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学 复习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这是对刑法哪一原则的表述?( C )A.罪刑法定原则 B.刑法适用人人平等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刑法谦抑原则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完全量刑年龄是( D )A.12周岁 B.14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3、我国《刑法》第12条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所采取的原则是( C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4、犯罪最基本的特征是( A )A. 社会危害性B. 刑事违法性C. 应受刑罚惩罚性 D.阶级性5、下列不属于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从宽处罚情节的是( D )A.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B.中止犯C.胁从犯D.初犯6、甲、乙二人合谋抢劫出租车,准备凶器和绳索后拦住一辆出租车,谎称去郊区某地。
出租车行驶到检查站,检查人员见甲、乙二人神色慌张便进一步检查,在检查时甲、乙意图逃离出租车被抓获。
甲、乙二人的行为( B )A.可以不以犯罪论处 B.构成抢劫罪(犯罪预备) C.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 D.构成抢劫罪(犯罪既遂)7、乙贪图玩乐,将不满1岁的婴儿独自留在家中五天,婴儿饿死。
乙的行为成立( A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伤害罪(致死)C.过失致人死亡罪 D.遗弃罪8、某甲将他人停放在车棚内未上锁的自行车骑走卖掉。
某甲的行为( C )A.不成立犯罪B.构成侵占罪C.构成盗窃罪D.构成抢夺罪9、甲听说乙急需毒品,就装了一包白面慌称是毒品卖给乙,获得巨额报酬,甲的行为构成( B )A.非法持有毒品罪 B.诈骗罪C.贩卖毒品罪 D.欺骗他人吸毒罪10、行贿罪在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出于( B )A.谋取利益的目的B.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C.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D.谋取不道德利益的目的1、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下列不属于附加刑的是( A )A.管制B.罚金C.剥夺政治权利D.没收财产2、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 B )A.一律适用我国刑法B.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C.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不适用D.我国公民适用我国刑法,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3、一切犯罪行为在主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特征是( C )A.犯罪目的B.犯罪动机C.罪过D.过错4、一个15周岁的少年甲向一个放牛的小女孩乙要牛骑,遭到拒绝。
刑法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参考)

刑法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刑法学一、挑选题:1.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A.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C.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2.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A.按劳取酬B.能够酌量发给酬劳C.别发酬劳D.依照劳动表现发给酬劳3.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装有5000元现金的提包拿走。
甲和丙的行为属于()A.共同犯罪B.非共同犯罪C.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D.任意共同犯罪4.某甲在1997年9月盗窃巨款后外逃,于1999年4月归案。
对某甲适用刑法应采纳的原则是()A.从新原则B.从新兼从轻原则C.从旧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5.间接有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不的关键是()A.行为人的预见程度别同B.行为人的预见内容别同C.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的意志内容别同D.行为人对行为是否实施的意志内容别同6.下列人员中,因为精神因素而别负刑事责任的是()A.没有彻底丧失辨认或者操纵自个儿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B. 间歇性精神病人C. 又聋又哑的人D.彻底丧失辨认能力的病理性醉酒的人7. 减刑适用的对象是被判处()A.管制的犯罪分子B.拘役的犯罪分子C.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D.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犯罪分子8.下列情形中能够实行正当防卫的对象是()A.杀人后,刚要逃离现场的行为人B.欲实施强奸而跟随、跟踪妇女人行为人C.驱使训练有素的动物侵害他人的行为人D.家养动物侵害他人的动物主人9. 下列犯罪中属于危害国防利益罪的是()A. 盗窃枪支、弹药罪B.劫持航空器罪C. 武器装备肇事罪D.间谍罪10. 甲欲杀乙,将毒药投入乙的饭食中。
乙服食后,甲懊悔,连忙讲明事情,并将乙送往医院救护。
医院在救护过程中检查发觉,甲所投放的“毒药”全然没有毒性,乙安稳无恙。
刑法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学》课程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凡在我国领域以内犯罪的,都适用我国刑法。
[ ]2.刑法第232条对故意杀人罪的规定,采取的是简单罪状方式。
[ ]3.刑法的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 ]4.刑法的解释按解释的效力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
[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人和国家工作人员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 ]6.聋哑人和盲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7.在犯罪预备过程中,自动停止犯罪的,也构成犯罪中止。
[ ]8.前罪或后罪有一个是过失的,都不构成一般累犯。
[ ]9.危害结果体现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大小,但尽管如此,危害结果仍只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
