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海洋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海洋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防控

海洋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防控

海洋地质调查与地质灾害防控海洋地质调查是对海洋底部地质和地貌特征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研究的过程。

通过海洋地质调查,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海洋地质环境,为各类海洋工程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地质灾害防控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

本文将为您介绍海洋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控的相关内容。

海洋地质调查是对海底地质环境的全面了解和研究。

它不仅包括海底地貌的测绘,还包括海底沉积物的采样和分析,以及海底构造、地震活动等的观测和研究。

海洋地质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地质的演化历史,揭示海底资源的分布规律,评估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地质调查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对海底沉积物进行采样和研究。

海底沉积物是海洋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记录海洋环境的演变过程,包括海洋生物、气候变化和地质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分析海底沉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我们可以获得海洋地质历史的重要线索。

海底沉积物的采样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完成,如取样器、钻探或者抓斗等。

采样后,我们需要对沉积物进行实验室分析,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海洋地质调查还涉及对海底构造和地震活动的观测和研究。

海洋地震活动是造成海洋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海底地震和构造的观测,可以了解到地震活动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并为地震预警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海洋地质调查还可以通过对海底地壳运动的观测,来研究地震和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并推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地质灾害防控是指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减少和控制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不仅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地质灾害防控是十分重要的。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调查和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到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和可能性。

地质条件的调查包括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和地层等方面的观测和分析。

海洋地质灾害

海洋地质灾害

海洋地质灾害论文着手写一篇关于海洋地质灾害的论文,对一个文科生来说,还是难度不小,我决定先从海洋地质灾害的概念了解起,翻看查阅一些资料,然后组织文章。

首先我了解了海洋地质灾害的概念——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或活动等社会功能的那种严重的破坏, 它引起普遍的人类、物质或环境损失, 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只利用它本身的资源加以应付的能力。

由于地质作用使地质自然环境恶化, 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

海洋地质灾害定义:在海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由于地质作用使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

研究范围:海岸带地质灾害、中国管辖海域的地质灾害及部分深海和大洋。

内动力地质条件: 地震火山。

新构造运动外动力地质条件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滑塌、软土层其他海底不稳定性海底陡坎、侵蚀沟、海底浅层气。

人为地质条件沿海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等海洋地质灾害性质成因的复杂性:①地质内动力成因—地震、火山②地质外动力成因—滑塌、塌陷③人为因素造成—挖沙、筑堤、围海引起的冲刷、淤积、海侵④多种因素促成—海平面上升发生的阶段性:活动有阶段性——孕育、能量储存时期即为应变聚集、释放季节性、年际性—受台风、寒潮季节性影响;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年际性影响。

(3)重现与复发性:地震带中地震多发,火山带内火山常复发。

(4)继发与并发性:多种灾害先后或同时发生,如太平洋两侧的火山、地震、海啸等。

(5)灾害的必发性和减灾的可能性.必发性:自然规律使然,必然发生、迟早会发生。

可减性:监测、预报、防灾、救助、恢复。

海洋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浅源大地震最多,深海海沟的分布也最广泛,据统计,世界上约85%的地震海啸发生在这里。

我国沿海地带地震发生频度分布特点:北部沿海高于南部沿海。

渤海盆地是华北著名地震带,地震发生频率玻其他地区高,而且烈度强,危害大。

海洋地质灾害

海洋地质灾害

海洋地质灾害海洋地质灾害细分如下表:地理环境动力条件分类名称海岸带海平面变化及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地面沉降海岸动力过程海岸侵蚀、海岸淤积重力地貌过程滑塌、塌陷、高密度流海底海洋动力地质过程活动沙丘、沙脊、溺谷、陡坎、滑坡、浊流、冲刷槽、刺穿静态的浅层沉积构造埋藏古河道、底辟、盐丘、埋藏坝堤、不均匀持力层、埋藏泥炭层、浅层气海域或海岸带内动力地震地震诱发海啸和、沙层液化活断层火山在上表中,常见于我们身边有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地面沉降、海岸侵蚀、海岸淤积、地震引发的海啸和风暴潮等,在这些与人们休戚相关的海洋地质灾害中,将详细分析海啸这一灾害的详细情况。

一、简介海啸,是指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

海啸在外海时由于水深,波浪起伏较小,不易引起注意,但到达岸边浅水区时,巨大的能量使波浪骤然升高,形成内含极大能量,高达十几米甚至数十米的“水墙”,“水墙”,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

二、成因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至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海面下落的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

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

同时,海啸冲击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海洋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海洋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海洋灾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海洋灾害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

