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考题
新闻传播考试真题试卷

新闻传播考试真题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新闻传播学中,以下哪个不是新闻的五要素之一?A. 谁B. 什么C. 何时D. 地点2. 以下哪种媒介不属于传统媒体?A. 报纸B. 广播C. 电视D. 博客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什么?A. 安全需求B. 社交需求C. 尊重需求D. 自我实现需求4.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传播学理论?A. 两级传播理论B. 议程设置理论C. 传播效果理论D.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5. 新闻传播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是指什么?A. 信息量由少到多B. 信息量由多到少C. 信息重要性由低到高D. 信息重要性由高到低6. 以下哪个不是新媒体的特点?A. 互动性B. 即时性C. 单向性D. 个性化7.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麦克卢汉B. 施拉姆C. 诺依曼D. 拉斯韦尔8.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该避免以下哪种行为?A. 客观报道B. 深入调查C. 断章取义D. 尊重事实9. 新闻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塑造公众意见B. 反映社会现实C. 引导公众关注点D. 直接改变公众行为10. 以下哪个不是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A. 广告学B. 公共关系学C. 心理学D. 媒介经济学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并举例说明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2. 描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其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3. 阐述新闻传播中的“框架理论”,并解释它如何影响公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伦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2. 分析当前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改变新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阅读以下新闻案例,分析其传播策略,评价其传播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案例内容省略]五、作文题(共30分)请以“数字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光的直线传播同步练习(必考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光的直线传播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5道)1、(2015•扬州)如图所示,女孩用一种可以隐身的斗篷遮住身体的下部,人站在女孩的前面,却看到了斗篷后面的景物,而被斗篷遮住的身体部分"消失"了.下面能正确解释这种现象的光路图是()A.B.C.D.2、下列不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的是()A.看不到不透明体后的物体B.日食和月食C.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还能看见D.人的身影早晚长,中午短3、下列各种现象,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A.湖边的树在湖水中的"倒影"B.路灯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C.三棱镜分解白光D.在平面镜前看到自己的像4、月亮、太阳、点燃的火把,其中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和月亮B.太阳、月亮、火把C.只有太阳D.太阳和点燃的火把5、一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前,如图所示,镜面跟水平方向成θ角.镜不动,S 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即OS连线方向)远离平面镜平移,此时光源的像S’的速度为vl;当光源S不动,平面镜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即OS连线方向)向光源S平移,此时光源的像S’的移动速度为v2,则()A.v1=2vsinθ, v2=2vsinθB.v l=v, v2=vC.vl =v, v2= 2vsinθD.v l=2vsinθ, v2=v6、如图所示,将甲手机挂在玻璃罩内,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能听到甲手机响亮的振铃声,同时也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如果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再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听到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仍能清晰地看到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据这个实验可推测出()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B.声音和光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能D.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不能7、下列物体中不是光源的是()A、通电的电灯B、燃烧的蜡烛C、萤火虫D、耀眼的玻璃幕墙8、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不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手影B.水中倒影C.日食形成D.小孔成像9、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阳光下人的影子B.人在河边看到水中游动的鱼C.人在湖边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D.插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象折断了10、如图,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
国际传播考题

国际传播考题国际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B. 推销本国产品C. 干涉他国内政D. 传播本国政治理念答案:A下列哪个机构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B. 国际奥委会C. 世界卫生组织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案:A跨国婚姻和国际传播之间的关系是?A. 跨国婚姻是国际传播的唯一方式B. 国际传播有助于促进跨国婚姻的形成C. 跨国婚姻阻碍国际传播D. 两者没有直接联系答案:B在国际传播中,哪种媒体形式最为普遍?A. 电视B. 广播C. 报纸D. 互联网答案:D下列哪项不是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A. 文化差异B. 语言障碍C. 技术限制D. 信息过度流通答案:C(注:在现代,技术限制已不再是国际传播的主要挑战,而是更多地表现为如何有效利用和整合技术。
