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学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学第7章 不同工程类型常见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第7章 不同工程类型常见工程地质问题
评价区域稳定性,需要在全面分析工程建设区地壳结构和地 质灾害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土体介 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等,综合评价工 程建设区现今地壳的稳定程度与潜在危险。区域稳定性评价的主 要对象是区域地质背景特征和重点地质灾害。
7.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问题
主固结沉降是指荷载作用在地基上后, 随着时间的延续, 外 荷不变而地基土中的孔隙水不断排除过程中所发生的沉降,它起 于荷载施加之时,止于荷载引起的孔隙水压力完全消散之后,是 地基沉降的主要部分。
次固结沉降是指土中孔隙水已经消散,有效应力增长至基本 不变后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所引起的沉降。这种变形既包括剪应 变,又包括体积变化,并与孔隙水排出无关,而是取决于土骨架 本身的蠕变性质。
7.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问题
7.1.2 地基稳定性问题
2.地基沉降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包括分层总和法、有限元法和规范法,
计算时需要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合理选择。地基计算的沉降量 一般指最终沉降量,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完全稳定后的沉降 量, 要达到这一沉降量的时间取决于地基排水条件。对于砂土, 施工结束后就可以完成;对于粘性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 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在具体建筑物的地基沉降计算时, 还需注 意土体的应力和变形的关系、土的压缩性指标的选定和精确度等 问题。
7.1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问题
7.1.2 地基稳定性问题
3.持力层选择 所选持力层首先要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 并且下卧层也能
满足要求。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地下设施等 条件都会对基础持力层的选择产生影响。对不均匀沉降较敏感的 建筑物,如层数不多而平面形状又较复杂的框架结构,应选择坚 实、均匀的土层做持力层。对主楼和裙房层数相差较大的建筑物, 应根据承载力的不同选择两个不同的持力层,以保证沉降的相互 协调。对有上拔力或承受较大水平荷载的建筑结构,桩基应尽量 深埋,选择的桩基持力层要能满足抗拔要求。对动荷载作用的建 筑物不能选择饱和疏松的砂土做持力层,以免发生砂土液化。

工程地质学课件--第五章---泥石流

工程地质学课件--第五章---泥石流
15
上午8时和9时34分,兰州军区工兵团成 功爆破堰塞湖的一个缺口,使水位下降 48厘米,为抢险救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 件。
16
§2 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 条件
地形条件 地质条件 气象水文条件
17
一、地形条件
泥石流总是发生在陡峻的山岳地区,一 般是顺着纵坡降较大的狭窄沟谷活动
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 截至当日16时统计,泥石流灾害已造成127人
死亡,76人受伤,近2000人失踪,紧急转移安 置4.5万人,倒塌房屋120余户300余间。
13
灾情统计
舟曲县“8-7”特大暴洪灾害受灾4496户、 20227人;水毁农田1417亩,水毁房屋 307户、5508间,其中农村民房235户, 城镇职工及居民住房72户;进水房屋 4189户、20945间,其中农村民房1503 户,城镇民房2686户;机关单位办公楼 水毁21栋,损坏车辆18辆。
在云南、四川的山区,受孟加拉湿热气团影响较强烈, 在西南季风控制下,夏秋多暴雨,降水历时短,强度 大。
如云南东川地区一次暴雨6h降水量180mm,最大降雨 强度达55mm/h,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暴雨型泥石流。
在东部地区则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影响,夏秋多台风和 热带风暴。1981年8号强台风侵袭东北,使辽宁老帽 山地区下了特大暴雨,6h降水量395mm,其中最大降 雨强度为116.5mm/h,爆发了一场巨大的泥石流。
19
典型泥石流流域示意图
返回
2.泥石流流通区(中游)
泥石流流通区是泥石流搬运通过的地段, 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 峻,纵坡降较大,多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物质进入本区后具极强的冲刷能 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 走

工程地质学试题与答案

工程地质学试题与答案

工程地质学试题与答案试题一:1. 请解释工程地质学的定义和作用。

答案: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所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等地质要素与工程的相互关系,旨在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工程地质学的作用在于评估地质灾害风险、确定工程选址、设计和施工时预测地质问题、提供相应的地质工程措施等。

2. 请列举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并简要描述其特征。

答案: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

滑坡是由于地表土壤受到水分浸泡或者岩石结构松散导致的土体滑动现象。

崩塌是指地表土壤或岩石块体由于失去稳定性而向下滑动的现象。

泥石流是由于大量降雨引发的土石混合物流动,具有高速度和破坏性。

地震是地壳发生震动的现象,是由地壳内部的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可导致建筑物倒塌和地质灾害发生。