《常见的海洋灾害》 讲义

《常见的海洋灾害》 讲义

《常见的海洋灾害》讲义一、海洋灾害的概述海洋,这一广阔而神秘的领域,既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无尽的机遇,也隐藏着各种潜在的威胁和危险。

海洋灾害,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海洋灾害通常是指由于海洋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如强烈的风暴、海浪、海冰、海啸、赤潮等,或者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所引发的一系列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事件。

这些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沿海地区的居民、渔业、航运、旅游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了解常见的海洋灾害,对于提高我们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常见的海洋灾害类型1、风暴潮风暴潮是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台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

当风暴移向陆地时,由于其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导致海水向海岸堆积,潮位迅速升高,甚至超过警戒水位,淹没沿海地区。

风暴潮常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巨浪,对沿海的港口、码头、海堤、房屋等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沿海地区都有可能遭受风暴潮的袭击。

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到台风的影响,风暴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相对较高。

2、海浪海浪是由风引起的海水波动现象。

正常情况下,海浪的波高和波长相对较小,不会对海洋活动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在强风、气旋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海浪会变得汹涌澎湃,波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巨大的破坏力。

巨浪可以掀翻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破坏沿岸的建筑物和海滨浴场,给海上航行、渔业捕捞和沿海旅游等带来严重威胁。

此外,长时间的海浪冲击还可能导致海岸线的侵蚀和后退,改变沿海的地形地貌。

3、海冰海冰是指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冰。

在高纬度地区的冬季,海面会大面积结冰,形成海冰。

海冰的存在会对航运、渔业和海洋石油开采等活动造成阻碍。

当海冰迅速形成或大面积堆积时,可能会挤压和损坏船舶、海上平台等设施。

海洋地质灾害类型

海洋地质灾害类型

海洋地质灾害类型对各种海洋工程具有直接危害或潜在性危害的,或者能够产生障碍的各种地质因素(包括地貌因素)统称海洋灾害地质。

能对海洋工程产生直接危害或者对海洋工程的施工有一定影响的灾害地质因素有很多,有活动性断层、工程软弱层、海底滑坡、土质性质动态变化、浅层气、埋藏古河道、海底活动沙坡或沙丘、海底冲淤、海底地震与海啸、海平面升降、海岸侵蚀、海岸淤积、咸水入侵等。

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咸(海)水入侵:海水入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而造成的滨海地区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I水或与海水有直接动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展入侵,使淡水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和过程。

海水入侵方式主要受地貌、地质条件制约。

海(咸)水入侵的成因根据吉本-赫兹伯格原理,海水入侵的基本原理如图9-3图9-3吉本-赫茲伯格界面模型图影响海水入侵的主要因素有气象、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索和地下水过量开采等人为因素。

I(1) 自然因素①气象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渤海地区持续干旱,造成地下水补给量和地表河流径流量的减少,以及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

使沿海地区形成一系列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入海径流明显减少或消失,含水层中海咸水之间的动态平衡破坏,产生海水入侵现象。

②水文地质因素海水入侵区多为第四系孔隙水和裂隙岩溶水展布区,含水砂层厚度大,蓄海水入侵区多为第四系孔隙水和裂隙岩溶水展布区,含水砂层厚度大,蓄、导水能力强,渗透系数高,使海淡水连通性强。

第四系孔隙水分布区多为沿海平原和河流下游的泥沙质海区,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仅2-5m,天然状态下地下水位埋深多小于2m 一旦地下水超采,水下降,极易形成低于海平面的负值区,引起水流方向的改变,海水上溯侵染。