)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指的是什么?A. 由于文化差异,某些文化产品在跨国传播时价值降低B. 跨国传播中的文化产品总是比本土产品更昂贵C. 国际传播导致文化同质化D. 跨国婚姻中的文化差异导致的不适应答案:A下列哪个事件是国际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A. 互联网的诞生B. 电视的发明C. 报纸的广泛传播D. 无线电的首次使用答案:A(注:互联网的诞生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跨国流通,是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有效跨越文化差异?A. 强制推行一种全球通用的文化B. 尊重并适应不同文化的独特性C. 忽略文化差异,追求信息的统一传播D. 仅传播与本国文化相似的信息答案:B。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必考题——麦克卢汉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考博必考题——麦克卢汉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的简介麦克卢汉于1911年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顿市的一个偏僻小镇,早年在曼托巴大学求学,后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我们现在常把“地球村”这个说法挂在嘴边,但出处未必知晓,“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点麦克卢汉的“三论”一. 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 二. “媒介是人的延伸”三. 地球村(Global Village)四. 冷媒介与热媒介(Cool Media/Hot Media) 五. 媒介的时空关系(the Space-Time of Media) 六. 内爆(Implosion)媒介即讯息(the Media is the Message) 这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一书中提出的影响广泛的媒介观。
他认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麦克卢汉的思想常常被看作是“媒介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
“媒介即讯息”并非是字面上的含混意思,而是说我们过去认为是讯息(内容)的传播产生了“效果”——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但实际上是媒介形式本身在产生“效果”或影响,媒介形式的变革导致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行为发生变革,乃至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革。
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改变我们过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加速并扩大人们的功能”,即新的媒介导致我们在感知、思考与行为上引入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和新的“模式”。
传染病学试题含答案

传染病试题、单选题(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 B、C、D 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每题1分,共30分)1.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属于( )A 、隐性感染B 、显性感染C 、重复感染D 、潜伏性感染E 、机会性感染2. 霍乱的病理变化为( )A 、肠黏膜有炎症改变、浅表溃疡B 、胆囊内无胆汁C 、肾脏有炎症改变及变性D 、心、肝、脾无出血E 、严重脱水,肌肉及组织干瘪3. 钩端螺旋体病常见的临床类型是( )A 、感染中毒型B 、肺大出血型C 、黄疸出血型D 、脑膜脑炎型E 、混合型4. 下列哪种途径不易传播HIV ( )A 、异性性交B 、同性性交C 、拥抱D 、哺乳E 、不洁输血5. 抗-HIV 初始治疗不适应于( )A 、HIV 感染急性期B 、发生症状的HIV 感染者C 、周围血HIV>55000 copy/mlD、无症状且CD知T淋巴细胞<0.35 X109/LE、无症状且CD知T淋巴细胞>0.35 X109/L6. 流脑细菌学检查方法中,阳性率最高的是( )A 、皮肤瘀点涂片革兰染色B 、脑脊液沉渣涂片革兰染色C 、脑脊液培养D 、血培养E 、周围血白细胞革兰染色7. 关于霍乱,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B 、霍乱被列为乙类传染病C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D 、霍乱被列为甲类传染病E 、霍乱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8. 男,20岁,农民,发热、乏力、周身酸痛、食欲减退7天,眼黄2天于8月20日入院。
查体:体温38.7 C,结膜充血,巩膜中度黄染,肝肋下2cm,脾未及。
实验室检查:WBC 13^109/L , N 0.75 , L0.25,ALT138U/L,TBIL 65 ^mol/L , 尿蛋白+,尿镜检细胞少许。
最可能的诊断是()A 、疟疾B 、钩体病C 、流行性出血热D 、伤寒E 、急性病毒性肝炎9. 目前我国治疗普通型流脑首选的药物是( )A 、磺胺类药B 、青霉素C 、氯霉素D 、氨苄西林E 、头孢菌素10. 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B 、肝素类物质增加C 、血管壁损伤D、DIC所致凝血机制异常E 、并发再障1 1 .关于隐性感染的概念,下列哪项不正确( )A 、无或仅有轻微组织损伤B 、无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C 、无法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D 、大多数获得不同程度的主动免疫E 、少数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12. 下列哪项不是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A 、发热流涎B 、发热C 、血压升高D 、恐惧不安E 、角弓反张13. 痢疾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吞入细菌数量B外毒素C神经毒素D侵袭力和内毒素E肠毒素14. 乙脑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支气管肺炎B 、尿路感染C 、败血症D 、肺不张E 、褥疮15. 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主要区别是( )A 、是否有病原体B 、是否有传染性C 、是否有感染后免疫D 、是否有发热E 、是否有毒血症症状16. 下列哪一项不是重型肝炎发生肝性脑病的常见原因( )A 、血氨增高B 、短链脂肪酸、色氨酸等蓄积C 、假性神经递质作用D 、颅内出血E 、脑水肿17. 某学校发生霍乱病例数例,其密切接触者无任何症状,体查无异常,血、尿常规正常,对密切接触者应采取( )A 、霍乱菌苗预防接种B 、预防性服药C 、严格检疫5天并给予预防性服药D 、医学观察3天E 、待出现症状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18. 