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习题思考题

第七章习题思考题
第七章习题思考题

第七章习题思考题(情感)

本章要点

★什么是情感、情绪与情操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2)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其外部表现不明显。(3)情绪,特别是原始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情绪与情感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活动过程,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通过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离不开情感。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包含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情绪表现的形式。由上可知,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都是人的主观体验。

情操是比较复杂的、理智的、高尚的情感。它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情感情绪,是持续发生的若干情感的统一。情操和情绪不同,它与生理需要没有直接联系,也不同时发生显著的身体变化。情操是构成人的品德的重要因素,并因个人修养程度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差异。

★情感有什么功能

情感在教学与教育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信号功能:情感在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情感信号功能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具有更加鲜明、生动的外显的特点,因而更易为学生感知和接受。

(二)调节功能:情感在教学和教育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引和维持方向的作用。

(三)感染功能:情感感染功能能使教师的要求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亲切而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情感的分类

(一)按情感状态分类

1.心境: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也就是平常说的心情,如心情舒畅、郁郁不乐、恬静、烦闷等。心境的特点是,从其发生的强度看,是微弱而较平稳的;从其延续的时间来看,持续时间较长;从其影响范围来看,它具有非定向的弥散性。

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惧、悲哀等。激情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激动性,二是冲动性。

3.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极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例如,亲友生离死别、意外事故、严重疾病、考试与事业失败都能引起应激。应激的发生比激情更突然、更剧烈。

4.热情: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状态。它比心境强烈、深刻而稳定,比激情深厚而持久。

(二)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

1.道德感: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2.美感:美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3.理智感:理智感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

产生的体验。

★少年期学生情感的主要特点

1.少年期学生情感的社会性逐渐起主导作用。他们逐步形成了较显著的社会倾向性。2.少年期学生的情感体验日益深刻,具有半外露、半隐蔽性的特点。

3.少年期学生的情感体验的稳定性增强。

4.少年期学生的情感体验受意识的支配作用增强。

★情感在教学及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情感与教学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情感的培养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情绪的激动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智力的发展,但也要重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智力活动中,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增强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

(二)情感与品德教育

情感在品德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不仅是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促使道德行为和意志发展的内部动力。

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所谓共鸣,就是情感体验上的一致和想通。为了使师生之间情感产生共鸣,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教育目的的“情境”,使其对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起感染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情感进入教育情境。

“移情”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中介。所谓移情是人们通过辨别别人的表情,从而产生共鸣,并借以调节自己行为的体验。如“动之以情”就是移情的良好体现。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一)情感的品质

1.情感的倾向性: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经常有什么引起和趋向于什么。它是情感品质的核心,也是评价情感价值的主要方面。

2.情感的深刻性:情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思想和行动中所表现的深厚程度。人的情感的深刻性与人的认识深刻与否密切相关。

3.情感的稳定性:情感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时间上的持续程度。情感的稳定性与情感倾向性、深刻性密切相关。

4.情感的广阔性:情感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体现的范围。

5.情感的效能:情感的效能是指情感的动力作用。

(二)情感的培养

1.提高对情感的认识。人的认识是培养情感的基础。人的情感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情感总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必要条件,情感的发展水平总是受认识水平的制约。

2.创设培养情感的情境。良好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培养情感的重要条件。要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

3.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发展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情感必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

4.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情感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自觉性;其次,要让学生掌握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标准。

思考题

★一、什么是情感、情绪与情操?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而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2)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始终处于意识支配的范围内,其外部表现不明显。(3)情绪,特别是原始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情绪与情感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活动过程,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通过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离不开情感。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常常包含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情绪表现的形式。由上可知,情绪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都是人的主观体验。

情操是比较复杂的、理智的、高尚的情感。它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情感情绪,是持续发生的若干情感的统一。情操和情绪不同,它与生理需要没有直接联系,也不同时发生显著的身体变化。情操是构成人的品德的重要因素,并因个人修养程度的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差异。

★二、情感与认知有什么关系?

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正所谓“有所知,才有所感”。如果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例如,聋者没有听觉,对噪音就不会产生厌恶。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随着对事物认识的不同,必然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并随着认识的加深,情感体验也必然增强。这就是“知之深,爱之切”的道理。

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过程为基础,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积极的、良好的情感能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果,保持识记的牢固性,加强想象与思维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反之,消极的、不良的情感会影响认识的积极性,降低记忆和思维水平,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什么是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为什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将情感分为:

1.道德感: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道德感受社会历史制约,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和动力作用。

道德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按照道德准则的要求,正确地去衡量周围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自觉地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2.美感:美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人们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追求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高尚,使人有美好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使人朝气蓬勃,积极从事劳动、工作和学习。

3.理智感:理智感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理智感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的逐步深入而得到发展。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越强,追求真理的兴趣越浓,则理智感也越深厚。

★四、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一)情感的品质

1.情感的倾向性:情感的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经常有什么引起和趋向于什么。它是情感品质的核心,也是评价情感价值的主要方面。

