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教育思想精讲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PPT

《大学》PPT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主要内容
《大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三纲八目”。三个纲领,八个条目。
《大学》的“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经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 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 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 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 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 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十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 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 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 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也。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六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课件ppt

《大学》课件ppt
《大学》注重修身养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个人在成长中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态。
04
《大学》的当代解读
现代视角下的《大学》
现代视角下的《大学》更注重其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非仅仅作为道德教化的工 具。
当代学者认为《大学》所强调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宗旨,对于现代人 的人格养成和道德修养仍具有重要意义。
齐家
管理好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 关系。
治国
参与国家治理,为社会做出贡 献。
平天下
实现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 发展。
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获得真知。
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 知识和智慧。
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
详细描述
《大学》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出发,提出了以德行为本、以仁 义为质的思想,强调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的责任和义 务,主张通过修己安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2
《大学》的核心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1
02
03
04
修身
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念。
《大学》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方法
0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大学》,明确人生目 标和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
02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03
拓展思维方式
借鉴《大学》中的自我管理思想 ,提升个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 工作效率。
《大学》中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 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 拓展思维视野,激发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 非诸人。
这一章讲到君子的教化作用,必须先要自 己做到,才能要求别人做到,否则便名不 正言不顺,这样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孔子 强调君子的榜样作用,认为一家仁,一国 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慎其独是儒家十分看重的事情,小人做了坏事认 为别人不知道,装出一副善良的模样,其实别人 看他们做的事,就好像能看到他们的肺腑一样, 是瞒不过去的。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的对待独处的 时候。因此君子一定是知行合一,心灵真诚无妄 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修身在正心。
儒家认为心中只要有愤怒、恐惧、欢乐、 忧患,就会被情感所影响,就会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思想不得端正。中庸有云: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 和。可见,儒家是讲究中正平和的,所谓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此理,所以想 要修身,就要控制情绪,不要被情绪所掌 控,端正自己的思想,才行。
• •

经它 学二 一
典是 是是
,古 相博 《
位代 对学 列儒 于

四家 小

书弟 学 之子 的

首必 大
。修 人
的之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 善。
这是大学之道的宗旨,不像道家的出世, 逍遥自在,它在于入世,弘扬大德于天下, 这是它的目标。
接下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达到这一目标 的方法,先从自己做起,完善自我,然后 改变外界,可以说,儒家强调君子的榜样、 教化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偏见,对于自己喜欢的 东西看不到一点缺点,厌恶的东西则没有 一点儿优点。所以正确的、全面的看待问 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排除这种私心和 偏见,一个家族就不能被治理好。所谓举 贤不避亲仇,就是如此,所以君子一定要 摒除自己的偏见,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国际合作项目类型及实施方式
01
教师互访与交流
通过教师互访、学术研讨等方式,增进双方了解,推动教学科研合作。
02
学生交换与联合培养
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实施联合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经
历。
03
合作研究与项目合作
针对共同关心的领域和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申请国际科研项目,
推动学术进步。
留学生招生及培养策略
高等教育标准
参照国内外高等教育相关标准,确保质量标 准的先进性和国际性。
利益相关者需求
充分考虑政府、社会、企业、学生等利益相 关者的需求和期望。
持续改进策略实施效果
01
教学质量提升
通过持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 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社会服务拓展
加强校企合作,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提高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教育观念
倡导创新教育
认为创新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
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培养学生的 科研能力。
06 大学国际交流与 合作
国际交流重要性及意义
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通过国际交流,学生能够接触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 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国际交流有助于学校与国际接轨,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推动科研合作与创新
国际交流为学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平台,有助于推动科 研合作与创新,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大学》教学讲解课件

《大学》教学讲解课件
三纲八目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八目,作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
内圣外王
强调个人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统一,追求内在的道德完善与外在的社会贡献。
当代价值及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个人的 仁爱之心和遵守社会礼仪规范,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段落间通过因果、总分、对比等逻辑 关系进行连接,使得文章条理清晰, 易于理解。
关键句段解读及赏析
关键句段的选取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句段,如“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等,进行深入解读。
句段意义的阐释
对这些关键句段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 述,揭示其深层含义和所表达的思想 。
0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的修身之道
讲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 辑顺序和内在联系。
03
儒家思想对于个人 和社会的意义
分析儒家思想在塑造个人品德、 家庭伦理和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 作用。
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说明
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2小时,试卷满 分为100分。
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内在精神的提升。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经典著作中的道理和 规范,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提高精神境界,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
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对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知识 传授与品德培养的统一。这一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

《大学》ppt课件-2024鲜版

《大学》ppt课件-2024鲜版
社会影响
《大学》所阐述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政 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强调的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 向。
5
《大学》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主要内容
《大学》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学之道,包括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核心观念。同时,它还探讨了个人 修养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法。
真诚待人
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尊重他人,赢得他人的 信任和尊重。
坚守原则
在生活和工作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随波 逐流。
反省自身
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保 持心灵的纯净。
2024/3/27
13
修身齐家:修养品性,整齐家族
修养品性
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 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介绍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以孝著 称,被尊为“宗圣”。曾子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2024/3/27
4
《大学》的地位与影响
2024/3/27
学术地位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与《论语》、《孟子》、 《中庸》并列。它被视为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01
主要思想
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学之道”,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核心
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02
学术贡献
作为四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儒家学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对古代中国的教育、政治、文化等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2024/3/27
03

