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及防护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及防护措施一、前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或外部因素作用而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各种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在人类社会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二、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特点1. 地震地震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发生变化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其特点是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发生不可预测。
2. 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山体岩土松散而导致山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其特点是速度快,规模大,危害性强。
3.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于降雨等因素引起土石混合物向下流动形成的现象。
其特点是速度快,威力大,容易形成堰塞湖。
4. 崩塌崩塌是指由于山体岩土结构受到破坏而导致山体向下倾斜或坍塌的现象。
其特点是规模大,危害性强。
三、防护措施1. 地震防护措施(1)建筑物设计应符合抗震要求,采用耐震材料和结构,加强建筑物的耐震性。
(2)开展地震预警工作,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
(3)加强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和预报的准确性。
2. 滑坡防护措施(1)对于已经发生滑坡的区域,应采取固结、加固、挡土等措施,以减少滑坡面积和规模。
(2)对于潜在滑坡区域,应进行勘察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泥石流防护措施(1)对于已经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应采取清淤、挖沟、修筑堤坝等措施,以减少泥石流危害。
(2)对于潜在泥石流区域,应进行勘察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 崩塌防护措施(1)对于已经发生崩塌的区域,应采取清理、加固、挡土等措施,以减少崩塌危害。
(2)对于潜在崩塌区域,应进行勘察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总结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建筑物设计、预警工作、监测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地质运动和作用导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地质灾害分为自然性地质灾害和人为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自然性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地质过程引起的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
人为性地质灾害则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如矿山塌陷、地质环境破坏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自然性地质灾害中的常见类型,以便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2. 常见地质灾害的类型2.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而引起的地球震动。
地震是一种常见而具有严重危害的地质灾害,它带来的毁灭性力量可以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和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的运动和构造有关,而我们所处地球的板块边界上尤为容易发生地震。
我们应该加强地震预警、建设抗震建筑和提高公众防震意识以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
2.2 火山喷发火山是地球上的一种地质构造,它能够从地下向地表喷发岩浆、烟气和火山灰等物质。
火山喷发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不仅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还会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探索火山的形成原因、监测火山活动、合理规划人类活动和制定预警机制,是降低火山喷发造成的灾害风险的关键。
2.3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陡坡地区的大量降雨或融化的雪水形成,将大量悬浮固体物质带入河流中并形成的一种地质灾害。
泥石流的流速快、冲击力强,不仅可以冲毁建筑物和河道,还会造成山体滑坡和阻断河流。
预测和防范泥石流非常重要,包括改善山区环境、建设泥石流防护堤坝和加强监测等措施。
2.4 滑坡滑坡是指山坡或斜坡上的土壤和岩石失去支撑、失去稳定性而崩塌下来的现象。
滑坡通常发生在降雨或地震等外力作用下,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都十分严重。
对于滑坡地区,我们应该加强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采取保护措施,以减少滑坡带来的灾害。
3. 总结回顾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是常见的自然性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与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与风险管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地质灾害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猛兽”,随时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
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等,这些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障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火山喷发等。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地质灾害。
它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的快速释放,导致地面震动。
强烈的地震可能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损毁、桥梁断裂,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例如,2008 年的汶川地震,给当地造成了极为惨重的破坏。
滑坡则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发生通常与地形、地质条件、降水等因素有关。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往往具有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强等特点。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地裂缝则是由于地壳运动、地下水开采等原因导致的地面开裂现象。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在强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的现象。
火山喷发不仅会喷出岩浆、火山灰和气体,还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等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震可能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暴雨可能会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可怕的地质灾害呢?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识别、评估、预测和控制,以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的过程。
地质灾害名词解释

地质灾害的名词解释
---------------------------------------------------------------------- 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等。
