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学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A.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C.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

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

2.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

A.按劳取酬

B.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C.不发报酬

D.根据劳动表现发给报酬

3.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装有5000元现金的提包拿走。甲和丙的行为属于()

A.共同犯罪

B.非共同犯罪

C.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D.任意共同犯罪

4.某甲在1997年9月盗窃巨款后外逃,于1999年4月归案。对某甲适用刑法应采用的原则是()

A.从新原则

B.从新兼从轻原则

C.从旧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5.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

A.行为人的预见程度不同

B.行为人的预见内容不同

C.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的意志内容不同

D.行为人对行为是否实施的意志内容不同

6.下列人员中,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是()

A.没有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B. 间歇性精神病人

C. 又聋又哑的人

D.完全丧失辨认能力的病理性醉酒的人

7. 减刑适用的对象是被判处()

A.管制的犯罪分子

B.拘役的犯罪分子

C.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犯罪分子

8.下列情形中可以实行正当防卫的对象是()

A.杀人后,正要逃离现场的行为人

B.欲实施强奸而尾随、跟踪妇女的行为人

C.驱使训练有素的动物侵害他人的行为人

D.家养动物侵害他人的动物主人

9. 下列犯罪中属于危害国防利益罪的是()

A. 盗窃枪支、弹药罪

B.劫持航空器罪

C. 武器装备肇事罪

D.间谍罪

10. 甲欲杀乙,将毒药投入乙的饭食中。乙服食后,甲后悔,赶紧说明情况,并将乙送往医院抢救。医院在抢救过程中检查发现,甲所投放的“毒药”根本没有毒性,乙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属于()

A.不构成犯罪

B. 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11.拐卖妇女过程中又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应当()

A.以拐卖妇女罪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B.以强奸罪从重处罚

C.按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

D.按拐卖妇女罪和强奸罪实行数罪并罚

12.成立紧急避险的条件必须是()

A.有条件逃跑、报警

B.直接对抗危险

C. 进行正当防卫

D.出于迫不得已

13.非法行医罪的主体是()

A.未按操作规程进行医疗的医护人员

B. 任何人

C.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

D.没有医疗实践经验的人

14.某甲意图杀害乙,在乙就餐的食堂的饭菜中投毒。某甲的行为属于()

A. 想像竞合犯

B.连续犯

C.结合犯

D.结果加重犯

15.滥用职权罪的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必须出于()

A.故意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16. 偷税罪的犯罪主体是()

A.一般主体

B.纳税人

C.扣缴义务人

D.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17. 某甲为骗取保险金,为自己的厂房投保。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指使他人放火烧毁厂房,并殃及附近居民安全。对某甲的行为应()

A.以放火罪论处

B.以保险诈骗罪论处

C.以放火罪和保险诈骗罪并罚

D.按牵连犯以放火罪从重处罚

18.被害人王某(女)向公安机关控告孙某在2年前强奸了她,公安机关认为证据不足而未予立案。之后不久,孙某因犯盗窃罪在刑事拘留期间交代了曾强奸王某的事实。对孙某所犯的强奸罪应适用()

A.时效中断

B.不予追诉

C.时效延长

D.根据认罪态度决定是否追诉

19. 决定罚金数额的根据是()

A.罪行轻重

B.犯罪情节

C.经济能力

D.认罪态度

20.我国的船舶航行在公海时,发现犯罪分子正在该船舶上实施犯罪,我国刑法对犯罪分子是()

A.必须适用的

B.不适用的

B.可以适用的 D.酌情适用的

21. 我国的留学生K,在他国校园寻衅重伤我国大学生C。我国刑法对K是()

A.有管辖权

B.实行豁免

C.无管辖权

D.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下列行为,15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强奸

B. 绑架

C.决水

D.抢夺

23.下列行为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A. 甲乙互不相识,同时在一仓库内行窃

B.甲乙共同强奸妇女

C.甲教唆13岁的乙投毒

D.甲乙同时基于过失构成犯罪

24.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及刑法规定的是()

A.所有不作为均是过失犯罪

B. 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C.对单位犯罪一律采用双罚制处罚

D.对想像竞合犯按一重罪处罚

25.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范围是指()

A.犯罪行为

B.违法行为

C.违法和犯罪行为

D.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6.管制的特点是()

A. 犯罪分子享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B.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限制其一定自由

C.剥夺犯罪分子一定的人身自由

D.犯罪分子应当接受人民法院和群众的监督

27. 犯罪分子实施的下列行为中,属于重大立功的是()

A.协助司法机关捕获其他犯罪嫌疑人的

B.提供重要线索,得以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

C.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D.揭发他人犯罪,查证属实的

28.某甲在审判时被认定犯一罪,判处有期徒刑7。执行3年以后,发现他还有两个罪未经判决,又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4年和5年。这时,决定执行的刑期的幅度应该是()

A. 4—13年

B. 7—20年

C. 9—13年

D. 7—16年

29.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的,构成()

A.盗窃罪

B. 诈骗罪

C.复制电信码号罪

D.盗窃通信线路罪

30. 某国有企业经理李某利用职务便利,以假发票报销,共计20000元。对李某的行为应当

()

A.以诈骗罪论处

B.以侵占罪论处

C.以职务侵占罪论处

D.以贪污罪论处

31.对单位行贿罪的主观方面必须出于()

A.犯罪故意

B.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C.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D.谋取正当利益的目的

32.玩忽职守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

A.国家工作人员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司法工作人员

D.行政执法工作人员

33.某甲为某法院审判人员,在审理一起民事案件时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事后某甲按事先约定从案件当事人处非法收受了数额较大的现金对某甲的行为应当

()

A.以徇私枉法罪论处

B.以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论处

C.以受贿罪论处

D.以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和受贿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论处

