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会理县通安区地质灾害特征简析

合集下载

会理县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会理县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会理县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摘要: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地处金沙江中下游,生态地位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及区域特殊地理位置等原因,区域内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本文通过参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选取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沟壑密度5个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因子,对研究区进行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为会理县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会理县;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1引言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相关政策的实施,会理县迎来难得发展机遇,但会理县地处金沙江中下游,是四川建设长江生态屏障重点地区,是金沙江下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也是金沙江下游高山峡谷保土减灾区。

长期以来,由于区域内部分地区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等人为活动影响,林草植被遭到毁坏,再加上地区特殊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等原因,全县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土壤侵蚀严重。

为此,本文选择会理县为研究区,进行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为会理县制定相关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2技术路线水土流失敏感性能反应某区域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大小。

本文通过参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并结合会理县降雨、土壤、地形和植被覆盖情况等特点,选取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沟壑密度5个评价因子对研究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评价。

主要流程为: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确定指标分级标准,对指标因子进行无量纲化和重采样,将各个指标因子划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重度敏感以及极度敏感5个等级(表1)。

最后通过计算敏感性综合指数来评价会理县水土流失敏感性状况,公式如下:式中:为敏感性综合指数;R为降雨侵蚀力;K为土壤可蚀性;LS为坡度坡长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G为沟壑密度。

表1 水土流失敏感性因子分级标准分级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重度敏感极度敏感13579降雨侵蚀力<256256~258258~260260~262>262土壤可蚀性<0.250.25~0.270.27~0.290.29~0.31>0.31地形起伏度<3030~5050~7070~90>90植被覆盖>0.800.60~0.800.40~0.600.20~0.40<0.20沟壑密度<0.800.80~1.001.00~1.201.20~1.40>1.403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3.1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因子各个因子的获取和计算方法参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提取结果如图5-8所示。

浅析四川省会理县木古地区蛇纹岩矿床成因(终稿)

浅析四川省会理县木古地区蛇纹岩矿床成因(终稿)

浅析四川省会理县木古地区蛇纹岩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王新鹏戚杰(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四地质队,四川西昌 615000)摘要:木古地区蛇纹岩的侵位活动在武陵期形成。

蛇纹岩体侵位或侵入于前震旦系会理群下亚群地层中,侵位时间应属青龙山组地层形成之后或者属同时,其上限应当是力马河组地层沉积之前。

区内后又经过构造制约;岩浆岩的侵位、侵入及火山活动,期次繁多,破坏矿层。

木古地区蛇纹岩矿属于高质量的钙镁磷肥原料;并伴生有多金属矿产镍、铬、钴、磁铁矿等可以综合回收利用,有较好经济价值。

关键词:找矿标志成矿地质特征矿床蛇纹岩木古地区会理县四川省1、木古地区蛇纹岩矿区位置木古地区蛇纹岩包括牛筋树、烂木桥、白云村3个矿段;木古属会理县管辖;位于会理县城200°方向;直距约28km处,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102°09′00″,北纬26°25′00″。

(插图1:交通位置图)。

1作者简介:王新鹏(1985—),男,河南郑州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2、区域地质特征木古地区蛇纹岩位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中段与南岑东西向构造带西延交接复合部位。

次级构造为“通安弧形构造带”(插图2:区域地质简图)。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类型繁多,持续时间长,其成因由喷出、喷溢到侵入、侵位均有。

岩性亦从超基性、基性、中基性、中性、酸性乃至偏酸性、碱性均有出现;形成时代从晋宁至加里东、海西期,绝对年龄为3~14亿年。

区内岩浆岩分布面积广,约占总面积的1/10,具有多种类、多成因、多期次、多旋迥的特点。

按岩体出露位置、岩石类型、生成时代及其与矿产的成因关系,大致以通安弧弧顶新铺子为界分为东西两大片。

其产出特征多为“面形”产出,厚度、延深都不大。

东片岩浆岩:以中基性岩和基性岩为主,超基性岩次之,东部出现有碱性岩。

岩石以富钠、富铁质为特征,形成时代为澄江期或澄江期以后,绝对年龄3~7.4亿年。

与铁矿在成因上关系密切。

四川省会理县天宝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

四川省会理县天宝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

四川省会理县天宝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四川省会理县天宝山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安宁河断裂带南段,龙帚山断裂和益门断裂(F1)之间的南北向断块中。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与铅锌成矿有关的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中段第三层(Zbd2-3)和第四层(Zbd2-4)。

