肺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镜下观可见肺间隔增宽,肺毛细血管显著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溃疡病
内容简介:胃粘膜缺损处即为溃疡灶。
溃疡底部由四层组织构成,由上至下依次为:1、炎出层;2、坏死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组织层。
胃壁小血管呈增殖性动脉内膜炎改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胃腺癌
内容简介:镜下可见少量伴有肠上皮化生的粘膜组织,其周围及粘膜下肌层组织内见癌细胞排列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腺腔,或为弥漫的核大深染的癌细胞条索,间质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癌组织已浸润深肌层。
癌浸润肌层
腺样结构
癌细胞
正常胃窦粘液
体肠化
部分腺体肠化
肝硬变
内容简介:肝小叶正常结构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肝细胞集团--假小叶。
假小叶中央静脉
缺如或偏位,或有多个中央静脉,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有变性或再生,假小叶间结缔
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低
倍
镜
观
一
倍镜观二
低倍镜观三
倍镜观四
假小叶间的纤维间隔
细胞(高倍镜观)纤维间隔内炎细胞浸润
肝细胞癌
内容简介:癌细胞呈多边形,胞浆丰富,核圆形深染,大小不一,有核分裂及少数癌巨细胞。
癌细胞排列成梁索状,片块状,伴有不同程度出血坏死,癌细胞梁之间为丰富的血窦。
癌组织边缘的肝组织受压萎缩,癌外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改变。
胆管增生
倍镜观一
低倍镜观二
倍镜观三
高倍镜观一
倍镜观二
高倍镜观三
淋巴结干酪样坏死
内容简介:属淋巴结结核病,淋巴结组织中央部分为一片淡红色无结构的坏死物质,(另一
张切片为多个散在坏死灶),其中一些深兰色小点为坏死之细胞核碎片,坏死组织凝固成红
染之颗粒状物,原有结构消失(故属特殊的凝固性坏死);周边部分为残存的淋巴组织,可
见少量淋巴滤泡。
干
酪
样
坏
死
酪样坏死
结核肉芽肿
核肉芽肿
干酪样坏死(高倍镜)
罕氏多核巨细胞
淋巴结组织
淋巴结转移癌
内容提要:淋巴结的正常结构被部分破坏,其内有成巢状或条索状分布的癌组织浸润。
癌细胞大小不一,核大深染,排列紊乱,易见核分裂像。
组图1:近淋巴结被膜处坏死交界
逐级放大观察癌细胞核分裂像
组图2:淋巴结内淋巴结髓质
最低倍镜观
倍镜观
高倍镜观
倍镜观
高倍镜观
肺腺癌
内容简介:肺组织结构被破坏,代之以腺癌组织,癌细胞大小不一,呈高柱状(图1),排
列成腺体样结构(图2),可见核分裂像(图3)和病理性核分裂像(图4)。
癌组织内有
坏死(图5)、出血(图6),间质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图7)。
图
一
二
三
四
五
图六
七
肺结核病
内容简介:切片中心可见大片干酪样坏死灶。
其周围有多个增殖型结核结节,有的结节中央
有干酪样坏死,病灶外周是淋巴细胞浸润及正常肺泡,结核结节中可见一个或几个郎罕氏巨
细胞,其周围为类上皮细胞。
核肉芽肿
结核肉芽肿
酪样坏死
干酪样坏死
组织
肺组织
巴细胞
淋巴细胞
毒性甲状腺肿
内容简介:有增生小滤泡与复旧大滤泡,滤泡上皮呈乳头状增生,突入滤泡内、滤泡上皮呈
高柱状、核均位于基底部、滤泡腔内胶质少而稀薄,胶质周边部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吸收空泡。
甲状腺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丰富并显著充血。
低
倍
镜
一
倍镜二
高倍镜一
倍镜二
乳头(低倍镜)
头(高倍镜)淋
巴滤泡
(
低倍镜)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
内容简介:甲状腺由肿瘤组织所取代。
肿瘤细胞大部分排列呈乳头状、乳头分支多少不等、最高可达3级以上。
瘤细胞呈立方形或柱状、上皮核呈毛玻璃样,可见核沟。
少部分肿瘤由滤泡组成,滤泡达小不等、但核重叠呈毛玻璃样,可有核沟。
巴滤泡(高倍镜)
头分支
乳头横断
膜浸润
出血
葡萄胎
内容简介:其镜下改变为:(1)胎盘绒毛高度水肿而肿大、变形、浅染,尤其在中央部水
肿液聚集明显。
(2)绒毛间质内血管明显减少或消失。
(3)绒毛表面被覆的滋养叶细胞(郎
罕氏细胞和合体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绒
毛
高
度
水
肿
合体细胞
郎罕氏细胞
乳腺癌
内容简介:部分区为导管原位癌,其他区域浸润癌,癌细胞大小不等、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排列成条索状或小细胞集团,有的形成不规则的腺腔,癌细胞团之间由纤维结缔组织构
成的间质、其中有多少不等的血管和淋巴细胞浸润。
低
倍
镜
观
题样
片号:xx
病史:某某,某处不适,取某器官活检. 镜下所见:
病理诊断: 高倍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