2.情感的深刻性:情感的深刻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思想和行动中所表现的深厚程度。人的情感的深刻性与人的认识深刻与否密切相关。

3.情感的稳定性:情感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在时间上的持续程度。情感的稳定性与情感倾向性、深刻性密切相关。

4.情感的广阔性:情感的广阔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体现的范围。

5.情感的效能:情感的效能是指情感的动力作用。

(二)情感的培养

1.提高对情感的认识。人的认识是培养情感的基础。人的情感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情感总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必要条件,情感的发展水平总是受认识水平的制约。

2.创设培养情感的情境。良好的情境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培养情感的重要条件。要有效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

3.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和发展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情感必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

4.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情感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自觉性;其次,要让学生掌握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标准。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思考题答案

班级名称: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研究生 第一章引注作用课程提纲 1、引注的作用是什么?与文学作品相比,学术论文在引注使用 方面有哪些不同? 答:引注的作用是(1)认知功能;(2)道德功能。引注以其标记技术直接显示所引内容的存在处所,方便人们核实,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全面地把握所引内容的准确意义。另外,引注直观地表明作者对事实和前人劳动的尊重,展示自己的道德人格。 学术论文的引注注重格式规范,应该按照GB/T 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应该列出原引自期刊、学位论文、专著等的详细信息,文献注释的方式包括页下脚注、文章末或书的章节末的尾注、随文注与参考文献列表相结合;文学作品的引注多为在在行文中引用的话,对作品的引用,概括较多,概括中适量地直接引用原文,可以是引一两句关键的话,也可以只引-一些关键的或独特的词语。如果需要把作品中某段文字作为比较重要的材料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的话,可以有较长的引文,包括可以让引文独立成段。 2、列出两门课的提纲。 答:如以下图表所示。

班级名称: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2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研究生 《学术规范》 引注 功能历史类型要素意义盲区 引注内容 引注意义 学术不端 行为 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学术成果 伪造科研数据 伪造注释 提供虚假学术信息 买卖论文、违规署名 一稿多投、一稿多发、重复发表 危害预防处理 人际关系 导师-学生 合作-竞争 与公众、课题资 助者之间 同行评议 利益冲突 知识产权 著作权 署名权 伦理原则 受试者相关 的伦理问题 伦理审查《论文写作》 套路方法技巧 优秀高水平论文写 作技巧 规范严谨 结合专业 认识深入SCI写作技巧 文献追踪 数据处理 投稿 返修 写作投稿技巧 寻找目标期刊 组织文章结构 学术写作语言 同行评议价值 学术伦理道德 著作权 利益冲突 同时提交 研究欺诈 剽窃

(完整版)模拟电路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 习题与思考题 ◆◆ 习题 7-1 在图P7-1所示的放大电路中,已知R 1=R 2=R 5=R 7=R 8=10k Ω,R 6=R 9=R 10=20k Ω: ① 试问R 3和R 4分别应选用多大的电阻; ② 列出u o1、u o2和u o 的表达式; ③ 设u I1=3V ,u I2=1V ,则输出电压u o =? 解: ① Ω=Ω==k k R R R 5)10//10(//213,Ω≈Ω==k k R R R 67.6)20//10(//654 ② 1111211010I I I o u u u R R u -=-=- =,2226525.1)2010 1()1(I I I o u u u R R u =+=+=, 2121217932)5.1(10 20 )(I I I I o o o u u u u u u R R u +=---=-- = ③ V V u u u I I o 9)1332(3221=?+?=+= 本题的意图是掌握反相输入、同相输入、差分输入比例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估算三种比例电路的输入输 出关系。 ◆◆ 习题 7-2 在图P7-2所示电路中,写出其 输出电压u O 的表达式。 解: I I I I o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u ])1[()()1(4 5124 512 ++=--+ = 本题的意图是掌握反相输入和同相输入比例 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

