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和展望-

合集下载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用药指南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用药指南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用药指南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近年来,糖尿病药物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 新型胰岛素类药物:新型胰岛素类药物如超长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能够更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提供更稳定的血糖控制。

2. 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通过激活GLP-1受体,增强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输出,并延迟胃排空,从而降低血糖。

3. 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从尿中排出,降低血糖水平。

4. 胰岛素促泌剂:新型胰岛素促泌剂如DPP-4抑制剂,不仅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还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具有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用药指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血糖水平、并发症风险、生活方式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用药指南:1.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 联合用药:单一药物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风险。

3. 关注药物副作用:在使用任何药物时,都应密切关注可能的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生活方式的配合:药物治疗应与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体育活动和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改变相结合。

5. 定期监测: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监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6. 教育和支持:糖尿病管理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提供教育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

结论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而合理的用药指南则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糖尿病药物研发的新进展

糖尿病药物研发的新进展

糖尿病的分类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分类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II型糖尿病则是 一种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导 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过多。
糖尿病药物的作用原理
二、新型糖尿病药物
2、SGLT-2抑制剂:SGLT-2是一种肾脏中的糖通道,可以促进血糖的排泄。 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SGLT-2的活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最近上市的卡格列净 和达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选择。
二、新型糖尿病药物
3、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葡萄糖激酶是一种肝脏中的酶,可以刺激肝脏对葡萄 糖的吸收和储存。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可以激活葡萄糖激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药物如西格列汀和瑞格列汀等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内容摘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并非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药物治疗时, 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此外,患者还应 该注意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控制糖尿病病情。
内容摘要
总之,这些新型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 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还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整体 健康状况。在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和研究进展的出现,为糖 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福祉。
此外,随着新型糖尿病药物的不断涌现,其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显著的疗 效。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可以改善血脂和血压等心血 管疾病危险因素;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在降低血糖的同时,还可以减轻 体重、降低血压等。

抗糖病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抗糖病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抗糖病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与应用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各地的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

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研发抗糖尿病药物成为医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目前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情况。

一、胰岛素和口服药物是常见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目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主要分为胰岛素和口服药物两类。

胰岛素是一种需要注射使用的药物,用于补充胰岛素的缺乏。

而口服药物则通过不同的途径,如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来控制血糖水平。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药物,如肠胃激素类药物和胰岛素类似物等,也在不断研发中。

二、药物的研发目标与挑战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目标主要包括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抵抗和改善胰岛素分泌等。

然而,研发抗糖尿病药物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进行治疗。

其次,不同病人的病情各异,需要量身定制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药物研发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等问题。

三、常见的抗糖尿病药物及其作用机制1. 口服降糖药物:(1)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肝脏糖原的释放,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降低血糖水平。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通过抑制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减缓血糖的升高速度。

2. 胰岛素类药物:(1)胰岛素注射剂:包括长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等,用于补充胰岛素的缺乏,调节血糖水平。

(2)胰岛素类似物:如胰岛素促分泌剂,通过模拟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四、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趋势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抗糖尿病药物逐渐受到关注。

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被认为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选择。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不少患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胰岛素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胰岛素治疗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一种新型的胰岛素注射器的出现,使得胰岛素注射更加方便和精确。

此外,近年来,一种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胰岛素的胰岛素喷雾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使用舒适度。

二、口服药物治疗方面的新进展除了传统的胰岛素注射治疗外,口服药物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关于口服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例如,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被发现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此外,一些抗糖尿病药物也与其他疾病的治疗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三、各种疗法的优劣势比较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有各自的优劣势,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做出选择。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副作用以及使用方便程度等,可以帮助患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此外,建议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结合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四、糖尿病药物治疗面临的挑战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新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其次,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也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产生着影响。

此外,药物治疗中的合理用药和用量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指导。

结论糖尿病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糖尿病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新型的胰岛素注射器和胰岛素喷雾剂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使用。

口服药物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然而,糖尿病药物治疗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疗效和安全性的进一步验证以及合理用药和用量的指导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发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发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发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患糖尿病的人口已经超过4亿,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常规药物治疗往往存在药效不足和不良反应等问题,因此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1.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一种最初和最有效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以有效地调节血糖水平。

