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实训指导
中医护理学实训报告艾灸

一、实训背景艾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养生保健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需求的增加,艾灸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加强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我们开展了艾灸实训课程。
二、实训目的1. 了解艾灸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2. 掌握艾灸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学会运用艾灸治疗常见疾病,提高临床护理能力。
4. 培养良好的中医护理素养,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三、实训内容1. 艾灸的历史与起源艾灸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艾灸疗法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被誉为“灸法之祖”。
艾灸疗法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艾灸的基本原理艾灸疗法主要是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力,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预防疾病的目的。
3. 艾灸的操作方法(1)艾条灸:将艾条点燃一端,对准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烤,使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每次灸治时间为15-20分钟。
(2)艾柱灸:将艾绒捏成圆锥形,放置于穴位或患处,点燃顶端,使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每次灸治时间为5-10分钟。
(3)温针灸:将艾绒包裹在针灸针柄上,点燃艾绒,使艾热通过针灸针传入穴位,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4. 艾灸的注意事项(1)操作前要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穴位定位,确保操作安全。
(2)操作过程中要控制好艾火的大小,避免烫伤。
(3)操作后要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4)孕妇、心脏病患者、严重高血压患者等禁忌艾灸。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听课等方式,了解艾灸的历史、起源、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实践操作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艾灸操作练习,掌握艾条灸、艾柱灸、温针灸等操作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艾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案例,提高临床护理能力。
4. 总结与反思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计)

附1:08级三年制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淄博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系2010年2月第一部分课程定位本课程适用于(三年制)护理专业。
该专业的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狐狸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
在古代中医是医护不分的,随着中医现代化合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中医护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建立。
中医护理除了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之外,还要介绍针灸、推拿、情志护理、饮食疗法、常见病的中成药应用、预防与护理等。
职业岗位定位:各大医院、农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体诊所及厂矿等的护理岗位。
中医历史悠久,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的贡献,至今仍以卓越的疗效,发挥着它的作用。
各种中成药、针灸、刮痧、火罐、推拿等以其毒副作用少、自然疗法而被广泛的应用,并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药店里75%的非处方药是中成药。
尽管我们的授课对象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但调查表明,在各级的综合医院,西医大夫开中成药占了绝大比例,尤其是有很多学生直接分配到中医院或是中医门诊实习和工作。
所以我们的学生必须明确中医的相关知识及中医药技术治疗常见病,以更能有效地适应医疗岗位的需求。
所以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中医护理学》无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临床课。
本专业属“三段式”培养模式。
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
本课程属第三学期开课,前面已学习了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后续课程是《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床专业课。
尽管中医与现代医学是两套不同的理论,理论知识衔接困难,但中医各种治疗技术疗效肯定。
各种诊疗方法、中医理论的掌握,为后续各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临床治疗上达到与中西医有机结合的目的。
为实现培养目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医护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护理授课对象:三年制专科护理学专业学时:10学时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使护生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实践针灸推拿的方法,初步学习掌握拔罐疗法、贴敷疗法,接触刺血法、刮痧法等中医特色疗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护理学生护理能力与护理技能。
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认真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
二、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一)推荐教材:《中医护理学》,陈文松主编,人卫出版社出版,2011年第二版。
(二)参考书:1. 《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 《中医学》,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六版。
3. 《中医基础理论》,王新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4. 《中医护理学》,贾春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5. 《针法灸法实训教程》,马淑兰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6. 《中医护理学》,刘革新主编,人卫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二版。
