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绍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绍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绍兴县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绍兴县调查队(2012年2月8日)201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全县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突出转型升级、致力科学发展”工作主题,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
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展现新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126757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0.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9164美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27亿元,增长4.1%,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4%;第二产业增加值555.96亿元,增长10.3%,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8.3%,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07.66亿元,增长10.9%,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6.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0.77亿元,增长12.3%,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0.3%,三产占比达到36%。
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387.5453.13543.38613.43655.78776.109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人均生产总值单位:美元68628082101401217713394159251916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二、农业2011年实现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42亿元,增长15.9%。
其中农、林、牧、渔各业产值分别达到28.54亿元、3.69亿元、11.32亿元、5.64亿元,分别增长13.1%、13.8%、28.1%、10.3%。
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 1.02万亩,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3.86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0.3%,有21个村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
201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绍兴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2011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按照“致力转型促发展、强化宗旨惠民生、创先争优开好局”的工作基调,积极实施“十二五”规划,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呈现经济增速稳中有升,转型升级逐渐加快,民生事业积极推进,社会更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 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291.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九位,全省第四位。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89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美元,达到11595美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美元的县(市、区)4个,比上年增加2个,绍兴县19678美元、市区12780美元、诸暨市10694美元、上虞市10377美元,新昌县和嵊州市分别为8792美元和6765美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172.1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6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5.44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9∶37.8演变为5.2∶56.0∶38.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省政府下达服务业年度双目标任务。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26.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9.69亿元,同比增长22.1%和24.0%,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和101.6%。
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6.2%,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4.0%、22.6%、36.3%和18.9%。
杭州市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 加剧波动,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 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 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纵观国内,我国将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 临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大好局面,也面临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消费主导时代、城市化主导时代、 城乡一体化时代和低碳经济时代,国内需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 加速转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总体将保持 平稳较快发展。从区域经济看,“十二五”时期也是长三角崛起 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 造业中心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时期,到 2015 年长三角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2020 年将在全国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带建设已经纳入 国家战略;杭州正在积极打造都市经济圈和市域网络化大都市, 加速从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钱 塘江时代”迈进。这些都为我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也对我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善的五年,是萧山精神发扬光大的五年。面向未来,我们站在 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表 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指标
2010 年目标 年均增 2010 年完成 年均增长
值
长(%)
值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82
15
1220
15.7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十一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 冲击,面对极端气候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对资源环境制约、 社会矛盾增多等种种压力,全区人民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牢固 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奔竞不息、勇立潮 头”的萧山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经济社会发 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胜利完成。 全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率先突破 1 万 美元。“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产业 结构有效优化的五年,是城市化进一步加快的五年,是社会事业 全面进步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明显
201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11年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绍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2011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按照“致力转型促发展、强化宗旨惠民生、创先争优开好局”的工作基调,积极实施“十二五”规划,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呈现经济增速稳中有升,转型升级逐渐加快,民生事业积极推进,社会更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291.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
经济总量居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九位,全省第四位。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4892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美元,达到11595美元。
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元的县(市、区))4个,比上年增加2个,绍兴县19678美元、市区12780美元、诸暨市10694美元、上虞市10377美元,新昌县和嵊州市分别为8792美元和6765美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172.1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3.64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275.44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9∶37.8演变为5.2∶56.0∶38.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完成省政府下达服务业年度双目标任务。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26.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9.69亿元,同比增长22.1%和24.0%,完成年度预算的101.4%和101.6%。
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6.2%,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14.0%、22.6%、36.3%和18.9%。
经济

