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特点--王亮清
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特点王亮清

2003年7月13日 三峡库区沙镇溪发生千将坪滑坡,致使24人失踪。
英国著名景点多佛白崖近日 因极端天气发生大面积坍塌, 重约数千吨、面积相当于一个 足球场的巨大石灰石掉进海中。 专家认为,坍塌是因为雨水流 入干旱期裂开的石缝,在近期 严寒天气中结冰膨胀,导致这 块巨石逐渐松动最终与悬崖脱 离。(2012.3.16)
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及特点
王亮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目录
1. 地质灾害概述 2. 滑坡形成机理及特点 3. 崩塌形成机理及特点 4. 泥石流形成机理及特点 5. 地面塌陷形成机理及特点 6. 地面沉降形成机理及特点 7. 地裂缝形成机理及特点
1. 地质灾害概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内动力、外动 力、人类活动或综合因素)使地质环境产生 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民生命财产 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特点:致在灾地质作用与受灾对象,两者缺 一不可。 •地质灾害类型按内、外动力成因划分只具有 学术意义;天然与人为动力成因的划分有实 际意义。
•多见于破碎岩组及土组。根本原因是振动,表象 是崩落或平推式,即滑体大部分离开滑床。 •1920年产生的地震滑坡于陕甘两省分布极为普遍。
4. 潜蚀陷落滑坡机理
•多见于堆积土层滑坡、黄土滑坡、成岩不良的砂页泥岩组滑 坡中。 •发育完好节理,底部有砂砾层互通,坡上部有补给,坡角排 泄区出露,因降水等地下水力梯度增大到足以产生细粒砂土的 潜蚀及液化,最终形成滑坡。
105°
90° 75°
1.0
120°
60°
135°
45°
150° 0.5
30°
165°
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形成及其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发生在地表和地下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并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减少灾害风险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
其中最常见的是地震灾害。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从而导致地表的震动。
这种震动可以危及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建筑物倒塌,甚至引发火灾和洪水。
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多发生在陡峭的山坡地区。
当降雨量过大时,山坡上的土壤会因为润湿而变得松软,易于滑动。
滑坡的速度很快,可以迅速摧毁建筑物和道路,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为了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地震仪、地质雷达和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人们采取避险措施。
其次,应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护能力。
对于地震来说,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使用抗震设计和材料,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同时,对于山区地区,应建立有效的防止泥石流和滑坡的措施。
例如,加强山坡的支护结构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的松动和滑动,降低泥石流和滑坡的危险性。
此外,公众教育和灾后恢复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公众应加强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知识,了解各种灾害的特点及应对方法,提高自救能力和逃生意识。
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应迅速展开灾后恢复工作,包括清理废墟、恢复道路交通、重建住房等,以恢复生产和居住秩序。
总之,地质灾害的形成与自然因素密不可分,但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建筑物抗灾能力、加强山区防护和加强公众教育等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
在防治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岩土工程设计概论导学

第二章 抗滑工程防治技术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挡土墙