[ ]10.我国现行刑法中并无绝对确定法定刑。
[ ]11.对已满14不满18岁的人犯罪的,无论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有多严重,都必须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 ]12.我国现行刑法中并无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 ]13.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只要某一行为不违反刑法,即使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得以犯罪论处。
[ ]14.危害结果体现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大小,但尽管如此,危害结果仍只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
[ ]15.对行凶、杀人、抢劫、绑架犯罪采取的防卫行为,无论造成不法侵害者何种程度的损害,均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 ]16.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人,揭发同案犯或供述其共同犯罪行为的,构成立功。
[ ]17.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 ]18.对于累犯,不得适用假释。
[ ]19.构成一般累犯,要求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三年之内。
[ ]20.又聋又哑人或盲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21.犯罪分子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刑法考试题库及答案

刑法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A. 14岁B. 16岁C. 18岁D. 20岁答案:B2. 根据刑法,下列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3. 刑法中规定的“正当防卫”是指:A. 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B. 为了报复他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C. 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故意制造事端D. 为了掩盖自己的犯罪行为,故意损害他人利益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行为属于刑法中的“故意犯罪”?A.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伤害,仍然实施该行为B. 酒后驾驶,造成交通事故C. 为了报复,故意损坏他人财物D. 因疏忽大意,导致他人受伤答案:A、B、C2. 根据刑法,以下哪些情况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刑事责任?A. 犯罪后自首B. 犯罪中止C. 犯罪未遂D. 犯罪预备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错误2. 正当防卫行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答案:错误3.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犯罪人主动放弃犯罪结果的发生。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的“犯罪未遂”。
答案:犯罪未遂是指犯罪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全部犯罪行为的状态。
2. 什么是刑法中的“自首”?答案:自首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后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五、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因与邻居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邻居打伤。
经鉴定,邻居的伤势构成轻伤。
请问张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犯罪?应当如何处罚?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具体处罚应根据张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综合考虑。
六、论述题1. 论述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及其适用条件。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

刑法的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客观方面答案:B2. 甲在公共场合故意放火,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甲的行为构成:A. 故意杀人罪B. 故意伤害罪C. 放火罪D. 盗窃罪答案:C3. 乙在没有得到车主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人汽车开走,乙的行为构成:A. 盗窃罪B. 侵占罪C. 诈骗罪D. 抢劫罪答案:A4. 丙因过失造成他人重伤,丙的行为构成:A. 故意伤害罪B. 过失致人重伤罪C. 故意杀人罪D. 抢劫罪答案:B5. 丁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伤害了他人,丁的行为:A. 构成故意伤害罪B. 构成过失伤害罪C. 不构成犯罪D. 构成故意杀人罪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作为犯罪的主观方面?A. 故意B. 过失C. 意外D. 无罪答案:A, B2. 以下哪些情形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持刀攻击时,反击致乙受伤B. 丙在看到丁偷窃他人财物时,将其制服C. 戊在被己追赶时,逃跑途中不慎将己撞倒D. 庚在被辛抢劫时,用随身携带的防身器械反击答案:A, D3.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他人财物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私人财物D. 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答案:A4.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视为犯罪的客观方面?A. 犯罪行为B. 犯罪结果C. 犯罪动机D. 犯罪手段答案:A, B, D5. 以下哪些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故意用毒药毒死乙B. 丙在与丁争吵后,用棍棒将丁打死C. 戊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将己打死D. 庚在自卫过程中,不慎将辛打死答案:A, B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刑法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刑法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犯罪的构成要件?A. 犯罪动机B. 犯罪行为C. 犯罪结果D. 犯罪主体答案:A2. 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项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C. 为了保护本人的人身安全D. 为了保护他人财产安全答案:D3. 以下哪种情形下,可以适用缓刑?A. 犯罪情节严重B. 犯罪后果严重C. 犯罪行为人有悔改表现D. 犯罪行为人再次犯罪答案:C二、判断题1. 犯罪预备是指犯罪行为的准备阶段,不构成犯罪。
