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至武宁高速环评意见
永武高速勘察设计总结交流

科技应用——交通安全设施
3、雨夜反光标线
热熔型雨夜反光标线,采用高附着力雨夜反光珠(微晶陶瓷珠),在 原有热熔的基础上内面撒雨夜反光珠,大大提高路面标线的逆反射系数, 可极大增强夜间路面潮湿、水膜覆盖下标线折射光线的能力,从而提高夜 间驾驶人员对车道及道路线形的判断以保证行车安全。
永武高速公路大规模应用雨夜反光标线,并与隆声带配合使用,是永 武高速打造安全、人性高速公路的重要法宝。
科技应用——交通安全设施
2、隆声带
隆声带又称路侧槽式振动带,主要为了解决因疏忽或疲劳驾驶,车辆跑 偏引发事故而进行的特殊设计。当车辆偏离行车道,驶上路肩,隆声带会发 出 “隆隆”的声音,车体也随之颠簸起来,隆声带就是利用噪音和震动对 司机进行安全警示。
路侧振动带应用于除排水路面外的其他路段,全长约63 km
事件发生
盲点
可监控
外场移动设备 车载云台 笔记本
调度应急车辆 现场信息采集
确
定
救
救
援
援
实
对
施
策
IPAD
智能手机
救援措施建议
科技应用——交通机电设施
系统与各信息采集与发布系统联动,达到信息快速传输,实现信息共享
手机/pad
现场情况信息
事件检测 系统
事件信息
事件信息
车载LED 发布系统
事件信息/疏 导方案
(4)波形梁钢护栏及混凝土护栏导向性能稍差,能见度差时没有很好的视 觉警示效果;
(5)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对于雾天行车还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6)本项目作为旅游高速公路,需要考虑节假日大交通流运营管理技术及 应对策略。
拟解决的问题
交通工程设计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附件: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目录一、发展需求 (1)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2)三、规划的范围与期限 (4)四、规划方案 (4)五、规划实施 (8)六、保障措施 (9)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经济社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力构建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布局完善、服务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是实现我省交通运输现代化,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任务。
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江西省2020年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方案为:“三纵四横”主骨架,五条环线、二条联络线和18条地方加密高速,总规模约为4650公里,规划实施以来,江西省高速公路发展迅速,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建成,基本形成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便捷通达、快速高效的路网大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江西省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高速公路网规划与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运输能力不足。
部分高速公路通道运能紧张、拥堵严重,不能适应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要;二是网络效率不高,高速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网络效益和效率难以发挥。
一、发展需求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未来我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加快转型,特别是随着我省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推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进昌九一体化等重大布局,交通运输总量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各项事业发展要求提高高速公路网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2、完善江西境内国家高速网络的需要。
江西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年)

附件:江西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年)目录前言 (1)一、规划基础 (2)(一)发展形势 (2)(二)发展要求 (3)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基本原则 (5)(三)规划目标 (6)三、规划方案 (6)(一)普通省道网 (6)(二)省道高速公路网 (7)四、规划实施 (8)(一)普通省道实施方案 (8)1、建设需求 (8)2、实施安排 (8)3、实施要求 (9)(二)省道高速公路实施方案 (10)(三)实施效果 (10)五、保障措施 (11)附表及附图 (13)前言省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
为促进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部编制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对国道网的功能和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我省约53%的现有省道已纳入国家公路网,省道网的功能和网络形态等发生了较大变化。
为加强和国家公路网的衔接,优化完善省道的空间布局,满足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编制《江西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30年。
《规划》是在国家公路网规划框架下,从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重新审视省道的功能定位、规模结构、路网布局,对省道网做相应调整,是指导我省省道公路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规划基础(一)发展形势经过“十五”以来的加快建设,我省公路交通取得了长足发展。