《大学》ppt

《大学》ppt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2021/10/10
18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
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
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
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
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妙。 就这里的阶梯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
硕④。”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①之:即“于”,对于。辟:偏颇,偏向。
②哀矜:同情,怜悯。
③敖,骄傲。惰:怠慢。
④硕:大,茂盛。
2021/10/10
29
【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
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会有偏爱;对 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 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 认为怠慢失礼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 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 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 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 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19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 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 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 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 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 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 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 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 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 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 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通过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如 学术会议、文化交流项目、孔子学院 等,《大学》逐渐被更多国家和地区 的人们所了解和接受。
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大学》的 传播不仅涉及语言翻译和文化解释的 问题,还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理解和接受问题。
《大学》对于全球文化交流的贡献
《大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为全球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重视道德教育
强化道德实践
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道德教 育的责任,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将道德 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社会进步。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05
政治哲学与社会治理
《大学》中的政治哲学思想
止于至善
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内省与慎独
通过自我反省和谨慎独处,培养自律和独立思考 的能力。
博学与笃行
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并付诸实践,不断提升个人 素养和实践能力。
诚信与友善
保持诚实、守信、友善的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目录
• 《大学》概述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儒家思想与教育理念 • 道德修养与人格塑造 • 政治哲学与社会治理 • 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01
《大学》概述与背景
《大学》的来源与作者
来源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被独立出来成为儒家经典 之一。
作者
传统上认为《大学》是孔子弟子曾子所作,但现代学者对此有 不同看法。
以最高善为目标,不断追 求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礼 记》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据说是经孔子 删定的对周朝典籍《仪礼》各篇的传解(即 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故曰“礼 记”。其写作年代大约在战国后期至西汉初 期。经过长期流传和增删,《礼记》逐渐形 成了两本册子,即汉宣帝时戴德传解的《礼 记》,共85篇,称为《大戴礼记》;由其侄 子戴圣传解的《礼记》,共49篇,称为《小 戴礼记》。通常所讲的是《小戴礼记》。
2、“八条目” 为达到“明明德”、“亲民”和 “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提出了具 体的步骤: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 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 以修身为本。”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 着眼于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完善,具有强 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另外,它还具有较 强的逻辑性,它们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 近及远、由简单到丰富,体现了循序渐进的 原则,因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纲领”和“八条目”对汉代以后 的官学和私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古 代高等教育制定教育目的、指导学生修身和 治学的行动指南。
仁、敬、孝、慈、信——君子的最高道 德标准。 “三纲领”——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 自身到他人以至社会的过程,表达了儒 家以教化为手段的德治思想。
三、 “八条目”(步骤)
1、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学习儒家“六德”、 “六行”、“六艺”; 2、致知——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本来之理; 1、2是对先秦儒家学习起点和知识来源思想的 概括。 3、诚意——真心实意,意念、动机纯正; 4、正心——坚守儒家的正道,克制感情,防止个人 情感和欲望的偏向; 3、4是心理的活动; 5、修身——修养身心(中心),提高自我;不局限 于个人自身的自省和自律;
《大学》的教育思想知识要点
一、基本情况
《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儒家思孟 学派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共10章, 1546字。“大学”原意为王公贵族子弟 的学校,也即培养统治者的学校,故 《大学》实际上讲的是统治者治理天下 的最根本的学问。实际上也是论述儒家 人生哲学的论文。
基本内容
二、“三纲领”(大学教育目的、为学做人目标
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开宗明义 直指“大学之道”的根本宗旨
1、三纲领
《大学》一开篇就说:“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 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是“明明德”、“亲 民”和“止于至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三纲领”。 这句话的意思:大学做学问的目的 是发扬先天固有的德性,革新旧的思想和 习气,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止于至善”要求所有的人能在道德修 养上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 会道德趋于完善。《大学》对此解释说: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 信。”这是大学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大学》的“三纲领”是一个由低级 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以至社会的层层递 进的完整体系,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 以仁政、德治为目标的教育主张。
《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论 文,着重阐明大学教育的纲领,一般认为是 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但其中也有荀况学派 的影响。 《白虎通·辟雍》说:“十五成童志明, 入大学,学经术”,可见古代大学的入学年 龄可能是15岁以上,学习内容是传统的儒家 经典及礼仪文化。《大学》对大学教育的目 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对 后人的为学和为人有重要影响。
的纲领性表达。也是统治者治理天下的三条基本 原则。)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
明明德:发扬光辉美好的德行;这是为学做人第一 步; 亲民:教化人民,使之具有新的道德风尚; 止于至善:达到“至善”的境界。(具体表现)
至 善
•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 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项被称为大 学的“八条目”。 1、格物、致知:一般认为是对事 物的研究和获得真理的过程。“格物” 是指摒除物欲的蒙蔽,“致知”是指唤 醒自己的良知。在这里,格物指学习儒 家的传统文化典籍之类,致知是在格物 基础上的提高。
2、诚意、正心:是指在自我修 养过中能做到诚实、守信、公正, 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 3、修身:是指人的一种综合素质 的养成,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 谐统一,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根本。
《礼记》是一部内容丰富而驳杂的丛 书,它涉及社会生活方面的诸多问题,以 儒家学者论述礼的目的、作用、意义为主, 包括对教育问题的阐述。其中的《内则》、 《文王世子》、《王制》、《少仪》等篇 章保存了不少中国古代的教育资料。但对 教育问题阐述最集中,并对后世影响最大 的是《大学》、《中庸》和《学记》。
4、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指 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 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展和延伸。《大 学》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 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 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 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 也。”如果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 也就自然能实现治国、平天下了。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所固有的善 性发挥出来。所谓“明德”就是善性。由 于《大学》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而该 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育 的首要目的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 “亲民” 就是推己及人,即把个人的 善转化为他人。朱熹认为“亲民”应写做 “新民”,使人“去其旧染之污”,重新 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