在天宝山矿段,F1断层是导矿构造,F2断层是容矿构造,F3断层是破矿构造。

围岩蚀变主要以硅化、黄铁矿化为主。

成矿物质来源于基底会理群(Pt2)和上震旦统灯影组(Zbd),海西晚期的峨眉山玄武岩(P2β)喷发为成矿提供了热源,成矿温度为149~212℃。

天宝山铅锌矿床为大梁子式层控热液型(沉积再造型)铅锌矿床。

标签:天宝山铅锌矿床成矿温度层控热液型成矿模式找矿标志0引言四川省会理县天宝山铅锌矿床地理坐标:东经102°12′30″-102°15′30″、北纬26°57′00″-26°59′30″,面积17.22km2。

截至2009年12月,累计探明铅、锌金属量141.48万吨[1],为全国著名的大型铅锌(银)矿床。

本文主要介绍其地质特征,分析其成矿模式,并确定找矿标志。

1区域地质概况天宝山铅锌矿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康滇台隆中段东侧,南北向安宁河断裂带南段。

处于攀枝花幔隆与昭觉-巧家幔坳之间的过渡区域。

在地层划分上属上扬子区的会理楚雄分区的米易元谋小区,可分为基底和盖层两部分。

基底为前震旦系会理群(Pt2),为一套中-浅变质浅海相类复理石碎屑岩石夹火山岩?碳酸岩建造和其相变产物?含绿岩的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厚度大于7827m。

盖层由震旦系~新生界组成,与会理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区域构造由基底构造和盖层构造组成。

基底构造为东西走向,由一系列褶皱和断裂组成,为德昌~金阳以南隆起带和会理~会东以南隆起带。

盖层构造为南北向展布,从西向东依次有安宁河深断裂带、德干大断裂、则木河、宁会断裂、黑水河、小江及金阳-巧家等深、大断裂,可划分为西昌~会理隆起带、宁南~会东隆起带和金阳~巧家隆起带。

四川省会理县海潮铜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

四川省会理县海潮铜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
院 ;邮 政 编 码 :610051;E-mail:357893754@qq.com
第 34 卷 第 1 期
贺 勇 刚 等 :四 川 省 会 理 县 海 潮 铜 矿 床 的 成 矿 地 质 特 征
67
图 1 海 潮 铜 矿 区 地 质 图 Fig.1 Geological map of Haichao copper mine district 1.上 白 垩 统 小 坝 组 下 段 ;2.中 元 古 界 双 水 井 组 :铁 质 硅 质 板 岩 、紫 红 色 铁 质 砂 岩 ,含 铁 绢 云 母 粉 砂 质 板 岩 ; 3.黑 山 组 下 段 :长 石 石 英 粉 砂 岩 + 绢 云 板 岩 层 ;4.黑 山 组 下 段 :厚 层 状 白 云 岩 层 ;5.黑 山 组 下 段 :黑 色 碳 质 板 岩 层 ; 6.落 雪 组 上 段 ;7.落 雪 组 中 段 ;8.落 雪 组 下 段 ;9.辉 长 辉 绿 岩 ;10.断 裂 破 碎 带 及 编 号 ; 11.压 扭性断裂;12.产状;13.工业矿体及编号;14.钻孔(工业矿体)及编号; 15.钻 孔 (低 品 位 矿 体 )及 编 号 ;16.未 见 矿 钻 孔 及 编 号 ;17.探 槽 及 编 号 ;18.勘 探 线 及 编 号
上白 垩 统 小 坝 组 下 段 (K2x1 ),中 元 古 界 落 雪 组 (Pt2l),中元古 界 黑 山 组 (Pt2h)和 中 元 古 界 双 水 井 组(Pt2sh)。其中,海潮铜矿 主 要 赋 存 于 中 元 古 界 落 雪 组 的 下 段 (图 1)。
供了地质条件。
(1)上白垩统 小 坝 组 下 段 (K2x1)。 分 布 在 矿 区
深部评价工作;2004 年,四 川 地 质 勘 查 局 六 ○ 一 队 板岩、紫 红 色 铁 质 砂 岩,含 铁 绢 云 母 粉 砂 质 板 岩,局