◆◆ 习题 7-3 试证明图P7-3中,)(1122 1 I I o u u R R u -= )+( 解: 11 2 1)1(I o u R R u + = ))(1()1()1()1()1()1(122 122112122111221221121I I I I I I I o o u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u R R R R u R R u R R u -+=+++ -=+++-=++- = 本题的意图是掌握反相输入和同相输入比例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 ◆◆ 习题 7-4 在图P7-4所示电路中,列出u O 的表达式。 解: 反馈组态应为深度电压串联负反馈,因此有uu uf F A &&1= I o R R I o uf uu u R R u u R R u R R R R R A R R R F )1()1(11 7373737373313+=???→?+=?+=+=?+==若&&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 1 1- 1 回答以下问题: ( 1)半导体材料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2) 分析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来源; (3) P 型半导体中空穴的数量远多于自由电子, N 型半 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远多于空穴, 为什么它们对外却都呈电中性? (4) 已知温度为15C 时,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 I s 10 A 。当温度为35 C 时,该PN 结 的反向饱和 电流I s 大约为多大? ( 5)试比较二极管在 Q 点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的大小。 解: ( 1)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光照的变化或掺入杂质浓度的多少而发生显着改变, 即半导体具 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和掺杂特性。 ( 2)杂质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是由杂质原子提供的,例如 供一个自由电子,P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供一个空穴, 浓度;少数载流子则是由热激发产生的。 (3) 尽管P 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远大于自由电子浓度,但 P 型半导体中,掺杂的杂质原子因获得一个价电子而变成带负电的杂 质离子(但不能移动),价 电子离开后的空位变成了空穴,两者的电量相互抵消,杂质半导体从总体上来说仍是电中性的。 同理, N 型半导体中虽然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但 N 型半导体也是电中性的。 (4) 由于温度每升高10 C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约增大 1倍,因此温度为 35C 时,反向 饱和电流为 (5) 二极管在 Q 点处的直流电阻为 交流电阻为 式中U D 为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 U D U on ,I D 为二极管上流过的直流电流, U T 为温度的 电压当量,常温下 U T 26mV ,可见 r d R D 。 1- 2 理想二极管组成的电路如题 1- 2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确定 各电路的输 出电压。 解 理想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压降为零, 截止时的反向电流为零。 本题应首先判断二极管的工 作状 态,再进一步求解输出电压。二极管工作状态的一般判断方法是:断开二极管, 求解其端口 电压;若该电压使二极管正偏, 则导通; 若反偏, 则截止。 当电路中有两只或两只以上二极管时, 可分别应用该方法判断每只二极管的工作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当多只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共阳 极接法)时,阴极电位最低的管子将优先导通;同理,当多只二极管的阴极相连(共阴极接法) 时,阳极电位最高的管子将优先导通。 (a) 断开二极管 D ,阳极电位为12V ,阴极电位为6V ,故导通。输岀电压 U O 12V 。 (b) 断开二极管 D 1、D 2, D 1、D 2为共阴极接法,其阴极电位均为 6V ,而D 1的阳极电位 为9V , D 2的阳极电位为5V ,故D 1优先导通,将 D 2的阴极电位钳制在 7.5V ,D 2因反向偏置而 截止。输岀电压 U O 7.5V 。 N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 因此 多子浓度约等于所掺入的杂质 P 型半导体本身不带电。因为在

幼儿园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幼儿园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 1. B 2.D 3.A 4. C 5.D 6. C 7. A 8.D 9. A 10.C 11. A 12.C 13. B 14. C 15.D 16. B 17. A 18. C 19. C 20.B 21. B 22. D 23. A 2 4. C 25.A 26.C 2 7. D 28. A 29.C 30.B 31. B 32.D 33. C 34.A 35.D 36. B 37.D 38. A 39. C 40.D 41.A 42.A 43.B 44.C 45.D 46.A 47.D 48.C 49.B 50.A 51.C 52.A 53.D 54.C 55.A 56.B 57.C 58.D 59.B 60.C 61.B 62.D 63.A 64.C 65.D 66.A 67.B 68.C 69.B 70.C 二.多项选择题 71.AC 72.BD 73.AC 74.AB 75.CD 76.ABC 77.AB 78.ABCD 79.ABCD 80.ABD 81.BCD 82.ABCD 83.BC 84.AB 85BCD 86.AB 87.AB 88.ABCD 89.ABCD 90.ABCD 91.ACD 92.ABC 93.BCD 94.ABC 95.ABCD 96.ABD 97.ABCD 98.ABD 99.AB 100.CD 101.CD 102.ABC 103.ABCD 104.ABD 105.ABC 106.ABC 107.ABCD 108.ABCD 109.ABCD 110.ABCD 111.AB 112.BD 113.ABC 114.ABC 115.BCD 116.ABC 117.BC 118.AB 119.CD 120.ABCD 121.ABCD 122.ABD 123.BCD 124.AD 125.ABCD 126.ABCD 127.ABCD 128.ABD 129.AD 130.BC 131.ABCD 132.ABCD 133.ABCD 134.AB 135.BCD 136.ABCD 137.ABC 138.ABCD 139.ABCD 140.ABD

《医学信息检索》题库集——思考题

《医学信息检索》题库集——思考题 1.简述信息、知识、文献的概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2.文献按载体形式不同分为哪几种类型,并举例说明。 3.文献的级别及其相互关系。 4.在计算机检索中,如何缩小检索范围? 5.获取文献全文的方法有哪些? 6.常用的检索途径有哪些? 7.简述信息检索的原理 8.计算机检索通常包括哪些步骤? 9. 简述IM主题索引的编排规则。 10.《医学主题词表》(MeSH)字顺表的参照系统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意义。 11.按照存储内容的不同,数据库通常分为哪些类型? 12.什么叫主题词的扩展检索,它的优越性何在? 13.什么是查全率和查准率,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14.影响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因素有哪些? 15.独立型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16.如何提高检索的查全率? 17.如何提高检索的查准率? 18.依据我国专利法专利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专利有效期为多长? 19.信息检索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0.何谓数据库的顺排文挡和倒排文挡? 21.获取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22. 核心期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3.试述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 24.简述会议论文的概念和特点,国内和国外会议论文的检索系统有哪些? 25. 周红同学在检索一个课题时,第一次检索的结果有172 条文献,你建议一下她采用何种方式来缩小检索范围? 26.Medline和Pubmed有什么区别? 27.专利文献的概念及特点是什么? 28.如果要查找有关“乙型肝炎流行病学”方面的中外文文献,可以选择哪些数据库?请选择其中一种数据库,简要检索策略。 29.通过哪些检索系统可以查明济宁医学院图书馆是否有“computer communications”这本期刊? 30. 请列出5个Google高级检索语法,并举例说明其用法。 31. 在CBMWin4.0版中的查找某作者发表的文献有几种方式?分别是什么? 32. 循证医学证据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33. 列举6种可以检索引文的数据库。 34. 文献的种类 35. 文献法的一般过程 36、试述文献法的概念和特点 37、文献检索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8、现有毕业论文的题目定为"国内外加密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初步拟定包括