这些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变形等地质因素所引发的,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地质灾害被认为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地震:由于地壳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传播,造成地表震动和破坏。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力大的特点,可能引发建筑物倒塌、土地变形等后续灾害。
2、火山喷发:火山活动期间,地下岩浆喷发至地表,造成火山灰、烟尘、火山流等喷发物的释放。
火山喷发造成的灾害包括火山爆炸、岩浆流、火山灰降落等。
3、泥石流:在强降雨或山体溶蚀作用下,山区坡面土壤、岩石和水混合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高速流动和巨大破坏力的特点,可能带
走建筑物、道路等人造设施。
4、滑坡和崩塌:岩土体在地震、降雨、人为开挖等因素的作用下,失去稳定性发生滑坡或崩塌。
滑坡和崩塌可能导致山体坡面下滑,造成房屋、道路等被掩埋或破坏。
5、地面塌陷:地下空洞形成或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表塌陷。
地面塌陷可能导致建筑物下陷、地表沉降等现象。
6、其他地质灾害:如地面裂缝、岩溶塌陷、地壳运动引发的海啸等。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每种灾害的成因及其引起的破坏特点各不相同。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 类、48 种: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地质灾害内容

地质灾害内容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下面分别介绍这些地质灾害的基本内容:1.滑坡:滑坡是指山坡上的土壤、岩石或泥土因雨水、地震、风化等作用而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常常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作用而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破坏性大的特点,常常给山区居民和旅游者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
3.崩塌:崩塌是指山坡上的岩石、土壤等物质因失去支撑或发生裂隙等原因而突然垮塌的现象。
崩塌往往导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土壤、岩石等因地下水位下降、矿山开采等原因而引起的下沉现象。
地面塌陷常常给建筑物、道路和农田等带来严重破坏。
5.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地壳运动现象。
地震常常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断裂等严重破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6.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下岩浆冲破地壳而形成的爆发现象。
火山喷发常常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地质破坏和财产损失。
7.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质量下降、植被减少等现象。
土地退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
8.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因雨水、风力等作用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
水土流失常常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等危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9.土地盐渍化:土地盐渍化是指因地下水位上升、海水倒灌等原因而引起的土壤盐分积累现象。
土地盐渍化常常导致作物生长受阻、土地质量下降等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10.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而引起的植被退化、土壤沙化等现象。
土地沙漠化常常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程度的加剧,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
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十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化、淤泥触变等。
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或表层运动引起的地质现象而造成的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等。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地理知识点,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防范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类型1.山体滑坡:指在山坡上由于地质结构、水文条件、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的坡面大规模的塌滑现象。
这种灾害常发生在山区、丘陵地带和河岸的陡坡上,具有瞬发性、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
2.泥石流:指在山区或河谷地带因地形、地质构造、降雨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水土流固的复合流体,具有很强的侵蚀破坏能力。
这种灾害常以大暴雨、台风等为诱因,对山地、河谷、水库、隧道、铁路等设施造成极大的威胁。
3.地震:指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一种动态的、非常规律的、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火山爆发:指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流动和涌动,造成地壳破裂,熔岩、火山灰等喷散和喷出地表并形成一系列的火山现象。
火山爆发会影响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1.地质因素:地质构造的不平衡、矿床开采、地下水位的改变、异斑岩、侵蚀作用等都是地质因素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2.气候和水文因素:气候和水文因素主要包括暴雨、暴雪、干旱、热浪、雷电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3.人类因素:人类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改变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采矿、探矿、爆炸、挖掘、开发、建筑、垃圾填埋等人类活动对地下和地面环境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1.预防:地质灾害的预防最好的方法是避免上述原因的出现。
例如:固定土地、改善植被、加强维护、控制发展建设、加强地下水管理等等。
2.治理:一旦地质灾害已经发生,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 路工程中较为常用. • (2)拦截.对于仅在雨后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 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1 崩塌
• 7.1.3 崩塌的危害
• 崩塌会使建筑物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1 崩塌
• 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 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 样就会将上游的建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 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
• 7.2.1 滑坡形态要素
• 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其形态特征和结构比较完备,这是识别和判断滑 坡的重要标志(图7-2).
下一页 返回
7.2 滑坡
• 1.滑坡体 • 斜坡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岩体或土体称为滑坡体,简称滑体.滑坡体经
滑动变形、相互挤压,整体性相对完整,大部分都能保持有原层位和结 构构造体系. • 2.滑动面(滑动带) • 滑坡体与不动体之间的界面、滑坡体沿之滑动的面,称为滑动面,简称 滑面.滑动面上被揉皱的厚度数厘米至数米的被扰动带,称为滑动带,简 称滑带.有些滑坡的滑动面(带)不止一个. • 3.滑坡床 • 滑动面以下未滑动的稳定的土体或岩体称为滑坡床,简称滑床.