()答案:错误。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一部分,可以构成犯罪。
2.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答案:正确。
3.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
()答案:正确。
三、简答题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自首的规定。
答案: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对于自首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累犯的规定。
答案:累犯是指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刑罚执行期满不满五年内再次犯罪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在缓刑期间,张某再次因盗窃被抓获。
问题:张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应当如何处罚?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累犯。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张某在缓刑期间再次犯罪,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行和原判的罪行合并处罚。
五、论述题1. 论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中止的法律规定及其意义。
答案: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中止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题库含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刑法题库第一章刑法概论一、单项选择题1.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
广义的刑法包括()。
A、刑法典、单行刑法、司法解释B、刑法典、附属刑法、司法解释C、刑法典、刑诉法典、司法解释D、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2.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 )。
A、各级人民法院B、各级人民检察院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二、判断题1.刑法立法解释具有与刑法同等的效力。
()2.我国刑法的整体框架分为总则、分则、附则三个部分。
()3.1997年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的说明》作为刑法的修订说明,属于宪法解释。
()4.文理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对刑法条文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5.根据解释的效力进行区分,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宪法解释。
()6.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
”该条关于司法工作人员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7.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三、名词解释1.单行刑法2.附属刑法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相适应。
A、人身危险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B、社会危害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C、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D、犯罪态度和承担的刑事责任2.甲某在打电话时无意中发现电话机旁市检察院的举报箱中露出一封信,随手取出。
发现该信举报该市某局长乙某有受贿4万多元的犯罪事实。
甲某与乙某熟识,便将举报信交给乙某。
乙某当即酬谢甲某8000元现金。
事后,乙某与行贿者串通,并销毁了有关罪证。
( )A、甲某构成敲诈勒索罪B、甲某构成包庇罪C、甲某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D、甲某不构成犯罪3.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刑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答案:C解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均可能构成犯罪。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属于正当行为,不构成犯罪。
2.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A、B解析: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动机和目的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
3.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追赶时,为了逃脱,将乙推倒致其受伤B.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将甲打伤C.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枪将甲击毙D.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棍棒将甲打伤答案:D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侵害者采取的防卫行为。
选项A中甲的行为属于逃避,不属于正当防卫;选项B中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但选项D更符合题意;选项C中乙使用枪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范围。