34.某甲夜间潜入一仓库盗窃粮食,为将粮食从麻袋中倒出,而用打火机烧麻袋,结果引起火灾,将仓库烧毁。某甲构成()

A.盗窃罪

B.放火罪

C. 失火罪

D.盗窃罪和失火罪

35.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A.只能是交通运输人员

B. 只能是非交通运输人员

C.只能是交通管理人员

D.既可以是交通运输人员也可以是非交通运输人员

36.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的资金归个人进行非法经营的,构成()

A.非法经营罪

B.挪用资金罪

C.挪用公款罪

D.挪用特定款物罪

37. 被告甲系某村农民,该村曾发生过因关闭门窗使用炭盆生火取暖致人二氧化碳中毒死亡的事件,甲对此也知道。某年冬天,因天气奇冷,甲拿出家中木炭生火取暖,并紧闭门窗,以防止暖气外泄。后因室内二氧化碳过多,除甲外,其妻乙和子丙均中毒死亡。甲的行为()

A. 系意外事件

B.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

C. 构成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

D.系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

38.某甲意欲杀乙,正举刀准备砍杀乙时,有人经过乙旁,甲见人来,遂仓皇逃离。对于甲()

A. 可以比照预备犯从重处罚

B. 不应处罚

C.可以比照犯罪既遂处罚

D.以犯罪未遂处罚

39.关某因犯倒卖文物罪,被判无期徒刑。服刑12年后,因表现良好而获得假释。在假释考验期间的第六年,关某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被判刑9年。根据刑法规定,对关某应撤销假释,按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理,具体的做法是( )

A. 在9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B. 在9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C. 在12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D. 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40.甲为还赌债,绑架富翁乙之子丙,并勒令乙拿出20万元才肯放人。乙报警,甲知道后,异常生气,遂将丙杀死。甲的行为()

A. 构成故意杀人罪一罪

B. 构成非法拘禁罪与故意杀人罪两罪

C. 构成绑架罪一罪

D. 构成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两罪

41. 刘某在香港以84万港元的价格购买了12公斤金条。次日上午,刘某携带经过伪装的金条从某海关入境,入境时未向海关申报,企图将黄金运往内地销售。经鉴定,该批黄金价值人民币100万元,应缴纳关税8万元。刘某的行为构成

()

A.走私贵重金属罪和偷税罪两罪

B.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C.走私贵重金属罪

D.偷税罪

42.某甲想杀死乙,趁天黑后在乙家院落隐藏等待乙回来。见到“乙”的身影后,甲从藏身之处跳出,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头将“乙”砸死。邻居听到动静出来查看,电筒的光线使甲发现原来他杀死的不是乙,而是准备到乙家串门的同村的丁某。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A.手段错误

B.对象错误

C.客体认识错误

D.因果关系错误

43.被告人甲在某市平安保险公司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保险金额为50万元。为了骗取保险金,甲于某日深夜将家中财物全部转往他处藏匿,并伪造被盗现场,要求保险公司理赔,领取保险金额50万元。甲的行为构成( )

A.诈骗罪

B.合同诈骗罪

C.保险诈骗罪

D.金融诈骗罪

44.李某参与赌博,输给王某5万元,输光后,要抢回这笔钱。王某为了防止钱被抢走,打伤了李某,王某的行为属于()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防卫过当

D. 故意犯罪

45.万某犯某罪,应判处有期徒刑7年,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10年,对万某的追诉时效是

()

A. 7年

B. 10年

C. 15年

D. 20年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 ( )

2.对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既不能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不能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

3.十四周岁以下的人实施任何刑法禁止的行为的,都不负刑事责任。( )

4.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

5.玩忽职守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

6.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以挪用特定款物罪从重处罚。( )

7.妇女不可能成为强奸罪的主体。()

8.任何犯罪必然给犯罪对象造成一定损害。()

9.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10.非法拘禁他人,具有殴打情节的,才构成非法拘禁罪。( )

11.王某与李某有仇。一日,王某趁李某不注意,将一包砒霜投入李的水杯内。李饮后死亡。王某的行为构成了投放危险物质罪。()

12.对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也可以适用假释。( )

13.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甲、丙不构成共同犯罪。()14.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犯罪对象是该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15.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原因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

16.伪证罪的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

17.行为人系醉酒人是导致行为人无责任能力的因素。()

18.在我国,精神病人不适用死刑。()

19.管制由人民法院判决,由劳改机关执行。( )

20.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原判刑罚的二分之一。()

21.防卫过当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之一。()

22.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将共同犯罪人分为组织犯的实行犯、帮助犯和教唆犯。()

23.在不实行数罪并罚时,法定的管制期限为3个月以上3年以下。()

24.是否成立犯罪既遂,取决于是否发生了预期的犯罪结果。()

25.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

26.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分子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27.紧急避险所保全的利益应当等于受损害利益。()

28.《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该条采取的是简单罪状。()29.某甲盗窃15000元人民币之后逃跑,后因害怕被抓获而向公安机关写信如实交待了自己所犯罪行及赃款藏匿地。甲在去投案的路上被警方抓获,某甲的行为是一般悔罪表现。()30.甲殴打乙,乙受伤昏迷倒地,甲扬长而去,乙苏醒后,拣起石块,追上甲并将甲打伤。乙的行为属于防卫不适时。()

三、名词解释:

1.刑法的溯及力:

2. 犯罪构成:

3.危害行为:

4.不作为:

5.犯罪故意:

6.意外事件:

7.犯罪未遂:

8.惯犯:

9.紧急避险:

10.自首:

11.假释:

12.时效:

13. 间谍罪:

14.绑架罪:

15.妨害公务罪:

四、简答题:

1.简述刑法的解释的含义及其分类。

2.如何理解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3.如何理解我刑法溯及力的规定?

4.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有哪些?

5.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是什么?

6.危害行为的特征有哪些?

7.什么是刑事责任能力?具有哪些内容?