四、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课件、模型、挂图、操作录像、病例录像等技术,使难点内容直观、生动、具体。
在实践教学中,利用“模拟病人”设立情境,使学生与“病人”角色互换,鼓励学生质疑,在分析“病人”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评判性临床思维能力。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100分制;考试成绩(期末开卷笔试)占50%,实验成绩占30%(实验考试成绩占实验成绩的80%,实验报告单成绩占实验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20%。
制订:护理学系教研室:护理学教研室执笔人:XX 审订人:XX。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学》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 课程定位《中医护理学》是护理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程。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解中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医护理奠定基础;同时为培养有中医护理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端技能型护理人才奠定基础。
表1.1 -1 课程定位表本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课课程,考试课课程。
2. 课程教学目标培养系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通过任务驱动、服务驱动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高职办学特色;使学生全面掌握或理解藏象、辨证、诊法、经络、腧穴等内容,能适应县级以上、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及康复护理的高素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贯穿着职业素质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1.能正确解释中医的名词术语。
2.能解释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3.能区分中西医脏器的异同,熟悉理解中医各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异常的表现。
4.能解释理解人体的必需物质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关系。
5.能解释经络的概念、组成、十二经的分布规律;腧穴的含义、分类、作用。
6.能解释中药的四气五味概念和作用。
7.能用八纲进行辨证2.2 能力目标1.能正确的使用舌诊、脉诊诊病的方法。
按照中医的问诊内容进行问诊。
2.学会中药的煎服方法3.能熟练的用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中医方法护理疾病。
4.能正确运用各种取穴方法。
在身上准确地找出常用的骨度折量寸。
5.能在身上找准40个以上的常用穴位,并能对常见病组方治疗。
2.3素质目标1.培养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能用互联网、参考书收集信息。
3.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4.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
3.参考学时及学分3.1参考学时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训课12学时。
中医护理学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护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的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中医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本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培养其临床护理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
2. 掌握常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如拔罐、刮痧、针灸、推拿等。
3. 提高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训内容1. 中医护理基本理论(1)中医护理的基本概念:中医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学科。
(2)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整体观念、辨证施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3)中医护理的基本方法:针灸、推拿、拔罐、刮痧、食疗、情志调理等。
2.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1)拔罐法:拔罐法是一种利用罐内负压,使局部组织迅速充血、淤血,达到调整气血、通经活络、消除疲劳、缓解疼痛等作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操作步骤:1)选取合适的罐具,清洁皮肤;2)点燃酒精棉球,迅速放入罐内,待罐内产生负压后迅速取出;3)将罐具扣在皮肤上,留罐10-15分钟;4)取罐时,一手握罐底,另一手捏住罐口边缘,缓慢倾斜,使罐内空气进入,罐具自然脱落。
(2)刮痧法:刮痧法是一种利用刮痧板在皮肤表面进行刮拭,使局部皮肤出现红、紫、青色痧斑,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的中医治疗方法。
操作步骤:1)选取合适的刮痧板,清洁皮肤;2)涂抹适量刮痧油;3)选择合适的手法,如直线刮、曲线刮、圆圈刮等;4)刮拭力度适中,以皮肤出现红、紫、青色痧斑为宜;5)刮拭时间约5-10分钟。
(3)针灸法:针灸法是一种利用针具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调整气血、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等作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操作步骤:1)选取合适的穴位,清洁皮肤;2)消毒针具;3)取针,将针尖对准穴位,垂直刺入;4)调整针尖方向,使针尖与皮肤成45°角;5)根据病情调整针尖深度和角度;6)留针30-60分钟,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中医护理拔罐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护理作为一门融合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护理技术的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拔罐疗法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掌握拔罐疗法的操作技巧和理论知识,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拔罐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拔罐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拔罐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 培养临床操作技能,提高护理质量。
4. 传承和发扬中医护理文化。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拔罐疗法的原理拔罐疗法是利用火罐、水罐、药罐等工具,通过燃烧、抽吸等方法产生负压,使罐吸附于皮肤或穴位上,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2. 拔罐疗法的操作方法1. 准备工作:治疗盘、火罐、95%酒精棉球、血管钳、火柴、凡士林油膏等。
2. 拔罐部位:选择肌肉丰满、平整的部位,如背部、腰部、肩部等。
3. 涂抹凡士林油膏:在拔罐部位涂抹薄薄的一层凡士林油膏。