3. 请简述地质调查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答案:地质调查是工程建设前期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质调查可以获取到工程建设区域的地质信息,包括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下水等,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其次,通过地质调查可以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前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再次,地质调查还可以确定工程选址和施工方案,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因此,地质调查在工程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 什么是地质工程措施?请举例说明。

答案:地质工程措施是为了应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

例如,在滑坡易发区域进行工程建设时,可以采取地质工程措施,如加固土体,增加抗滑稳定性;在地震活跃区域进行建设时,可以采取地震防灾措施,如设计抗震结构、加固建筑物等。

地质工程措施的目的在于降低地质灾害和地质问题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试题二:1. 请解释岩土性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答案:岩土性质是指土壤和岩石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这些性质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1.地质调查和勘探: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是对地质条件进行准确和详细的调查和勘探。

地质调查包括地貌调查、地层调查、构造调查等,用于确定地质结构、岩性和地层等地质情况。

2.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是为了解地下地质情况、获得工程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而进行的工作。

包括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和报告等。

3.岩土力学:岩土力学是研究岩土材料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对于工程地质学至关重要。

岩土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应力应变关系、强度和破坏准则等。

4.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是研究土地和岩石的工程性质、问题和处理方法,它是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岩土工程材料的性质、施工技术、工程设计和施工控制等。

5.地下水和水文地质:地下水是地质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工程建设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运动、分布、水位、水质等地下水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地下水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

6.坡体工程:坡体是指地表坡地上层土层的局部或整体塌陷或滑动变形。

坡体工程是为了防治坡体滑坡和塌陷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包括防护、加固、治理等。

7.地震工程:地震工程是研究地震对工程建设和结构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和防护措施的学科。

地震工程需要进行地震活动的预测、震源机制研究、地震动力学分析等。

8.岩土动力学:岩土动力学是研究由于地震、爆炸、地下水流等自然或人工因素引起的岩土体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制的学科。

岩土动力学主要包括岩土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波在岩土体中的传播和衰减等。

9.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是基于地质调查和勘察的工程地质资料,制定合理的岩土工程方案和设计参数的过程。

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质条件、岩土性质、荷载特征、施工工艺等因素。

10.工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灾害包括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或已建工程产生的破坏、危害和影响等。

主要包括地质滑坡、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等。

工程地质学(泥石流)详解

工程地质学(泥石流)详解

的 识
(3)因堵塞而造成堵塞体上游的淤埋

与淹没的灾害,堵塞体下游因堵塞体溃
决而突发的冲毁或淤埋的灾害。
(4)诱发大河上、下游河段的灾害, 直接灾害后果严重,具有难以抗御的特 点,并易诱发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灾情与灾害损失程度
石 流 活 动 危
灾害程度 分级
死亡人数 (人)
受威胁人 数(人)
直接经济 损失(万 元)
险 性
小型级
<3
<10
<100


中型级
3-10
10-100 100-500

技 术
大型级
10-30 100-1000 500-1000


特大型级
>30
>1000
>1000
注: 1、灾情分级:按死亡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划分 2、危害程度分级:按受威胁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划分
W

Y
泥石流危险性分级

流 活
洪水淘蚀
rc<1.3tf/m3 洪水
rc≥1.3tf/m3 泥石流
W
6、泥石流按携带物质组成分类
Y

rc≥1.6tf/m3 。泥沙粒径主要由均匀的粉粒级以下
流 物质组成,多为非牛顿体。多集中分布在黄土及火山灰
型 地区。
水 石 型
rc≥1.3tf/m3 。粉粒及粘粒含量极少,以沙、块石 为主,为牛顿体,多见于花岗岩地区。

rc≥1.3tf/m3。介于上述二种类型之间多为牛顿体,
石 少部分也可以是非牛顿体。广见于各类地质体地区及堆
型 积体中。
Y
W

铁路工程地质学知识点归纳

铁路工程地质学知识点归纳

铁路工程地质学知识点归纳一、引言铁路工程地质学是研究铁路建设中的地质问题,以确保铁路线路的安全和稳定。

地质条件对于铁路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工程措施和设计标准存在差异。

本文将介绍铁路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地质材料等。

二、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铁路工程地质学的基础。

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层、地貌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可以了解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地质调查包括现场勘察、地质样品采集、地质资料收集等环节。