机械制造基础思考题与练习题

机械制造技术》思考题与练习题 第一章思考题与练习题外圆车削加工时,工件上出现了哪些表面?试绘图说明,并对这些表面下定义。 何谓切削用量三要素?怎样定义?如何计算?刀具切削部分有哪些结构要素?试给这引起要素下定义。 为什么要建立刀具角度参考系?有哪两类刀具角度参考系?它们有什么差别?刀具标注角度参考系 有哪几种?它们是由哪些参考平面构成?试给这些参考平面下定义。 绘图表示切断车刀和端车面刀的Kr, Kr' , 丫o,a 0,入s, a o’和h D,b D和A。 确定一把单刃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形状最少需要哪几个基本角度?切断车削时,进给运动怎样影响工作角度?纵车时进给运动怎样影响工作角度?为什么要对主剖面,切深,进给剖面之间的角度进行换算,有何实用意义? 试判定车刀前角丫0,后角a 0和刃倾角入s正负号的规则。刀具切削部分材料应具备哪些性能?为什么?普通高速钢有哪些牌号,它们主要的物理,机械性能如何,适合于作什么刀具? 常用的硬质合金有哪些牌号,它们的用途如何,如何选用?刀具材料与被加工材料应如何匹配?怎 样根据工件材料的性质和切削条件正确选择刀具材料?涂层刀具,陶瓷刀具,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 化硼各有什么特点?适用场合如何? 第二章思考题与练习题阐明金属切削形成过程的实质?哪些指标用来衡量切削层金属的变形程度?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它们是否真实的反映了切削形成过程的物理本质?为什么? 切屑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有什么特征?各种类型切屑在什么情况下形成?试论述影响切削变形的各种因素。第一变形区和第二变形区的变形特点是什么?试描述积屑瘤现象及成因。积屑瘤对切削过程有哪些影响?为什么说背吃刀量对切削力的影响比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大?切削合力为什么要分解成三个分力? 试分析各分力的作用。分别说明切削速度,进给量及背吃刀量的改变对切削温度的影响?刀具磨损的原因有多少种?刀具的磨损过程分多少阶段?何谓刀具磨钝标准?试述制订刀具磨钝标准的原则。 刀具磨钝标准与刀具耐用度之间有何关系?确定刀具耐用度有哪几种方法?说明高速钢刀具在低速,中速产生磨损的原因,硬质合金刀具在中速, 高速时产生磨损的原因?什么叫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评定材料切削加工性有些指标?如何改善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切削液有什么作用? 有哪些种类?如何选用?试述切削液的作用机理。 什么叫刀具的合理几何参数?它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前角有什么功用?如何进行合理选择?后角有什么功用?如何进行合理选择?主偏角与副偏角有什么功用?如何进行合理选择? 刃倾角有什么功用?如何进行合理选择?