但胰岛素治疗的弊端在于需要注射,在遵循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方面存在很高的要求,另外也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等不良反应。

为了改善胰岛素治疗的不足,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科技,开发了缓释胰岛素、胰岛素泵等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改善了胰岛素治疗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2. 口服降糖药物除了胰岛素外,许多口服降糖药物也被开发和使用。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

目前,市场上的口服降糖药物种类繁多,其中包括葡萄糖酸盐类、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肠促胰岛素分泌药等。

虽然口服降糖药物在治疗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不断提高,但副作用和耐受性依然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3. 近年新药研究进展近年来,为了寻找更高效、更方便、更安全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不断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和新药物。

环氧酰胺分子、血糖调节酰胺类等温磷酰化酶类似物,以及去糖基肽分子等新型抗糖尿病药物正在陆续研发和上市应用。

同时,针对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将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力的证据。

4. 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趋势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人们逐渐认识到,针对单个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方案是最优解。

目前,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就可以实现“个性化治疗”,可以针对每个患者的特殊情况和病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式和去除不必要的治疗。

个体化治疗的应用,将大大增加糖尿病治疗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从而促进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发展。

结论: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日益重要,现有治疗方式存在很多不足,这就需要开发出更好的药物来改善现状。

糖尿病药物的发展与创新

糖尿病药物的发展与创新

糖尿病药物的发展与创新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一种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药物的发展与创新,在改善患者生活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糖尿病药物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就发现了糖尿病的症状,并采用了动物胆汁、蜂蜜等物质进行治疗;公元前1500年,古印度的医学文献《阿育吠陀》中,就有对糖尿病的描述;公元前1000年,中国的《黄帝内经》中,也有对糖尿病的记录。

20世纪初,加拿大医生弗雷德里克·珀林(Frederick Banting)和查尔斯·贝斯特(Charles Best)发现胰岛素,这是一种可以调节血糖的激素,使得糖尿病患者可以靠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随后,人们开始尝试合成胰岛素,而1955年,第一个口服降糖药物苯磺酸脲(Phenformin)问世,这标志着糖尿病药物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二、糖尿病药物的分类糖尿病药物可分为五类: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替代治疗药、营养药、降压药和胆固醇降低药。

其中,口服降糖药是糖尿病患者最为熟悉的药物类型。

目前,常见的口服降糖药可分为磺脲类、糖苷酶抑制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和双重胰岛素促泌剂。

三、糖尿病药物的发展与创新1. 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目前,糖尿病药物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上。

例如,国内研发的糖肽1(Glp-1)类和钠糖共转运蛋白2(SGLT2)类等降糖药物,具有卓越的降糖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 肠道微生态的重要性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肠道微生态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

肠道内的有益菌可以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和代谢稳定性,预防糖尿病进展,并有望成为未来糖尿病治疗和预防的新方向。

3. 智能药物的兴起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药物的兴起成为未来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趋势。

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影响着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疾病负担的日益加重,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从传统的口服降糖药物到最新的创新疗法,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知识。

我们将首先回顾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疾病机制,以便为后续的药物研究进展提供背景。

接着,我们将重点介绍各类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优缺点。

这些药物包括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口服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等。

我们还将关注近年来新兴的治疗策略,如细胞疗法、基因疗法以及免疫疗法等。

本文还将对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分析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为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二、糖尿病治疗药物分类糖尿病治疗药物按照其主要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这些类别包括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口服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和某些类型的2型糖尿病。

它们通过模拟人体自然产生的胰岛素来发挥作用,帮助细胞吸收葡萄糖并转化为能量。

常见的胰岛素类型包括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多种。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方式降低血糖,如刺激胰岛素分泌、减少葡萄糖的产生、延缓葡萄糖的吸收等。

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通过模拟肠促胰素GLP-1的作用来降低血糖。

它们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这类药物通常以注射形式使用,如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等。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上升,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将超过4亿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习惯的变迁,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新的药物、疗法以及针对个体化治疗的研究。

一、新型药物的开发1.1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抗糖尿病药物。

该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GLP-1受体激动剂还具有促进饱腹感、减轻体重等作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有效。

新近上市的药物如利拉鲁肽(liraglutide)和杜拉糖肽(dulaglutide),在降低血糖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1.2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是一种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来降糖的药物。