4-2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拳头击打乙,导致乙死亡B.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刀具刺伤乙,导致乙死亡C.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棍棒击打乙,导致乙轻伤D.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石头砸伤乙,导致乙重伤答案:A、B解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选项A和B中的行为均可能导致他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选项C和D中的行为虽然造成了伤害,但未导致他人死亡,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2-5.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解析: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犯罪预备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犯罪。
2-1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刑法学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A.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C.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2.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A.按劳取酬B.可以酌量发给报酬C.不发报酬D.根据劳动表现发给报酬3.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装有5000元现金的提包拿走。
甲和丙的行为属于()A.共同犯罪B.非共同犯罪C.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D.任意共同犯罪4.某甲在1997年9月盗窃巨款后外逃,于1999年4月归案。
对某甲适用刑法应采用的原则是()A.从新原则B.从新兼从轻原则C.从旧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5.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A.行为人的预见程度不同B.行为人的预见内容不同C.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的意志内容不同D.行为人对行为是否实施的意志内容不同6.下列人员中,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是()A.没有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B. 间歇性精神病人C. 又聋又哑的人D.完全丧失辨认能力的病理性醉酒的人7. 减刑适用的对象是被判处()A.管制的犯罪分子B.拘役的犯罪分子C.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D.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犯罪分子8.下列情形中可以实行正当防卫的对象是()A.杀人后,正要逃离现场的行为人B.欲实施强奸而尾随、跟踪妇女的行为人C.驱使训练有素的动物侵害他人的行为人D.家养动物侵害他人的动物主人9. 下列犯罪中属于危害国防利益罪的是()A. 盗窃枪支、弹药罪B.劫持航空器罪C. 武器装备肇事罪D.间谍罪10. 甲欲杀乙,将毒药投入乙的饭食中。
乙服食后,甲后悔,赶紧说明情况,并将乙送往医院抢救。
医院在抢救过程中检查发现,甲所投放的“毒药”根本没有毒性,乙安然无恙。
甲的行为属于()A.不构成犯罪B. 犯罪中止C. 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11.拐卖妇女过程中又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应当()A.以拐卖妇女罪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B.以强奸罪从重处罚C.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D.按拐卖妇女罪和强奸罪实行数罪并罚12.成立紧急避险的条件必须是()A.有条件逃跑、报警B.直接对抗危险C. 进行正当防卫D.出于迫不得已13.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是()A.未按操作规程进行医疗的医护人员B. 任何人C.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D.没有医疗实践经验的人14.某甲意图杀害乙,在乙就餐的食堂的饭菜中投毒。
某甲的行为属于()A. 想像竞合犯B.连续犯C.结合犯D.结果加重犯15.滥用职权罪的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必须出于()A.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16. 偷税罪的犯罪主体是()A.一般主体B.纳税人C.扣缴义务人D.纳税人、扣缴义务人17. 某甲为骗取保险金,为自己的厂房投保。
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指使他人放火烧毁厂房,并殃及附近居民安全。
对某甲的行为应()A.以放火罪论处B.以保险诈骗罪论处C.以放火罪和保险诈骗罪并罚D.按牵连犯以放火罪从重处罚18.被害人王某(女)向公安机关控告孙某在2年前强奸了她,公安机关认为证据不足而未予立案。
之后不久,孙某因犯盗窃罪在刑事拘留期间交代了曾强奸王某的事实。
对孙某所犯的强奸罪应适用()A.时效中断B.不予追诉C.时效延长D.根据认罪态度决定是否追诉19. 决定罚金数额的根据是()A.罪行轻重B.犯罪情节C.经济能力D.认罪态度20.我国的船舶航行在公海时,发现犯罪分子正在该船舶上实施犯罪,我国刑法对犯罪分子是()A.必须适用的B.不适用的B.可以适用的 D.酌情适用的21. 我国的留学生K,在他国校园寻衅重伤我国大学生C。
我国刑法对K是()A.有管辖权B.实行豁免C.无管辖权D.通过外交途径解决2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下列行为,15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A.强奸B. 绑架C.决水D.抢夺23.下列行为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是()A. 甲乙互不相识,同时在一仓库内行窃B.甲乙共同强奸妇女C.甲教唆13岁的乙投毒D.甲乙同时基于过失构成犯罪24.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及刑法规定的是()A.所有不作为均是过失犯罪B. 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刑事责任C.对单位犯罪一律采用双罚制处罚D.对想像竞合犯按一重罪处罚25.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范围是指()A.犯罪行为B.违法行为C.违法和犯罪行为D.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26.管制的特点是()A. 犯罪分子享有完全的人身自由B.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限制其一定自由C.剥夺犯罪分子一定的人身自由D.犯罪分子应当接受人民法院和群众的监督27. 犯罪分子实施的下列行为中,属于重大立功的是()A.协助司法机关捕获其他犯罪嫌疑人的B.提供重要线索,得以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C.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D.揭发他人犯罪,查证属实的28.某甲在审判时被认定犯一罪,判处有期徒刑7。