四川省会理县通安区地质灾害特征简析

四川省会理县通安区地质灾害特征简析

四川省会理县通安区地质灾害特征简析杨晓霞(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四地质队,四川西昌 615000)摘要: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会理县通安区受到波及,触发了区内2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不同程度的威胁着361户农户154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区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危害性较大,分析常见地质灾害特点、成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会理县四川省1.前言通安区位于会理县西南部,辖区八乡一镇。

东临会东县,西靠黎溪区,南与云南省隔江相望,北接鹿厂区。

通安镇到会理县县城56km,各乡均有乡村公路和通安镇相通,路况较差,雨季难行,交通较方便。

本区位于川滇交界处,地广人稀,居民驻地较分散,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种类较多,防治难度大。

随着通安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和强度不断加大,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2.地质环境概况2.1气象水文通安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横断山脉,金沙江畔。

区内气候温和,冬暖无严寒,夏短无酷夏,四季如春。

气温年差较小,昼夜温差大。

每年6~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

全年降水量1124.9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661.6毫米,最低年限水量727.2毫米。

平均气温15.3℃,最高35~40℃,最低-8~-5℃。

降水量、气温具垂直分带,高山区气温低,冬季有短暂的积雪天气,河谷区气温高、干燥,属干热金沙江河谷型气候。

通安地区位于金沙江北岸,河流溪沟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为城河。

城河系金沙江支流,由北向南流入金沙江。

于通安区由东向西转北向南汇入金沙江。

城河也是会理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2097km2,占全县面积的46.2%,干流总长141km,平均比降10.35‰,天然落差1340m。

2.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云贵高原北端、金沙江北岸。

海拔标高850~2310米,高差1460米,为构造侵蚀剥蚀中高山区。

会理铜矿勘察报告

会理铜矿勘察报告

会理铜矿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会理铜矿进行全面的勘察和分析,以评估该矿床的潜力和商业价值。

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采样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和建议。

二、地质背景会理铜矿位于四川盆地的北部,地处会理县境内。

该地区属于构造复杂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样。

该矿床主要由花岗岩和变质岩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铜矿床。

三、地质调查为了全面了解会理铜矿的地质特征,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采样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会理铜矿区域岩性多样,包括花岗岩、变质岩等。

2.铜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和变质岩的接触带附近。

3.矿床中含有矿石的赋存率较高,矿石品位适中。

4.该矿床的形成与构造活动和热液作用有关。

四、矿床评估基于地质调查的结果,我们对会理铜矿的潜力进行了评估。

根据现有的数据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会理铜矿区域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

2.现有的矿石品位适中,可供商业开采使用。

3.该矿床的地质结构复杂,开采难度较大,需要采取合适的开采技术和方法。

五、开发建议基于矿床评估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开发建议:1.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探工作,以进一步了解矿床的规模和赋存特征。

2.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3.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4.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推动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六、结论本报告对会理铜矿的地质特征和潜力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分析矿床的地质构造和矿石品位,我们认为该矿床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开发潜力。

然而,由于矿床的复杂地质结构,开采难度较大,需要采取合适的开采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

希望本报告能为会理铜矿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资料[1] XXX. (XXXX). 会理铜矿地质调查报告. XXXX.[2] XXX. (XXXX). 会理铜矿矿床评估报告. XXXX.。

四川某多金属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四川某多金属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四川某多金属铜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四川会理黑箐铜矿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康滇地轴中段,为典型的黎溪式铜矿。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会理群通安组二段二层石英白云石大理岩中,属沉积变质型铜矿床。

矿体受层位及岩相控制明显,成矿作用与围岩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铜矿主要富集在Al2O3低、CaO高、MgO高的层位中;围岩的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有利于元素的局部迁移富集。