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能改善心衰竭等心血管影响。

近年来,一些新型SGLT2抑制剂进入临床,如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和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这些药物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心保护及肾保护作用。

对于糖尿病伴随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患者,SGLT2抑制剂被认为是优选的治疗方案。

1.3 新型胰岛素制剂胰岛素的使用一直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快速作用胰岛素制剂及长效胰岛素制剂相继问世,这些制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提高餐后血糖控制。

同时,通过减少注射次数或改善注射舒适度,这些新型胰岛素制剂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二、个体化医学的发展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方向。

个体化治疗旨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基因组信息、生活方式、共病情况等,为每位患者制定独特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edictive Preventive Personalized Participatory
可预测 可预防 个体化 共同参与
以达到Patient empowerment (患者赋能)!!
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病理生理机制 八重奏
胰岛β -細胞 胰岛素分泌障碍
Islet b-cell
肠促胰素效应减弱 胰岛α -細胞 胰高血糖素增加
1997年
第一个格列酮 类药物——曲 格列酮上市
2007年
第一个DPP IV 抑制剂上市
二十世纪
二十一世纪
RB Tattersall,et al.Textbook of Diabetes, Fourth Edition, 2010; Chapter 1. Nauck MA, et al. Diabetes Care. 2009 November; 32(Supplement_2): S223–S231.
JAMA Intern Med. 2013;():1-6.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13.2720
Degludec 与甘精胰岛素的 头对头对比
• 低血糖标准:血浆糖水平低于3.1 mmol/L 或严重低血糖需要他人协助 • 胰岛素剂量滴定目标:早餐前血糖 3.9-5.0 mmol/L
P=NS P=NS P=NS P<0.05
9 8.8 8.6 8.4 8.2 8 7.8 7.6 7.4 7.2 7
中国III期临床研究显示:
P>0.05 P<0.05 P<0.05
标准餐后2小时血糖(mmol/L)
P<0.05 P<0.05 8.82
9 8.8 8.6 8.4 8.2 8 7.8 7.6 7.4 7.2 7
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病理生理机制 八重奏
胰岛β -細胞 胰岛素分泌障碍
Islet bcell
肠促胰素效应减弱
脂解作用增强
胰岛α -細胞 胰高血糖素增加
迫切需要新型降糖药物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高血糖
葡萄糖 重吸收增加
Islet acell
肝糖生成输出增加
葡萄糖摄取減少
Defronzo RA. Banting Lecture. From the triumvirate to the ominous octet: a new paradigm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2009 Apr;58(4):773-95.
神经递质功能异常
作用机制明确 在国内已上市或接近上市
• 肠促胰素为基础的治疗药物
– DPP-IV抑制剂 – GLP-1类似物/受体激动剂
• 新型胰岛素类似物
– 长效 – 速效
• 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 SGLT-2抑制剂
以肠促胰素为基础的药物
DPP-IV 抑制剂
• • • • • • 西格列汀--MSD 维格列汀--Novartis 沙格列汀—BMS/AZ 利拉列汀—BI/Eli Lilly 阿格列汀--Takeda 每周一次 – Trelagliptin succinate-Takeda – MK-3102---MSD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不断进步
第一个人胰 岛素合成并 应用于临床 第一个磺脲类药 物——磺胺丁脲 应用于临床 第一个α -糖苷 酶抑制剂上市 第一个GLP1类似物上市
1922年
1955年
1990s
2005年
1926年
研制出第一个口 服降糖药物—— 癸烷双胍
1959年
第一个双胍类药 物——苯乙双胍 应用于临床
脂解作用增强
Islet a-cell
高血糖
葡萄糖 重吸收增加
肝糖生成输出增加
葡萄糖摄取減少 神经递质功能异常 Defronzo RA. Banting Lecture. From the triumvirate to the ominous octet: a new paradigm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2009 Apr;58(4):773-95.
8.7
11 10.5 10 9.5 9 8.5 8 7.5 7
10.64 10.19
10.94 10.37
8.56
8.58
HbA1c(%)
7.89
7.88
FPG(mmol/l)
7.7
7.85
谷赖胰岛素组
赖脯胰岛素组
谷赖胰岛素组
赖脯胰岛素组
谷赖胰岛素组
赖脯胰岛素组
治疗12周后A1C的变化:两组间比较无差异
由于心血管安全性顾虑, FDA要求补充有关心血管安全性数据
FDA report for degludec ,8,Nov,2012
即将上市的速效胰岛素
谷赖胰岛素独特的分子结构
B3位门冬酰胺替换为赖氨酸; B3位门冬酰胺替换为赖氨酸;B29位赖氨酸替换为谷氨酸, B29位赖氨酸替换为谷氨酸,形 形成谷赖胰岛素 成谷赖氨基酸
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和展望
药物研发的过程
验证药物干预能够带来终点 事件的获益(4期) 筛选确认候选化合物
确认生物标记 物与终点事件 的关系
流行病学 动物研究 离体研究
• •
经过临床前及1-2-3 期临床试验,验证药 物干预对生物标记物 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
临床研究确认目标药物对终 点事件的影响(常规目标人群) 临床研究确认目标药物/治疗 方案对不同人群终点事件的影 响
新药从确认化合物到中国需要20年时间
中国SFDA 批准试验 1-3期试验新 药批准药品招 标进药
5+ Yrs
糖尿病研究的认识进展
J. J. Nolan & K. Fæ rch,Diabetologia (2012) 55:2863–2867
糖尿病治疗的现在和未来---P4 Medicine
• • • •
GIRmax-t10%2(分钟)
p=0.0421 AUC-GIR-0-30 min1
p=0.0146
1AUC-GIR-0-30
min: 给药后0-30分钟葡萄糖输注曲线下面积
2GIRmax-t10%:至最大葡萄糖输注率10%所用时间
谷赖胰岛素代谢效应、起效速度均显著优于门冬胰岛素
Arnolds S, et al.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010;118:662-4.
21
RHA Becker. Diabetes technology&Therapeutics.2007;9(1):109-121.
谷赖胰岛素独特无锌稳定机制
有锌胰岛素制剂中锌离子的作用 • 使二聚体缔合成六聚体,减少单体的破坏变性, 保持胰岛素的稳定性
22
谷赖胰岛素无锌机制
• 氨基酸替换后形成了谷赖胰岛素独特的分子结构, 提供了单体稳定性的基础 • 通过添加聚山梨醇酯20而防止 单体变性
• •