8.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与故意因素是什么?

9.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包括哪些?

10.自动放弃犯罪的中止具有哪些特征?

11.教唆犯具有哪些特征?

12.继续犯具有哪些特征?

13.简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14.我国刑法对于死刑的限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15.简述我刑法中的追诉时效的延长。

五、案例分析:

1.1999年5月,林某得知外村的张某要到村里来收购铝丝,产生盗窃架设到田间供生产用的电线的犯罪意图。经过一番准备,于5月14日夜里,林某携带克丝钳和其他工具来到田间,剪断四根电力铝线,计三十九点五公斤,以每公斤二元五角卖给张某,共得赃款九十八元。第二天上午,一位妇女到田间劳动,碰到盗剪后悬落在田间的一截电线,触电死亡。对本案中林某应如何定罪处罚,并说明理由。

2.丁某流窜到火车站候车室看到两位军人聊天兴趣正浓,不注意身边放的提包,丁顺手牵走,到僻静处打开查看,没有什么钱物,却有“五四”式手枪1支、子弹20发。后丁又返回候车室趁两名旅客打瞌睡之机先后进行盗窃,得赃款198元。丁将枪支、子弹邮寄给当地派

出所,将赃款挥霍。问:丁某构成何种罪?怎样处罚?说明理由。

3.国家工作人员甲贪污公款八万元,逃到外地友人处,经友人规劝,甲向原单位党委写了一封信,信中交待了自己的罪行、赃款去向,并表明原意投案,还向单位告知了当时居住得地址。单位向当地检察机关报告了该情况,检察机关派人对甲进行抓捕,在火车站将甲抓获。经查甲已购买了回程得车票准备回去投案。甲後归案,还检举原单位乙贪污二百余万元的事实,后该案得以侦破,认定甲有重大立功。对甲进行刑罚裁量的时候应当如何处理?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B

4.D

5.C

6.D

7.C

8.C

9.C 10.C 11.A 12.D 13.C 14.A 15.A 16.D 17.C 18.C 19.A 20.A 21.A 22.A 23.B 24.D 25.C 26.B 27.B 28.D 29.A 30.D 31.C 32.B 33.D 34.C 35.D 36.C 37.C 38.D 39.D 40.C 41.B 42.B 43.C 44.D 45.C

二、填空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三、词语解释题

1.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

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2.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

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3.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者意识,危害社会的行为。

4.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5.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

心理态度。

6. 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

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

7.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

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8.惯犯:是指以某种犯罪为常业,或者以犯罪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或挥霍来源,或者犯罪

已成习性,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实施同一种犯罪行为,刑法明文规定对其以一罪论处的犯罪形态。

9.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

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

10.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

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

行的行为。

11.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罚之后,如果确有悔

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司法机关可以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刑罚制度。

12.时效:是指刑事法律所规定的国家对犯罪人行使刑罚请求权或刑罚执行权的有效期限。

13.间谍罪: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

目标的行为。

14.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或者绑架他

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15.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或者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故意阻碍国家机关、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四、简答题:

1.答:刑法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刑法解释的主要分为:

1. 按刑法解释的效力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具有法律约束力。

2. 按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论理解释又分为扩张解释与限制解释。

2.答:我国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这是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基本原则。

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

我国刑法第6条2款还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根据我国承认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我国驻外使领馆受我国的司法管辖。

我国刑法第6条在确立属地管辖基本原则的同时,提出了法律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况主要是指:

(1)刑法第11条关于“享有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刑法第9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

(3)刑法施行后国家立法机构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包括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若出现法条竞合,按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处理。

(4)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规定。

3.答:我国刑法第1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第12条第2款规定:“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根据这一规定,对于新刑法施行前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应按以下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修订后的刑法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即修订后的刑法没有溯及力。

(2)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但修订后的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只要这种行为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就应当适用修订后的刑法。

(3)当时的法律和修订后的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修订后的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原则上按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

(4)如果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4.答:根据我国刑法,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

危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行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某种行为,如果没有或者不可能危害任何一种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那就不可能构成犯罪。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能够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表现。犯罪客观方面是构成犯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是构成任何犯罪不可缺少的主观要件。

5.答: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五点: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犯罪对象本身不是社会关系,而是具体物或者具体人。单从犯罪对象去看,是分不清犯罪性质的,犯罪对象只有通过其所体现的犯罪客体才能确定某种行为构成什么罪。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对象则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却不一定受到损害。(4)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由于犯罪客体是每一犯罪的必要要件,它的性质和范围是确定的,所以它可以成为犯罪分类的基础。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就是根据犯罪客体来划分的。

(5)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因此可以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来感知;犯罪客体则是凭借人的思维才能认识的观念上的东西。

6.答:我国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表现人的意志或者意识,危害社会的行为。危害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危害行为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危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行为的社会性特征。对社会无害的身体举止不会被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规定下来。

(2)危害行为是在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下的行为。人的无意识和无意志的身体动静,即使客观上造成损害,也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是危害行为的主观内在特征。所以,缺乏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身体动静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后果,也不属于危害行为。

7.答: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并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中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一方面,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在具备辨认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控制能力才能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影响和决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有两个方面的因素:(1)人的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2)精神即人的大脑功能正常与否的状况。前者主要受成长的年龄因素的制约。后者则受到精神状况的制约。此外,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的丧失对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8.答: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实施危害行为的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的要素,才能认定具有犯罪的故意。

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的心理态度。

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基础上仍决意实施这种行为的主观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包括希望和放任两种形式。

9.答:刑法中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理解。具体包括:(1)客体错误,指行为人对客观上是否存在被侵犯的客体发生错误认识。是指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客体。

(2)对象认识错误。目的物认识错误,指对行为的具体对象的认识错误。

(3)行为认识错误。行为认识错误主要包括两种情况:行为性质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对其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质与否存在错误理解;行为方法认识错误。即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对使用的方法产生不正确认识。