第2章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第2章思考题及习题2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在AT89S52单片机中,如果采用6MHz晶振,一个机器周期为。答:2μs 2. AT89S52单片机的机器周期等于个时钟振荡周期。答:12 3. 内部RAM中,位地址为40H、88H的位,该位所在字节的字节地址分别为 和。答:28H,88H 4. 片内字节地址为2AH单元最低位的位地址是;片内字节地址为A8H单元的最低位的位地址为。答:50H,A8H 5. 若A中的内容为63H,那么,P标志位的值为。答:0 6. AT89S52单片机复位后,R4所对应的存储单元的地址为,因上电时PSW= 。这时当前的工作寄存器区是组工作寄存器区。答:04H,00H,0。 7. 内部RAM中,可作为工作寄存器区的单元地址为 H~ H。答:00H,1FH 8. 通过堆栈操作实现子程序调用时,首先要把的内容入栈,以进行断点保护。调用子程序返回指令时,再进行出栈保护,把保护的断点送回到,先弹出的是原来中的内容。答:PC, PC,PCH 9. AT89S52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寻址范围是由程序计数器PC的位数所决定的,因为AT89S52单片机的PC是16位的,因此其寻址的范围为 KB。答:64 10. AT89S52单片机复位时,P0~P3口的各引脚为电平。答:高 11. AT89S52单片机使用片外振荡器作为时钟信号时,引脚XTAL1接,引脚XTAL2的接法是。答:片外振荡器的输出信号,悬空 12. AT89S52单片机复位时,堆栈指针SP中的内容为,程序指针PC中的内容为 。答:07H,0000H 二、单选 1. 程序在运行中,当前PC的值是。 A.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前一条指令的地址 B.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地址。 C.当前正在执行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首地址 D.控制器中指令寄存器的地址。 答:C 2. 判断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大课程——小教学观”认为()。 A.课程不仅包含教学活动,还包含丰富的内容,课程是内容与过程的统一 B. 课程与教学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内容与指涉对象 C. 课程只是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对象,即教学内容 D. 教学活动的外延相对而言宽广地多 2.下列不属于“语言文化”说的观点的是()。 A.语言学习、语文课程离不开文化的学习,人的语言能力中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质 B. 语言与文化构成了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才是语言的实质性内容 C.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语言只是文学的内容与实质而已 D.语文教学应该是“语文教育”,是一种“大语文观” 3. 教会学生规范、准确、流畅、流利地与人交流,教会学生善于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立场与感情,是小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A.基本语文知识学习 B. 基本语言能力训练 C. 语言思维能力训练 D. 基本人文素养教育 4. 有效教学的核心构成要素是()。 A.教学目标 B. 教学方式 C. 教学评价 D. 教学效果 5. 我国现行《大纲》或《标准》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确定为()字左右。 A. 1700 B. 2000 C. 2500 D.3000 6. 以下哪一项不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A.语文化 B. 一体化 C. 整合化 D. 简单化 7.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创造的教学进程设计策略是()。 A. 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 B.传递──接受式教学设计、 C. 自学──辅导式教学设计 D.范例式教学设计 8.下列哪项不是立体多维的知识结构?() A. 教什么的知识 B. 教给谁的指使 C. 如何教的知识 D. 工具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 9.小学生口语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 A. 听话能力 B. 说话能力 C. 表达方式的选择 D. 表达愿望与信心 10.某教师就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节目中所涉及的话题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种教学法是()。 A. 教学内容延伸法 B.看图说话法 C. 主题会话法 D.情景创设法 11.狭义上讲,小学语文教材是指()。

多元统计分析习题分为三部分思考题验证题和论文题

《多元统计分析》习题分为三部分:思考题、验证题和论文题 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多元统计分析? 2﹑多元统计分析能解决哪些类型的实际问题? 第二章聚类分析 1﹑简述系统聚类法的基本思路。 2﹑写出样品间相关系数公式。 3﹑常用的距离及相似系数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利用谱系图分类应注意哪些问题? 5﹑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系统聚类分析? 第三章判别分析 1﹑简述距离判别法的基本思路,图示其几何意义。 2﹑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有何异同? 3﹑简述贝叶斯判别的基本思路。 4﹑简述费歇判别的基本思路。 5﹑简述逐步判别法的基本思想。 6﹑在SAS和SPSS软件中如何实现判别分析? 第四章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2﹑主成分分析的主要作用有那些? 3﹑什么是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其意义何在? 4﹑为什么说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能反映主成分中所包含的原始变量的信息? 5﹑为什么要用标准化数据去估计V的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6﹑证明:对于标准化数据有S=R。 7﹑主成分分析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 第五章因子分析 1﹑因子得分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模型有何不同?

2﹑因子载荷阵的统计意义是什么? 3﹑方差旋转的目的是什么? 4﹑因子分析有何作用? 5﹑因子模型与回归模型有何不同? 6﹑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因子分析? 第六章对应分析 1﹑简述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2﹑简述对应分析的基本原理。 3﹑简述因子分析中Q型与R 型的对应关系。 4﹑对应分析如何在SAS和SPSS中实现? 第七章典型相关分析 1﹑典型相关分析适合分析何种类型的数据? 2﹑简述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 3﹑典型变量有哪些性质? 4﹑典型相关系数和典型变量有何意义? 5﹑典型相关分析有何作用? 6 ﹑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典型相关分析? 验证题 第二章聚类分析 1、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人口的文化程度,现利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聚类分析。分析选用了三个指标:(1)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DXBZ);(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占全部人口的比例(CZBZ);(3)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WMBZ),分别用来反映较高、中等、较低文化程度人口的状况。计算样品之间的相似系数,使用最长距离法、重心法和Ward法,将上机结果按样品号画出聚类图,并根据聚类图将30个样品分为四类。 2、根据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对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只要采用6个指标:(1)Call—每千人拥有电话线数,(2)movecall—每千户居民蜂窝移动电话数,(3)fee—高峰时期每三分钟国际电话的成本,(4)Computer—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5)mips—每千人中计算机功率(每秒百万指令),(6)net—每千人互联网络户主数。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采用欧式距离,用最长距离法、重心法、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计算。