截止2011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6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42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1078公里(普通国道3111公里,普通省道7967公里)。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的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和十纵十横的普通干线公路网。
国省干线公路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我省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缓解了我省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强发展活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长垣至修武高速公路封丘至修武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长垣至修武高速公路封丘至修武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日期】2022.06.20•【字号】豫环审〔2022〕36号•【施行日期】2022.06.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长垣至修武高速公路封丘至修武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河南省平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你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10100MA9KPD6H07)上报的由辽宁飞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编制完成的《长垣至修武高速公路封丘至修武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以下简称《报告书》)收悉。
该项目环评审批事项已在我厅网站公示期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该项目是《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1-2035)》沿黄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报告书》内容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符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评价结论可信。
我厅批准该《报告书》,原则同意你公司按照《报告书》所列项目的建设内容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项目建设。
二、你公司应向社会公众主动公开已经批准的《报告书》,并接受相关方的垂询。
三、你公司应全面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各项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项目建成后按规定程序实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并接受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监督检查。
(一)向设计单位提供《报告书》和本批复文件,确保项目设计按照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要求,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及环保设施投资概算。
(二)在10个工作日内,向新乡市、焦作市生态环境局提供《报告书》和本批复文件,并按规定接受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日常监督检查。
1. (三大指标)改性沥青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记录表
承包单位: 江西省建工集团公司 监理单位: 江西省公路工程监理公司 工程名称 取样地点 材料产地 路面工程 横山黑站 中海沥青(泰州)有 限责任公司 试样编号 试样皿质量(g) 加热前盛样皿与试样合计质量 (g) 试验后质量变化 加热后盛样皿与试样合计质量 (g) 加热变化质量 平均值 加热前原试样针入度(0.1mm) 残留针入度与原试样 针入度比值 加热后残留物针入度(0.1mm) 残留物针入度比(%) 平均值 加热延度 延度(cm) 加热前软化点 (℃) 加热后软化点 (℃) 残留物软化点增值 软化点增值(℃) 平均值 加热前60 C粘度 (Pa.S) 加热后60。C粘度 (Pa.S) 加热试验粘度比 加热前后60。C粘度比 平均值 沥青老化指数 结 论: 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技术要求。 试验: 复核: 监理工程师: 日期: 备 注:
3
(%)
57 43 75.4
55 41 74.5 73.9
57 41 71.9
25℃时 15℃时
96.487 102.811 105.854 99.932 99.232 101.475
3 105.854 141.977 141.92 0.15704
4 99.932 136.689 136.64 0.13414 0.146
36.123 0.057
36.757 0.049
57 42 73.0
55 41 74.2 73.4
57 42 73.0
。
合 同 段: 本表编号: 施工路段 试样名称 用途 K26+000-K53+程 试验室负责人 1 105.854 143.807 143.765 0.111
江西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年)

附件:江西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年)目录前言一、规划基础(一)发展形势(二)发展要求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三、规划方案(一)普通省道网(二)省道高速公路网四、规划实施(一)普通省道实施方案1、建设需求2、实施安排3、实施要求(二)省道高速公路实施方案(三)实施效果五、保障措施附表及附图前言省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
为促进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部编制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对国道网的功能和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我省约53%的现有省道已纳入国家公路网,省道网的功能和网络形态等发生了较大变化。