(4)因果关系认识错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实际联系存在错误认识。

10.答: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而成立的犯罪停止形态。成立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要求同时具备以下特征:

(1)时空性。这是指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2)自动性。是指犯罪分子在自己认为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出于本人意愿而自动地中止了犯罪。

(3)彻底性。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彻底取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不打算以后再继续实施该项犯罪。

11.答:根据刑法第29条第1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在刑法理论上,所谓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实行犯罪意图的人。教唆犯具有以下特征:

(1)教唆犯的对象是没有犯罪意图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如果行为人明知他人已有实施某种犯罪的意图,不能认定为教唆犯。

(2)客观上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教唆行为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3)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行为人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使特定的人产生某种犯罪的意图,并进而实施该种教唆行为,行为人对他人实施犯罪以及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

12.答:继续犯,也称持续犯,是指基于一个犯罪故意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该犯罪行为持续地侵犯同一客体或相同客体的犯罪。继续犯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故意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如果行为人并非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是实施了数个危害行为,则不构成继续犯。

(2)持续地侵犯同一客体或相同客体。

(3)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处于持续过程中。即自犯罪行为着手实行至犯罪行为实施终了的过程中,犯罪行为一直处于正在实施、不断进行的状态;同时犯罪所引起的不法状态也必须呈现为一种持续存在的状态。

13.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如下:

(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不法侵害行为,是指人所实施的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的侵袭和损害行为。

(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正在进行,即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3)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行。

(4)必须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5)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14.答: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故又被称为生命刑。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惩罚手段。我国现阶段严格限制死刑,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刑法典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犯罪的时候”,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不适用死刑,是指不能判处死刑,既包括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能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

(3)我国1997年刑法典第48条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死刑核准程序是在一般的一审、二审程序之外,对死刑案件予以审核批准的特别监督程序。

(4)除最高人民法院判处和核准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应当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

(5)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这就是我国刑法中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

15.答:追诉时效延长是指由于发生了法律规定的事由而使得对犯罪分子的追诉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的制度。根据我国刑法典第88条之规定,导致追诉时效延长的法定事由有两种:(1)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2)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

1.答:对于林某应定破坏电力设备罪。林某盗窃的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侵害的是公共安全,不是他人财产权。由于林某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致使一名妇女死亡,属于本罪的严重后果。

2.答:丁某构成盗窃罪。丁某主观上没有盗窃枪支弹药的故意,因而不构成盗窃枪支罪。虽然丁某的盗窃数额没有达到盗窃罪的地点数,但丁某一天之内在公共场所盗窃三次,属于多次盗窃。

3.答:对于甲应当认定其自首并有重大立功表现,属于法定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形。甲确系投案途中,即使是被国家机关抓获仍然成立自首。甲提供重要线索使案件得以侦破,属于有重大立功表现。

刑法学在线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和。 2、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原则和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处罚的行为。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与之间的因果关系。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周岁周岁。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与。 7、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处罚。教唆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8、管制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 1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的科学。 1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 13.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14.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 15.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6.防卫过当是盘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造成,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17.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和两个方面。 18.拘役的期限,为以上以下。 19.对于构成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20.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 2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2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和。 2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24、为了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25、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27、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决定罚金数额。 2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二、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 1、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 A、对前段的补充 B、对前段的限制 C、对前段的强调 D、是前段的例外 2、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犯罪行为的多少 B、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3、盲人犯罪后可以()。 A.不负刑事责任 B.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减轻处罚 4、某甲故意用言语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在答题框1、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A.不认为是犯罪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C.可以认定是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D.可以认定是犯罪 2、狭义上的刑法是指()。 A.刑法典B.单行刑事法律C.附属刑事法规D.单行刑事法律和附属刑事法规 3、某外国公民劫持甲国民航公司一架客机降落在我国某国际机场,则对其适用()刑法。 A.中国B.某外国C.甲国D.中国或者甲国 4、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经过外国审判后()。 A.我国刑法不予追究B.仍可以以我国刑法追究C.特殊情况才追究D.一般情况不追究 5、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令行为B.紧急避险C.正当防卫D.自救行为 6、精神病人在()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7、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的人不适用死刑。 A.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C.不满16周岁D.不满18周岁 8、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9、王某毒杀其父,其父服毒尚未死亡,王某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属于()。 A.故意杀人未遂B.犯罪中止C.故意杀人既遂D.意外事件 10、梁某与程某共同盗窃了某一珍贵文物“铜鼎”之后,二人又用斧子将铜鼎砍碎,目的是便于销赃。那么,梁某和程某的行为属于()。 继续犯B.想象竞合犯C.牵连犯D.吸收犯 11、夫妻甲、乙有嫌隙,甲欲毒死乙,误将白糖当作砒霜拌入乙的食物中,乙吃后平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B.属意外事件C.故意杀人预备D.故意杀人未遂 12、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A.犯罪行为的个数B.犯罪构成的个数C.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个数D.犯罪结果的个数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犯罪:一切危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刑事责任: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4、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7、刑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8、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普通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二、论述题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1)危险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广于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 (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并非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4)限度标准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侵害;正当防卫需要整体判断,有时即使造成的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仍具有正当性。 2、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以及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3)死刑判决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才能执行 (4)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2)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3)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其他的复习范围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3、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没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2020年7月全国自考刑法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全国自考2018年7月刑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不属于刑法机能的是( ) A.行为规制 B.法益保护 C.自由保障 D.惩罚犯罪 2.不属于罪刑相适应原则基本内容的是( ) A.主客观相适应 B.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C.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害性相适应 D.刑罚与罪质相适应 3.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变通规定或者补充规定,应当报请批准的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法院 4.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 A.可以从轻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 A.从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免除处罚 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从犯,应当( ) A.从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从轻、减轻处罚 D.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具体的事实错误主要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 ) 1