• 7.1.4 崩塌的勘察与防治措施
• 崩塌勘察宜在初期勘察阶段进行,应查明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其规模、 类型、范围,对崩塌区作为建筑场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价,并提出防治方 案的建议.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1 崩塌
• 崩塌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测绘比例尺宜采用1∶1000~1 ∶500.测绘应查明如下内容:①崩塌区的岩性及地形地貌;②崩塌区 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面的发育及其分布组合情况;③崩塌区的水文 地质、气象和地震活动情况;④崩塌区的崩塌历史、崩塌类型、规模 、范围及崩塌体的尺寸和崩落方向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1 崩塌
• 岩土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三个条件,又通称为地质条件,它是形 成崩塌的基本条件.
• 4.其他因素 • 地震、融雪、降雨、地表河流冲刷等因素也能诱发崩塌.不合理的人
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 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还有如冻胀、昼夜温度变化等也 会诱发崩塌.
• 对于可能发生崩塌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 的特征进行识别.尤其当上部拉张裂隙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 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
下一页 返回
7.1 崩塌
• 组成坡体的灰岩形成高达100多米的陡壁,陡崖被众多的宽大裂缝 深深切割,致使临江绝壁大有摇摇欲坠之势,对长江航运构成了很大的 威胁.据史书记载,在历史上几千年来,该处曾多次发生崩塌堵江断航事 件,这说明崩塌作用具有多发性的特点,在预测崩塌的可能性时,应考虑 这个特点.
任务7 常见的地质灾害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岩溶 地震 风沙
返回
7.1 崩塌
• 7.1.1 崩塌的概念
•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其是较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 脱离母岩而向下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 崩塌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 图7-1).崩塌体为土质的,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的,称为岩崩;规模巨 大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 崩塌具有多发性的特点,即发生过崩塌的地方,仍可能再次发生崩塌.
• (3)支挡.支挡即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 或用废钢轨支撑.
• (4)打桩.打桩即固定边坡. • (5)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
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 • (6)清除危岩.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
用刷坡、削坡技术以放缓边坡.
• 7.1.2 崩塌的形成条件
• 1.岩土岩性条件 • 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不同类型的岩土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小
不同,通常岩性坚硬性脆的各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 砂砾岩、花岗岩等)会形成规模较Biblioteka 的岩崩.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1 崩塌
• 此外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会产生坠落和剥落 等形式的崩塌.
上一页
返回
7.2 滑坡
•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带)发生的整体 向下的滑动称为滑坡.滑坡大多发生在山区.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 害,常常会掩埋村庄、摧毁厂矿、破坏铁路和公路交通、堵塞江河、 损坏农田和森林等,西南地区(云、贵、川、藏)是我国滑坡分布的主要 地区.总之,我国的滑坡分布极广,滑坡灾害十分严重,应重视研究和防治 工作.
• 根据崩塌的规模和危害程度,常用的防治措施有如下几种: • 1.绕避 • 对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的地段,即使是采用坚固的建筑物,也经受不了
这样大规模崩塌的巨大破坏力,故可以采取绕避的方法. • 2.加固山坡和路堑边坡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1 崩塌
• 在邻近建筑物边坡的上方,如有悬空的危岩或巨大块体的危石威胁行 车等的安全,则应采用与其地形相适应的支护、支顶等支撑建筑物,或 是用锚固的方法予以加固;对坡面深凹部分可进行嵌补;对危险裂缝应 进行灌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7.1 崩塌
• 若山坡上部可能的崩塌物数量不大,而且母岩的破坏不甚严重,则以全 部清除为宜,并在清除后对母岩进行适当的防护与加固.
• (7)做好排水工程.地表水和地下水通常是崩塌落石产生的诱因,在有 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包括排出边坡地下 水和防止地表水进入.
• 2.地质构造条件 • 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
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 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 成. • 3.地形地貌条件 • 坡度大于45°的高陡边坡,上缓下陡的凸坡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 成的有利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