为加强和国家公路网的衔接,优化完善省道的空间布局,满足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编制《江西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30年。
《规划》是在国家公路网规划框架下,从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重新审视省道的功能定位、规模结构、路网布局,对省道网做相应调整,是指导我省省道公路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规划基础(一)发展形势经过“十五”以来的加快建设,我省公路交通取得了长足发展。
截止2011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6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42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1078公里(普通国道3111公里,普通省道7967公里)。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 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的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和十纵十横的普通干线公路网。
国省干线公路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我省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缓解了我省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强发展活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省道网规划和建设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覆盖范围不全面。
全省还有30多个重点乡镇没有普通省道连接,部分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重要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未实现普通省道通达;二是运输能力不足。
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庐山西海(永修至武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

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庐山西海(永修至武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九江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8.04.08
•【字号】九府厅字[2008]46号
•【施行日期】2008.04.08
•【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公路
正文
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庐山西海(永修至武宁)高
速公路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
(九府厅字[2008]46号)
为贯彻省政府关于大力开发庐山西海旅游资源,促进县区经济发展、沟通和改善九江乃至全省路网结构,市政府决定成立庐山西海(永修至武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领导小组。
现将领导小组成员通知如下:
组长:刘建平市委常委、副市长
副组长:熊永强副市长
孙铮市长助理
祝先进市长助理,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书记成员:吴爱龙市公路局局长
郭俊萍市公路局党委书记
肖兵市商务局副局长、市招商服务中心主任
喻子水市发改委副主任
曹辉市交通局副局长
卢克苏市财政局副局长
尹冬林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宗明银市水利局副局长
吴勇市环保局副局长
高浔市林业局副局长
周国强市公安局副局长
任克全市旅游局副局长
朱凌市地震办党委书记
张林永修县政府副县长
洪碧霞德安县政府副县长
陈克猛武宁县政府县长助理
江家和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公路局,郭俊萍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成员单位相关业务科长为办公室成员。
二〇〇八年四月八日。
永修至武宁高速环评意见

永修至武宁(庐山西海)旅游高速公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意见受江西省交通设计院委托,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了“永修至武宁(庐山西海)旅游高速公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初步设计资料,评价人员进行了路线现场勘察,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项目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环评初步意见,以便征地等先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本项目最终的环评结论将在由环保主管部门正式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给出。
一、项目工程概况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环鄱阳湖区域旅游产业,完善赣西北地区公路布局、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带动赣西北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永修至武宁(庐山西海)旅游高速公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永修至武宁(庐山西海)旅游公路东起福银高速,西连大广高速,位于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北部,是沟通福银高速,庐山西海景区、大广高速的一条地方加密高等级公路。
永修至武宁(庐山西海)旅游公路路线全长103.802公里,路线起点于永修县的军山分场庄上自然村南面山头的福银高速,经永修县燕坊镇、八角岭垦殖场、虬津镇、白槎镇、梅棠镇、三溪桥镇、武宁县的官莲乡、巾口乡、宋溪镇、甫田乡,于武宁县澧溪镇与大广高速相接。
地处东经115°04′~115°40′、北纬29°03′~29°18′之间。
(1)路线走向本项目路线起于永修县军山分场庄上自然村南面(桩号:K0+374.991),终于终于大广高速公路武吉段武宁互通(桩号:K104+861.109),主线全长103.802Km (A、B、C三个测段设计)、梅棠互通连接线8.238 Km。