4. 点燃酒精棉球:用血管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5. 罐内加热: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的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
6. 吸附皮肤: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
7. 留罐时间:留置10~15分钟。
8. 起罐: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3. 拔罐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风寒感冒、肩周炎、腰腿痛、颈椎病、关节炎、扭伤、肌肉劳损等。
2. 禁忌症:孕妇、皮肤破损、心脏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
4. 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1. 拔罐前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拔罐部位和方法。
2. 拔罐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停止。
3. 拔罐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4. 拔罐后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瘀血,一般1~2周可自行消退。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听课,了解了拔罐疗法的起源、发展、原理、操作方法、适应症、禁忌症等理论知识。
中医护理的实训报告范文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护理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本人在XX医院中医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医护理实训。
二、实训目的1. 掌握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熟悉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3. 提高中医护理的临床实践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实训内容1.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在实训期间,我们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培训(1)针灸操作:学习了针灸的基本手法、穴位定位、操作流程等,并在模拟人上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2)推拿操作:掌握了推拿的基本手法、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
(3)拔罐操作:了解了拔罐的历史、原理、操作方法,并在患者身上进行实际操作。
(4)刮痧操作:学习了刮痧的基本手法、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常见疾病的刮痧治疗。
3. 中医护理临床实践在中医科,我们跟随带教老师参与了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等。
通过实践,我们学会了如何将中医护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际。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期间,我们每天都会进行理论学习,由带教老师讲解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
2. 操作练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练习,包括模拟人操作、实际操作等。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逐步掌握了各项操作技能。
3. 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跟随带教老师学习如何观察病情、记录病情、进行护理操作等。
通过实践,我们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护理能力。
五、实训成果1. 理论水平提高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操作技能熟练经过系统的操作练习和临床实践,我们掌握了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护理操作技能,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训

耳穴埋籽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郭上的穴位或反应点,使局部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的反应,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应范围】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常用于失眠、疼痛、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护理干预,并起到协同治疗的目的。
【禁忌症】1.耳部有炎症、冻伤。
2.妇女妊娠期。
【评估患者】1.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
2.耳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年龄、体质及心理状况。
5.女性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
【告知患者】局部感觉;热、麻、胀、痛。
【物品准备】1.耳穴埋籽盘:弯盘、耳豆板、75%乙醇、棉签、探棒、止血钳、治疗碗、耳模。
2.治疗单、手消毒剂。
【操作程序】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洗手,备齐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医嘱及患者信息。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贴药部位。
4.遵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5.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郭大小而定。
6.在选好耳穴的位置上压籽并按压,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7.核对医嘱,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洗手。
8.做好记录并签名。
【护理及注意事项】1.留置期间嘱患者用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1~2分钟,每日按压2~3次,以增强疗效。
2.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3.观察患者耳郭皮肤情况,注意有无过敏、破溃等。
4.留置时间:夏季留置1~3天,冬季留置7~10天。
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适应范围】1.缓解风寒湿痹所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蛇毒咬伤的急救排毒。
【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局部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胸腹部、孕妇腰骶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垫上,然后拇指与食指、中指前后交替地捻转针柄,并相下渐加压力,待针尖
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联系。
要求:(1)持针稳固,不向下滑。(2)手臂悬空,没有依托。(3)针身垂直,不摇不弯。(4)进退轻巧,