关于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下述正确的是( )A 、以特异性治疗为主,一般、对症治疗为辅B 、以治疗、护理为主,消毒、隔离为辅C 、治疗、护理与消毒、隔离并重D 、一切为了患者的康复E 、以消毒、隔离为主,治疗、护理为辅19.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 、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B 、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C 、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D 、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E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机体的防御能力20. 下列哪项不是乙型脑炎的病变( )A 、血管套形成B 、小脓肿形成C 、软化灶形成D 、胶质细胞增生E 、神经细胞变性21. 急性乙型肝炎窗口期可检出的血清学标志物是( )A 、HBsAgB 、抗-HBsC 、HBeAgD、抗-HBcE 、抗PreS122. 在怀疑有细菌性脑膜炎存在时,应采取的处理措施为( )A 、检查脑脊液中的病原B 、血培养C 、测定病原体的药敏D 、立即开始静脉途径给予抗菌药物E 、以上各种措施均应进行23. 伤寒确诊阳性率最高的检查为下列哪项( )A 、粪培养B 、尿培养C 、胆汁培养D 、骨髓培养E 、血培养24. 在流脑流行季节,流行地区有一8 岁男孩,发热、头痛2 小时,呕吐1 次。
媒体传播学考试试题

媒体传播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是媒体传播学的核心概念?A. 竞争力B. 传媒效应C. 媒介关系D. 创造价值2. 媒体传播渠道的分类方式主要包括哪几种?A. 印刷媒体、电视媒体B. 新闻媒体、网络媒体C. 主流媒体、新兴媒体D. 有线媒体、无线媒体3. 媒体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指以下哪个方面?A. 媒体的传播方式B. 媒体的功能作用C. 媒体的文化表达D. 媒体的技术发展4. 媒体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古代B. 中世纪C. 近现代D. 当代5. 媒体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主要受益于哪些学科的交叉?A. 社会学、政治学B. 心理学、经济学C. 文学、艺术学D. 数学、物理学二、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媒体效应”的概念及其在媒体传播学中的重要性。
2. 试述媒体传播渠道的分类方式,并列举出每种分类方式的特点。
3. 简要概述媒体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这些对象的内涵。
4. 解释媒体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包括它从哪个时期开始研究以及对媒体发展的影响。
5. 媒体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请列举出至少三个与之相关的学科,并解释它们与媒体传播学的关系。
三、论述题媒体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了众多内容,包括媒体的传播方式、媒体的影响效应、媒体的社会功能等。
从理论上来说,媒体传播学对于媒体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媒体传播学研究了媒体的传播方式。
通过对媒体传播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例如,在传统媒体方面,媒体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的传播模式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
而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方面,媒体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新媒体的技术特点以及媒体的社交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
其次,媒体传播学研究了媒体的影响效应。
媒体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媒体传播学通过研究媒体对于社会认知、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的作用。
传播与沟通模拟试题

传播与沟通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种传播方式属于非言语传播?A. 说话B. 写信C. 打电话D. 打字2. 传播过程中,发信人是指:A. 发送信息的人B. 接收信息的人C. 中转信息的人D. 处理信息的人3. 沟通的基本要素有哪些?A. 发送方、接收方、信息、媒介B. 说话、听话、看、读C. 书面、口头、电子、图像D. 手势、表情、肢体语言、眼神4. 在群体沟通中,以下哪一种因素对沟通效果影响最大?A. 传播媒介选择B. 内容表达清晰度C. 群体成员的意见不同D. 传播目的的一致性5. 在跨文化沟通中,以下哪一点是最重要的?A. 了解对方的语言B. 尊重对方的文化C. 让对方适应自己的方式D. 发扬自己的文化优势二、判断题1. 信息传播的基本环节是:发送信息、接收信息、反馈信息。
2. 非言语传播只包括肢体语言,不包括其他形式。
3.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信息传达清晰准确。
4. 群体成员的意见越一致,群体沟通的效果就越好。
5. 在跨文化沟通中,尊重对方的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三、简答题1. 举例说明一种非言语传播的方式,并说明其优点。
2. 谈谈你认为群体沟通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3. 在跨文化沟通中,你认为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为什么?四、论述题请结合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一次有效的传播与沟通过程,包括信息发送、接收、反馈等环节,并阐述其中的沟通技巧与策略。
以上为传播与沟通模拟试题,试题内容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考察了传播与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巧。
希望考生认真思考,全面回答,取得理想的成绩。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1、三社四边协议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
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
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
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
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
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联合大学2011年高职升本科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高职升本科”《传播学理论》考试是为选拔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而必须考试的一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