A.客体错误 B.工具的错误 C.因果关系的错误 D.方法、手段的错误 8.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的刑罚权是( ) A.制刑权 B.求刑权 C.量刑权 D.行刑权 9.不属于数罪并罚原则的是( ) A.吸收原则 B.并科原则 C.加重原则 D.混合原则 10.不得适用假释的是( ) A.暴力性犯罪 B.无期徒刑罪犯 C.累犯 D.绑架罪 11.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行为对象是( ) A.国家绝密 B.国家机密 C.国家秘密 D.国家秘密、情报 12.未经批准私自制造猎枪的行为( ) A.构成非法经营罪 B.构成非法制造枪支罪 C.不构成犯罪 D.构成违规制造枪支罪 1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伪造信用卡的行为构成( ) A.伪造金融票证罪 B.信用卡诈骗罪 C.伪造金融凭证罪 D.伪造货币罪 14.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犯罪主体是( ) A.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 B.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 C.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直接责任人员 D.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直接责任人员 15.强奸罪侵犯的客体是( ) 2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6年 7 月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2)》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2108 课程代码:01711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法学;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选择题 1.王某驾车时不小心将李某撞至马路边沿上,李某当即失血休克。王某怕被人发现,忙驾车逃离。结果李某失血过多死亡。对王某的行为应当以(B)论处。 A.过失致人死亡罪B.交通肇事罪 C.故意杀人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2.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表现为(ABCD)。 A.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B.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 C.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 D.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3.过失致人死亡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实施的危害行为不同 B.使用的手段不同 C.造成的危害结果不同 D.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不同 4.某甲为某车站存包处职员。某乙存包后离去,却将手提公文箱遗忘在存包处,某甲即将该箱藏匿。当某乙返回寻找时某甲拒不承认并拒不交出。某甲的行为构成(D)。 A.贪污罪 B.盗窃罪 C.职务侵占罪D.侵占罪 5.某仓库被盗时,吴某正与刘某等人一起吃饭,没有作案时间。。但当侦查人员向刘某调查时,他却谎称当时吴某并未与自己在一起,以致公安机关将吴某作为重点嫌疑对象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刘某的行为(B)。 A.构成诬告陷害罪B.构成伪证罪 C.构成妨害作证罪 D.不构成犯罪 6.构成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有(ACD)。 A.个人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 B.个人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 1

刑法试题及答案

刑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狭义刑法是指( B ) A.单行刑法 B.刑法典 C.附属刑法 D.实质刑法 2.概括地说,我国刑法任务是( C ) A.惩罚犯罪 B.打击敌人 C.保护法益 D.保护人民 3.一般认为,罪刑法定原则思想基础是( C ) A.三权分立学说 B.心理强制学说 C.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 D.自然法思想 4.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个人私分( A ) A.属于自然人犯罪 B.属于单位犯罪 C.自然人和单位成立共犯 D.适用双罚制 根据该特征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不以单位犯罪论处情形: (1)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設立单位实施犯罪,按个人犯罪处理. (2)单位設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不以单位犯罪处理. (3)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按个人犯罪处理. (4)刑法393条,单位行贿后利益由个人私分,按个人犯罪处理. (5)涉嫌犯罪单位在审判之前或过程中被依法撤销、宣告破产等原因不复存在,追究直接责任者责任. 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D ) A.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减轻处罚 C.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任何损害),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一定不是既遂结果),应

当减轻处罚. 6.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应当按照它犯罪情节( D ) A.减轻处罚 B.免除处罚 C.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属丁处断一罪是( B ) A.继续犯 B.连续犯 C.想象竞合犯 D.结果加重犯 实质一罪: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法定一罪(数行为法定为一罪):惯犯、结合犯; 处断一罪(数行为处断为一罪):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 8.在我国刑法中,下列各项中属于主刑是( C ) A.拘留 B.罚金 C.管制 D.劳动教养 9.我国刑法中规定驱逐出境是( D ) A.强迫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B.请求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C.强迫犯罪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D.强迫犯罪外国人离开中国国(边)境 l0.依照我国刑法规定,自首是指犯罪人( D ) A.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行为 B.被动归案后如实交代自己被指控犯罪事实行为 C.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行为 D.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罪行及其所知道 它人罪行行为 11.我国刑法规定叛逃罪主体是( D ) A.一般主体 B.国家工作人员 C.司法工作人员 D.国家機关工作人员以及掌握国家秘密其它国家工作人员 1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劫持航空器罪行为对象是( B ) A.航空器 B.正在使用中或者飞行中航空器 C.正在使用中或者飞行中民用航空器 D.我国航空器

刑法学综合试题(四)及答案

刑法学综合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前的符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江某举枪射杀站在悬崖边的高某,枪响后,高某应声坠落悬崖。经法医鉴定:高某只有坠伤而无枪伤。推断:高某被江某枪声惊吓落崖身亡。江某的行为应定为()。 A故意杀人未遂B故意杀人既遂 C.过失致人死亡 D.意外事件 2.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但其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属于( )。 A持续犯B结合犯 C连续犯 D.牵连犯 3.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应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 )。 A.一定根据 B.主要根据 C.唯一根据 D.次要根据 4.死刑只适用于( )的犯罪分子。 A.罪大恶极 B.罪行严重 C.罪行极其严重 D.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5被判处死缓的,在死缓执行期间,如果( ),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 A.没有犯罪 B.没有故意犯罪 C.确有悔改 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6.新刑法规定的量刑情节,不包括()。 A.从重情节 B.从轻情节 C.减轻情节D加重情节 7.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8.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 A.可以免除处罚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9.在考验期内发现假释犯还有漏罪,应当撤销假释,把原判刑罚与漏罪所判刑罚,按( )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 A先减后并B先并后减 C.刑法第69条规定 D.刑法第71条规定 10.某甲犯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数额巨大,应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追诉期为(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分别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社会危害性 B.具有刑事违法性 C.具有刑罚当罚性 D.具有特殊复杂性 2.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的来源有()。 A.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 B.公共生活准则要求的义务