无机化学第四版第七章思考题与习题答案讲课教案

第七章固体的结构与性质 思考题 1.常用的硫粉是硫的微晶,熔点为11 2.8℃,溶于CS2,CCl4等溶剂中,试判断它属于哪一类晶体?分子晶体 2.已知下列两类晶体的熔点: (1) 物质NaF NaCl NaBr NaI 熔点/℃993 801 747 661 (2) 物质SiF4SiCl4SiBr4 SiI4 熔点/℃-90.2 -70 5.4 120.5 为什么钠的卤化物的熔点比相应硅的卤化物的熔点高? 而且熔点递变趋势相反? 因为钠的卤化物为离子晶体,硅的卤化物为分子晶体,所以钠的卤化物的熔点比相应硅的卤化物的熔点高,离子晶体的熔点主要取决于晶格能,NaF、NaCl、NaBr、NaI随着阴离子半径的逐渐增大,晶格能减小,所以熔点降低。分子晶体的熔点主要取决于分子间力,随着SiF4、SiCl4、SiBr4、SiI4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力逐渐增大,所以熔点逐渐升高。

3.当气态离子Ca2+,Sr2+,F-分别形成CaF2,SrF2晶体时,何者放出的能量多?为什么?形成CaF2晶体时放出的能量多。因为离子半径r(Ca2+)NaCl。所以NaF的熔点高于NaCl。 (2)BeO的熔点高于LiF;由于BeO中离子的电荷数是LiF 中离子电荷数的2倍。晶格能:BeO>LiF。所以BeO的熔点高于LiF。 (3)SiO2的熔点高于CO2;SiO2为原子晶体,而CO2为分子晶体。所以SiO2的熔点高于CO2。 (4)冰的熔点高于干冰(固态CO2);它们都属于分子晶体,但是冰分子中具有氢键。所以冰的熔点高于干冰。 (5)石墨软而导电,而金刚石坚硬且不导电。石墨具有层状结构,每个碳原子采用SP2杂化,层与层之间作用力较弱,同层碳原子之间存在大π键,大π键中的电子可以沿着层面运动。所以石墨软而导电。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采用SP3杂化,属于采用σ键连接的原子晶体。所以金刚石坚硬且不导电。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doc

思考题与习题 1.一台直流测速发电机,已知电枢回路总电阻R a=180Ω,电枢转速n=3000r/min ,负载电阻 R L=2000 Ω,负载时的输出电压U a=50V,则常数K e =__________,斜率 C=___________。 2.直流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特性,在什么条件下是线性特性产生误差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是什么 3.若直流测速发电机的电刷没有放在几何中性线的位置上,试问此时电机正、反转时的输出特性是 否一样为什么 4. 根据上题 1 中已知条件,求该转速下的输出电流I a和空载输出电压U a0。 5.测速发电机要求其输出电压与_________成严格的线性关系。 6.测速发电机转速为零时,实际输出电压不为零,此时的输出电压称为____________ 。 7.与交流异步测速发电机相比,直流测速发电机有何优点 8. 用作阻尼组件的交流测速发电机,要求其输出斜率_________,而对线性度等精度指针的要求是 次要的。 9.为了减小由于磁路和转子电的不对称性对性能的影响,杯形转子交流异步测速发电机通常是 () A.二极电机 B.四极电机 C.六极电机 D.八极电机 10.为什么异步测速发电机的转子都用非磁性空心杯结构,而不用鼠笼式结构 11.异步测速发电机在理想的情况下,输出电压与转子转速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非线性同方向变化; C.成正比; D.非线性反方向变化 答案 1、.一直流测速发电机,已知电枢回路总电阻R a=180Ω,电枢转速n=3000r/min ,负载电阻 R L=2000 Ω,负载时的输出电压U a=50V,则常数K e =,斜率 C=。 U a Ke n Cn =50 R a 1 R L C=50/3000= K e=C(1R a)= X (1+180/2000)= R L 2、直流测速发电机的输出特性,在什么条件下是线性特性产生误差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是什么 答:直流测速发电机,当不考虑电枢反应,且认为励磁磁通、 R 和R 都能保持为常数时可认为其特性是线性的。

幼儿园课程练习题库参考答案1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 《幼儿园课程》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 D )1.将课程看作是学习者获得的直接经验的学者是。 A.皮亚杰 B.斯宾赛 C.克伯屈 D.杜威 ( A )2.从计划的维度来定义课程的学者有。 A.塔巴 B.博比特 C.弗洛伊德 D.坎贝尔 ( C )3.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将和课程的本质联系起来。 A.学科知识 B.活动过程 C.儿童经验 D.教学计划 ( B )4. 与课程是学校组织的活动的观念同一渊源的课程观是。 A.学科课程观 B.经验课程观 C.活动课程观 D.目标课程观 (A)5.强调知识学习的课程是。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程 (A)6.强调儿童经验的丰富的课程是。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程 ( A )7.强调课程必须适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这是幼儿园课程的。 A.适宜性 B.活动性 C.基础性 D.文化性 ( B)8.幼儿园课程不具有强制性,这是其。 A.游戏性 B.非义务性 C.基础性 D.文化性 ( A )9.在研究幼儿时将幼儿当做一个人分析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这种研究角度是。 A.哲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教育学 ( B )10. 研究他们内在的发展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兴趣,研究儿童学习能力上的年龄特征,这种研究角度是。