执行3年以后,发现他还有两个罪未经判决,又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4年和5年。
这时,决定执行的刑期的幅度应该是()A. 4—13年B. 7—20年C. 9—13年D. 7—16年29.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的,构成()A.盗窃罪B. 诈骗罪C.复制电信码号罪D.盗窃通信线路罪30. 某国有企业经理李某利用职务便利,以假发票报销,共计20000元。
对李某的行为应当()A.以诈骗罪论处B.以侵占罪论处C.以职务侵占罪论处D.以贪污罪论处31.对单位行贿罪的主观方面必须出于()A.犯罪故意B.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C.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D.谋取正当利益的目的32.玩忽职守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A.国家工作人员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司法工作人员D.行政执法工作人员33.某甲为某法院审判人员,在审理一起民事案件时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
事后某甲按事先约定从案件当事人处非法收受了数额较大的现金对某甲的行为应当()A.以徇私枉法罪论处B.以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论处C.以受贿罪论处D.以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和受贿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论处34.某甲夜间潜入一仓库盗窃粮食,为将粮食从麻袋中倒出,而用打火机烧麻袋,结果引起火灾,将仓库烧毁。
某甲构成()A.盗窃罪B.放火罪C. 失火罪D.盗窃罪和失火罪35.交通肇事罪的主体()A.只能是交通运输人员B. 只能是非交通运输人员C.只能是交通管理人员D.既可以是交通运输人员也可以是非交通运输人员36.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的资金归个人进行非法经营的,构成()A.非法经营罪B.挪用资金罪C.挪用公款罪D.挪用特定款物罪37. 被告甲系某村农民,该村曾发生过因关闭门窗使用炭盆生火取暖致人二氧化碳中毒死亡的事件,甲对此也知道。
某年冬天,因天气奇冷,甲拿出家中木炭生火取暖,并紧闭门窗,以防止暖气外泄。
后因室内二氧化碳过多,除甲外,其妻乙和子丙均中毒死亡。
甲的行为()A. 系意外事件B.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C. 构成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D.系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38.某甲意欲杀乙,正举刀准备砍杀乙时,有人经过乙旁,甲见人来,遂仓皇逃离。
对于甲()A. 可以比照预备犯从重处罚B. 不应处罚C.可以比照犯罪既遂处罚D.以犯罪未遂处罚39.关某因犯倒卖文物罪,被判无期徒刑。
服刑12年后,因表现良好而获得假释。
在假释考验期间的第六年,关某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被判刑9年。
根据刑法规定,对关某应撤销假释,按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理,具体的做法是( )A. 在9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B. 在9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C. 在12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D. 决定执行无期徒刑40.甲为还赌债,绑架富翁乙之子丙,并勒令乙拿出20万元才肯放人。
乙报警,甲知道后,异常生气,遂将丙杀死。
甲的行为()A. 构成故意杀人罪一罪B. 构成非法拘禁罪与故意杀人罪两罪C. 构成绑架罪一罪D. 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两罪41. 刘某在香港以84万港元的价格购买了12公斤金条。
次日上午,刘某携带经过伪装的金条从某海关入境,入境时未向海关申报,企图将黄金运往内地销售。
经鉴定,该批黄金价值人民币100万元,应缴纳关税8万元。
刘某的行为构成()A.走私贵重金属罪和偷税罪两罪B.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C.走私贵重金属罪D.偷税罪42.某甲想杀死乙,趁天黑后在乙家院落隐藏等待乙回来。
见到“乙”的身影后,甲从藏身之处跳出,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头将“乙”砸死。
邻居听到动静出来查看,电筒的光线使甲发现原来他杀死的不是乙,而是准备到乙家串门的同村的丁某。
甲的认识错误属于()A.手段错误B.对象错误C.客体认识错误D.因果关系错误43.被告人甲在某市平安保险公司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保险金额为50万元。
为了骗取保险金,甲于某日深夜将家中财物全部转往他处藏匿,并伪造被盗现场,要求保险公司理赔,领取保险金额50万元。
甲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B.合同诈骗罪C.保险诈骗罪D.金融诈骗罪44.李某参与赌博,输给王某5万元,输光后,要抢回这笔钱。
王某为了防止钱被抢走,打伤了李某,王某的行为属于()A. 正当防卫B. 紧急避险C. 防卫过当D. 故意犯罪45.万某犯某罪,应判处有期徒刑7年,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10年,对万某的追诉时效是()A. 7年B. 10年C. 15年D. 20年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 )2.对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既不能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不能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 )3.十四周岁以下的人实施任何刑法禁止的行为的,都不负刑事责任。
( )4.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 )5.玩忽职守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 )6.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以挪用特定款物罪从重处罚。
( )7.妇女不可能成为强奸罪的主体。
()8.任何犯罪必然给犯罪对象造成一定损害。
()9.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10.非法拘禁他人,具有殴打情节的,才构成非法拘禁罪。
( )11.王某与李某有仇。
一日,王某趁李某不注意,将一包砒霜投入李的水杯内。
李饮后死亡。
王某的行为构成了投放危险物质罪。
()12.对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也可以适用假释。
( )13.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