裂隙岩溶水分布区多发育有岩溶裂隙、构造裂隙或断裂带,当地下水超采引起水位下降,海水将会沿裂隙裂带呈“脉状”或“树枝状”入侵淡水体。

③风暴潮环渤海地区是风暴潮灾害易发区。

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

海啸过后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是:在 地震构造运动中出现垂直运动;震源深度小于20-50公里;里氏震级要大于6.50。而没有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 海底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尽管海啸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频次有限, 尤其在人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测以来,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为降低。
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原子核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资源、海洋 开发、海洋环境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最终又将危害人类自身。
一、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二、由海域至陆域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三、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
四、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使旅游景区失去应有价值。
人们在海上和沿海地区排污可以污染海洋,而投弃在内陆地区的污物亦能通过大气的搬运,河流的携带而进 入海洋。海洋中累积着的人为污染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危害深远。自然界如火山喷发、自然油溢也造成 海洋污染,但相比于人为的污染物影响小,不作为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一种物质入海后,是否成为污染物,因物质的性质、数量(或浓度)、时间和海洋环境特征而异。有些物质, 入海量少,对海洋生物的生长有利;量大,则有害。如城市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工业污水中所含的铜、锌 等元素就是如此。
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十分复杂,任何一种海洋和大气现象的出现,对全球各个不同地区的影响也不尽相 同,厄尔尼诺现象也是如此。既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不同地区的大气和 海洋。它的出现,往往使南美洲西海岸形成暴雨和洪水泛滥,给东南亚、澳大利亚和非洲带来的却是干旱少雨。 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台风位置偏东偏南,生成及登陆我国数量减少,夏季东北气温偏低,已为我国不少专家所证 实。但是年度和夏季降水多少及旱涝分布,不同地区和不同学者结论不尽一致,甚至大相径庭。这与资料年限不 等和分析着眼点不无关系。

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2 0 1 5 , 3 7 ( 9 ) : 7 1 —8 3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5 . 0 9 . 0 0 8
我 国典 型 海 岛地 质 灾 害 类 型 特 征 及 成 因分 析
徐 元 芹 , 刘乐 军 , 李培 英 , 杜 新远 , 李萍 , 张 晓龙。 , 高伟
型差别较大 , 急需对我 国海岛地质灾害特征进行全面分
析和系统总结。为此, 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 , 阐 述了我国海岛地质灾害类型及 其特征 , 初步分析海 岛地 质灾害的控制因素和成灾机制。为进一步开展海岛地质
区, R H F I  ̄ 度洋地震引发大海 啸使 印尼 岛国、 泰 国普 吉岛
( 1 . 国家 海 洋 局 第一 海 洋 研 究 所 海洋 沉 积 与 环境 地 质 国家 海洋 局 重 点 实 验 室 , 山东 青岛 2 6 6 0 6 1 ; 2 . 辽 宁 省 海 域 和 海 岛使 用 动 态 监 视监 测 中心 , 辽宁 沈阳 1 1 0 0 0 1 ; 3 . 烟 台 大学 环 境 学 院 , 山东 烟台 2 6 4 0 0 5 )
等 蒙 受 巨大 损 失 _ _ 2 ; 全 球 变 暖 引 发 的海 平 面 上 升 , 使 南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2 — 1 0 ; 修 订 日期 : 2 0 1 5 — 0 5 — 0 4 。
基 金项 目 : 海 洋公 益 性 行业 科 研 专 项 ( 2 0 1 0 0 5 0 1 0 ) ; 中 央级 公 益 科研 院所 基本 研 究 基 金项 目( G Y0 2 1 3 G 0 4 ) ; 中 国科 学 院海 洋 地 质 与 环 境 重 点 实 验 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海洋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海域面积广阔。

海洋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资源,那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其蕴藏的生物、矿物和可再生能源等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同时海洋还调节全球气候、提供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海洋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海洋在带给人类如此多的利益的同时,也在展现着其残暴的一面,众多的海洋地质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同时警示着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

海洋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即在内动力、外动力和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等变化,从而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海洋地质灾害按照致灾的动力条件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内动力地质条件引起的灾害、外动力地质条件引起的灾害和人为动力条件引起的灾害。

其中内动力地质条件指的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导致海洋地震、海底火山、海啸。

外动力地质条件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

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由于外动力地质条件可能会导致海底滑坡、滑塌、海岸侵蚀和海岸淤积。

人为地质条件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在海洋方面主要表现为沿海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和咸水入侵、温室效应导致的海平面升降和人工过度采砂导致的海岸侵蚀、海岸后退等。

在众多的海洋地质灾害中,海啸或许是给人类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种,也是对人类的伤害最大、最直接的海洋地质灾害之一。

海啸就是由海地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50千米以下、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
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会引发海啸。


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
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像卵石
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的波长比
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
附近也不会受到很大的阻滞,所以海啸的
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
能量损失很小。

海啸在形成之初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呼啸的海啸“水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世界海啸多发区为夏威夷群岛、阿拉斯加区域、勘察加—千岛群岛、日本及周围区域、中国及邻近区域、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地区、新几内亚区域—所罗门群岛、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区域、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北部及智利海岸、中美洲及美国、加拿大西海岸,以及地中海东北部沿海区域。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巨大的海啸,其中印度洋海啸是世界近200年来死伤最惨重的一次海啸灾难,此次海啸共导致22.6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更是不
计其数。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但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威胁,我们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一定要保护海洋,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是海洋更多的造福于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