A.哲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教育学 ( D )11.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课程注重儿童的。 A.智力 B.动作 C.艺术 D.感知觉 ( C )12. 是瑞吉欧教育体系中课程的主要特征。 A.知识学习 B.动作训练 C.方案教学 D.感知觉训练 ( A )13.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家先生提倡在幼儿园实施“单元教学”。 A.陈鹤琴 B.张雪门 C.张宗麟 D.戴自俺 ( C )14.美国课程学者认为目标是课程编制的核心,被叫做“行为目标之父”。 A.杜威 B.斯宾赛 C.泰勒 D.坎贝尔 ( C)15.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 A.总体目标 B.中期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预成性目标 ( B )16. 是指以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的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形成的内容顺序。 A.逻辑顺序 B.心理顺序 C.内容顺序 D.学科顺序 ( C )17.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由决定的。 A.文化 B.经济发展 C.幼儿的身心特征 D.环境 ( A )18. 早期教育方案强调“整个儿童”的培养。 A.认知学派 B.蒙台梭利 C.结构主义 D.班克街(Bank street) ( C )19. 是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倡导者和领导者。 A.杜威 B.蒙台梭利 C.马拉古兹 D.维果斯基 ( B )20.我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是在年。 .1932 C (C )21.首先将“学前教学”引进教育学的人是。 A.杜威 B.张雪门 C.乌索娃 D.维果斯基 ( B )22.英国课程学者提出了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 A.艾宾浩斯 B.特纳 C.斯坦豪斯 D.斯波代克 ( D )23. 是课程设计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预设的教育目标。

信息检索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 学号姓名专业 一、单选题 1、信息素养的核心是c A、信息意识; B、信息知识; C、信息能力; D、信息道德 2、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要向着___b__发展. A、终身学习; B、学习型社会; C、创新发展; D、信息素质 二、多选题 1、简单地说,信息素养就是“ abcd 信息的技能或能力。” A、发现; B、检索; C、分析; D、利用 2、一般来说,信息素养主要包括 abcd 四个方面的内容 A、信息意识; B、信息知识; C、信息能力; D、信息道德 3、提高信息素养的途径是abcd A、系统的“信息检索课”; B、参加信息素养培训; C、利用网络和多媒体; D、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 三、简答题 1、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6个一级指标是什么? 答:○1鉴别信息及其来源○2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3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4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 ○5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 ○6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2、美国图书馆协会(ALA)1989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什么?

答:信息素养是指个人具有察觉何时需要信息,且能有效的查询、评估、组织与利用信息的能力。 3、简述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关系。 答: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第二章思考题 学号姓名专业 一、单选题 1.参考文献的标准著录格式是____A________。 A、著者篇名来源出处; B、篇名著者来源出处 2.请标出文献:马品仲. 大型天文望远镜研究. 中国的空间科学技术,1993,13(5)P6-14,ISSN1000-758X 属于哪种文献类型___A_________。 A、图书; B、科技报告; C、期刊; D、报纸 二、多选题 1. 下列哪项属于按出版类型分类的文献类型______BCD______。 A、光盘; B、图书; C、期刊; D、学位论文 2. 下列哪项属于文献三要素_____ABC_______。 A、知识; B、载体; C、记录方式; D、信息

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 复习思考题 参考答案 1、为什么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并解释相应的TR 曲线、AR 曲线和MR 曲线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解答: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理由主要有两点: 第一,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而市场需求曲线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所以垄断厂商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化。 第二,假定厂商的销售量等于市场的需求量,那么,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垄断厂商可以通过调整销售量来控制市场的价格,即垄断厂商可以通过减少商品的销售量来提高市场价格,也可以通过增加商品的销售量来降低市场价格。 关于垄断厂商的TR 曲线、AR 曲线和MR 曲线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以图7-1加以说明: 第一,平均收益AR 曲线与垄断厂商的向右下方倾斜的d 需求曲线重叠。因为,在任何的销售量上,都是P=AR 。 第二,边际收益MR 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且位置低于AR 曲线。其原因在于AR 曲线是一条下降的曲线。此外,在线性需求曲线的条件下,AR 曲线和MR 曲线的纵截距相同,而且MR 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AR 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的两倍。 第三,由于MR 值是TR 曲线的斜率,即dQ dTR MR ,所以,当MR>0时,TR 曲线是上升的;当MR <0时,TR 曲线是下降的;当MR=0时,TR 曲线达极大值。 图 7-1 垄断竞争厂商的AR 与TR 之间的关系