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质条件引起的对铁路线路安全和稳定性产生威胁的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在铁路建设中,需要对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确保线路的安全运行。

四、地质材料地质材料是指在铁路工程中使用的与地质相关的材料。

包括填方土、路基石、路基填料等。

对地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要考虑其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以及与周围地质条件的适应性。

五、地质工程措施为了解决铁路建设中的地质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地质工程措施。

例如,在地质灾害区域中,可以采取加固地基、挡土墙、喷射混凝土等技术手段来防治地质灾害;在土质较差的地区,可以采用加固路基、加厚填方等方式来提高线路的稳定性。

六、地质监测与评估地质监测与评估是铁路工程地质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线路周围地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警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地质监测包括测量地下水位、地震监测、地质变形监测等。

七、结论铁路工程地质学是为了保证铁路建设的安全和稳定性而进行的研究。

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地质材料、地质工程措施以及地质监测与评估是铁路工程地质学中的关键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可以提高铁路建设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线路的安全运行。

八、参考文献 1. 铁路工程地质学教材 2. 铁路工程地质学论文集 3. 铁路工程地质学相关研究报告以上是对铁路工程地质学知识点的归纳,包括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地质材料、地质工程措施以及地质监测与评估等内容。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

《工程地质学》考试复习重点一、概念题(10/15,10分)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设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地质学分支学科。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核心2.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环境①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工程地质条件可以理解为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之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要素。

②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③工程地质环境是指与工程相关的地壳上部的岩石、水、空气和生物在内的相互关联的多成分系统。

这个系统以地表为其上限,以人类作用于地壳的深度为其下限。

3.土和土体“土”是一个一般性概念,泛指地壳表面最新沉积的、未经胶结成岩的物质。

“土体”则是一个工程概念,特指那些经过一定地质历史过程并含有若干非连续界面的土层集合体。

4.粒组、有效粒径、土的结构粒组:是根据实际需要出发,为研究方便起见,将颗粒的大小划分成若干粒径区段,这些粒径比较接近的区段被称之为“粒组”。

有效粒径:指土粒的累积百分含量为10%时的粒径,用d10表示。

是土中最具代表性的粒径土的结构:指土中颗粒和孔隙的形态及其组合特征。

5.压缩性土的压缩性:指土在压力的作用下体积减小的特性.6.特殊土指的是与一般土体(如一般粘土、砂土、粉土等)相比,具有某些特殊工程性质的土类。

如:黄土、软土、膨胀土、红土、冻土、混合土等。

7.地质灾害广义的定义是指由于自然的变异或人为的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的改变并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的灾害事件。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8.滑坡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9.崩塌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844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

844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

844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1、工程地质学: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

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区域稳定性:指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机器对工程安全的影响程度。

5、自然历史分析法即为地质学的方法,它是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学所研究的对象——地质体和各种地质现象,是自然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且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还在不断地发展演化着。

查明各项自然地质条件和各种地质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预测其发展演化的趋势及结果。

6、数学力学分析法是在自然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的,对某一工程地质问题或工程动力地质现象在进行自热历史分析之后,根据所确定的边界条件和计算参数,运用理论公式或经验公式进行定量计算。

由于自然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在计算时时常需要把条件适当简化,并将空间问题简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

一般的情况是,先建立一地质模型(物理模型),随后抽象为数学模型,代入各项计算参数进行计算。

7、模型模拟试验法在工程地质研究中也常被采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自然地质用的规律,揭示某一工程动力地质作用或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力学机制以及发生、发展演化的全过程,以便我们作出正确的工程地质评价。

8、工程地质类比法在工程地质研究中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定性评价,也可作半定量评价。

它是将已建建筑物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经验运用到自然地质条件与之大致相同的拟建的同类建筑物中去。

9、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将来可能从新活动的断层,后一种也称为潜在活断层。

10、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由于多次折射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岩土体对某种周期的波具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得波的周期成为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波(压缩波、P波) 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体波