A测段起于永修县军山分场庄上自然村南面,通过军山枢纽互通接昌九高速。
路线经下保吴、马洲、岭背至官家,其间K4+185岭背中桥、K5+305金坂湖大桥;在K7+488设八里铺G105国道高架桥上跨 105国道,经越山、八咀新村至山里杨家,其间在K8+517设越山河中桥跨越越山河,在K9+032设八咀河中桥跨越八咀河;经金家垄、石桥至陈家棚,在K12+460设石桥中桥;在K16+233设柘林灌渠中桥跨越柘林灌渠和梅棠至德安三级公路,经中盘沙至朱砂新村,在K16+680设梅棠中桥,在K18+330.411设梅棠互通与G316国道、S309省道及庐山西海南面景区相连;经上坂、土合、排头、老芦基、芦坂至上曹家,在K22+300设永修服务区,在K23+800设上曹家中桥;经通山、栗树下、杨芳、刑家塅、新华至良山,其间设K28+271良山G316国道高架桥上跨G316国道;经九谷庄、黄岭、下庄、杨梅坳、刘家窝南下至陈司,路线主要布设在G316国道两侧,两次采用高架桥方式跨越G316国道,于三溪桥镇横山村委会董家山自然村南面(桩号:K39+256.361)接B测段起点(B测段起点桩号K39+212.312),路线全长38.881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修至武宁(庐山西海)旅游高速公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意见受江西省交通设计院委托,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了“永修至武宁(庐山西海)旅游高速公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初步设计资料,评价人员进行了路线现场勘察,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对项目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环评初步意见,以便征地等先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本项目最终的环评结论将在由环保主管部门正式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给出。
一、项目工程概况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环鄱阳湖区域旅游产业,完善赣西北地区公路布局、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带动赣西北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永修至武宁(庐山西海)旅游高速公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永修至武宁(庐山西海)旅游公路东起福银高速,西连大广高速,位于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北部,是沟通福银高速,庐山西海景区、大广高速的一条地方加密高等级公路。
永修至武宁(庐山西海)旅游公路路线全长103.802公里,路线起点于永修县的军山分场庄上自然村南面山头的福银高速,经永修县燕坊镇、八角岭垦殖场、虬津镇、白槎镇、梅棠镇、三溪桥镇、武宁县的官莲乡、巾口乡、宋溪镇、甫田乡,于武宁县澧溪镇与大广高速相接。
地处东经115°04′~115°40′、北纬29°03′~29°18′之间。
(1)路线走向本项目路线起于永修县军山分场庄上自然村南面(桩号:K0+374.991),终于终于大广高速公路武吉段武宁互通(桩号:K104+861.109),主线全长103.802Km (A、B、C三个测段设计)、梅棠互通连接线8.238 Km。
A测段起于永修县军山分场庄上自然村南面,通过军山枢纽互通接昌九高速。
路线经下保吴、马洲、岭背至官家,其间K4+185岭背中桥、K5+305金坂湖大桥;在K7+488设八里铺G105国道高架桥上跨 105国道,经越山、八咀新村至山里杨家,其间在K8+517设越山河中桥跨越越山河,在K9+032设八咀河中桥跨越八咀河;经金家垄、石桥至陈家棚,在K12+460设石桥中桥;在K16+233设柘林灌渠中桥跨越柘林灌渠和梅棠至德安三级公路,经中盘沙至朱砂新村,在K16+680设梅棠中桥,在K18+330.411设梅棠互通与G316国道、S309省道及庐山西海南面景区相连;经上坂、土合、排头、老芦基、芦坂至上曹家,在K22+300设永修服务区,在K23+800设上曹家中桥;经通山、栗树下、杨芳、刑家塅、新华至良山,其间设K28+271良山G316国道高架桥上跨G316国道;经九谷庄、黄岭、下庄、杨梅坳、刘家窝南下至陈司,路线主要布设在G316国道两侧,两次采用高架桥方式跨越G316国道,于三溪桥镇横山村委会董家山自然村南面(桩号:K39+256.361)接B测段起点(B测段起点桩号K39+212.312),路线全长38.881公里。
B测段起于三溪桥镇横山村委会董家山自然村南面(桩号K39+212.312),路线经黄田,在K40+120桩号设黄田大桥,经马岭隧道,在K41+940桩号设上磨刀分离立交桥,经上磨刀村东南侧,李子树,南溪窝村,村后小山为永修县和武宁县分界,路线沿石塔下北侧山脚布设,并在K43+700设巾口停车区,经戴坪村前一段水田后跨柘林水库库尾设戴坪大桥,并跨一条乡村汽车道,路线沿柘林水库旁山展线,在K47+615设南山大桥一桥,南山二桥(K48+840左幅、K48+860右幅),K49+620设南山三桥,路线跨越鸭雀山旁河汊设K50+270鸭雀山大桥,然后跨越巾口乡至官莲乡公路设鸭雀山高架桥,经菊花园、上吉垄、上牛头岗、山口、陈家岭等村,在K55+145后黄山村南侧设巾口互通,经上岭、杨家村前水田,在山下坪与黄土垄之间跨红岩潭,设K61+010红岩潭大桥,路线继续沿柘林水库北岸布设,在黄土垄村前分别设王埠一桥和王埠二桥,经王埠岭村北侧,在金鸡山口村前跨河汊设K64+185金鸡山大桥,在冷家山跨越乡村道路设K66+145冷家山高家桥,在千步岭跨乡村道设K66+745,经燕窝里,终于南皋村桥下(K68+276.162)与C测段起点(K69+005.494)相接,路线全长29.064km。
C测段起于武宁县宋溪镇南皋村桥下小组房后北侧山坡,与B测段终点相接,由东至西经过武宁县宋溪镇的南皋村、大坪村、方家山、宋家塅、西垄、洪坑、黄岭上,甫田乡的茶祺、潘家、焦家、烟港,澧溪镇牌楼、谈家、刘家湾、石家,终于大广高速公路武吉段武宁互通(桩号:K104+861.109),全长35.856Km。
梅棠互通连接线起点LK0+000接S309省道,经江上乡乐平村跨修河,设修河大桥LK0+690,经白槎镇郭坂村、刘坛村、栗山村,至连接线终点LK8+237.751(梅棠镇杨岭),路线里程长度8.238km,路基宽度12m。
(2)推荐方案路线主线全长103.802公里,全线均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路基宽24.5米,全线设置军山枢纽互通、梅棠互通、三溪桥互通、巾口互通、武宁互通、武宁西枢纽互通等互通立交6处。
(3)工程土石方量为16759千立方米。
全线设置互通立交6处;大桥15569.5米/55座,中桥857米/13座;设分离式立交27处,隧道255米/1座,梅棠互通连接线8.238公里。
(4)推荐方案主线共征用土地9863.86亩(含互通立交、服务区、改路、改沟),其中耕地2874.68亩、林地5859.86亩、园地359.29亩、水利设施用地401.4亩;梅棠互通连接线共征用土地321.48亩,其中耕地205.36亩、林地76.73亩、园地22亩、水利设施用地14.88亩。