2、根据图7-22中线性需求曲线d 和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MR ,试求:(1)A 点所对应的MR 值;(2)B 点所对应的MR 值。 解答:(1)根据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可得A 点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 25 )515(=-=d e , 或者,2)23(2=-=d e ,根据)11(d e P MR -=,则A 点的MR 值为:MR=2×(2×1/2)=1。 (2)方法同(1)。B 点所对应的MR =-1。 3、图7-23是某垄断厂商的长期成本曲线、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试在图中标出: (1)长期均衡点及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2)长期均衡时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 曲线和SMC 曲线;(3)长期均衡时的利润量。 解答:本题的作图结果如图7-23所示: (1)长期均衡点为E 点,因为,在E 点有MR=LMC 。由E 点出发,均衡价格为P 0,均衡数量为Q 0 。(2)长期均衡时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 曲线和SMC 曲线如图所示。在Q 0 的产量上,SAC 曲线和SMC 曲线相切;SMC 曲线和LMC 曲线相交,且同时与MR 曲线相交。(3)长期均衡时的利润量有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即л=(AR(Q 0)-SAC(Q 0)Q 0 图 7-23 4、已知某垄断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 =0.1Q 3-6Q 2+14Q+3000,反需求函数为P=150-3.25Q 。求:该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 解答:由垄断厂商 的短期成本函数STC =0.1Q 3-6Q 2+140Q+3000 得边际成本140123.02+-=Q Q MC , 厂商的总收益23.25Q -150Q 3.25Q)Q -(150Q P TR ==?=, 其边际收益Q MR 5.6150-=; 垄断厂商要实现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C MR =,即Q Q Q 5.6150140123.02-=+-,解之得均衡产量:)(20舍去负值=Q

思考题与习题答案

思考题与习题1 1-1回答以下问题: (1) 半导体材料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2) 分析杂质半导体中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的来源; (3) P 型半导体中空穴的数量远多于自由电子, N 型半导体中自由电子的数量远多于空 穴, 为什么它们对外却都呈电中性 (4) 已知温度为15C 时,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I s 10 A 。当温度为35C 时,该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I s 大约为多大 (5) 试比较二极管在 Q 点处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的大小。 解: (1) 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会随着温度、光照的变化或掺入杂质浓度的多少而发生显着改 变,即半导体具有热敏特性、光敏特性和掺杂特性。 (2) 杂质半导体中的多数载流子是由杂质原子提供的,例如 N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 子 提供一个自由电子,P 型半导体中一个杂质原子提供一个空穴,因此多子浓度约等于所掺 入的杂质浓度;少数载流子则是由热激发产生的。 (3) 尽管P 型半导体中空穴浓度远大于 自由电子浓度,但 P 型半导体本身不带电。因 为在P 型半导体中,掺杂的杂质原子因获得一个价电子而变成带负电的杂质离子 (但不能移 动),价电子离开后的空位变成了空穴,两者的电量相互抵消,杂质半导体从总体上来说仍 是电中性 的。同理,N 型半导体中虽然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但 N 型半导体也是电 中性的。 (4) 由于温度每升高10 C , PN 结的反向饱和电流约增大 1倍,因此温度为35C 时, 反向 饱和电流为 35 15 I s 10 40 A (5) 二极管在Q 点处的直流电阻为 的电压当量,常温下 U T 26mV ,可见r d R D 。 1-2 理想二极管组成的电路如题 1-2图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 确定各电路 的输出电压。 解 理想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压降为零, 截止时的反向电流为零。本题应首先判断二极管 的工作状态,再进一步求解输出电压。二极管工作状态的一般判断方法是: 断开二极管,求 R D U D I D 交流电阻为 r d U D U T i D 式中U D 为二极管两端的直流电压, U D U on , I D 为二极管上流过的直流电流, U T 为温度

幼儿园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幼儿园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4. C 6. C 7. A 9. A 11. A 13. B 14. C 16. B 17. A 18. C 19. C 21. B 22. D 23. A 2 4. C 2 7. D 28. A 31. B 33. C 36. B 38. A 39. C 二.多项选择题 85BCD 三、名词解释 141.课程——课程的本质就是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个人成长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促进学习者有效地学习或实现可期望的身心发展而计划、选择和组织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在各种教育机构中,课程是由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构成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体系。 142.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教育工作者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而计划的,

在幼儿园的教育情景中组织和实施的,以幼儿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的总和。 143. 分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的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而形成的课程。 144.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有多种称谓,如“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等等。它与分科课程相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45.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和“合成课程”。它是指以特定的方式将若干门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合、组织在一起进行教学的一种课程。 146.核心课程——是指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即以儿童的某一重要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基本活动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这种核心课程也被称作“问题中心课程”。 147.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也称为“国家统一课程”,是指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48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49.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又被称作“正规课程”,是指学校按计划开设的、由专门的教师负责组织实施课程。 150.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它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课程,具体来说,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但却实实在在构成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内容和结果。 15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学生某种学习活动的具体的行为变化的表现和阶段性、特殊性的学习结果。 15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肯定是在学习者还没有掌握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类的科学和文化之中的,能供儿童学习,而且对儿童的发展有意义、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素材,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53.课程实施——人们一般认为,课程实施就是将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践的过程,即是将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 154.项目活动——项目活动是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答案)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