挡土墙的种类、结构形式 土压力计算 挡土墙结构设计 第二节 抗滑桩 抗滑桩种类 滑坡推力计算 抗滑桩结构设计
重点掌握内容: • 挡土墙、抗滑桩分类 • 挡土墙、抗滑桩推力计算 • 抗滑桩桩位、间距、锚固深度等参数的选择 • 挡土墙、抗滑桩结构设计
• 第二章 抗滑工程防治技术 重点掌握章节 12学时
• 第三章 锚固工程防治技术
4学时
• 第四章 排水工程防治技术
3学时
• 第五章 护坡工程防治技术
3学时
• 第六章 监测工程防治技术
2学时
绪论
• 地质灾害及其分类
简要介绍世界上广泛存在的各种地质灾害
• 地质灾害研究内容及方法
地质灾害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常用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锚固工程防治技术
主要内容: • 介绍锚杆(索)支护原理、以及锚固设
计的主要内容。 重点掌握内容: • 锚固原理; • 设计锚固力的计算、锚固角选择; • 锚杆(索)设计步骤。
第四章 排水工程防治技术
第一节 地表排水 排水沟设计流量计算 排水沟结构设计
第二节 地下排水 排水孔 地下排水廊道
• 1.尉希成.支挡结构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7
• 2.赵明阶等.边坡工程处治技术.人民交通 出版社.2003
• 3.各种有关设计规范与技术规程
本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每一章结束后都会有设计实例 进行具体讲解,并且留有相应的习题。 认真、独立的完成习题,将会对岩土 工程设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重点掌握地表排水沟与排水孔,了解地表排 水和地下排水系统的布置原则。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成因及治理措施

中器,同样也是先在动力头与后夹持器之间放置1根套管,从动力头后方穿入钻杆并与前一根钻杆连接好;用卡盘夹住钻杆,将后夹持器张开到最大,用自由钳将两根套管连接好,将前夹持器松开,用动力头端面将套管顶至前端末位并用前夹持器夹住,用后夹持器夹住钻杆,动力头退回准备加接下一根套管。
④在最后一根套管后端接接头Ⅱ,第三根钻杆前端接传扭接头Ⅰ。
⑤加接好预定长度套管后,用钻机将整套钻具送至孔底开始钻进。
⑥当套管钻头穿过煤层后,利用在套管管体上的弹片,在提钻时反转楔入煤壁将套管固定在孔底,然后提出钻杆和Ф87mm钻头。
“跟管钻进护孔”工艺,实现了全程煤壁护孔,解决了因煤壁垮落,形成应力重新集中,造成煤体破碎,瓦斯大量解吸而引起了“孔突”现象的发生。
为强突煤层钻孔施工提供了一个可行技术方案。
3总结“跟管钻进护孔”工艺较为复杂,选择此施工工艺应根据矿方提供的钻孔设计,结合打钻区域地质构造认真分析,预判受影响范围内钻孔,选择性采用“防喷”加“控喷”综合防喷措施,才能保障钻孔施工期间瓦斯安全。
山体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
在一般情况下,岩石的松动会造成基岩的突然运动,而这种运动便是山体滑坡。
在山体滑坡的过程中,由于岩石结构突然变化,在重力的作用下,岩石向下快速运动,在此过程中还会夹杂着大量碎石、泥沙等。
因此山体滑坡会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
人类在进步发展的同时缺乏足够的环保意识,隐形之中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自然平衡破坏后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目前虽仍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但是由于我国的各方面专家与群众的在山体滑坡的预防和治理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山体滑坡造成的危害正在逐年降低。
因而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地质专家们应当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山体滑坡的预防以及治理方案,减少山体滑坡灾害的发生次数,削弱山体滑坡的破坏力,挽救山体滑坡区域群众的宝贵生命。
1发生山体滑坡的原因1.1人为原因近些年来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迅速,铁路的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
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与预测

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与预测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在地球表面造成的一种灾难性事件,它们经常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和预测已成为地质学、工程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一、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洪水等多种类型,它们都有各自的形成机制。
大多数地质灾害都是由于地质、气象等自然因素造成的,而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人为因素促成的。