刑法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刑法学复习题及参考答 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学 一、选择题: 1.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 A. 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 B. 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 C. 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 D. 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 2.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 () A. 按劳取酬 B. 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C. 不发报酬 D. 根据劳动表现发给报酬 3. 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装有5000元现金的提包拿走。甲和丙的行为属于 () A. 共同犯罪 B. 非共同犯罪 C. 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D. 任意共同犯罪 4. 某甲在1997年9月盗窃巨款后外逃,于1999年4月归案。对某甲适用刑法应采用的原则是 () A. 从新原则 B. 从新兼从轻原则 C. 从旧原则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5.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 () A. 行为人的预见程度不同 B. 行为人的预见内容不同 C. 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的意志内容不同 D. 行为人对行为是否实施的意志内容不同 6. 下列人员中,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是 () A. 没有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B. 间歇性精神病人 C. 又聋又哑的人 D. 完全丧失辨认能力的病理性醉酒的人 7. 减刑适用的对象是被判处 () A. 管制的犯罪分子 B. 拘役的犯罪分子 C.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犯罪分子 8. 下列情形中可以实行正当防卫的对象是 () A. 杀人后,正要逃离现场的行为人 B. 欲实施强奸而尾随、跟踪妇女的行为人 C. 驱使训练有素的动物侵害他人的行为人

刑法学试题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试卷代号:8637 座位号 安徽电大芜湖分校14-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 2015年6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犯罪构成 2、疏忽大意的过失 3、行贿罪 4、洗钱罪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犯罪具有 性、 性、 性。 2、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的是 。 3、刑法的基本原则有 原则、 、 原则。 4、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 、 的,是犯罪预备。 5、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 ,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6、放火罪的主观方面是 。 7、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按 罪定罪处罚。 8、串通投标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 和 。 9、故意伤害(致死)罪,行为人在主观上表现为 ,对死亡结果 。故意伤害(既遂)和故意杀人未遂的区别在于两者的 不同。 10、携带凶器抢夺的,构成 罪。 11、渎职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实施渎职行为和 的渎职财产。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8分) 1、危害行为只能表现为不作为一种形式的犯罪是( )。 A 遗弃罪 B 抢劫罪 C 故意杀人罪 D 强奸罪 2、下列情况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有( )。 A 盗窃他人财物之后,又返还财物的。 B 犯罪分子认为条件不适合而停止犯罪 C 主动停止犯罪预备行为 D 客观上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误以为不能进行到底而中断犯罪的。 3、( )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 聋人 B 哑巴人 C 盲人 D 醉酒的人 4、甲开车故意将多人撞死的行为构成了( )。 A 杀人罪 B 交通肇事罪 C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 重大交通事故罪 5、王某在商场见一妇女为购一衣服正欲付款,遂上前一肥白手起家该妇女手中的1600元钱,并骂:“不象活,不和我商量就来买东西。”王某的行为构成( )。 A 抢劫罪 B 抢夺罪 C 诈骗罪 D 招摇撞骗罪 6、间谍罪的主体可以是( )。 A 中国公民 B 外国公民 C 无国籍人 D 反动组织

法律硕士考研:刑法学试题答案及解析精选

2016法律硕士考研资料:刑法学试题答案及解析(9) 单选题 1、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 )。 A.不认为是犯罪 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 C.可以认定是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D.可以认定是犯罪 2、狭义上的刑法是指( )。 A.刑法典 B.单行刑事法律 C.附属刑事法规 D.单行刑事法律和附属刑事法规 3、某外国公民劫持甲国民航公司一架客机降落在我国某国际机场,则对其适用( )刑法。 A. 中国 B. 某外国 C. 甲国 D. 中国或者甲国 4、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经过外国审判后( )。 A.我国刑法不予追究 B.仍可以以我国刑法追究 C.特殊情况才追究 D.一般情况不追究 5、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法令行为 B.紧急避险 C.正当防卫 D.自救行为 答案:1—5:A A A B C 单选题 6、精神病人在( )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A.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 B.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C.不能辨认或者能控制

D.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 7、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时候( )的人不适用死刑。 周岁18周岁,不满16已满A.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C.不满16周岁 D.不满18周岁 8、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9、王某毒杀其父,其父服毒尚未死亡,王某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杀人未遂 B.犯罪中止 C.故意杀人既遂 D.意外事件 10、梁某与程某共同盗窃了某一珍贵文物“铜鼎”之后,二人又用斧子将铜鼎砍碎,目的是便于销赃。那么,梁某和程某的行为属于( )。 A.继续犯 B.想象竞合犯 C.牵连犯 D.吸收犯 10: D D C C C —6答案:

刑法学复习题集与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 1.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A. 刑法修正案的法律效力低于刑法 C. 刑法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与结构 2. 下列表述不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A. 刑法的立法解释的效力低于刑法的效力 B. 刑法的学理解释没有法律约束力 C. 扩张解释对刑法条文的解释超过了字面的意思 D. 我国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 3.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 A. 罪刑法定原则 B. D. 犯罪目的是故意犯罪的必要条件 所有的犯罪均有犯罪对象 4. 5. B. C. 限制加重原则 D. 面那些不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A. 刑法设立了轻重不同的量刑幅度 C.量刑时应当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 下列犯罪告诉的才处理的为 正确进行司法解释原则 反对株连原则 B. 将量刑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D. 刑法不能溯及既往原则 ( 6.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学》 A. 抢夺罪 B. 盗窃罪 C. 强奸罪 D. 侵占罪 楚某 1997年 3月5日犯甲罪,追诉期限应为 10年, 2002年 3月 5日又犯乙罪,乙罪的 追诉期限也是 10 年。这时甲罪的追诉期限应: ( A. 从犯乙罪之日起计算,共计 20 年,即以甲罪的追诉期限 10 年加乙罪的追诉期限 10 年 B .从犯乙罪之日起计算,共计 15 年,即以甲罪追诉期限剩余的 5 年加乙罪的追诉期 限 10 年 C .从犯乙罪之日起计算,还有 5 年 D .从犯乙罪之日起计算,还有 10 年 7. 不论犯罪的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凡在本国领域内犯罪的一律适用本国刑法,被称为 ()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普遍原则 8. 不论犯罪的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凡是侵害本国国家 利益或公民利益的, 都适用本国刑法被称为 ( )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普遍原则 9.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及刑法规定的是 ( ) A. 所有不作为均是过失犯罪 B. 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C. 对单位犯罪一律采用双罚制处罚 D. 对想像竞合犯按一重罪处罚 10. 犯罪发生在我国境内是指 ( ) A. 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境内 B. 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境内 C. 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均发生在我境内

刑法学期中考试试题

繁昌县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科班2013年期中考试 《刑法学》(1)试卷 学号: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填入题目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3 分,共24 分) 1.刑法第93 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这种情况属于( )。 A.司法解释B.立法解释 C.论理解释D.文理解释 2.下列情况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 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 B.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而刑法认为是犯罪 C.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轻 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3.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 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B.主行为与次行为 C.作为与不作为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 4.某甲在行车中不小心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导致某乙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的犯罪。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 C.直接故意D.间接故意 5.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

A.时空性B.自动性 C 有效性D.彻底性 6.数罪并罚时,管制最高不能超过( )。 A. 一年B.二年 C.三年D.五年 7.对于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无期徒刑B.死刑 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D.驱逐出境 8.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 )以后,可以假释。 A..五年 B.十年 C .十五年D.二十年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9.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或者是————。或者是——————。 10.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或者--------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11.-----------、-----------、-----------和-------------是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12.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 1 3.----------的精神病人在--------------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4.为了使国家、____、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1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__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_______处罚。 16.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_________决定罚金数额。

自考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2011 年自考刑法学各章练习题和答案汇总】 一、单选题 1. 附属刑法是指(c ) a. 附带规定于单行刑法的罪行规定 b. 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违法规定 c. 附带规定于非刑事法律中的罪行规范 d. 刑法典的附则 2. 刑法的任务可以概括为(d ) a. 禁止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b. 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c.宣示对犯罪的惩罚起到威慑作用 d. 保护法益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 b. 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靠刑法的宣誓与适用来实现 c. 刑法的自由保障机能主要依赖限制刑法的适用而实现 d. 刑法的机能包括法益保护机能和自由保障机能两个机能 4. 刑法解释的方法分为(d) a. 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 b. 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 c. 文理解释和体系解释 d. 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5. 狭义刑法是指(b) a.治安处罚条例 b. 刑法典 c.研究犯罪和刑罚的科学 d.研究刑法的科学 6. 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除了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以外,还具有(b ) a.强制性 b. 处罚方法的严厉性 c.处罚手段的强制性 d.阶级性 二、多选题 1. 刑法的分类包括(acde) a.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b. 一般刑法与特别刑法 c. 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d.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e.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2. 刑法保护的法益有(abcde ) a.有关人身的法益 b. 有关经济的法益 c.有关财产的法益 d.有关婚姻家庭的法益 e. 有关社会秩序的法益 3. 我国现行刑法典的组成包括(ade)

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2.以下系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 )。 、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其他原则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有人认为 D 项不属于,故不选 D 项不算错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外汇犯 罪决定 立法解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以下不 是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是( A .罪刑法定原则 B C.罪责自负不株连无辜原则 D 2.我国刑法溯及力的原则采用的是( A. 从新原则 B. C. 从旧原则 D. )。 .罪刑相适应原则 .适用 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3 某甲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的下列行为事实中,属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是( A .发生在荒野 C.发生在“严打”期间 4 重法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A .罪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用枪将被害人打死 D .被害人是盲人 在本质上违反了( B .罪刑法定原则 D .罪责自负原则 ) 。 5 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的表述,下列哪一理解是不准确的 A.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 B. 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罪刑法定充分体现了权力制约 C.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罪刑法定同样以此为思想基础 D.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 当根据民意判决 6.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 38 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 余万美元的“中介费” 、“劳务费”。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 ) ? A. 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 B. 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 果的统一 C. 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 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D. 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 果的统一 7 外国人A 乘坐我国民航客机,在飞机飞行于公海上空时在飞机里对我国公民 造成重伤。对此案件,应适用 ( ) 。 A 属地管辖原则 B 属人管辖原则 C 保护管辖原则 D 普遍管辖原则 8\1983 年全国人大常委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的决定》规定:本决定颁布后 审判的案件适用本决定,其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是 A 从新原则他 B 从新兼从轻原则 C 从旧原则 ( )? 30 B 实施伤害行为, 9 当开往A 国的我国国际列车行驶于 B 国境内时, 怒之下用刀将乙某捅死。 对甲某的犯罪行为( )。 A 、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B 、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 、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D 、酌情考虑适用我国刑法 10 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方面采取( )原则。 A 、普遍管辖原则 、保护原则 ( )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A 国公民甲某与 C 国公民乙发生殴斗,甲愤 C 、属地原则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以下属于广义刑法( A 刑法典 B c 刑法修正案 D