本项目推荐方案拟设置取土场18处,弃土(渣)场28处,占地面积约1210.1亩。
(5)推荐方案主线工程拆迁总面积61566平方米。
(6)本项目设置匝道收费站4处——梅棠匝道收费站、三溪桥匝道收费站、巾口匝道收费站和武宁匝道收费站。
全线设置1处养护管理所,设在梅棠互通立交处与梅棠匝道收费站同址建设,承担日常养护管理及紧急排障等的业务。
本项目设置服务设施3处:永修服务区、巾口停车区和武宁服务区。
沿线服务设施总永久占地面积为261亩。
(7)工程计划于2009年9月开工建设,2012年4月建成通车,建设工期32个月。
估算总投资额为42.0033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046.5万元。
拟建公路营运初期(2012年)、中期(2018年)、远期(2026年)平均车流量分别为8057、14771、26907辆/天(标准小车)。
二、环境影响分析1、生态环境1.1生态环境现状(1)植物植被永修县的森林覆盖率为32%,武宁县的是58.7%,评价区沿线植被可分为4级,11个植被类型,15个群系。
森林植被以马尾松林为主,其次是人工杉木林、湿地松林,块状村落风水林或竹林多分布于村落附近。
沿线农田以水稻、棉花种植为主,山麓缓坡多被辟为旱地。
评价区的森林植被处于自然生态恢复初级阶段。
评价区古老、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数量较少,根据实地调查,评价区未见其他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本次调查在评价范围内未发现除樟树以外的重点保护植物,实地踏勘发现的6株大樟树都被避让在公路用地范围之外。
(2)动物沿线陆生脊椎动物中,属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是红隼、斑头鸺鶹这2种鸟类;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31种,其中蛇类7种,鸟类19种,兽类5种。
其中省级保护爬行类7种如乌梢蛇、赤链蛇、灰鼠蛇、王锦蛇;省级保护兽类5种如鼬獾、黄鼬、野猪、黄麂、豹猫;省级保护的鸟类19种,如小鸊鷉科、池鹭、牛背鹭、白鹭、灰胸竹鸡、雉鸡、珠颈斑鸠、山斑鸠、四声杜鹃等。
评价范围内没有这些保护动物的集中分布地和固定栖息地,本次调查在范围内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3)水生生物:评价区浮游藻类计27种,分别属于5个门。
其中绿藻门12种,硅藻门11种,蓝藻门2种,裸藻门1种,黄藻门1种;沿线浮游动物26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7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4种。
底栖动物有18种,常见的有中国圆田螺、方形环棱螺、湖沼股蛤、三角帆蚌、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拉氏蚬、摇蚊幼虫、水蚯蚓等;评价范围内鱼类共有52种,隶属于4目12科,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有34种,占总数的65.4%。
1.2 生态环境影响(1)公路工程永久性征用土地10185.34亩,所占地类型包括水田、旱地、水塘、林地及荒地等,其中占用耕地3080.04亩,占永久用地总量的30.24%,公路的修建将造成一定的农业经济损失,但不会对土地和植被的分布格局产生显著影响。
(2)初步设计确定的线路走向位于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北部,路线经过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的外围保护地带,没有进入风景名胜区的范围。
在设计过程中应加强拟建公路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设计、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要求的前提下对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影响较小,不会对景观的完整性造成负面影响。
(3)公路沿线无珍稀、濒危植物分布,工程建设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征地范围内林木、果树、花草、灌木及其农田作物等遭受砍伐、铲除、掩埋及践踏等一系列人为工程行为的破坏。
依赖植物而生活和栖息在其中的小型动物等在整个公路施工阶段也会受到一定威胁。
以上影响可望通过绿化措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4)评价区域内动物种类对于生长环境要求较宽,对人为影响适应性较强。
公路建设并未对其栖息地环境造成较大的改变,不会干扰其正常生活,仍能继续在沿线地区生存下来。
(5)本项目的建设将对原地貌、土地和植被造成扰动和损坏,引发的水土流失将会对工程的建设、沿线的生产生活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是由于防护工程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实际发生的水土流失量要远小于此预测值。
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取土场、弃土场,路堤路堑边坡以及管理服务区与施工场地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地点。
(6)拟建公路设置了取土场18处,占地类型为山地,选址基本合理。
(7)拟建公路目前共设置弃土(渣)场28处,A、B测段弃土(渣)场选址基本合理,C测段的弃土(渣)场设置较为分散,且占用水田过多,建议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重新选取。
(8)高填深挖路段由于土石方工程较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明显。
主要表现为对山体的开挖会造成弃渣,工程对低洼地段的填方造成对周围环境的取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且由于公路和周围环境的高程差较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9)本方案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完成后,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能得到有效防治。
在工程完工后2~3年内,项目建设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可减少到土壤容许流失量以下,项目建设损毁、占压的土地和植被,除永久建筑物和路面等硬覆盖之外,其他土地的生产力将得到重建;项目区的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和行车安全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