关键词:沉积变质;黑箐铜矿;四川会理;扬子地块1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黑箐铜矿位于会理县黎溪镇,矿区及周边广泛发育古元古代钠质火山、火山-沉积及滨浅海沉积碎屑—碳酸岩系,其含矿性良好,是”拉拉式”、”黎溪式”铜(铁)矿的赋矿岩系。

该套岩系受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改造,发生了低绿片—绿片岩相变质,具固相流变特征。

动力变质作用广泛沿断裂等构造带发生,在表构相脆性变形下形成各类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1-2]。

2矿区地质2.1矿区地层矿区主要出露前震旦系会理群通安组、三叠系白果湾组地层。

会理群通安组为一套浅变质的细碎屑岩、变碳酸盐岩夹少量变质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主要岩性为白云大理岩、绢云千枚岩、炭质板岩、石榴石片岩等。

三叠系白果湾组为一套灰-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不等厚互层,夹块状砾岩等。

2.2构造黑箐铜矿位于河口复背斜北东翼的次级黑箐倒转向斜之南西正常翼上,从元古代至今历经了多阶段多期次构造作用,构造形迹发育。

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裂,后期断裂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2.3岩浆岩主要为晋宁期侵入岩——闪长岩,辉绿岩等,一般呈岩株状产出,受区域变质及动力变质作用影响较大,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北西部,破坏矿体。

2.4变质作用矿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等,以前2种为主。

区域变质作用在矿区内表现在每个地层单元中,形成变碎屑岩、变火山岩系列,属区域低温动力低绿片岩相变质类型。

岩石原始组构基本得到保留,发育的变质构造主要为片理,片理基本平行层理。

四川会理县海潮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四川会理县海潮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Ⅲ. 小 河—梅 村金多金属矿 成矿远景区
殷汇—葛公镇断裂与马头—杨棚断裂间,高 坦断裂带 及 其 两 侧, 谭 山 花 岗 岩 体 北 接 触 带,出露震旦至志留系岩层,岩体接触带见 矽卡岩化、角岩化及大理岩化
重力梯度带迭加局部 重力异常,伴有 C⁃82⁃ 214 等 多 个 规 模 大、 强度高的磁异常及化 探异常
点叠加,可以看出线状结构致密带的交切点和切向点,线 状构造与线环结构的交点是找矿的有利地点,基于此划 定了 3 个遥感矿区勘查区。
由于遥感图像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对于不同遥感 数据源和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得到 的遥感结果并不相同,所以蚀变信息提取方法还有待进 一步研究。 本文圈定出的潜在目标勘探区还应得到地 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方面的资料支持,同 时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褶皱为主,构成不同构造体系,其中断层分为东西向、南 北向、北东向及北西向四类;褶皱构造分为基底褶皱构造 及盖层褶皱构造两类。 依据构造发展阶段分为三个不同 的构造层:第一构造层由中早元古界河口群、会理群构成 的一套浅变质岩系组成,为褶皱基底;第二构造层为上元 古界沉积盖层,由震旦系的澄江组、观音崖组及灯影组构 成,与下伏会理群地层不整合;第三构造层属中新生代地 块边缘构造发展阶段,由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等红层构 成,不整合于第一、二构造层之上。 1.4 岩浆岩
I2 号矿体:产于落雪组下段中下部,矿体长 690 m, 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矿体顶板岩性为块状白云岩、 薄层状微晶白云岩,底板岩性为碳质板岩、块状白云岩。 矿体总体有中部厚、两端薄,深部厚地表薄的特征。
I1 号矿体:产于落雪组下段底部,矿体长 475 m,平 行于 I2 号矿体产出。 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矿体顶 板微晶白云岩,底板为粉砂质炭质板岩。 矿体品位与厚 度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品位、厚度在走向上呈波状 起伏。 2.2 矿石特征 2.2.1 矿石结构和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会理县通安区地质灾害特征简析杨晓霞(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四地质队,四川西昌 615000)摘要: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会理县通安区受到波及,触发了区内2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不同程度的威胁着361户农户154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区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危害性较大,分析常见地质灾害特点、成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会理县四川省1.前言通安区位于会理县西南部,辖区八乡一镇。