万元 824852 1241809 569036 1108298 1511702 653152 510828 674506 1116900 996496 860913 694692 856115 1012562 852178 868214 1158227 731324 660077 1107873 606001 590149 132283 811601 1526993 569163 480456 230446 832196 268739 732386 620603 300714 623065 380301 589451 240034 424668 583590 415130
万元 382519 261411 142735 186938 131288 142858 170368 103496 175565 125015 69330 100205 85009 61512 81500 105108 87244 62374 80000 86108 77041 75113 68269 61068 79023 50937 60003 50888 69252 29475 70610 52570 44123 72321 38318 52058 39500 31008 41610 157919
元 4774 2977 3699 2070 1113 2752 4067 2219 2076 1315 1949 2010 946 993 842 1055 1303 1064 1746 857 1623 1458 5771 1105 600 993 1168 2752 763 1237 1191 1428 1392 1229 718 995 1541 543 733 3555
万元 45600 78669 44484 52062 62913 82161 57858 52221 16545 32018 31016 38256 40144 34008 57069 27628 41093 32706 43882 40778 23181 16402 29160 57001 25500 38472 24718 24604 19428 29200 14719 27716 25506 16892 13048 14800 11007 22287 17810 18218
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之年。
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扩内需、惠民生,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01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22.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58亿元,分别增长2.5%、9.8%和11.0%。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8039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01266元,按国家公布的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达到12447美元和15679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47.8∶48.7调整为2011年的3.3∶47.4∶49.3。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个体私营经济持续活跃。
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8.11万户,增长12.0%,从业人员163.67万人,增长12.4%;个体工商户31.17万户,从业人员70.31万人,分别增长4.3%和7.7%。
十大产业全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0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9%。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8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5.15亿元,增长17.0%。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407.20亿元,增长14.1%;营业税240.94亿元,增长8.9%;企业所得税327.20亿元,增长31.9%;个人所得税127.65亿元,增长30.2%。
2011年萧山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2日在杭州市萧山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杭州市萧山区区长盛阅春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政府工作回顾2010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较好完成了区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可比价);财政总收入18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8.17亿元,分别增长33%和41.2%;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095.09亿元,增长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6.56亿元,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94亿元,增长2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13.4%,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1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987元,分别增长10.6%和11.1%;人口自然增长率3.29%。
;城镇登记失业率3.17%。
一年来,政府重点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推进经济质量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新提高产业升级持续深化。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75.08亿元,增长8.7%,其中蔬菜、花木等五大特色产业产值65.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7.3%。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农业发展大厦建设进展顺利,10万亩江东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启动。
新增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
“萧山萝卜干”被评为全市首只浙江区域名牌。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完成工业总产值4486.02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投资203.44亿元,分别增长20.2%和11%。
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553.52亿元,增长23%;新产品产值759.4亿元,增长33.4%,新产品产值率18.3%。
浙江省201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浙江省201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2011-08-02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浙江按照“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上半年全省经济增长平稳,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从较快增长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民生继续改善。
但稳中见忧、环境趋紧,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465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其中,一产增加值593.4亿元,增长3.0%;二产增加值7600.2亿元,增长10.1%;三产增加值6460.0亿元,增长10.3%。
(一)经济平稳增长1.从三大产业看:春粮面积、单产、总产量“三增长”,但旱涝急转影响收成。
上半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95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6%,其中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6%、7.3%、2.0%、3.9%和5.2%。
今年全省春粮播种面积比去年增长 2.7%,但小麦收割时恰遇连日暴雨,严重影响部分地区的小麦收割、翻晒和质量,春粮单产预计为3475公斤/公顷(231.7公斤/亩),增长3.6%;总产量预计为62.9万吨,增长6.4%,其中小麦增产11.9%。
早稻种植面积下降5%,油菜籽总产量33.6万吨,增长1%。
上半年预计,棉花、药材、蔬菜播种面积分别增长4.3%、4.1%和0.4%。
生猪量价齐升。
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出栏肉猪同比分别增长5%、7.5%和0.3%;肉类总产量86.9万吨,同比增长2.9%,其中猪肉产量增长6%;禽蛋产量增长3.3%;水产品产量167.9万吨,增长4%。
工业生产、出口增速放缓。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89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别回落6.7和4.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7%和13.1%;出口交货值5174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回落11.9和10.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2月14日 7:26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胜利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开年红。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经初步测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6.78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01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86.84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6.93亿元,增长12.0%。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3.7%、61.3%和35.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17.02亿元,增长19.1%。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3.38亿元,增长15.5%。
财政总收入超越宁波市鄞州区跃居浙江省首位。
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受益于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提升,农业产值较快增长。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农业产值45.86亿元,增长9.1%;林业产值1.06亿元,增长7.9%;畜牧业产值25.18亿元,增长17.3%;渔业产值9.33亿元,增长17.2%。
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五大特色产业增长势头迅猛。
畜牧、水产、蔬菜、花木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产值73.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7.6%,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3061公顷,粮食总产量241747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8%和1.4%;棉花产量393吨,减少26.0%;络麻产量24吨,减少44.2%;油菜籽产量11275吨,增长1.5%;蔬菜种植面积28644公顷,减少1.3%;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8791公顷,增长4.2%;水果总产量130407吨,增长7.6%。
