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3 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是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应具有的价值,应加以重视。

三: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核心教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下合作学习与课上自主探究相结合。

文化创新教案策划方案

文化创新教案策划方案

文化创新教案策划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含义、意义和途径。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含义、意义和途径。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关于文化创新的案例、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PPT、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展示一组关于文化创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文化创新?(二)理论讲解1.讲解文化创新的含义:文化创新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新的文化形式、内容、观念和价值观。

2.讲解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进步。

3.讲解文化创新的途径:借鉴外来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发展新兴文化等。

(三)案例分析1.向学生展示一些文化创新的案例,如:故宫文创产品、抖音短视频、国漫崛起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文化创新之处。

(四)创新思维训练1.给学生发放一张白纸,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创作一幅关于文化创新的画作。

2.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思路。

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化创新。

(五)实践活动1.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个文化创新的想法或项目。

2.学生分组讨论,完善创新项目。

3.各组展示创新项目,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文化创新。

五、作业布置2.收集并整理一些关于文化创新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文化创新的含义、意义和途径,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

文化的创新的教案(精选7篇)

文化的创新的教案(精选7篇)

文化的创新的教案(精选7篇)文化的创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

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感知自强通过观看-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通过学习教材内容:(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

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四、凝聚升华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1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强自立的一些表现。

2说说自强自立的一些名言警句3做生活的强者,你准备从哪做起?3、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五、教学总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文化。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中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

就教材结构而言,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根底上开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开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青年学生担负着继承和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学情分析】就学情而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各种文化现象,并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由于本学期主要担任音乐班教学工作,因此本节课选取学生既感兴趣又较为熟悉的话题贯穿始终,激发其积极思考。

教学情境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的统一。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知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开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增强学生进行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和整理关于李玉刚的一些作品,以及人们对其的观点态度,引导学生学习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法,在丰富学生对文化创新感性认识的根底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贵妃醉酒》的分析让学生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

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课前小调查:学生利用校内网,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曲目1、贵妃醉酒(梅兰芳)2、贵妃醉酒〔李玉刚〕 3、四美图教师可以展示调查结果课前准备:网上搜索收集关于李玉刚及其作品的相关信息等等〕师:从这个小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同学选择了贵妃醉酒〔李玉刚〕、四美图,同学们为什么没有倾向于梅派贵妃醉酒呢?我们都知道“贵妃醉酒〞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的代表剧目之一,为京剧珍品。

〔出示材料:京剧,我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化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3.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难点1. 文化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化创新的概念、意义和基本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化创新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化创新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1. 文化创新的概念:介绍文化创新的定义,解释文化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2. 文化创新的重要性:阐述文化创新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3.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a. 继承与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b. 吸收与融合: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c. 改革与突破:如何通过改革现有文化体制,推动文化创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文化创新的概念、重要性及基本途径。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文化创新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化创新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或兴趣,选择一个文化创新项目进行实践,下节课分享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创新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创新成果展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化创新的魅力。

2. 邀请文化创新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创新经验和心得。

3. 开展文化创新竞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5.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5.2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设计依据(一)客观依据1、课标要求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教材内容①特点: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在第一框题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决定与反作用”知识原理讲解后,着重探讨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及文化创新中要避免的两种错误的倾向。

教材知识结构清晰,三个目题内容与框题的关系一目了然,举例典型,问题设置合理,利于学生探究。

但如果把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单列为一个目题,把两个重要途径合为一个目题,再加上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作为第三个目题,可能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系。

②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③难点: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二)主观依据1、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明确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正确处理两对基本关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②能力目标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通过实例的播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辨别文化呈现的特色与不足;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范围的合作讨论、辩论,产生智慧的火花;深入、辨证地思考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以“孝”文化为例,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音乐、美术作品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教学方法①教法:情景探究式教学方法、辩论法、辅之以必要的讲授法和谈话法。

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究化”、“体验化”、“主体化”。

最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分析】1、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是第三、第四两课的一个延伸和升华,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则要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立足课时结构:《文化创新的途径》则是在第一框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决定与反作用”知识原理讲解后,进一步了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最后则分析了文化创新中两种错误的倾向,归纳出我们文化创新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基本途径:正确处理两对基本关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通过实例的播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辨别文化呈现的特色与不足(2)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范围的合作讨论,产生智慧的火花。

(3)深入、辨证地思考问题与创新的能力:结合具体生活实例,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初步具备事物不断发展,文化需要创新,人生追求进步的价值发展观和人生观。

(3)能辨证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教学重、难点】(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三二一”教学法(三学:学生自学,小组竞学,教师导学;两练:课上练,课下练;一小结)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学生展示自学成果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___________,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01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2.5第五课 文化创新(必修3)

201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2.5第五课 文化创新(必修3)

第二十五课文化创新[考点展示]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4.创新与借鉴、融合;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核心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意义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灵感最终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总结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提醒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命题点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主体典例1(2012·福建高考)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

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

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

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答案 B解析杜甫获得成就的原因在于他扎根于实践,扎根于人民群众,因而B项符合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一、本课设计意图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

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

无论是思想理论、73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及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件。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

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及哲学》课中实践及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从文化自身来说,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

任何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回答新问题,为实践发展起推动作用,它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也就不存在发展前途。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文化的生命。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大小。

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巨大的创造力。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可见,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第三目“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创新的方法。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不是在书房里苦思冥想,而只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深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关注他们的根本利益,从他们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事实证明,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无不是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设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通过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任何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的过程。

第一目侧重说明文化传承及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提。

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我们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该尊重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尊重传统文化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统一的。

如果不结合新的时代特点,74不根据新的社会实践要求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

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的活力,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文化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身的长处。

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经过综合创新,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创新史,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不断创新的历史。

没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争妍斗艳,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也就没有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不同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

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甚至冲突。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就不能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就盲目排斥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而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汲取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长处。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

但是,如果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那么,也就谈不上文化创新。

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做法,也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

关于“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第十课中还会涉及到。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就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探究活动一介绍了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

古代称民歌为风,因此称搜集民间歌谣为采风,现在泛指搜集民间一切民俗、艺术等材料。

这次活动突出的是实现小康、环保旅游、城镇建设的主题,以中小城市、乡镇和西部开发建设为重点。

采风的目的是为了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要引导学生明白采风从民间得来的活生生的艺术形式和材料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源泉,可以为文化创作提供新的素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灵感等。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采风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及源泉。

探究活动二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社会实践对文化作品有不同的影响,认识实践是文化创作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三介绍了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书体——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发展、繁荣文化的例子,例如,齐白石对国画技法的发展等,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75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探究活动四旨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源泉的道理。

探究活动五结合雕塑艺术、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体会文化创新是一个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探究活动六结合“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创新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一道理。

探究活动七旨在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八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探究活动九引导学生辨析三种不同的观点,形成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社会实践及文化创新的关系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其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又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

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

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

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地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及现实、东方及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同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76相关资料守旧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

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袭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之一。

它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是相关的,是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从根本上否认民族的存在。

三、教学建议教学提纲第五课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当代中国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二、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及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77课时安排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