东临会东县,西靠黎溪区,南与云南省隔江相望,北接鹿厂区。

通安镇到会理县县城56km,各乡均有乡村公路和通安镇相通,路况较差,雨季难行,交通较方便。

本区位于川滇交界处,地广人稀,居民驻地较分散,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种类较多,防治难度大。

随着通安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和强度不断加大,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2.地质环境概况2.1气象水文通安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横断山脉,金沙江畔。

区内气候温和,冬暖无严寒,夏短无酷夏,四季如春。

气温年差较小,昼夜温差大。

每年6~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

全年降水量1124.9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661.6毫米,最低年限水量727.2毫米。

平均气温15.3℃,最高35~40℃,最低-8~-5℃。

降水量、气温具垂直分带,高山区气温低,冬季有短暂的积雪天气,河谷区气温高、干燥,属干热金沙江河谷型气候。

通安地区位于金沙江北岸,河流溪沟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为城河。

城河系金沙江支流,由北向南流入金沙江。

于通安区由东向西转北向南汇入金沙江。

城河也是会理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2097km2,占全县面积的46.2%,干流总长141km,平均比降10.35‰,天然落差1340m。

2.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云贵高原北端、金沙江北岸。

海拔标高850~2310米,高差1460米,为构造侵蚀剥蚀中高山区。

属会理龙肘山的南延部份。

地形坡度25~60度,局部70~80度。

区内山脉多呈南北走向,主要水系由北向南汇入金沙江。

地形总的趋势北高南低。

3.区域地质特征3.1地质构造通安区位于扬子地台(一级大地构造单元)西缘康滇地轴(二级大地构造单元)中段,区域上褶皱、断裂极为发育,地质构造较复杂,断裂构造主要为东西向杨伍合—因民断层(见插图1,通安区地质构造简图)。

杨伍合—因民断层分布在通安区南部。

为一区域性基底断层。

上、下盘均为下元古界变质岩组成,横贯全区。

由于后期南北向断层的破坏,被切割为三段。

在区内断层面向南倾、倾角较陡,属正断层。

破碎带宽约10~20余米。

断层两侧次级断裂中有基性—超基性岩脉产出。

3.2地层通安区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会理群、中生界三叠系上统、侏罗系和白垩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表1 通安区地层表界系统组代号厚度(m)岩性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 0~150 砂砾岩、粘土、粘质砂土中生界白垩系上统雷打树K2l 1710~1850 泥岩夹砂岩或砂岩泥岩互层组侏罗系中统牛滚凼组J2n 180~623 泥岩夹粉砂岩及泥灰岩新村组J2x 110~566 长石石英砂岩、泥岩夹泥灰岩下统益门组J1y 40~680 泥岩夹粉砂岩及煤线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组T3bg 30~1729 砂岩、页岩、底砾岩中元古界会理群通安组Pt2t 4187~8703 炭硅质板岩、千枚岩、白云岩新生界第四系砂砾石、粘土、碎石土等,分布于现代河床及两岸和斜坡地带。

中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通安区北侧区域,主要岩性为泥岩、砂岩或泥岩砂岩互层。

侏罗系下统益门组地层主要分布于通安镇周围,主要为泥岩夹粉砂岩,三叠系上统白果湾组地层分布于通安镇以北,岩性为砂岩、页岩、底砾岩等。

中元古界震旦系地层主要分布于通安区北部新发乡、江普一带,主要岩性为白云岩、石灰岩、页岩等。

区内岩浆活动相当强烈,出露有不同时期的侵入或喷出的各类型的岩浆岩。

4.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成因4.1分布特征区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1处,其中三处已暂时处于稳定状态。

主要集中在杨家坝乡,共15处,占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48.4%。

全区滑坡达20处,占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64.5%,不稳定斜坡4处,占12.9%,泥石流7处,占22.6%。

4.2形成时间特征经调查了解,区内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8处,2008年“8.30”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以滑坡为主,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杨家坝乡。

4.3规模特征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以中小型为主,其中特大型1处,占3.2%,大型4处,占12.9%,中型11处,占35.5%,小型15处,占48.4%。