粮经作物比由上年的43.7:56.3调整为42.9:57.1。
林牧渔业生产保持平稳。
全年共完成新林特开发面积1697亩。
其中,防护林490亩,用材林67亩,经济林1140亩。
全民义务植树35万株。
生猪饲养量243.65万头,年末生猪存栏96.06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12.7%;全年猪、牛、羊、兔、禽等肉类总产量121975吨,增长5.4%;牛奶总产量7672吨,增长4.1%。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4611吨,增长5.5%。
特种水产产值占渔业产值比重达83.5%。
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改善。
全年农业基础设施投工3.61万工,完成土石方554万立方米;加固加高堤防4.64千米;有效灌溉面积80.42万亩,有效灌溉率继续保持100%。
第二产业—工业工业经济取得突破。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02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这是继200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冲千亿后,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954.65亿元,增长16.3%;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6%。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553.20亿元,增长21.8%;实现销售产值4490.35亿元,增长21.6%。
创新能力再上台阶。
随着企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深化,科研投入、人才引进、设备进口等一系列举措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自主需求,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又上一个新台阶。
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714.74亿元,同比增长23.7%,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实现新产品产值988.04亿元,同比增长38.4%,新产品产值率达21.7%。
企业效益显著下降。
全区170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62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实现利税总额352.9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48.08亿元,分别增长7.0%和6.7%,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8.6和54.6个百分点;亏损面由上年的6.2%上升到11.4%,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122.0%;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36%,比上年下降0.67个百分点。
强队建设成绩喜人。
2011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3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18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11家企业位列全省重点骨干龙头企业。
截至2011年底,全区共有区级以上名牌产品340件,其中中国名牌22件,浙江省名牌97件;区级以上著(驰)名商标累计达到361件,其中国家级55件,省级105件。
第二产业—建筑业建筑之乡再获殊荣。
2011年,在全区建筑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建筑业发展取得了“十二五”开门红,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全年新晋升一级建筑企业6家,新晋升二级企业16家,新批三级企业18家,二级以上建筑企业累计达87家。
年末,在全省建筑业大会上,萧山区荣获“浙江省建筑强区”称号,成为杭州市唯一上榜的县(市、区)。
第三产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1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0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总量首次突破500亿元,继续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
经济贡献日益加大。
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4.5%提高到35.0%,提高0.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区服务业实现财政收入90.9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05亿元,分别占全区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41.9%和53.8%,服务业已成为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信息、金融和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拓展。
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91.37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7.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社区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平稳发展,新农都等商贸“新十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
特别是旅游业发展优势凸显,2011,成功举办休博会、动漫节等重大节庆活动。
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4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和16.4%。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建设难中有进。
2011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其中,完成民间投资277.5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52.1%上升到53.5%。
分产业看,工业完成投资222.09亿元,增长9.2%,其中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57.35亿元。
三产完成投资293.23亿元,增长18.9%。
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35.32亿元,增长12.0%。
房地产业总体平稳。
2011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总体平稳,呈现投资增幅较快、施工规模正常、房价基本平稳,销售显著下降的局面。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1.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长34.7%。
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8.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2.4%,但90平米以下住宅销售面积逆市上升37.8%。
国内贸易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2011年底,全区拥有连锁经营企业29家,连锁商场门店1703家,全年实现销售额84.97亿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
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86.37亿元,增长18.6%;住宿餐饮业50.61亿元,增长19.0%。
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共计153个。
其中商品市场151个,亿元以上市场26个,百亿市场4个。
星级市场累计达53个。
其中四星级市场3个,三星级市场10个。
全年市场成交额达691.40亿元,比上年增长8%。
对外经济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43.27亿美元,增长26.2%。
其中,出口总额89.84亿美元,增长21.2%。
全年一般贸易出口75亿美元,增长21.3%;加工贸易出口14.83亿美元,增长20.3%。
外贸结构更趋合理。
2011年全区机电产品出口24.39亿美元,增长20.3%,占全区出口的27.2%;汽车配件产品出口3.34亿美元,增长37.3%,高于全区出口增幅16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2亿美元,占全区出口的3.3%。
同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尤其是纺织行业大力发展化纤等上游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出口竞争力,全年纺织品出口增长25.3%,增幅高于全区各行业平均水平。
招商引资逆势发展。
2011年,全区招商引资多管齐下,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量,招商引资在逆境中实现了新发展。
当年新批外资项目104个,增资63家,合同利用外资13.91亿美元,增长4.1%,实际利用外资8.08亿美元,增长4.5%。
全区共引进市外内资项目306个,协议资金137.44亿元,到位资金68.01亿元。
市场价格物价水平显著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5.2%,涨幅较2010年扩大1.8个百分点。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全面上涨格局(见下表)。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交通发展有序推进。
外环南路五期、新城路北伸二期、金鸡路北伸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九堡大桥南接线、通城大道涉铁节点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95.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23公里。
内河航道里程达796.83公里。
全区机动车保有量达46.83万辆,其中汽车27.15万辆。
邮电事业势头良好。
2011年全区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累计完成函件业务量1440.04万件,完成包件业务量14.57万件;邮政储蓄余额达42.24亿元,增长22.5%。
年末全区共有固定电话用户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08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226.2线/百人;年末全区登记注册的宽带用户数为32万户。
金融业存贷款保持平稳。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86.20亿元,比年初增长11.8%。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901.54亿元,比年初增加65.83亿元;财政存款11.04亿元,比年初减少5.04亿元;单位存款1616.75亿元,比年初增加175.30亿元。
本外币贷款余额2221.89亿元,比年初增长14.9%。
二、社会事业教育与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137所。
其中,小学82所,初中42所,普通高中9所,职业高中4所。
在校学生191346人。
其中,小学106357人,初中46949人,普通高中22698人,职高学生15342人。
幼儿园205所,在园幼儿53443人。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6所,全日制在校学生977人。
电大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聋哑学校各1所。
全区共有教职工16755人。
全区所有镇街皆创建为市学前教育达标镇街,共有市学前教育先进镇街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