以山体滑坡为例,它是一种由于山体的不稳定性而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
山体滑坡的形成机制主要与地理环境和地质单元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山体的岩性、构造、水文等因素。
另外,地震也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地质灾害事件,其发生机制主要与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构造特征有关。
无论是山体滑坡还是地震,都需要了解其形成机制才能够对其发生进行准确预测。
二、地质灾害预测地质灾害的预测是指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和分析,来判断灾害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等方面的推测。
地质灾害预测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
以泥石流为例,通常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实际数据分析以及遥感技术,进行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预测。
这些技术可以利用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及遥感图像等数据信息,从而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防范。
对于更加复杂的地质灾害,如地震等,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并采取更加高精度的数据分析方法。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和预测在未来将继续发展。
未来可能会采用更多的遥感和智能化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预测精度。
同时,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以进一步提高灾害监测和预测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和预测是一个前沿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将向更加智能化、高精度、大数据分析的方向发展。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成灾机理、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措施.ppt

2021年3月22日12时12分
图6 锚杆+挂网加固示意图
6.2支撑加固
对较完整的悬挑危岩体可以采用支撑的方法加固,以保持危岩体 的稳定性。这是临时性的防治。
6.3遮挡避让
对直接加固困难,或加固成本高的高陡危岩边坡,可以采用遮 挡避让的方法防治崩塌危害(图7) 。这是针对如铁路和公路等线 路工程经过峡谷区,采用的对边坡崩塌的防治方法之一。
2021年3月22日12时12分
图7 遮挡避让示意图
7 、综述
综上所述,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 其活跃程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层状结 构岩石的岩层面和构造裂隙面在崩塌的形成中普遍起到控制作用。 水平岩层、顺向岩层、逆向岩层、块状岩体陡峻边坡崩塌的形成 条件不同,崩塌表现出不同的扩展特点。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就 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缓卸 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在 对边坡崩塌的防治工作中,应对形成边坡崩塌的具体条件,如岩石 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分析崩塌的形成机 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体加固目的,才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具 体设计防治加固工程。
结合具体工作情况,本次学习分享内容: 简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及地面沉降(地面塌 陷)等内容。
2021年3月22日12时12分
2021年3月22日12时12分
(一)崩塌
1、定义
崩塌是一种极为普遍和直观的地质灾害现象。崩塌无非是 不同的结构面和裂隙面的组合与切割导致危岩体脱落而形成。
在陡峻的斜坡上,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剧 烈的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该现象 为崩塌(见下图1、2) 。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控对策研究

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控对策研究地质灾害是由地壳构造和地质过程引发的一类自然灾害。