横波(剪切波、S波) 使地面水平摇摆;
震 波
面波
瑞利波
引起地面波状起伏
乐甫波
15:56
145-26
二、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 是用来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量度。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表面和建筑物受地震 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
(一)地震的成因类型
1、构造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作用所产生的地震。
约占地震总数的90℅ 构造地震中最为普遍的是由于地壳断裂活动而引起的 地震,这种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破坏性巨大。
15:56
145-20
浅源断层地震规律: 1)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的部位,往往是震中所在地。 2)活动断裂带的两头,有时是震中往返跳动的恶地点。 3) 一条活动断裂带和另一条断裂带交叉的地方,往往是 震中所在地。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爆发 和火山下面的岩浆运动而产生的地面震动。 占总数的7℅
建筑场地烈度是指在建筑场地范围内,由于 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 引起对基本烈度的提高或降低。
设计烈度是指抗震设计中实际采用的烈度。 它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及经 济性等的需要对基本烈度的调整。
15:56
145-29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次地震中,震级是唯一的,而地震烈度却 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烈度。 一般认为:当环境条件相同时,震级愈高, 震源愈浅,震中距愈小,地震烈度愈高。
第一节活动断裂
断裂构造 全新活动断裂 发震断裂 非全新活动断裂
活动断裂又称为活动断层。
15:56
145-2
活动断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其一、活动断裂的地面错动及其附近伴生的地面变 形,往往会直接损害跨断层修建或建于其临近的建 筑物
其二、活动断裂发震使一定区域的内的建筑物因地 震效应而受到顺害。
一、活动断裂的特性
地震引起桥梁断裂(南投集集镇)
15:56
145-15
15:56
145-16
地震引起稻田隆起(台中雾峰)
15:56
145-17
地震引起操场隆起(台中国小)
15:56
145-18
地震的类型
1.地震按成因可分为:
(1)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
(3)陷落地震 (4)人工诱发地震
2.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可分为:
15:56Leabharlann 145-30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 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 震烈度。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 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 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 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二、活动断裂的判别标志
三、活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15:56
145-3
15:56
145-4
15:56
145-5
第二节 地震
一、地震概述 二、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三、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15:56
145-6
一、地震概述
地震—— 地壳发生
的颤动或振动, 是由地球内动 力作用引起的。
15:56
145-7
15:56
145-27
烈度的大小除与地震震级、震中距、震源 深浅有关外,还与当地地质构造、地形、岩土 性质等因素有关。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十二度。根据使用特点 的需要,将地震烈度划分为:基本烈度、建筑 场地烈度及设计烈度三种。
15:56
145-28
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一百年内能普遍遭受 的最大地震烈度。
海啸—— 海底发生的地震。
15:56
145-8
15:56
145-9
15:56
145-10
15:56
145-11
地震引起大坝破坏(台中石岗)
15:56
145-12
地震引起埠 丰桥断裂,河 床抬高8m,形 成叠水。
(石1岗5:56)
145-13
地震引起房屋倒塌(台中石岗)
15:56
145-14
地面断裂 斜坡破坏 地基效应
15:56
145-33
地面断裂
15:56
地 震 (后 伊的 朗地 )表 开 裂
145-34
地震引起埠丰桥断裂,河床抬高8m,形成叠水。
15:56
(石岗)
145-35
斜坡破坏
地震使斜 坡失去稳定, 发生崩塌、滑 坡等各种变形 和破坏,引起 在斜坡上或坡 脚附近建筑物 位移或破坏。
(1)浅源地震 <70km;(2)中源地震 70~300km;
(3)深源地震 >300km
3.按地震震级大小可分为:
(1)微震 <2~2.5级;(2)有感地震 2~4级;
(3)破坏性地震 5~6级;
(4)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7级
15:56
145-19
第二节 地震
地震:在地壳表层,弹性波传播所引起的振动作用或 现象。
第六章 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工 程地质问题
第一节 活动断裂 第二节 地震 第三节 斜坡的变形及防治 第四节 崩塌与岩堆 第五节 岩溶
不良地质现象(undesirable geologic phenomena),指在地壳表层,由于地质作用或人类 活动所引起的地表和地下岩体的各种变形及运动, 对工程建设具有危害性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15:56
145-23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在地壳内部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可看作 是地面上震动的中心。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 地方到震中的距 离。
震中
等震线
15:56
震源
145-24
15:56
145-25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处产生剧烈振动,以弹 性波方式向四周传播,此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15:56
145-31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 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 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 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15:56
145-32
三、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表破坏造成的影响
15:56
145-21
3、陷落地震
由于洞穴崩塌、地层陷落等原因发生的地震。
特点:地震能量小、震级小,发生次数少仅 占3﹪
4、激发地震
在构造应力原来处于相对平衡的地区,由于 外界力量的作用,破坏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发生构造运动并引起地震。
例如:水库蓄水、爆破引起的地震
15:56
145-22
地震带 1995-2001年全球4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