灵活自如。捻转角度一致(180~360°左右),频率一致(150 次/分左右),用力轻重一致。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1、复习理论 (1)毫针刺法的进针方法有那些? (2)何谓指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讲授新课: 毫针进针法的目的→评估→计划→实施→实验反馈→评价
(1 分钟) (5 分钟)
(30 分钟)
《中医护理》实训指导
实验内容及方法 评估自我的心理状态、受试部位的状态。 操作步骤及要点: 观瞧示范:教师示教,在不同的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进针方法,按一定的方向、角度、深 度针刺,得气后施行补泻手法,留针、出针。 1、洗手、备物、核对、有关的解释说明。 2、安置体位,根据选定的腧穴位置安置体位。 3、点穴,暴露腧穴所在的区域,定位点穴,用手指掐“×”印痕作标记。 4、消毒,用 75%酒精棉球消毒手、针具、选定的穴位。 5、进针,刺手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用力快速刺入皮肤,进针的角度及深度根据针刺的腧穴而 定。 6、行针与留针,运用行针的基本手法,体会感觉“得气”,可用行针的辅助手法加强刺激强度, 进一步可留针或出针,留针时间为 10-20 分钟,期间可再次行针,体会“得气”来复现象。如无得 气,可用辅助手法加强刺激强度以催气,或留针以侯气。 7、出针,刺手挟持针柄捻转提针到皮下,然后快速拨针,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 8、操作完毕,整理物品,洗手,记录。 实体练习:同学观瞧示范操作后,自身或两人一组,反复练习,使之熟练、规范。 选取 5 个四肢部位的常用腧穴,各小组在自身或模拟患者上进行进针练习。5 个穴位 分别就是(尺泽、列缺、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并把针刺的结果写到实验报告单里。
实验用品
不同规格针灸针、针盘、镊子等、棉团、纸垫、操作台。
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中医护理学》(第 2 版),陈文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 7 月。 参考书: 1、《中医护理学》,刘革新主编,人卫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2版。 2、《中医护理学》,贾春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 3、《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与实验指导》,李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1 月。 4、《针法灸法实训教程》,马淑兰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一 版。
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等、学生自备 棉团、操作台。 教材:《中医护理学》(第 2 版),陈文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年 7 月。 参考书: 1、《中医护理学》,刘革新主编,人卫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2版。 2、《中医护理学》,贾春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 3 、《 中 医 护 理 学 基 础 学 习 与 实 验 指 导 》 , 李 莉 主 编 ,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2007 年 1 月。 4、《针法灸法实训教程》,马淑兰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 年 第一版。
实验重点及解决 通过纸垫与棉团练针,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练针方法,提高指力,熟
办法
练手法操作的要领。让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难点及解决
办法
通过演示,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手法操作的要领。
实验方法
教师利用板书讲解实验方法后(重点讲解实验操作要领),在教师指导下由 学生操作完成全部实验内容。
合计
10
《中医护理》实训指导
实训一 练针法
课程名称 中医护理
实验题目
练针法
实验时数 2 学时
实验类型
演示性
教学 目的与要求
在学习毫针进针法及基本操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纸垫与棉团练针,掌 握正确的练针方法,提高指力,熟练手法操作的要领,为在腧穴上进行实际 操作打下基础。具有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的实验操作作风。
(二)棉团练针
(10 分钟)
用棉花压缩做一直径 6-7 厘米的棉团,用布缝好,在进行练针操作时先取较短的毫针练习,
反复进行进针、出针训练,使指力运用自如,然后反复练习左右捻转、上下提插等基本动作手法。
待操作熟练后改用长针进行练习左手持棉团,右手持针在棉团上按手法要求进行练习。
1.捻转练习: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将针刺入,然后拇、食二指捏持,向前、向后在原处
《中医护理》实训指导
《中医护理》实训指导
一、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训一 练针法 实训二 毫针进针法
2 2
实训三 常用穴位定位、毫针刺法 2
实训四 案例分析与护理诊断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回捻转。要练到捻针的来回角度均匀,运用灵活,快慢一致,每分钟捻转 150-200 次为准。
《中医护理》实训指导
2、 提插练习::提插又称捣针,就是连续直提直插的手法。右手持针,直刺入练习物,用中指
垂直固定于针旁附近,只用拇、食二指捏针上下提插,但要做到针体垂直,同一针孔,同一方向,提
插的深度距离相同,指力相等。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
要求:(1)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达到动作协调。(2)提插要求深浅适宜,幅度
均匀,针身垂直。
学生练习,教师按上述要求巡回辅导
(65 分钟)
小结: 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5 分钟)
注意事项 要有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的实验操作作风,
《中医护理》实训指导
实训二 毫针进针法
课程名称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5 分钟)
复习提问:复习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分钟)
讲授新课:
(一)纸垫练针:纸垫练针的内容就是指力与捻转手法。(10 分钟)
老师示范,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约 8 厘米、宽约 5 厘米,厚约 2-3 厘米的纸块,用线如
“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选用 1、0~1、5 寸毫针,以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
中医护理
实验题目 毫针进针法
实验时数 教学
目的与要求 实验重点及解决
办法 实验难点及解决
办法 实验方法 实验用品 教材与参考资料
实验作业
2 学时
实验类型 演示性
1、初步进行自身针刺的练习掌握临床常用地进针方法,体会针感。 2、掌握针刺前的准备、针刺的注意事项、异常情况的处理。 3、能够严格遵守针刺要求,养成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常用进针的方法 通过课堂老师演示,使学生掌握取穴的准确度及操作的熟练度。提高指 力,熟练手法操作的要领。 针感、针刺意外情况的护理。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得气的感觉。会对针刺意外情况及时处理。 教师利用板书讲解实验方法后(重点讲解实验操作要领),在教师指导 下由学生操作完成全部实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