它在地质学领域一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重要性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形成的机理以及相关的防控对策。
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可以归纳为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是地质构造的影响。
地球的地壳是由板块构造组成的,当板块活动引起地壳的断裂、抬升或降落时,就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比如地震、地面塌陷等。
其次是地质过程的作用。
地质过程包括风化、水侵蚀、冰川运动等,这些过程会改变地壳的物理特性和空间结构,从而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原因。
人类的过度开采、土地开发、工程建设等行为都会改变地质环境,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在地质灾害的防控对策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实施。
首先是预测和监测。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地质过程的规律,我们可以预测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卫星遥感、地下水位监测等,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提前预警和应对。
其次是灾后救援和重建。
当地质灾害发生后,我们需要迅速组织救援力量,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同时,还需要进行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
此外,加强科技研发也是一个重要的对策。
我们可以加大对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研究力度,提高灾害防控技术水平。
比如,利用地震波传播规律研究地震震源的定位和强度预测,为地震灾害防控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地质灾害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学科的综合努力。
地质学、地理学、工程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地质灾害防控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地质勘探和建筑设计的规范化,减少地质灾害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加强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最后,地质灾害的防控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防控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提供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摘要:山体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近年来,我国山体滑坡灾害十分频繁,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也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安全,破坏生态环境。
通常情况下,山体滑坡伴随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加大了救援工作的开展难度,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山体滑坡;地质特点;成因;治理措施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建设需求,各类工程项目数量逐渐的增多,再加上矿山开采等对于环境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大,尤其是一些地质条件薄弱的地区,很容易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极大的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阻碍当地经济建设发展。
为此,必须认真分析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
一、山体滑坡的特点山体滑坡多发生于在山地、丘陵地区,我国土地辽阔,地理条件相对复杂,因此山体滑坡的分布范围也很广泛,尤其是在西南、西北等地,山体经常处于间歇性的滑动状态,且大小不一;只有掌握了山体滑坡的特点才能对预防与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1、土壤的特点一般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方,其地层土壤都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岩层的构造与外围发生错位,使得连接断裂,严重情况下会出现顺序颠倒、重叠等现象,从而导致地表出现张性裂缝,影响交通安全。