新闻媒介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
《传播学理论》是新闻传播系的专业核心课程。
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系统地讲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宏观上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新闻传播的具体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大众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该课程,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是:
(一)掌握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把握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其与其他相关理论和学科的关系;
(三)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传播现象的实例分析当中去;
(四)鼓励开放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结合我国的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主要以西方观点为主的传播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的新论点、新论据、新思路及新方法。
二、考试科目
《传播学理论》
三、适用专业
本课程考试适用于报考新闻学专业的考生。
四、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试考生通过对传播学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否具备传媒文化素养和掌握一定的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通过系统的考试,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
五、考试内容
根据《传播学理论》课程大纲的要求,并考虑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课程要求:
1.了解传播行为的基本形式;
2.理解传播的性质与特点。
3.了解传播学的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理论基础。
4.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课题。
本章课程重点:第一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
第一节什么是传播
一,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二,人类传播行为的四种基本形式
三,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四,大众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第二节传播学
一,孕育传播学的社会条件
二,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创立传播学理论的四大先驱
四,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课题
五,传播学研究的不同学派
六,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关于传播者的分析与研究
本章课程要求:
1.理解“把关”与“把关人”理论;
2.理解“深层控制”理论;
本章课程重点:第二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三节
思考题:怎样理解所谓“新闻自由”?
第一节传播者的分类
第二节“把关”与“把关人”理论
第三节深层控制论
第四节“潜网论”
第五节两种传播制度的比较与批判
第三章关于传播内容的分析与研究
本章课程要求:
1.理解内容分析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本章课程重点:第四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
第一节内容分析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传播内容----影响受众的两种理论
第三节决定传播内容的诸多因素
第四节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辨证关系
第四章传播媒介(工具)的分析与研究
本章课程要求:
1.了解中外传播媒介发展简史;
2.掌握不同媒介的比较方法。
本章课程重点:第二节、第三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三节
第一节外国传播媒介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国传播媒介发展简史
第三节不同传播媒介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前景
第五章传播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本章课程要求:
1.了解传播方法的一般性通则;
2.了解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的编排手段;3.了解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与变化。
本章课程重点:第三节、第四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
第一节传播方法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传播方法的几项一般性通则
第三节报纸的编排手段
第四节广播、电视的编排手段
第五节现代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
第六章传播受众的分析与研究
本章课程要求:
1.了解受众的一般特征;
2.掌握对受众的分类方法;
3.掌握对受众的分析方法。
本章课程重点:第一节、第五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
第一节受众的形成与分类
第二节受众的特征与一般倾向
第三节报刊受众分析
第四节广播、电视受众分析
第五节受众分析的一般理论
第六节反馈的类型与获得反馈的方法
第七章传播效果的分析与研究
本章课程要求:
1.了解早期传播效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掌握传播效果的分析方法;
3.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向。
本章课程重点:第一节、第三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
第一节宣传系统与“枪弹论”
第二节中期效果研究的实例分析
第三节效果研究的近期发展
第四节效果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向
六、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笔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试卷结构如下:
七、参考书目
参考教材一:《传播学教程》
主编:周鸿铎;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参考教材二:《传播学教程》
作者:郭庆光;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三:《大众传播学总论》
作者:张隆栋;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