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教案: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现象和预防措施教学目标1.理解地质灾害的定义、种类和危害。

2.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掌握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知识。

4.培养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地球物理环境中由于地质因素作用而引起的突发性、破坏性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火山喷发等。

2.描述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危害及成因(1)地震危害:地震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为强烈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造成重要城市的摧毁、伤亡和经济损失。

成因:地震发生时,原产于地球深处宏大的能量以及地上和地下岩石的运动和变形引起了地震的震源释放。

(2)山体滑坡危害:山体滑坡带来的破坏严重农田以及水源地区和敏感生态系统。

成因:山体滑坡有很多原因,包括降雨量、地震、河流侵蚀等。

(3)泥石流危害:泥石流会摧毁建筑物及构筑物、农业生产和道路交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成因:产生泥石流的原因是多样的,常见的原因有地下水、雨量过大、冰雪融化等。

3.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1)地震预防●建筑物避震加固。

●实行严格的建筑规范和地震建筑设计。

●加强地震监测和信息服务。

(2)山体滑坡预防●抑制土地开发、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采用工程控制措施。

●建设滑坡监测预警系统。

(3)泥石流预防●保护水源地、减少生产、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通过水土保持等科学管理,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

●建设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三、教学方法1.讲解+互动通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提问,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知识。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演练通过模拟演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1.地质灾害的种类、危害、成因和预防措施。

2.如何在灾难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处理。

五、教学效果评价1.检测测验通过测试、问答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于地质灾害的掌握情况。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篇1:主要地质灾害教案主要地质灾害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各地质灾害之间相关性的原因和表现;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认识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的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法【教学过程】地质灾害──陆地环境在地质作用的长期影响下不断变化着。

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异常激烈,当这些自然现象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时候,便形成了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一)地震1.定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教材图4.24):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地震大小:里氏震级表示。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能量增加约30倍。

按震级分类为:微震(3级以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4.分布:与地质构造有关,有活动性断层的地区。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二)火山喷发1.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2.火山构造教材图(4.26):火山锥、火山口及火山通道。

3.按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强烈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主要是由火山灰、火山熔岩造成的。

(三)滑坡和泥石流1.定义: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2.危害:滑坡会破坏或淹没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可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教学文案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教学文案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

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

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

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4.2.1.1崩塌概述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

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

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险性评估表4-3。

地质灾害类型和防治措施教案

地质灾害类型和防治措施教案

地质灾害类型和防治措施教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因素或外部力量的作用而引发的、对人类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为了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并采取相关防治措施,本教案将介绍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滑坡灾害滑坡是地表岩土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沿一定接触面发生相对位移而形成的地表岩土体的集群运动。

滑坡灾害广泛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对土地资源和人居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1. 防治措施:(1) 加固坡体:通过采取挖槽、钻孔注浆、铺设防护网等方式来增加坡体的稳定性。

(2) 排水处理: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减少地下水位压力,降低滑坡的发生概率。

(3) 疏散转移:对于潜在滑坡危险区域的人口,采取疏散转移的措施,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二、地震灾害地震是地球内部因素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是一种短期内瞬时释放的能量。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破坏。

1. 防治措施:(1) 建筑抗震:对于地震频发区域,应采用抗震设计和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灾后救援: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展开救援行动,寻找被困人员并提供及时救援和医疗救治。

(3) 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提前通知公众,使其采取自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三、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是由于降雨、融雪等因素引起的由水和发生流变变形的土体组成的流体。

泥石流具有高速性、流动距离长的特点,对周边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破坏。

1. 防治措施:(1) 沟道治理:对泥石流多发区的沟道进行加固和疏导,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和扩散。

(2) 防灾告知:通过社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3) 建设避灾场所:在泥石流频发区域,建设安全高地作为避难场所,提供给当地人民避难。

四、地面塌陷灾害地面塌陷是地表岩土体在水文条件变化、工程活动或地下开采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体积收缩或溶蚀而引起地表下陷的现象。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主要地质灾害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及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
1. 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种类和成因;
2. 掌握主要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1. 了解不同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的分类和特点。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 地质灾害的定义和种类(干旱、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
2. 不同地质灾害的成因;
3. 不同地质灾害的影响。

三、预防措施(15分钟)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不同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并列出主要措施。

每个组派代表汇报。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地质灾害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灾害的原因和可能的预防措施。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地质灾害的预防意义。