2000年后 –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高血压前期可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 肥胖是心衰的危险因素 – 血醛固酮水平可预测高血压 – 相关基因组研究确认心血管事件相关基因(如房颤等)
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干预靶点
Genomic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Elsevier,2012, Molecular medicine, chapter 4,omics
老年儿童、不同临床合并情况等

临床研究确认不同治疗组合 对终点事件的影响
确定目标
筛选上市
优化方案
确定生物标记物与终点事件的关系是临床究的起点 以Framingham研究为例---流行病学
• • 1948年启动 1960年代 – 吸烟可增加心脏事件风险 – 胆固醇升高可增加心脏事件风险 – 血压升高可增加心脏事件风险 – 运动可降低心脏事件风险 – 肥胖可增加心脏事件风险 • 1970年代 – 血压升高可增加卒中风险 – 绝经后妇女,心脏事件风险增加 – 精神因素影响心脏事件风险 1980年代 – 高HDL-C伴随着低心脏事件风险 1990年代 – 左心室扩大与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 高血压可进展为心衰
GLP-1 类似物/受体激动剂
• 艾塞那肽/艾塞那肽缓释 – Amylin/Eli Lilly → BMS/AZ • 利拉鲁肽 • Lixisenatide---Sanofi • Albiglutide--GSK • Duraglutide—Eli Lilly • Semaglutide--NovoNordisk
Full analysis set; 1 The pooled analysis was the primary endpoint; 2 From 16 weeks onwards; [ ] =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Hypoglycaemia was defined as rates of self-reported confirmed hypoglycaemia (plasma glucose <3.1mmol/L or severe hypoglycaemi nocturnal confirmed hypoglycaemia (00:01-05:59 incl.). IDeg: insulin degludec, IGlar: insulin glargine, T2DM: type 2 diabetes, T1DM: type 1 diabetes Source: Ratner et al. ADA 2012, Poster 387
治疗12周后FPG的变化:两组间比较无差异
• 利拉鲁肽--LEAD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