2、水文的变化山体滑坡发生时,地表下的含水层因岩层错位而断裂,其连续性与完整性受到破坏;无论是水流方向还是水位的变化都混乱不堪,水文特征毫无规律,甚至会使滑动带的前缘位置引起泉水外溢的现象。
3、形态的特征当山体滑坡灾害即将发生时会表现出特有的形态,通常情况下呈马蹄状或是圈椅状的环形谷地,上部常有裂缝,中部会有大小不一的坑洼,前缘部分伴有鼓丘和扇形状的裂缝,后缘多是擦痕或陡壁,两侧伴有羽状裂缝,呈双沟谷形态;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地面凹陷、路面开裂、房屋倾斜等。
二、发生山体滑坡的原因山体滑坡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滑坡灾害的发生会毁坏农田、房屋、森林、道路以及水利水电设施等,给区域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于层状和板片状结构滑坡的高角度倾斜的岩组中, 根本原因是斜坡岩层的流变作用,表象是位移地层发 生倾覆。
•斜坡岩层在自重下,变形随时间增大,强度降低,一
定范围内产生流变,使岩层逐渐倾倒、倒转变形,最 终转为滑坡。 •常见于秦岭、大巴山、大凉山等山区河谷中。国外见 于阿尔卑斯、塔特腊山及华盛顿州。
•多见于破碎岩组及土组。根本原因是振动,表象 是崩落或平推式,即滑体大部分离开滑床。 •1920年产生的地震滑坡于陕甘两省分布极为普遍。
4. 潜蚀陷落滑坡机理
•多见于堆积土层滑坡、黄土滑坡、成岩不良的砂页泥岩组滑 坡中。 •发育完好节理,底部有砂砾层互通,坡上部有补给,坡角排 泄区出露,因降水等地下水力梯度增大到足以产生细粒砂土的 潜蚀及液化,最终形成滑坡。
松散土体Ⅰ
Ⅰ1、Ⅰ2、Ⅰ3 Ⅱ1、Ⅱ2、Ⅱ3、Ⅱ4 Ⅲ1、Ⅲ2、Ⅲ3 Ⅳ1、Ⅳ2、Ⅳ3
层状碎屑岩岩类Ⅱ
层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Ⅲ 层状碳酸盐岩类Ⅳ 小型滑坡 中型滑坡
滑体体积 第二级 发育规模
大型滑坡 特大型滑坡 浅层滑坡
滑体厚度
中层滑坡 厚层滑坡 巨厚层滑坡
自重型滑坡 降雨滑坡 地震滑坡 自然动力 静水压力滑坡 动水压力滑坡 崩积加载滑坡 第三级 动力成因 洪水冲刷型滑坡 加载型滑坡 爆破滑坡 人为动力 切脚滑坡 地下洞掘型滑坡 牵引式滑坡 第四级 滑坡源位置 推移式滑坡 潜在 第五级 演化过程 新生 复活 孕育(蠕滑)期 滑动期 滑后期 库水波动滑坡
自然历史分析法
数学力学计算法(极限平衡、数值计算、破坏概率法) 图解法(赤平投影) 工程地质类比法(斜坡类型 、破坏类型、条件类比)
• 结构面数据采集 • 接触测量 • 非接触测量 • 全站仪 • 三维激光扫描仪 • 空间测站仪
图1
结构面三维激光扫描图
白云岩结构面表面形态三维数字高程模型
D1与JRC的多项式拟合关系
意大利Vajont滑坡
1963.10.9
死亡2600人
2003年三峡库区秭归县千将坪滑坡,体积约 2400×104m3,造成24人死亡,1100多人无家可归, 4家工厂被毁,334省道宜(昌)—巴(东)公路交通中断。
滑坡前的新滩镇
滑坡发生后
三峡库区秭归县新滩滑坡 1985.6.12
2.3 滑坡形成机理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对工程 建筑物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主次关系不同:
平原地区建筑物:地基稳定性问题
山区建筑物:斜坡稳定性问题
2. 滑坡形成的机理及特点
•斜坡岩土体依附于内在的或潜在的贯通结构 面,在外力作用下,失去原来的平衡状态, 产生了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滑动现象。
2.1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
10.多级旋转型黄土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实例)
• 我国西北地区黄土连续分布,面积广阔,黄土滑 坡灾害非常严重,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地质灾害最 严重的地区之一。 •多级旋转黄土滑坡是黄土地区一种具有多级滑动 面,滑体在运动过程中旋转变形的滑坡类型。有 继发性、递进性、多期次活动等特征,滑坡体发 生的频率逐次递增。分布在黄土台塬地区,空间 上具有新老迭置、彼邻相连等特点。
甘肃黑方台黄茨滑坡剖面图
b. 渐灭式旋转滑坡变形破坏机理
渐灭式旋转滑坡由滑坡后缘逐级向前旋转滑动,滑坡规模 逐渐减小。
陕西宝鸡王家坡滑坡剖面示意图
c.混合式旋转滑坡变形破坏机理
混合式旋转滑坡由扩展 式滑坡和渐灭式滑坡构 成,滑坡逐级向前向后 旋转滑动。
陕西宝鸡仝家坡滑坡剖面示意图
2.4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用滑坡五级分类法对鄂西恩施地区的几 个典型滑坡进行分类如下: 保扎滑坡与杨家山滑坡可命名为特大型 厚层Ⅱ3洪水冲刷型牵引式蠕滑型滑坡;双 龙洞滑坡可命名为大型中层Ⅱ2 库水波动 与降雨型牵引式新生滑动型滑坡;马堡营 滑坡可命名为中型厚层Ⅳ1 水位波动降雨 型滑坡;瞿家湾滑坡可命名为大型中层Ⅲ3 库水波动型牵引式新生型滑坡群。
地质灾害的特殊性
1.地质问题自身的隐蔽性; 2.认识论的随机性(概率现象); 3.地质问题诱发因素的随机性(概率过程); 分析模型是建立在上述三个不确定要素 上的确定论模型,故确定论模型的置信度 取决于上述三个不确定要素的置信度。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