六、课后练习(10分钟)
布置巩固作业: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整理一份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清单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扩展:组织学生参加地质灾害预防知识竞赛活动。

地质灾害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地质灾害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处理授课对象:高中生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成因。

2. 掌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措施。

3. 熟悉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4.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

教学重点:1. 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措施。

3. 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基本流程。

教学难点: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措施的应用。

2. 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具体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地质灾害案例视频3. 地质灾害防治手册4. 地震仪、滑坡监测仪等教学道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地质灾害吗?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二、讲授新课(45分钟)1. 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及成因- 讲解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 介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 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如地质构造、气候因素、人类活动等。

2.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措施- 介绍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和设备。

- 讲解地质灾害预警信号的识别和发布。

- 阐述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如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

3. 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基本流程- 介绍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 讲解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灾情报告、应急处置、救援行动、灾后重建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分组讨论:针对某个地质灾害案例,分析其成因、监测、预警和防治措施。

2. 互动问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地质灾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案例分析(30分钟)1. 选择一个典型的地质灾害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监测、预警和防治措施。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地质灾害应急处理过程。

三、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幼儿园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幼儿园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幼儿园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教案一、教育目标•了解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常见类型。

•掌握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培养幼儿正确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育内容1. 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2.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1.山体滑坡:山体内部岩石土层因受重力、水的影响而产生失稳、流动的现象。

2.地震:地壳板块运动引发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地裂等灾害。

3.泥石流:大雨或融雪引发山体泥土和石块混合流动,形成滚滚汹涌的泥石流。

3. 预防地质灾害1.选择安全的建筑地点:避开易发地质灾害的区域建设幼儿园。

2.加固建筑结构:在建筑设计中考虑抗震、防滑等因素。

3.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建筑,及时维修损坏部分。

4. 应急措施1.地震预警:教育幼儿在地震发生时迅速躲避到安全地带。

2.山体滑坡逃生:指导幼儿往上或者下的安全地带逃生。

3.泥石流应对:教导幼儿往高处逃离,远离水源和低洼地带。

三、教学活动设计1. 多媒体教学播放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展示幼儿园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并让幼儿对应急措施有直观认识。

2. 安全演练组织幼儿进行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模拟演练,让他们熟悉应对流程。

3. 制定应急预案教师与家长共同制定孩子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家庭应急预案,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全意识。

四、教育评估通过观察幼儿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考核孩子对地质灾害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案,保障幼儿地质灾害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幼儿园地质灾害安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实践,才能让孩子们在面对地质灾害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教学目标:1. 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

3. 了解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2. 投影仪或黑板笔3. 教学讲义或学生课本4. 地质灾害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一些地质灾害的场景,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系列不可预测和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等。

2. 地质灾害的分类:a. 外因地质灾害:由外界力量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地震、风化、冰川等。

b. 内因地质灾害:由地壳内部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如火山喷发、地壳断裂等。

三、地质灾害成因和特点(15分钟)1. 地震的成因和特点:a.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地壳的断裂和滑动引起。

b. 地震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2. 泥石流的成因和特点:a. 泥石流是由于雨水、融雪等因素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

b.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侵袭范围广、破坏力大的特点。

3. 滑坡的成因和特点:a. 滑坡是由于地面松散物质的滑动引起的地质灾害。

b. 滑坡具有速度慢、破坏范围相对较小的特点。

四、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15分钟)1. 地震的防御措施:a. 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构造强度,提高抗震能力。

b. 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c. 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震灾害的风险。

2. 泥石流的防御措施:a. 建设防泥工程,如固壁、拦砂坝等,减少泥石流的侵袭范围。

b. 做好山体治理和植被恢复,减少泥石流的滑坡源。

c. 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3. 滑坡的防御措施:a. 加强土壤的固结和加固,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b. 做好防滑措施,如加固斜坡、灌浆等,防止滑坡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1、地壳活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害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三、野外调查(一)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

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表1)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表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2、滑坡调查要点(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

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

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2。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级标志或一个B级、二个C级,或4个C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

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0) 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填表见附表2。

3、崩塌调查要点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

危岩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

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

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

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

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

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

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10)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填表见附表3。

4、泥石流调查要点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

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

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

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但对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

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应调查下列内容:(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

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

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

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

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

(10) 调查泥石流已经造成的损失,泥石流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如表3:表3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5)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附表4)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4:表4 《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填写说明*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长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度。

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5:表5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5、地面塌陷调查要点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包括发育在黄土等地区的土洞型地面塌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