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列传》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

(3)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魏公子列传》。

(2)学会对比分析,将《魏公子列传》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拓展视野。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史记》的文学魅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2)通过学习魏公子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3)学会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魏公子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3. 学会对比分析,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

2. 魏公子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3.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魏公子列传》,了解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魏公子列传》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实例,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6. 情感共鸣:通过讨论魏公子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4. 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学习其忠诚、仁爱、勇敢的品质。

(2)领悟友谊、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2)分析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礼仪制度在文章中的体现。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解析文章中的古代礼仪制度。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友谊、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2)讨论魏公子的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魏公子事迹的理解。

3. 探究魏公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魏公子人格魅力和品质特点的分析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导学案1

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及战国四公子;2.学习课文1——3节,积累文中文言实词;3.掌握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一、自主学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公子为人仁而下.【名作动,居于-----之下】士,士无贤不肖..【不才】皆谦而礼.【名作状,按礼节】交之,不敢以.【因为】其富贵骄.【形作动,傲视】士。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招致,招来】食客三千人。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是】大梁夷门监者..【看守城门的人】。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赠送】之。

不肯受,曰:“臣修.【使----美好】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使-----从】车骑,虚左..【使-----空】,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整理】敝.【破旧】衣冠,直上载.【乘坐】公子上坐,不让,欲以.【凭借】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委屈】车骑过.【拜访】之。

”公子引.【拉】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同睥睨,眼睛斜着看】,故.【故意】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公子颜色..【脸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从骑..【随从人员】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辞别】客就车。

至家,公子引.【引导】侯生坐上坐,遍赞.【介绍,引见】宾客,宾客皆惊。

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于是,就】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使-----为难】公子亦足矣。

嬴乃夷门抱关者...【看门人,守门人】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今公子故.【特意地】过之。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故意】久立.【使-----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巿人皆以.嬴为.【认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高中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魏公子列传》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能够:
1. 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情节和背景;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
3. 学习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情节和背景;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

三. 教学内容及方法:
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魏公子列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阅读《魏公子列传》,理解故事的情节和背景;
3. 分析:讨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态度,以及作品的主题;
4. 评析:分析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四. 教学资源准备:
1. 电子版或纸质版的《魏公子列传》教材;
2. 针对《魏公子列传》的课堂教学设计。

五. 教学安排:
1. 第一课时:导入和背景介绍;
2. 第二课时:分析情节和背景;
3. 第三课时:分析思想和态度;
4. 第四课时:分析魏公子的个人品质和处事原则;
5. 第五课时:总结和讨论。

六. 教学评价方式: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课后反思和思考进行评价。

七.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忠诚、友情、勇敢等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1.2.2 魏公子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魏公子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成就及去世原因。

1.2.3 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分析魏公子身上的美好品质,如忠诚、仁爱、勇敢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

2.1.2 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魏公子事迹中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

2.2.2 理解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忠诚与友情。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3.1.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3.1.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魏公子的事迹和品质。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2 评价方式5.2.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能够概括并阐述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魏公子列传》。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魏公子与其它人物的差异。

(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理解《魏公子列传》的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名士的风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故事情节。

(2)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

(2)如何评价魏公子的行为和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魏公子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特殊句式和词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魏公子的行为和品质。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魏公子与其它人物的差异。

6. 课堂小结: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3.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了解古代名士的风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表现,了解本节课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像资料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句容实验咼级中学咼二《史记》选读导学案 2 主备人:侯红强 审核:刘梅 2014 .11.3《魏公子列传》导学案教师版魏无忌(?一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

因 安釐王元年(前276)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 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当时魏公子威名远扬,各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出兵 伐魏。

信陵君救赵存魏战国末期,即公元前 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 乘胜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 的计划。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 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为秦国的兵威所慑, 援助。

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就魏国来说,唇亡齿 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 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完成“窃符救赵”的历史大业, 歌颂了信陵君礼贤下士、 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