• • • • • • 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 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 水文地质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天然建筑材料
Sliding surface 滑动面 Borehole 钻孔
Pool level
Monitored information of Vajont
Rainfall
Reservoir elevation 水库水位
Water level in the slide 滑坡中地下水位
Velocity
意大利Vajont 滑坡
内在 因素
岩土类型及性质 地质构造 地形 水文地质
外在 因素
振动作用(如地震) 降水(雨、雪)水库蓄水 人类活动(开挖、加载 植被、水等) 风化、剥蚀作用
2.2 滑坡分类
根据以上滑坡分类原则,结合鄂西恩施 地区滑坡特点,提出五级分类方法 滑体的组构 发育规模 动力成因 滑坡源位置 演化过程
土质 第一级 组成结构 岩质
8. 切蚀——加载滑坡机理
•根本原因是切蚀或加载,表现有牵引、推动式。 •在构造结构面或潜在弱带产状倾向临空面,由 于坡角快速开挖或河流侧蚀或坡顶堆填土加载, 使软弱面上剪应力超过其抗剪强度而滑动。
9. 巨型高速远程滑坡机理
•见于砂页泥岩组、碳酸盐岩组、玄武岩岩组、堆积土层组、 粘土组滑坡中。地层为水平,夹有弱层及封闭含水层。启 动是降水补给,原因是地下水封存。 •滑体运动气化具气垫效应,滑带的摩擦角失效或碳酸盐岩 与同类胶结物摩擦受热分解 CO2无法消散,以高速远程的运 动方式释放。 •滑体左侧“漂浮”而松散,右侧相反而密实。 •云阳鸡扒子及甘洛滑坡
5.地化悬浮——下陷滑坡机理
•多见于砂页泥岩组滑坡、碳酸盐岩组滑坡、黄 土滑坡、粘土滑坡。根本原因是地球化学表生作 用,使岩土失去原有强度,表象是滑体悬浮—— 下陷。 •该类岩土中含大量易容可溶盐和易蚀变矿物, 在地下水化、溶蚀、淋漓及离子交换作用下,固 态胶结盐类消失,地表下陷,以淋漓带下限为界 面产生滑坡。 •颠中北 地 层黑井 滑 坡 , 阿 尔 及尔市 道 路滑坡 (北非)。
按诱发因素分类:
降雨型滑坡 水库型滑坡:千将坪滑坡 崩积加载型滑坡:新滩滑坡 切脚型滑坡 地震型滑坡 采矿型滑坡 复合型滑坡
1963年10月夜间发生在意大利北部山区的Vajont水库,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 的滑坡灾害。 该水库库容10亿立方米,坝高267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双曲拱坝。 水库蓄水造成水库岸坡地下水位的相应抬高,地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2.6亿立 方米的石灰岩山体以20 m/s以上的速度滑入水库。 最大涌浪高度250m,越过坝顶高度达150m,库水迅猛泻向下游。洪水摧毁了下 游数公里以内的5个村庄,2600人在梦中死亡。该水库也因滑坡填入而报废。
1977年9月汉阳中南轧钢厂塌陷
1988年5月武昌陆家街塌陷
2000年4月洪山区青菱乡烽火村塌陷 • 洪山区 青菱乡 烽火村 塌陷 12号 塌坑
西 安 地 裂 缝
西安地裂缝 自50年代后期发 现,特别是进入 80年代以来,由 于过量开采承压 水导致地裂缝两 侧不均匀地面沉 降,进一步加剧 了地裂缝的活动 现有地裂缝13条。 地裂缝的活动错 断了地下供水, 输气管道、毁坏 了农田。
345°
10 15 195° 345°
330°
20 25 30 35 40 225° 240° 300° 315°
210°
330°
1.0
255°
270°
285°
δ
D1
α 平面滑动要求:α δ
D2
D3
a
边坡走向
b
D α
90°-φ
j
D4
D:结构面倾角矢量 α :最大安全开挖边坡角 (c) (d)
平面滑动破坏模式与最大安全边坡角的确定
6. 高势能飞越滑坡机理
•受控于岩土的层状、板片状及其他延伸性强的节 理构造面,并顺坡倾斜者。 •滑 坡 势 能 大 , 滑 出时速度快,滑程 远,下部与空气直 接摩擦滑动。滑体 绝大部分甚至全部 脱离滑床,越出坡 脚外若干。
7. 孔隙水压浮动滑坡机理
•多见于堆积土(为主)、黄土、粘土及填土滑坡。原 因是孔压升高,表现为浮动。 •当地下水位上升,坡积物为颗粒细的粘质土,地下水 排泄受阻,孔压增大,使软弱面上的抗剪强度降低,形 成滑坡。 •速度慢,多为牵引式。
1.0 135°
105° 120°
90°
75° 60° 45° 30°
40 35 30 135° 150°
105° 120°
90°
75°
60°
45° 30°
0.5
150°
25
165°
20
15°
15
10 5
165°
15°
0.0
180°
0°
180°
0°
195° 0.5 210° 225° 315° 240° 255° 270° 285° 300°
•常见灾害: • 滑坡 • 崩塌 • 泥石流 • 地面塌陷 • 地裂缝 • 地面沉降等
Plan map of Vajont landslide in Italy
Limit of flooding
Dam site reservoir
Landslide area 滑坡区
Geological profile of Vajont landslide 地质剖面图
1996年位于黑方台南缘的黄茨滑坡,滑坡呈三级
迭瓦状台阶分布,体积近600万m3,由于成功预 报,未造成人员伤亡。(据王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