刑法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专科)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学》 A. 抢夺罪 B.盗窃罪 C.强奸罪 D.侵占罪 楚某 1997年 3月5日犯甲罪,追诉期限应为 10年, 2002年 3月 5日又犯乙罪,乙罪的 ( A. 从犯乙罪之日起计算,共计 20 年,即以甲罪的追诉期限 10 年加乙罪的追诉期限 年 B ?从犯乙罪之日起计算,共计 15年,即以甲罪追诉期限剩余的 5年加乙罪的追诉期 限 10 年 C ?从犯乙罪之日起计算,还有 5年 D .从犯乙罪之日起计算,还有 10年 7. 不论犯罪的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凡在本国领域内犯罪的一律适用本国刑法,被称为 ()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普遍原则 8. 不论犯罪的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凡是侵害本国国家 利益或公民利益的, 都适用本国刑法被称为 ( ) A. 属地原则 B. 属人原则 C. 保护原则 D. 普遍原则 9.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及刑法规定的是 ( ) A. 所有不作为均是过失犯罪 B. 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C. 对单位犯罪一律采用双罚制处罚 D. 对想像竞合犯按一重罪处罚 10. 犯罪发生在我国境内是指 ( ) A. 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境内 B. 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境内 一、选择题 : 1.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A. 刑法修正案的法律效力低于刑法 C. 刑法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与结构 2. 下列表述不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A. 刑法的立法解释的效力低于刑法的效力 B. 刑法的学理解释没有法律约束力 C. 扩张解释对刑法条文的解释超过了字面的意思 D. 我国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 察院 3.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 A. 罪刑法定原则 B. D. 犯罪目的是故意犯罪的必要条件 所有的犯罪均有犯罪对象 4. 5. B. C. 限制加重原则 D. 面那些不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A. 刑法设立了轻重不同的量刑幅度 C.量刑时应当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 正确进行司法解释原则 B. 将量刑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D. 刑法不能溯及既往原则 ( 6. 追诉期限也是 10 年。这时甲罪的追诉期限 ) 10

刑法学在线测试 (4)正确答案

《刑法学》第04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哪个年龄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A不满14周岁的人B、14至16周岁的人C、16至18周岁的人D、18周岁以下的人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A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B、14周岁以下C、16 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D、18周岁以下 3,不适用死刑的年龄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至16周岁 C、16周岁至18周岁 D、18周岁以下 4,李某在家中喝酒,喝得高兴随手将啤酒瓶扔出窗外,恰巧砸中过路行人刘某,经医院多次抢救,刘某没有死亡但成了植物人。李某居住的楼房正好处于闹市区。问:李某的主观方面是什么? A间接故意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过失D、过于自信过失 5,钱某身强力壮,喜欢逗弄小孩。这天,他抡起邻居的小孩左摇右晃,小孩很开心。钱某走到桥上,继续晃悠小孩并问小孩:“你怕不怕?”小孩回答:不怕。钱某十分得意加大了摇晃力度,一失手小孩被甩出去,撞上了桥墩,当场死亡。问:钱某的主观罪过是什么? A过于自信过失B、疏忽大意过失C、直接故意D、间接故意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我国刑法中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有 A犯罪主体必须是自然人B、犯罪主体不必是自然人 C、自然人的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D、自然人的犯罪主体可以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2,企事业机关团体可以成为下面哪些犯罪的主体. A受贿罪B、行贿罪C、走私罪D、逃汇罪 3,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有 A不可抗力B、意外事件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 4、我国刑法规定的特殊主体主要是: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单位 C、聋哑人 D、醉酒的人 5 没题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犯罪主体必须是自然人. × 2,特殊人群可以成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 3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 4,不可抗力事件和意外事件不认为是犯罪. ∨ 5,甲想杀死乙,举枪瞄准乙扣动扳机,枪声过后乙没有被杀死,却击中了丙,丙当场死亡。甲不构成故意杀人。×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doc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doc 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甲于1997年8月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于2004年7月被抓获归案。在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故意杀人罪定罪处刑标准、法定刑完全相同。对本案( )。 A.应适用1997年刑法 B.应适用1979年刑法 C.由审理本案的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 D.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 2.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 A.犯罪的一般客体 B.犯罪的同类客体 C.犯罪的直接客体 D.犯罪的对象 3.甲因为重男轻女,将妻子刚生下才3天的女婴包裹好放在医院门口,躲在一边观察。见有群众围观、议论,便放心离开。第二天一早,甲又到医院门口察看,见女婴还在,但女婴却因晚间气温过低被冻死。法官据此判决甲构成遗弃罪。甲的行为属于( )。 A.纯正的作为犯 B.不纯正的作为犯 C.纯正的不作为犯 D.不纯正的不作为犯 4.使罪犯在有关人士帮助、监督、辅导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自由生活,减少该罪犯再次犯罪的机率。下列选项中较能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 )。 A.缓刑 B.管制 C.假释 D.减刑 5.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 A.不负刑事责任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D.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6.根据我国的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最有可能排除某种犯罪故意的认识错误是( )。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B.对象认识错误 C.手段认识错误 D.客体认识错误 7.下列哪种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行为,( )。 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 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 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 8.甲前往乙住所杀乙,到达乙居住地附近,发现周围停有多辆警车,并有警察在活动,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甲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没有犯罪行为 9.下列行为中,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是( )。 A.甲在与钱某争吵中,突然抽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钱某刺一刀后扬长而去,致其重伤 B.乙在非法拘禁孙某过程中,使用暴力致孙某死亡 C.丙在绑架李某、向李某家属勒索财物过程中,杀害李某 D.丁对公共建筑物放火,大火烧毁该建筑物,并且烧死二人 10.甲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用于实施诈骗活动,分别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和诈骗罪,这种情形属于罪数论中的( )。 A.牵连犯 B.想象竞合犯 C.继续犯 D.连续犯 11.下列哪种犯罪在既遂之后犯罪行为也随之而结束,但由犯罪行为造成的不法状态仍可能继续存在,( )。 A.诈骗罪 B.故意杀人罪 C.非法拘禁罪 D.非法持有枪支罪 12.赵某犯A罪,依法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合议庭提出以下四种量刑意见,其中必定错误的意见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