通篇洋溢着作者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之情。

礼贤下上* 政治、军爭 取再成功 / S 进糕it 裤 -”;:兀〃产〃 * '厂工"少7玄么\ 魏公了尢总拎•魏昭T 少了 而魏安蜃工井母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久是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 弟也,昭王喘.安J 議工即 位J 寸公子为信陵君“「勲Png ): 弟弟。

昭王也庖*安^王登上王位•封公子为信陵君.L 谐俣死叫 崽即位:疥王蹩基..封:帝王 1公子为人 仁 mj把得住A 土地賜给臣子叫”封」於子为人.心地仁&丽且能谦逊人输卡片仁而下士的战国公子信陵君 40万。

秦又不敢 着重记写了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力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e 邯郸敢ffl,十万火急h H [魏壬書怕.不敢出兵】 ■1要与客往赴秦军] 』侯生献ii,士无册不W 皆谦mi礼地対待士人a只要是士*无论才能是為或是低•都谦逊而礼貌地交之•不敢以富贵骄十"「而:表iH进关系结交他们•不敢凭借自己富贵而对士人骄構.L的连词.并且.下:动词•课讼地灯待。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对魏公子进行深入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

(2)引导学生从魏公子的事迹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概括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 教学难点:(1)对文中一些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魏公子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和魏公子的背景。

(2)引发学生对魏公子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解读课文中的寓意。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或口头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魏公子列传》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魏公子的相关史实、评论和解读。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魏公子列传》与其他史记中的篇章进行对比,如《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让学生探讨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历史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公子列传》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1—3段)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3.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急人之困”的品质;体会侯赢等人以死报恩的思想感情。

二、文题背景1.解题信陵君(?一前243),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于信陵(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北),故称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一起合称战国四公子。

符,用金、玉、铜、竹、木制成的作朝廷征调兵将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信陵君窃取魏王之符,矫令代将军晋鄙领兵救赵,表现信陵君仁义爱士的性格。

2.背景(1)时代背景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能文能武,又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

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

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

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

他们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

(2)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公子为: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他们都以“好士”闻名。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们都立了传,而对信陵君特别推重。

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第一课时(1—3段)一、基础知识(一)注音1、魏昭王少.子(shào)2、安釐.(xī)ﻩ3、昭王薨.(.hōng)4、不肖.(xiào)5、厚遗.(wèi)6、执辔.(pèi)ﻩ7、俾倪..(pìnì)(二)通假字1、直上载公子上坐(坐同“座”)2、俾倪故久立(俾倪同“睥睨”)(三)词语释义1、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无论)2、致.食客三千人(招来)3、诸侯以.公子贤(因为)之。

(赠送一份厚礼)4、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5、侯生摄.敝衣冠(整理)6、微.察.公子(暗中观察)愈和(脸色)7、公子颜色..8、从骑皆窃.骂侯生(私下里)9、乃谢.客就车(辞别)10、遍赞.宾客(介绍,引见)侯生前(敬酒)11、为寿..12、今公子故.过之(特意)13、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故意)以观公子(拜访朋友)14、过客..15、公子往数.请之(多次)(四)词类活用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名词作动词,谦逊对待)2、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名词作状语,按礼节)3、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形容词作动词,傲慢地对待)4、公子从.车骑(使动,使……跟从)5、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动,使……久久停留)6、公子怪.之(意动,认为……奇怪)(五)特殊句式1、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判断句)2、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判断句)3、为寿侯生前。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六)翻译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译:公子做人的原则仁爱而且在士人面前谦恭,士人不论有才无才都谦逊地以礼相待,不愿因自己富贵傲视士人。

2、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译:我有个朋友在集市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载我去拜访他。

二、文本探究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公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前三段写了信陵君的身份地位,以及和侯嬴的交往过程,体现了信陵君为人仁慈谦恭,礼贤下士的品质。