5.成因通安区境内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受到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如岩性、构造、坡向、坡度、植被等,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环境条件的恶化,在遇到地震、强降雨等恶劣自然灾害时,引发了地质灾害。

5.1地质环境条件通安区境内的地质灾害点主要集中在杨家坝乡。

由于杨家坝乡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分布地层主要为侏罗系中统牛滚凼组(J2n)泥岩夹粉砂岩及泥灰岩,此类岩石为半软弱岩类,受地质构造影响,局部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地表岩石易风化。

植被具备良好的固土作用及阻止降水快速下渗的作用,植被不发育的地段,促使降雨加剧水土流失、地表径流对坡体的侵蚀破坏和地表水下渗,岩层倾向与地层坡向相同的话,岩土层易顺层理滑动。

杨家坝乡山高而陡峻,地形坡度较陡,容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松散堆积物又为泥石流提供了充分的物源条件。

因此杨家坝乡为主要的地质灾害高发区。

5.2人类工程活动5.2.1不合理的开挖边坡:因修建公路、建房、土石采挖等原因,开挖边坡破坏自然边坡的稳定性,使得边坡底部临空,上部受重力影响向下滑动,造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废土弃渣等随意堆放,破坏地表植被,且容易形成弃渣泥石流。

5.2.2不合理的开荒种田:由于山区可利用的田地较少,当地村民人为的进行开荒种田,农业活动主要是对斜坡表土层造成扰动,使得原本稳定的地表岩体变得疏松,对区内斜坡植被也有破坏,增强了区内斜坡水土流失。

如关水井滑坡,由于大量开垦梯田,形成很陡的耕地,植被大量破坏,岩土裸露。

梯田中地表水下渗,改变区内地下水条件,使得斜坡失稳的可能性增大。

开荒种田成为引发滑坡、泥石流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5.2.3矿山开发:矿山开采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矿山地下开采容易造成地面塌陷,地表开采边坡失稳造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并且破坏地表植被。

如通安区工业园区的几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就是由于矿山开采引起的。

矿渣不合理堆放易造成弃渣泥石流,引发矿山型水土流失。

5.3降雨条件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直接诱发因素。

本区每年6~9月为雨季,10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

全年降水量1124.9毫米,最高年降水量1661.6毫米,最低年限水量727.2毫米。

区内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暴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迹象,泥石流与降雨关系最为密切,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因素。

区内7处泥石流均在暴雨后发生。

6.危害程度经调查,区内仍有2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不同程度的威胁着361户农户1542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见表2。

表2 通安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对象统计表地质灾害类型威胁对象不威胁农户灾害点(处)数量(处)户数(户)人数(人)滑坡18 246 1057 2 泥石流 6 68 272 1不稳定斜坡 4 47 213 07.治理措施7.1避让搬迁对稳定性差、治理难度大,自然环境较差、不适宜村民居住、搬迁费用大大小于治理费用的地质灾害点,施行避让搬迁工程,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

处于杨家坝乡干海子村6组(关水井)三家村滑坡、杨家坝乡绿林崃龙村3组丁家湾泥石流、杨家坝乡绿林村5组(杜家湾)老村泥石流威胁范围内的农户已完成搬迁5处,有部分搬迁农户的房屋未拆除。

7.2防治工程对稳定性差、搬迁难度大,危害人数多、规模较大地质灾害,进行工程治理、群防群治的措施,建立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8.结论会理县通安区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较集中、规模小、稳定性差、危害程度较大的特点。

避险搬迁安置点远离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于缓坡带地或平地上,且以分散安置为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小,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总体上是安全的。

9.建议近两年来干旱严重,若发生降雨天气,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发生复活的可能性大,需要加强管理,避免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

对于其他的地段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增大,应引起注意。

对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已搬离而房屋没有拆除的,应在雨季前做好拆除工作,或落实责任加强管理,防止遭受财产损失。

对其他遭受威胁的农户,除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管理之外,应逐步实施避险搬迁工作。

参考文献:[1]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省1:20万会理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67[2]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凉山州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997[3]四川省地质调查院.《金沙江干流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2005[4]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四川省会理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2006[5]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四川省会理县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调查与区划报告》.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