《魏公子列传》学案第二课时(4—6段)一、基础知识(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魏王乃公子书(shuòwèi)ﻩ2、冠盖相属.(zhǔ)1、数遗..3、侯王曾.无一言半辞(zēng)ﻩﻩ4、馁.虎(něi)5、屏.人间.语(bǐng jiàn)ﻩﻩ6、嚄唶..(huòzè)7、请数.公子行日(shǔ)(二)通假字1、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同“俱”)2、北乡自刭(乡同“向”)(三)词语释义1、已拔.赵(攻克)2、留军壁.邺(扎营驻守)3、冠盖相属....(形容请救的使臣连续不断地到来)4、让.魏公子曰(责备)为婚姻者(自愿依托)5、胜所以自附..6、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解急救患)7、且公子纵.轻胜(即使)(各个方面,各种办法)8、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9、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估计)10、约.车骑百余乘(凑集,备办)11、欲以.客往赴秦军(带领)欲死秦军状(表示原因)12、具告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13、吾所以..14、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遗憾)15、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果)16、此五霸之伐.也(功劳)17、而公子亲数存.之(问候)不报谢者(表示原因;答谢)18、所以..19、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时机)20、公子过谢.侯生(辞别)(四)词类活用1、留军壁.邺(名词作动词,驻扎)2、屏.人间语(使动,使退避)秦(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使动,使退却)3、北.救赵而西却..(五)特殊句式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ﻩ(判断句)2、数遗魏王乃公子书,请救于魏。

(状语后置)3、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状语后置)4、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省略句)5、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6、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动句)7、此五霸之伐也。

(判断句)8、不听,可使击之。

(省略句)(六)翻译句子1、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译: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这哪里能体现出公子能够急人之难的品德和精神呢!2、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译:详尽地告诉他打算同秦军拼命的想法。

3、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译:如今有了危难,想不出别的办法却要赶到战场上同秦军拼命,这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作用呢?还要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二、本文探究1、文章四、五、六三段是事情的发展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侯嬴与公子的什么特点?答:这一部分主要写公子救赵无策,侯蠃献计。

体现了侯蠃过人的智慧与公子的“急人之困”。

2、公子出发而侯生没有送行,这是为什么?答:侯生本欲为公子出谋划策,担心他不听从,故于其复还而言之,想坚定他的心志。

《魏公子列传》学案第三课时(7—8段)一、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公子与侯生决。

(决同“诀”)2、侯生果北乡自刭。

(乡同“向”)(二)词语释义1、矫.魏王令代晋鄙。

(假传,假托)2、屯.于境上。

(驻扎)3、公子遂将.晋鄙军。

(统率)4、勒.兵下令军中。

(约束,整顿)5、秦军解.击。

(解除包围)6、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感激)7、窃.为公子不取也。

(私下)8、赵王扫除.自迎。

(台阶)献五城。

(不好开口)9、口不忍...(三)词类活用1、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名词作动词,用袖子藏)2、椎.杀晋鄙。

(名词作状语,用椎子)3、已却.秦存.赵。

(使动;使……退即,使……保存)(四)特殊句式1、屯于境上。

(状语后置)2、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状语后置)3、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状语后置)4、使将将其军归魏。

(省略句)5、夫人有德于公子。

(状语后置)6、无功于赵。

(状语后置)(五)翻译1、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译:现在我拥有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国家交给我的重任,今天公子乘单车来代替我,怎么回事呢?2、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译:公子听说这个消息后,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

3、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译: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

二、本文探究1、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

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答: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传主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信守诺言、急人之困、仁慈惜才等美好的品质。

2、研读本文有关侯嬴的记述,探讨“侯生北乡自刭”的原因。

答:侯嬴是一个头脑冷静却又热血满腔的人,他在信陵君辞行赴军提出将自刭送公子,不是毫无意义的一时“狭义”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

这主要是激励朱亥,同时也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抗秦救赵的决心。

显然,他的这一决定,是对夺晋鄙军的危险性作了深刻的分析而作出的。

此外,在侯嬴看来,他已为信陵君建立“五霸之伐”奠定了基础,可以死而无憾。

另外,陈懿《读书漫笔》认为魏王怨恨,“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徐中行《史记评林》认为“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朱东润认为,他以“北乡自刭”来报答信陵君,以减轻或转移信陵君负魏的过错,更表现了他一诺千金的品格和以死相报的义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